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2
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河南新密新砦遗址2014年浮选结果及分析
被引量:
37
1
作者
钟华
赵春青
+1 位作者
魏
继
印
赵志军
《农业考古》
2016年第1期21-29,共9页
新砦遗址是一处位于河南新密市,双洎河上游的高等级聚落。该遗址主体从龙山末期至新砦期,延续二百余年。本次对新砦遗址开展的系统浮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稻、小麦、大豆五种农作物,以及其他可鉴定的植物种子:...
新砦遗址是一处位于河南新密市,双洎河上游的高等级聚落。该遗址主体从龙山末期至新砦期,延续二百余年。本次对新砦遗址开展的系统浮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稻、小麦、大豆五种农作物,以及其他可鉴定的植物种子:包括狗尾草、胡枝子、草木樨、糙叶黄芪、藜、马唐、紫苏、水莎草、萤藺、菊科、荆条、铁苋菜等等。新砦遗址出土的农作物中,粟、黍和水稻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都很高,而又以粟为最,这种农作物组合体现了新砦遗址所在地区的稻旱混合农业经济模式。大豆的出现与其在龙山时期及之后的普遍种植情况相符合,而小麦即便已经传入新砦遗址,但显然还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可。新砦遗址已经形成了多品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五谷丰登"局面初步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遗址
浮选
农作物
稻旱混合农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新砦文化的源流及性质
被引量:
16
2
作者
魏
继
印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J0001-J0004,2-24,共28页
新砦期遗存因1979年河南密县(今新密市)新砦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最初,发掘者认为该遗存属河南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的过渡性遗存,但新砦期遗存是否存在并未得到确认。为探索早期夏文化,1999年北京大学联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
新砦期遗存因1979年河南密县(今新密市)新砦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最初,发掘者认为该遗存属河南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的过渡性遗存,但新砦期遗存是否存在并未得到确认。为探索早期夏文化,1999年北京大学联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砦遗址再次进行了发掘,确认了“新砦期”的存在。其后,学术界对“新砦期”遗存进行讨论,提出了“新砦文化”的命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文化
文物考古研究所
性质
源流
新砦遗址
新砦期
龙山文化
北京大学
原文传递
论新砦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
12
3
作者
魏
继
印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1-326,共26页
新砦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关系,是认识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和早期夏文化等重大学术问题的关键。对此,目前学术界分歧较大,主要有五种不同认识:第一,认为新砦遗存属王湾三期文化的晚期遗存〔1〕;第二,认为新砦遗存是从王湾三期文化到...
新砦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关系,是认识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和早期夏文化等重大学术问题的关键。对此,目前学术界分歧较大,主要有五种不同认识:第一,认为新砦遗存属王湾三期文化的晚期遗存〔1〕;第二,认为新砦遗存是从王湾三期文化到二里头文化的过渡性遗存〔2〕;第三,认为新砦遗存早段属王湾三期文化最晚阶段,晚段属二里头文化一期偏早阶段第四,认为新砦遗存属二里头文化最早阶段〔4〕;第五,认为新砦遗存是继王湾三期文化之后与花地嘴遗存和二里头文化一期同时出现的三类遗存之一〔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化
王湾
二里头文化
学术问题
考古学文化
中原地区
遗存
原文传递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气候变迁探索
被引量:
6
4
作者
魏
继
印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50,共7页
关键词
气候变迁
中原地区
殷商时期
古代社会研究
殷墟甲骨文
环境变迁
奴隶制社会
民族关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郑州人民公园期商代遗存与盘庚复亳问题
被引量:
9
5
作者
朱光华
潘付生
魏
继
印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7-51,共5页
长期以来郑州人民公园期遗存的年代与性质并未引起学术界重视, 依据新近发表的考古资料, 我们从文化特征的比较入手, 推断人民公园期遗存在年代上应介于洹北商城商文化与殷墟大司空村一期之间, 并进而论证该类遗存与《史记·殷本纪...
长期以来郑州人民公园期遗存的年代与性质并未引起学术界重视, 依据新近发表的考古资料, 我们从文化特征的比较入手, 推断人民公园期遗存在年代上应介于洹北商城商文化与殷墟大司空村一期之间, 并进而论证该类遗存与《史记·殷本纪》所载“盘庚复亳”的史实相关,由此证明郑州不仅是成汤至大戊五世十王的建都之地, 亦曾为盘庚、小辛、小乙三王的都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存
盘庚
公园
人民
郑州
商代
考古资料
文化特征
洹北商城
学术界
商文化
年代
殷墟
本纪
史记
建都
原文传递
试析王湾三期文化的来源
被引量:
7
6
作者
魏
继
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0-90,共11页
王湾三期文化早期遗存主要分布于河南中部的颍河中上游。龙山时代前期,这里是庙底沟二期文化谷水河类型、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和屈家岭文化的交汇地带。分析出土陶器的形制特征,可知王湾三期文化的来源以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因素为主...
王湾三期文化早期遗存主要分布于河南中部的颍河中上游。龙山时代前期,这里是庙底沟二期文化谷水河类型、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和屈家岭文化的交汇地带。分析出土陶器的形制特征,可知王湾三期文化的来源以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因素为主,吸收了少量庙底沟二期文化谷水河类型、屈家岭文化及山东龙山文化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湾三期文化
文化来源
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
文化因素
原文传递
北首岭遗址仰韶文化早期遗存研究
被引量:
7
7
作者
魏
继
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9-69,1,共11页
宝鸡北首岭是关中平原西部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者分别于1958~1960年和1977~1978年对该遗址进行两个阶段的大规模发掘,发现了大量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存。发掘者把北首岭遗存分为早、中、晚三期…。关于其晚期的性...
宝鸡北首岭是关中平原西部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者分别于1958~1960年和1977~1978年对该遗址进行两个阶段的大规模发掘,发现了大量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存。发掘者把北首岭遗存分为早、中、晚三期…。关于其晚期的性质,学术界的看法较为一致,应属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关于其早期遗存,经过学术界的长期讨论,也基本形成共识,即它不仅包含老官台文化遗存,而且还包含与仰韶文化较为接近的一类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宝鸡
北首岭遗址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
原文传递
论气候变迁与中原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
被引量:
7
8
作者
魏
继
印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24,45,共11页
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大体经历了由无中心向以中原为中心转变的"多源一统"过程。究其原因当有多种,气候变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不同,它们对气候变...
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大体经历了由无中心向以中原为中心转变的"多源一统"过程。究其原因当有多种,气候变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不同,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气候暖湿的时期发展较快,而湿润地区则在气候冷干的时期适宜发展。位于干旱地区的文明在长期冷干的气候条件下衰落了,位于湿润地区的文明在极端暖湿的气候时期中断了,唯有中原地区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适应极端气候的能力较强,不仅在暖湿时期发展较快,而且在冷干时期仍能持续发展,最终成为全国文明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迁
古代文明
中原地区
中心地位
原文传递
河南禹州市阎寨遗址龙山文化遗存的发掘
9
作者
魏
继
印
付永敢(执笔/绘/拍摄)
《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6,F0002,共21页
2018~2019年,禹州阎寨遗址的发掘,揭露出延续发展的龙山文化聚落,遗迹包括成排分布的连间房、灰坑、灰沟、墓葬、窑、灶等,遗物有大量陶器、石器。遗存年代涵盖整个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250~1750年。这些发现有助于进一...
2018~2019年,禹州阎寨遗址的发掘,揭露出延续发展的龙山文化聚落,遗迹包括成排分布的连间房、灰坑、灰沟、墓葬、窑、灶等,遗物有大量陶器、石器。遗存年代涵盖整个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250~1750年。这些发现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龙山文化中小型聚落及其与中心聚落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禹州市
阎寨遗址
连间排房
龙山文化时期
原文传递
江汉地区后石家河时期文化遗存分析
10
作者
魏
继
印
李萌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55,80,共21页
江汉地区的后石家河时期文化遗存可分为乱石滩、杨庄二期、肖家屋脊、石板巷子、孙家岗和白庙等不同的地方类型,其文化因素的来源比较复杂,不仅有当地的石家河文化因素,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中原地区的王湾三期文化、造律台文化、客省庄文...
江汉地区的后石家河时期文化遗存可分为乱石滩、杨庄二期、肖家屋脊、石板巷子、孙家岗和白庙等不同的地方类型,其文化因素的来源比较复杂,不仅有当地的石家河文化因素,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中原地区的王湾三期文化、造律台文化、客省庄文化和新岩文化等因素。该地区后石家河时期文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期,早期以客省庄文化的参与为主要特点,中期以造律台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的影响为主导,晚期则是以新文化的影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地区
后石家河时期文化
造律台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原文传递
新砦文化时期的大洪水与二里头文化的形成
被引量:
4
11
作者
魏
继
印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37,共7页
嵩山东南麓的新砦遗址第二期文化、洛阳盆地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都发现有异常洪水的迹象。陶器特征和绝对测年显示两地的洪水应为一次。晋南地区、豫西北地区一些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有此时期的洪水迹象。此次洪水发生在新砦文化...
嵩山东南麓的新砦遗址第二期文化、洛阳盆地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都发现有异常洪水的迹象。陶器特征和绝对测年显示两地的洪水应为一次。晋南地区、豫西北地区一些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有此时期的洪水迹象。此次洪水发生在新砦文化的中期,覆盖的范围广大,是数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与禹时期的大洪水比较相符,故新砦文化应与早期夏文化有关。新砦文化晚期,洪水退去,在洛阳盆地的中央形成大面积的无人区,新砦文化趁机而入发展成为二里头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文化
大洪水
早期夏文化
原文传递
商周时期格栏兽面纹爵及相关问题初探
12
作者
魏
继
印
郑凯磊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88,共7页
格栏兽面纹爵出现于商末,流行于西周早期,主体形制及纹饰风格基本一致。出土铜爵的早晚关系、纹饰特征及安阳辛店遗址出土的格栏兽面纹爵范等证据表明:这类爵的生产地由安阳向洛阳、关中转移,并从这三处产地向周边地区传播。其产地转移...
格栏兽面纹爵出现于商末,流行于西周早期,主体形制及纹饰风格基本一致。出土铜爵的早晚关系、纹饰特征及安阳辛店遗址出土的格栏兽面纹爵范等证据表明:这类爵的生产地由安阳向洛阳、关中转移,并从这三处产地向周边地区传播。其产地转移应与辛店铸铜工匠随戈族贵族的西迁有关。此类爵的使用者多为殷遗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栏兽面纹
青铜爵
生产中心
工匠迁移
原文传递
对王湾三期文化族属的新思考
被引量:
4
13
作者
魏
继
印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4期47-52,共6页
王湾三期文化是分布于今河南省中部的一支龙山时代晚期文化,长期被视为中原龙山文化的代表,因与二里头文化关系密切,而被认为是早期夏文化或先夏文化。不过,最新的研究显示,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源头并非王湾三期文化而是新砦文化,新砦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是分布于今河南省中部的一支龙山时代晚期文化,长期被视为中原龙山文化的代表,因与二里头文化关系密切,而被认为是早期夏文化或先夏文化。不过,最新的研究显示,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源头并非王湾三期文化而是新砦文化,新砦文化则主要来源于豫东地区的造律台文化却不是王湾三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则主要来源于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而非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这些研究表明,王湾三期文化很可能不是夏文化或先夏文化,而应跟东夷族有关。禹时的华夏集团中有两个东夷人,一个是皋陶,另一个是伯益,他们都是禹的助手,地位非常显赫。经考察,王湾三期文化的年代与皋陶和伯益所处的年代相合,其来源于东夷文化的性质与皋陶和伯益是东夷人的身份相符,它的分布范围与皋陶和伯益及其后裔的活动区域大体一致,新砦文化对它的取代也与启杀伯益建立夏王朝的记载相契,故应是皋陶和伯益族群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湾三期文化
皋陶
伯益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碳十四系列测年视角下夏文化的年代问题
被引量:
5
14
作者
魏
继
印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7年第9X期21-26,共6页
碳十四测年的系列样品方法,是指取前后有序、在时间上连续并互有时间间隔的系列含碳样品,进行高精度年代测定,然后将得到的系列数据共同进行曲线拟合,通过数据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使日历年误差缩小的方法。最近,运用此方法,测年专家对新砦...
碳十四测年的系列样品方法,是指取前后有序、在时间上连续并互有时间间隔的系列含碳样品,进行高精度年代测定,然后将得到的系列数据共同进行曲线拟合,通过数据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使日历年误差缩小的方法。最近,运用此方法,测年专家对新砦和二里头遗址的测年数据进行综合拟合,把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估定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30年[1]。这一新的拟合结果,把他们最初认定的二里头文化起始于约公元前1900年向后推了15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文化
二里头文化
夏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河南辉县孙村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
5
15
作者
张国硕
潘付生
+9 位作者
魏
继
印
吴倩
石艳艳
曹金萍
郑璐璐
刘余力
张丽敏
司久玉
王凯
朱津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8,共15页
2006年7~10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孙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为2020平方米,发现了较为丰富的先商、殷墟、战国以及王莽时期的文化遗存,共清理出灰坑130个、墓葬8座、灰沟7条、房址1座和水井...
2006年7~10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孙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为2020平方米,发现了较为丰富的先商、殷墟、战国以及王莽时期的文化遗存,共清理出灰坑130个、墓葬8座、灰沟7条、房址1座和水井1眼。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该地区先商至王莽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村遗址
先商文化
殷墟时期
战国时期
文化遗存
原文传递
濮阳高城城墙的分期、年代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
3
16
作者
魏
继
印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60,共9页
濮阳高城在仰韶文化晚期时开始有人居住,分别在龙山时代早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殷墟早期、东周时期间歇使用。其城墙始建于龙山时代早期,后经龙山时代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春秋中期、战国中期等多次增修,到战国晚期彻底废弃。下七...
濮阳高城在仰韶文化晚期时开始有人居住,分别在龙山时代早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殷墟早期、东周时期间歇使用。其城墙始建于龙山时代早期,后经龙山时代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春秋中期、战国中期等多次增修,到战国晚期彻底废弃。下七垣文化时期和殷墟早期商人曾利用高城城址的城防设施在此居住;春秋中期,卫国迁都于此,一直到战国末期为秦所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城城址
分期
年代
原文传递
玉柄形器功能新识
被引量:
3
17
作者
魏
继
印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4,共7页
玉柄形器一般由柄和身两部分组成,有的还发现有"鞘",多出于夏商周时期的王都、方国都城里的中高级贵族墓葬中。玉柄形器无论形制还是使用特征均与现存几件战国时期的"节"相合,因此,这类玉柄形器器名亦应为"节&...
玉柄形器一般由柄和身两部分组成,有的还发现有"鞘",多出于夏商周时期的王都、方国都城里的中高级贵族墓葬中。玉柄形器无论形制还是使用特征均与现存几件战国时期的"节"相合,因此,这类玉柄形器器名亦应为"节",因其为玉质,所以可称之为"玉节"。结合《周礼》相关记载,玉节应为夏商周时期诸侯或贵族出行时表示身份的信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柄形器
功能
玉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辉县孙村遗址发现的陶器文字
被引量:
3
18
作者
魏
继
印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0-83,共4页
2006年7~10月,为了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辉县孙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一批商代和战国的陶器文字或刻画符号,为认识辉县地区在当时的社会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
关键词
孙村遗址
商代
战国时期
陶器文字
刻画符号
原文传递
从夏、夷、商三族关系看夏文化
被引量:
3
19
作者
魏
继
印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3期36-41,共6页
夏族、商族和东夷族是夏商时期关系最为密切的三大族团。目前,商代后期文化因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发掘而大白于天下,东夷文化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被认定,两者成为探索夏文化的两个重要基点。根据商代后期殷墟文化的特征可以认定二里...
夏族、商族和东夷族是夏商时期关系最为密切的三大族团。目前,商代后期文化因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发掘而大白于天下,东夷文化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被认定,两者成为探索夏文化的两个重要基点。根据商代后期殷墟文化的特征可以认定二里冈文化和下七垣文化是比殷墟文化更早的商系文化。根据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可以确定岳石文化为夏商时期的东夷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中原地区的南部,它与北部的下七垣文化和东部的岳石文化相互毗邻,呈鼎足之势,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与联系。在夏代,商族有些首领曾在夏朝为官,这种"夏为君、商为臣"的历史与二里头文化的社会地位高于下七垣文化的情况相符;东夷族对夏朝时战时和的关系,与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也非常符合。夏末,商汤联合东夷伐夏,与下七垣文化和岳石文化融合共生的现象相合。通过战争,商族最终推翻了夏朝的统治而成为统治者,也与二里冈文化取代二里头文化,商系文化的社会地位在二里冈文化时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相符。夏、夷、商三族的关系表明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族
商族
东夷族
二里头文化
夏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原沃土:上古华夏文明的“花心”
20
作者
魏
继
印
吴风
《中华遗产》
2023年第11期18-29,共12页
从创造众多“中国第一”的贾湖遗址,到几乎一统半个中国的庙底沟之花,再到江河文明交汇的黄山遗址……上古时代,史前文明已如满天星斗遍布中华大地,而中原,是这个星空中最耀眼的恒星,也是华夏文明之花最重要的“花心”。
关键词
华夏文明
上古时代
史前文明
庙底沟
贾湖遗址
文明交汇
中原
原文传递
题名
河南新密新砦遗址2014年浮选结果及分析
被引量:
37
1
作者
钟华
赵春青
魏
继
印
赵志军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河南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
出处
《农业考古》
2016年第1期21-29,共9页
基金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北方旱作农业的形成过程--植物考古新资料及分析"(项目编号:2011022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资源
技术和生业研究"(项目编号:2013BAK08B03)
文摘
新砦遗址是一处位于河南新密市,双洎河上游的高等级聚落。该遗址主体从龙山末期至新砦期,延续二百余年。本次对新砦遗址开展的系统浮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稻、小麦、大豆五种农作物,以及其他可鉴定的植物种子:包括狗尾草、胡枝子、草木樨、糙叶黄芪、藜、马唐、紫苏、水莎草、萤藺、菊科、荆条、铁苋菜等等。新砦遗址出土的农作物中,粟、黍和水稻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都很高,而又以粟为最,这种农作物组合体现了新砦遗址所在地区的稻旱混合农业经济模式。大豆的出现与其在龙山时期及之后的普遍种植情况相符合,而小麦即便已经传入新砦遗址,但显然还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可。新砦遗址已经形成了多品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五谷丰登"局面初步出现。
关键词
新砦遗址
浮选
农作物
稻旱混合农业
分类号
K871.1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新砦文化的源流及性质
被引量:
16
2
作者
魏
继
印
机构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J0001-J0004,2-24,共2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原和江汉文明的碰撞
交流与融合研究"(12BKG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新砦期遗存因1979年河南密县(今新密市)新砦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最初,发掘者认为该遗存属河南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的过渡性遗存,但新砦期遗存是否存在并未得到确认。为探索早期夏文化,1999年北京大学联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砦遗址再次进行了发掘,确认了“新砦期”的存在。其后,学术界对“新砦期”遗存进行讨论,提出了“新砦文化”的命名。
关键词
二里头文化
文物考古研究所
性质
源流
新砦遗址
新砦期
龙山文化
北京大学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新砦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
12
3
作者
魏
继
印
机构
河南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出处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1-326,共2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维视域下夏文化形成研究”(项目号:19BKG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新砦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关系,是认识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和早期夏文化等重大学术问题的关键。对此,目前学术界分歧较大,主要有五种不同认识:第一,认为新砦遗存属王湾三期文化的晚期遗存〔1〕;第二,认为新砦遗存是从王湾三期文化到二里头文化的过渡性遗存〔2〕;第三,认为新砦遗存早段属王湾三期文化最晚阶段,晚段属二里头文化一期偏早阶段第四,认为新砦遗存属二里头文化最早阶段〔4〕;第五,认为新砦遗存是继王湾三期文化之后与花地嘴遗存和二里头文化一期同时出现的三类遗存之一〔5〕。
关键词
夏文化
王湾
二里头文化
学术问题
考古学文化
中原地区
遗存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气候变迁探索
被引量:
6
4
作者
魏
继
印
机构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50,共7页
关键词
气候变迁
中原地区
殷商时期
古代社会研究
殷墟甲骨文
环境变迁
奴隶制社会
民族关系
分类号
P53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郑州人民公园期商代遗存与盘庚复亳问题
被引量:
9
5
作者
朱光华
潘付生
魏
继
印
机构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
出处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7-51,共5页
文摘
长期以来郑州人民公园期遗存的年代与性质并未引起学术界重视, 依据新近发表的考古资料, 我们从文化特征的比较入手, 推断人民公园期遗存在年代上应介于洹北商城商文化与殷墟大司空村一期之间, 并进而论证该类遗存与《史记·殷本纪》所载“盘庚复亳”的史实相关,由此证明郑州不仅是成汤至大戊五世十王的建都之地, 亦曾为盘庚、小辛、小乙三王的都邑。
关键词
遗存
盘庚
公园
人民
郑州
商代
考古资料
文化特征
洹北商城
学术界
商文化
年代
殷墟
本纪
史记
建都
Keywords
the park of the people period
Pangeng
return to Bo capital
分类号
K87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试析王湾三期文化的来源
被引量:
7
6
作者
魏
继
印
机构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0-90,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12BK G020)的资助
中国博士后基金第56批面上资助(2014M561145)
第八批特别资助(2015T80190)
文摘
王湾三期文化早期遗存主要分布于河南中部的颍河中上游。龙山时代前期,这里是庙底沟二期文化谷水河类型、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和屈家岭文化的交汇地带。分析出土陶器的形制特征,可知王湾三期文化的来源以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因素为主,吸收了少量庙底沟二期文化谷水河类型、屈家岭文化及山东龙山文化的因素。
关键词
王湾三期文化
文化来源
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
文化因素
Keywords
Wangwan Phase III Culture Cultural Origin Ynchisi Type of Dawenkou CultureCultural Elements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北首岭遗址仰韶文化早期遗存研究
被引量:
7
7
作者
魏
继
印
机构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出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9-69,1,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原和江汉文明的碰撞
交流与融合研究"(12BKG020)资助
文摘
宝鸡北首岭是关中平原西部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者分别于1958~1960年和1977~1978年对该遗址进行两个阶段的大规模发掘,发现了大量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存。发掘者把北首岭遗存分为早、中、晚三期…。关于其晚期的性质,学术界的看法较为一致,应属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关于其早期遗存,经过学术界的长期讨论,也基本形成共识,即它不仅包含老官台文化遗存,而且还包含与仰韶文化较为接近的一类遗存。
关键词
陕西宝鸡
北首岭遗址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
Keywords
Shaanxi Baoji
Beishouling Site
Yangshao Culture
Neolithic Age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气候变迁与中原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
被引量:
7
8
作者
魏
继
印
机构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24,45,共11页
基金
河南省社科联
河南省经团联2011年度调研课题(SLK-2011-799)
文摘
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大体经历了由无中心向以中原为中心转变的"多源一统"过程。究其原因当有多种,气候变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不同,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气候暖湿的时期发展较快,而湿润地区则在气候冷干的时期适宜发展。位于干旱地区的文明在长期冷干的气候条件下衰落了,位于湿润地区的文明在极端暖湿的气候时期中断了,唯有中原地区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适应极端气候的能力较强,不仅在暖湿时期发展较快,而且在冷干时期仍能持续发展,最终成为全国文明的中心。
关键词
气候变迁
古代文明
中原地区
中心地位
Keywords
climatic change
ancient civilization
the centre China
centrality
分类号
K87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河南禹州市阎寨遗址龙山文化遗存的发掘
9
作者
魏
继
印
付永敢(执笔/绘/拍摄)
机构
河南大学考古文博系
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处
《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6,F0002,共2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龙山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腹地的聚落、社会与区域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9CKG004)
河南省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万年文化史的河南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22XWH01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2018~2019年,禹州阎寨遗址的发掘,揭露出延续发展的龙山文化聚落,遗迹包括成排分布的连间房、灰坑、灰沟、墓葬、窑、灶等,遗物有大量陶器、石器。遗存年代涵盖整个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250~1750年。这些发现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龙山文化中小型聚落及其与中心聚落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河南禹州市
阎寨遗址
连间排房
龙山文化时期
Keywords
Yuzhou City,Henan
Yanzhai Site
Row House
Longshan Culture Period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江汉地区后石家河时期文化遗存分析
10
作者
魏
继
印
李萌
机构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夏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55,80,共2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维视域下夏文化形成研究”(项目编号:19BKG001)
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夏代史研究”(编号:2022XWHWT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江汉地区的后石家河时期文化遗存可分为乱石滩、杨庄二期、肖家屋脊、石板巷子、孙家岗和白庙等不同的地方类型,其文化因素的来源比较复杂,不仅有当地的石家河文化因素,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中原地区的王湾三期文化、造律台文化、客省庄文化和新岩文化等因素。该地区后石家河时期文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期,早期以客省庄文化的参与为主要特点,中期以造律台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的影响为主导,晚期则是以新文化的影响为主。
关键词
江汉地区
后石家河时期文化
造律台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Keywords
Jiang-Han district
post-Shijiahe Culture
Zaolvtai Culture
PhaseⅢof Wangwan Culture
分类号
K876.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新砦文化时期的大洪水与二里头文化的形成
被引量:
4
11
作者
魏
继
印
机构
河南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出处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37,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维视域下夏文化形成研究”(19BKG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嵩山东南麓的新砦遗址第二期文化、洛阳盆地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都发现有异常洪水的迹象。陶器特征和绝对测年显示两地的洪水应为一次。晋南地区、豫西北地区一些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有此时期的洪水迹象。此次洪水发生在新砦文化的中期,覆盖的范围广大,是数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与禹时期的大洪水比较相符,故新砦文化应与早期夏文化有关。新砦文化晚期,洪水退去,在洛阳盆地的中央形成大面积的无人区,新砦文化趁机而入发展成为二里头文化。
关键词
新砦文化
大洪水
早期夏文化
Keywords
The Xinzhai Culture
The great flood
The early stage of Xia Culture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商周时期格栏兽面纹爵及相关问题初探
12
作者
魏
继
印
郑凯磊
机构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88,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维视域下夏文化形成研究”(批准号:19BKG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格栏兽面纹爵出现于商末,流行于西周早期,主体形制及纹饰风格基本一致。出土铜爵的早晚关系、纹饰特征及安阳辛店遗址出土的格栏兽面纹爵范等证据表明:这类爵的生产地由安阳向洛阳、关中转移,并从这三处产地向周边地区传播。其产地转移应与辛店铸铜工匠随戈族贵族的西迁有关。此类爵的使用者多为殷遗民。
关键词
格栏兽面纹
青铜爵
生产中心
工匠迁移
Keywords
Gridded-animal-mask pattern
Bronze jue
Production center
Craftsmen migration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23 [历史地理—历史学]
K224
原文传递
题名
对王湾三期文化族属的新思考
被引量:
4
13
作者
魏
继
印
机构
河南大学考古文博系
出处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4期47-52,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原和江汉文明的碰撞
交流与融合研究"(12BKG020)阶段性成果
文摘
王湾三期文化是分布于今河南省中部的一支龙山时代晚期文化,长期被视为中原龙山文化的代表,因与二里头文化关系密切,而被认为是早期夏文化或先夏文化。不过,最新的研究显示,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源头并非王湾三期文化而是新砦文化,新砦文化则主要来源于豫东地区的造律台文化却不是王湾三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则主要来源于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而非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这些研究表明,王湾三期文化很可能不是夏文化或先夏文化,而应跟东夷族有关。禹时的华夏集团中有两个东夷人,一个是皋陶,另一个是伯益,他们都是禹的助手,地位非常显赫。经考察,王湾三期文化的年代与皋陶和伯益所处的年代相合,其来源于东夷文化的性质与皋陶和伯益是东夷人的身份相符,它的分布范围与皋陶和伯益及其后裔的活动区域大体一致,新砦文化对它的取代也与启杀伯益建立夏王朝的记载相契,故应是皋陶和伯益族群的文化。
关键词
王湾三期文化
皋陶
伯益
Keywords
Wangwan III Culture
Gaoyao
Boyi
分类号
K871.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碳十四系列测年视角下夏文化的年代问题
被引量:
5
14
作者
魏
继
印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出处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7年第9X期21-26,共6页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原和江汉文明的碰撞、交流与融合研究”(12BKG020)阶段性成果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大遗址与河洛三代都城文明研究”(13&ZD100)子课题阶段性成果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资助和第八批特别资助阶段性成果
文摘
碳十四测年的系列样品方法,是指取前后有序、在时间上连续并互有时间间隔的系列含碳样品,进行高精度年代测定,然后将得到的系列数据共同进行曲线拟合,通过数据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使日历年误差缩小的方法。最近,运用此方法,测年专家对新砦和二里头遗址的测年数据进行综合拟合,把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估定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30年[1]。这一新的拟合结果,把他们最初认定的二里头文化起始于约公元前1900年向后推了150年,
关键词
新砦文化
二里头文化
夏文化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南辉县孙村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
5
15
作者
张国硕
潘付生
魏
继
印
吴倩
石艳艳
曹金萍
郑璐璐
刘余力
张丽敏
司久玉
王凯
朱津
机构
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
出处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8,共15页
文摘
2006年7~10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孙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为2020平方米,发现了较为丰富的先商、殷墟、战国以及王莽时期的文化遗存,共清理出灰坑130个、墓葬8座、灰沟7条、房址1座和水井1眼。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该地区先商至王莽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
孙村遗址
先商文化
殷墟时期
战国时期
文化遗存
Keywords
Suncun Village Site
Pre -Shang Culture
Yinxu Perio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cultural relics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TV68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濮阳高城城墙的分期、年代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
3
16
作者
魏
继
印
机构
河南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出处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60,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5BKG003)
“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资助
文摘
濮阳高城在仰韶文化晚期时开始有人居住,分别在龙山时代早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殷墟早期、东周时期间歇使用。其城墙始建于龙山时代早期,后经龙山时代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春秋中期、战国中期等多次增修,到战国晚期彻底废弃。下七垣文化时期和殷墟早期商人曾利用高城城址的城防设施在此居住;春秋中期,卫国迁都于此,一直到战国末期为秦所灭。
关键词
高城城址
分期
年代
Keywords
City site of Gaocheng
Date
Divisions of period
分类号
K878.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玉柄形器功能新识
被引量:
3
17
作者
魏
继
印
机构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4,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2BK020)成果
文摘
玉柄形器一般由柄和身两部分组成,有的还发现有"鞘",多出于夏商周时期的王都、方国都城里的中高级贵族墓葬中。玉柄形器无论形制还是使用特征均与现存几件战国时期的"节"相合,因此,这类玉柄形器器名亦应为"节",因其为玉质,所以可称之为"玉节"。结合《周礼》相关记载,玉节应为夏商周时期诸侯或贵族出行时表示身份的信物。
关键词
玉柄形器
功能
玉节
Keywords
Handle-shape jade Function Jadejie
分类号
K876.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辉县孙村遗址发现的陶器文字
被引量:
3
18
作者
魏
继
印
机构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出处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0-83,共4页
文摘
2006年7~10月,为了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辉县孙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一批商代和战国的陶器文字或刻画符号,为认识辉县地区在当时的社会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
关键词
孙村遗址
商代
战国时期
陶器文字
刻画符号
Keywords
Suncun Site
Shang dynasty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pottery character
symbol
分类号
K87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从夏、夷、商三族关系看夏文化
被引量:
3
19
作者
魏
继
印
机构
河南大学考古文博系
出处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3期36-41,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原和江汉文明的碰撞
交流与融合研究"(12BKG020)
+1 种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遗址与河洛三代都城文明研究"(13&ZD100)子课题五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资助和第八批特别资助阶段性成果
文摘
夏族、商族和东夷族是夏商时期关系最为密切的三大族团。目前,商代后期文化因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发掘而大白于天下,东夷文化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被认定,两者成为探索夏文化的两个重要基点。根据商代后期殷墟文化的特征可以认定二里冈文化和下七垣文化是比殷墟文化更早的商系文化。根据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可以确定岳石文化为夏商时期的东夷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中原地区的南部,它与北部的下七垣文化和东部的岳石文化相互毗邻,呈鼎足之势,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与联系。在夏代,商族有些首领曾在夏朝为官,这种"夏为君、商为臣"的历史与二里头文化的社会地位高于下七垣文化的情况相符;东夷族对夏朝时战时和的关系,与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也非常符合。夏末,商汤联合东夷伐夏,与下七垣文化和岳石文化融合共生的现象相合。通过战争,商族最终推翻了夏朝的统治而成为统治者,也与二里冈文化取代二里头文化,商系文化的社会地位在二里冈文化时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相符。夏、夷、商三族的关系表明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关键词
夏族
商族
东夷族
二里头文化
夏文化
Keywords
Xia Group
Shang Group
Dongyi Group
Erlitou Culture
Xia Culture
分类号
K221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原沃土:上古华夏文明的“花心”
20
作者
魏
继
印
吴风
机构
不详
出处
《中华遗产》
2023年第11期18-29,共12页
文摘
从创造众多“中国第一”的贾湖遗址,到几乎一统半个中国的庙底沟之花,再到江河文明交汇的黄山遗址……上古时代,史前文明已如满天星斗遍布中华大地,而中原,是这个星空中最耀眼的恒星,也是华夏文明之花最重要的“花心”。
关键词
华夏文明
上古时代
史前文明
庙底沟
贾湖遗址
文明交汇
中原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河南新密新砦遗址2014年浮选结果及分析
钟华
赵春青
魏
继
印
赵志军
《农业考古》
2016
3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新砦文化的源流及性质
魏
继
印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6
原文传递
3
论新砦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关系
魏
继
印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12
原文传递
4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气候变迁探索
魏
继
印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试论郑州人民公园期商代遗存与盘庚复亳问题
朱光华
潘付生
魏
继
印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5
9
原文传递
6
试析王湾三期文化的来源
魏
继
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7
原文传递
7
北首岭遗址仰韶文化早期遗存研究
魏
继
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7
原文传递
8
论气候变迁与中原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
魏
继
印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7
原文传递
9
河南禹州市阎寨遗址龙山文化遗存的发掘
魏
继
印
付永敢(执笔/绘/拍摄)
《考古》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10
江汉地区后石家河时期文化遗存分析
魏
继
印
李萌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11
新砦文化时期的大洪水与二里头文化的形成
魏
继
印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4
原文传递
12
商周时期格栏兽面纹爵及相关问题初探
魏
继
印
郑凯磊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13
对王湾三期文化族属的新思考
魏
继
印
《中原文化研究》
2018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碳十四系列测年视角下夏文化的年代问题
魏
继
印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7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河南辉县孙村遗址发掘简报
张国硕
潘付生
魏
继
印
吴倩
石艳艳
曹金萍
郑璐璐
刘余力
张丽敏
司久玉
王凯
朱津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
5
原文传递
16
濮阳高城城墙的分期、年代及相关问题
魏
继
印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3
原文传递
17
玉柄形器功能新识
魏
继
印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辉县孙村遗址发现的陶器文字
魏
继
印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
3
原文传递
19
从夏、夷、商三族关系看夏文化
魏
继
印
《中原文化研究》
2017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中原沃土:上古华夏文明的“花心”
魏
继
印
吴风
《中华遗产》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