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 被引量:312
1
作者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3-10,54,共9页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理解 社会转型
原文传递
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 被引量:291
2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6,65,共7页
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的20世纪,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功利主义,其目的是唯经济功利,其手段是唯工具理性。在功利主义教育的框架中,德育没有它的存身之地。道德教育的根基在本真教育中。本真教育是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和技能,又导人以生存的意... 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的20世纪,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功利主义,其目的是唯经济功利,其手段是唯工具理性。在功利主义教育的框架中,德育没有它的存身之地。道德教育的根基在本真教育中。本真教育是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和技能,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既使人懂得何以为生,又使人懂得为何而生,拥有人所特有的意义世界。教育、道德教育在建构人的意义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当代教育向本真回归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危机 功利主义教育 本真教育 物质世界 意义世界 德育
下载PDF
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被引量:301
3
作者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13-18,共6页
一、一种“误读”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改造世界的方式。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概念、核心概念。但长期以来对实践及实践范畴的规定与划分上却存在着分歧,认识上存在着某种误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往往只将阶级斗争、生... 一、一种“误读”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改造世界的方式。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概念、核心概念。但长期以来对实践及实践范畴的规定与划分上却存在着分歧,认识上存在着某种误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往往只将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归之于实践范畴,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发展 心智结构 主观世界改造 自我建构 实践活动 规定性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客体主体化 受教育者
原文传递
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 被引量:317
4
作者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7,共5页
塑造知识人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这一信条的人性设定是把知识、求知看作是人的惟一规定性,它颠倒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科学的范式是知识人所设定的知识界限,不在这一界限之中的经验和意识都被排斥在知识范围之外,由此,知识人的知... 塑造知识人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这一信条的人性设定是把知识、求知看作是人的惟一规定性,它颠倒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科学的范式是知识人所设定的知识界限,不在这一界限之中的经验和意识都被排斥在知识范围之外,由此,知识人的知识也就脱离了人的生活世界。在这样的知识观的主宰下,知识人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应当在理论与实践的批判中逐渐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条 知识人 科学范式 教育理念 教育目标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 被引量:272
5
作者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6-19,共4页
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鲁洁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概念和举措,它的提出和实施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也正是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临世纪之交的今天,人们探讨大学的通识教育时,必然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大学通识... 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鲁洁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概念和举措,它的提出和实施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也正是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临世纪之交的今天,人们探讨大学的通识教育时,必然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大学通识教育的现时代意义是什么?时代赋予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教育与人 人文学科 当代教育 个体人格 学习者 德国文化 客观精神 教育学 对话与交流
原文传递
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 被引量:206
6
作者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9,共7页
任何道德教育必以某种人学观为其依据。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这种关系性存在曾经呈现为各种不同的现实的形态 ,相应地也有过不同的人学理念。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由此而发生嬗变。在人类发展的早期 ... 任何道德教育必以某种人学观为其依据。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这种关系性存在曾经呈现为各种不同的现实的形态 ,相应地也有过不同的人学理念。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由此而发生嬗变。在人类发展的早期 ,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一种整体性存在 ,人对人依赖关系的肯定与认同是当时人学观的核心 ,与之相对应的道德教育所要维护的是没有个人独立性的整体性。当今的中国道德教育尚未完全走出整体主义的范式。随着现代化的推进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开始确定 ,单子式个体是与之相对应的人学观。在道德、道德教育领域内的相对主义和私人化是其表现特征。进入当代以后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越益密切 ,共生性存在开始突显于人学理念之中。当代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都从不同方面对共生性存在作出了阐发与证明。面对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理念的转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人学观 关系性存在 人学理念 整体性存在 单子式存在 共生性存在 教育范式
原文传递
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 被引量:220
7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8,共8页
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为此,任何教育理论,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它都必然要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自觉地建构一种教育理论,它也必然要伴随着对人性作出某种探索和假设。在这里,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实践性... 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为此,任何教育理论,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它都必然要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自觉地建构一种教育理论,它也必然要伴随着对人性作出某种探索和假设。在这里,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实践性所作出的实然与应然两重性的人性假设,权作一家之言,就教于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然与应然 人性假设 实然性 应然性 人的发展 教育学 实证性思维 一半的教育 规定性 象物
全文增补中
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 被引量:241
8
作者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14,42,共5页
当代的教育在现代化的转型中发生了变异,它从指向人自身的存在,指向人的发展和完善,变异为征服、占有世界的工具。而道德教育的本意不在使人拥有某方面谋生的本领,只在使人成为人,因此它被边缘化。当代在“道德的名义”下唯一可资利用... 当代的教育在现代化的转型中发生了变异,它从指向人自身的存在,指向人的发展和完善,变异为征服、占有世界的工具。而道德教育的本意不在使人拥有某方面谋生的本领,只在使人成为人,因此它被边缘化。当代在“道德的名义”下唯一可资利用的价值就是用道德规范和规则去把人组装在科学理性主义的大机器上,道德教育就蜕变为注入规范、规则的外在化教育。道德之知本是一种实践之知,当代的道德教育却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走上了一条唯知识化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
原文传递
教育的原点:育人 被引量:261
9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22,共8页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要义就在使教育回归到育人的原点上来。当代异化的教育背离了它的原点,失身为经济、政治的奴仆。教育的异化除存在社会体制方面的原因外,还由于在思想上被基于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所统治。实现教育的回归就要使教育真...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要义就在使教育回归到育人的原点上来。当代异化的教育背离了它的原点,失身为经济、政治的奴仆。教育的异化除存在社会体制方面的原因外,还由于在思想上被基于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所统治。实现教育的回归就要使教育真正站到人的立场上来,以人之生成、完善为基本出发点,将人的发展作为衡量的根本尺度,用人自我生成的逻辑去理解和运作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的原点 育人为本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生活哲学的教育观 人的立场
下载PDF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被引量:239
10
作者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8,29,共7页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归生活的德育要回归于人自身,而生活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之特殊生命活动。德育所回归的人是在生活实践中与他人、他物发生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人,不是静止、孤立的实体。生活是人自己建构...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归生活的德育要回归于人自身,而生活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之特殊生命活动。德育所回归的人是在生活实践中与他人、他物发生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人,不是静止、孤立的实体。生活是人自己建构起来的,生活建构的结果,外在表现为生活方式,内在表现为人之品性。人就是他自己生活建构的结果,由是,生活论德育不是将人之至善追求诉诸孤立的人性改造,而是奠基于现实生活的改变。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道德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教育 生活论德育
原文传递
生活·道德·道德教育 被引量:207
11
作者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7,共5页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整体性 实践性 生成性 道德学习 道德教育
原文传递
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 被引量:142
12
作者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3-10,共8页
关键词 人的转型 世界历史性 个体价值 价值取向 主体间性 走向世界 历史的人 人的生存方式 认识论 个人价值
原文传递
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 被引量:195
13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1,29,共7页
超越性是人的本性,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不仅具有把握"在场"生活的能力,还可能对"尚未到场"的生活作出反应。突破现存生活的规定性,作出超乎现实的追求,正是人的特性。教育所期待的超越性的存在是:把超越和创... 超越性是人的本性,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不仅具有把握"在场"生活的能力,还可能对"尚未到场"的生活作出反应。突破现存生活的规定性,作出超乎现实的追求,正是人的特性。教育所期待的超越性的存在是:把超越和创造作为生活取向、能对现存生活进行批判和反思并具有自我超越意识和能力的人。当今的教育是一种病态性适应的教育,它背离了超越性的期待,把学生紧紧捆绑在应试等不合理教育体制之中。面对这种病态的教育,我们每个当事者都不能违避道德上的拷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性 超越性的存在 教育的期待 病态适应 道德问责
下载PDF
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 被引量:146
14
作者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2-9,共8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新课程的基础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期使他们得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经历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本课程的类型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新课程的基础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期使他们得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经历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本课程的类型是:综合课。综合的目的是:开拓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材是它能成为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活性因子”。新课程要求教师能与学生共同建构课堂生活,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小学 教材介绍
下载PDF
道德教育:一种超越 被引量:149
15
作者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1994年第6期2-8,共7页
道德教育:一种超越南京师范大学鲁洁“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现在大家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时代的特征。但是也还有不少人... 道德教育:一种超越南京师范大学鲁洁“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现在大家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时代的特征。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意义 超越现实 未来 组成部分 本性
下载PDF
网络社会·人·教育 被引量:135
16
作者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4-22,共9页
关键词 网络社会 因特网 教育 网络化
下载PDF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被引量:154
17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6,37,共9页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革:一、在道德存在观上,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新课程认为,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是它存在...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革:一、在道德存在观上,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新课程认为,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是它存在的基本形态,“人应当如何生活?”是道德的基本提问。德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人们建构有道德的生活。二、在课程观上从唯知识论转向生活经验论。新课程认为,道德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们不断丰富、提升、反思他们的生活经验的过程。德育课程就其本质而言不是传授知识的课程,而是经验课程。三、在学习观上,从单向认知转向多向互动。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进行学习,课程中的互动表现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学习者与教材等的对话,学习者自我经验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存在 形态知识 道德生活 道德唯知识论 生活经验论 单向认知 多向互动
下载PDF
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 被引量:144
18
作者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6-47,共2页
德育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除具发展的功能以外,还具一种享用的功能。所谓德育的享用功能,即是说,可使每个小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通过德育形成了个体的一定的思想... 德育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除具发展的功能以外,还具一种享用的功能。所谓德育的享用功能,即是说,可使每个小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通过德育形成了个体的一定的思想品德。这种种凝聚于个体自身的品德,一方面具有它的工具价值,它使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的各种关系能得到协调发展,它为合理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状态,提供必要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享用性 道德教育 德育形成 道德规范 道德人格 自我肯定 德育过程 思想品德 工具价值 享用价值
原文传递
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 被引量:148
19
作者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15,共5页
人的"神化"和"物化"曾是道德教育的指向。教育要使人成为人,是人性的觉醒和教育的回归。实践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具有实践本性的人之生成是道德教育之指向。"做"才能成人,人要"成为人",必须学... 人的"神化"和"物化"曾是道德教育的指向。教育要使人成为人,是人性的觉醒和教育的回归。实践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具有实践本性的人之生成是道德教育之指向。"做"才能成人,人要"成为人",必须学习"做人",必须讲究"做人之道"。生活论意义中的"成人之道",是使道德从远离人的存在和生活世界的抽象理性的规范体系重新回归为人类生存的自觉意识,它所关注的是怎样使人活得更像一个人,它所确立的是人的生活原则和根本方向。走上道德所铺设的成人之道,偶然的人才可能转化为必然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实践性 人性观
原文传递
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 被引量:104
20
作者 王啸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20,共5页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德育理论的发展趋势是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这表现在: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强调个性教育、责任教育,深入德育功能认识,反对道德灌输,以及把生活世界视为道德教育的根基等。
关键词 德育理论 科学化 人性化 发展趋势 个性教育 主体性德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