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转课堂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
作者 许熊飞 纯纯 +3 位作者 师建辉 杨瑞 彭骏 章卫平 《基础医学教育》 2016年第12期991-993,共3页
为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发现翻转课堂可有效提升学员开展实验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实验教学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下载PDF
脑出血损伤的动物模型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纯纯 王培 缪朝玉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97-300,376,共5页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是脑卒中的一种类型,占全部卒中的10%~15%。脑出血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非常高,而且目前对于它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根据目前的临床循证医学依据,还没有明确有效的医疗手段可以改善患者的...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是脑卒中的一种类型,占全部卒中的10%~15%。脑出血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非常高,而且目前对于它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根据目前的临床循证医学依据,还没有明确有效的医疗手段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作为基础研究的重要工具,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发展和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对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的了解,改善了对脑出血导致的脑损伤的分子机制的认识。此外,在脑出血动物模型上的研究促成了多个潜在治疗策略的提出,比如抑制凝血酶活性、减少脑出血导致的炎症损伤等。另外,近期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工作提示,细胞移植治疗在脑出血治疗中可能将具有很好的前景。笔者对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发展和应用,以及脑出血治疗策略的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动物模型 神经炎症 干细胞治疗
下载PDF
心磷脂参与线粒体稳态维持和功能调节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舒惺贻 路明 +1 位作者 章卫平 纯纯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心磷脂是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的一种结构独特的磷脂,在线粒体稳态和功能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稳态方面,心磷脂参与线粒体分裂、融合和自噬,调节线粒体的含量与结构;线粒体功能方面,心磷脂在线粒体介导的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转运... 心磷脂是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的一种结构独特的磷脂,在线粒体稳态和功能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稳态方面,心磷脂参与线粒体分裂、融合和自噬,调节线粒体的含量与结构;线粒体功能方面,心磷脂在线粒体介导的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转运和细胞凋亡等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心磷脂稳态的失衡,具体表现为含量的改变、酰基链的重塑和过氧化,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并参与多种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综述了心磷脂参与线粒体稳态维持和功能调节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心磷脂在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关内分泌疾病中的作用,以期对心磷脂功能研究和相关疾病的治疗起到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磷脂 线粒体稳态 线粒体功能 细胞凋亡 内分泌疾病
原文传递
以研促教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4
作者 纯纯 曹冬梅 +1 位作者 张海 章卫平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5期96-98,共3页
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培养教师的能力,形成原创性科研成果。同时运用教学学术的方法,将科研成果融入临床医学五年制《病理生理学》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将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将科研... 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培养教师的能力,形成原创性科研成果。同时运用教学学术的方法,将科研成果融入临床医学五年制《病理生理学》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将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将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丰富了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将科研方法应用在理论教学中,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科研思维融入实验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将实验的设计方法和基本原则传授给学生。最后,指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动手能力。通过将科研成果和思维方法融入到教学工作,促进了《病理生理学》教学工作的进步,改善了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科研 病理生理学
下载PDF
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病理生理学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海 曹冬梅 +3 位作者 纯纯 任安经 李忆东 章卫平 《基础医学教育》 2017年第6期434-436,共3页
病理生理学在医学教学中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实验教学在病理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是一种"从书本来,到书本中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 病理生理学在医学教学中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实验教学在病理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是一种"从书本来,到书本中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自主设计性实验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搜集资料、设计实验、实验步骤与方法等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第二军医大学在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病理生理学自主设计性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暴露了课程设置上的不足,为之后课程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实验教学 自主设计性实验 教学整合
下载PDF
小鼠棕色脂肪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方法的改良
6
作者 纯纯 王平 +3 位作者 林方兴 麻献华 章卫平 谢志芳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8-742,共5页
目的改良小鼠棕色脂肪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方法,以获得更好的线粒体和脂滴的超微结构。方法对小鼠棕色脂肪组织的固定方法进行优化,主要包括将前固定剂中多聚甲醛的浓度从2%提高到4%;将后固定剂四氧化锇的缓冲液换成咪唑缓冲液;... 目的改良小鼠棕色脂肪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方法,以获得更好的线粒体和脂滴的超微结构。方法对小鼠棕色脂肪组织的固定方法进行优化,主要包括将前固定剂中多聚甲醛的浓度从2%提高到4%;将后固定剂四氧化锇的缓冲液换成咪唑缓冲液;同时采用心脏灌注和浸泡结合的固定方式。比较两种方法制备的细胞超微结构(每组3只小鼠);并将改良后的方法应用于线粒体和脂滴的定量分析实验。结果与改良前相比,用改良后的方法制备的棕色脂肪细胞的线粒体嵴及其他膜性细胞器的结构更完整;脂滴呈现为高电子密度的圆形结构。用该方法观察到了冷适应后棕色脂肪细胞线粒体嵴密度升高和脂滴增多现象。结论改良后的方法能更好地保存棕色脂肪细胞中的细胞器特别是线粒体和脂滴的超微结构,可应用于研究该类型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发生的超微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脂肪细胞 超微结构 固定方法 线粒体 脂滴 组织学 透射电子显微术 小鼠
下载PDF
两种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和比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纯纯 王培 缪朝玉 《医学研究杂志》 2016年第11期39-44,共6页
目的本研究制备两种脑出血动物模型:脑缺血后使用t PA诱导的出血转化模型(MCAO-HT)及胶原酶注射诱导的脑出血模型(c ICH),并比较两种出血模型的异同及可能的优缺点。方法 MCAO-HT模型:栓线经颈内动脉入颅,堵塞大脑中动脉,构建线栓法大... 目的本研究制备两种脑出血动物模型:脑缺血后使用t PA诱导的出血转化模型(MCAO-HT)及胶原酶注射诱导的脑出血模型(c ICH),并比较两种出血模型的异同及可能的优缺点。方法 MCAO-HT模型:栓线经颈内动脉入颅,堵塞大脑中动脉,构建线栓法大脑中动脉堵塞模型,堵塞后5h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 PA,10mg/kg)制备脑缺血后出血转化模型;c ICH模型:利用脑立体定位技术,直接向纹状体注射0.05U胶原酶Ⅳ,诱导脑出血模型。结果 MCAO-HT模型小鼠较MCAO模型小鼠,24h患侧半脑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升高,MCAO-HT模型小鼠血-脑脊液屏障(BBB)通透性显著高于MCAO模型小鼠;c ICH模型小鼠,较假手术组小鼠,24h神经功能损伤、脑水肿、出血量和炎性水平都有显著升高。结论 MCAO-HT模型引起的出血为t PA诱导BBB通透性增加,导致的"渗血",可能更适用于对血-脑脊液屏障及血管通透性的研究。而c ICH模型引起的出血为胶原酶直接破坏小血管壁导致的"漏血",可能更适用于出血诱导的水肿、炎性反应、细胞死亡和氧化应激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出血转化 脑出血 动物模型
下载PDF
3D封装用Cu/Sn/Cu焊点的组织与剪切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纯纯 陈明和 +1 位作者 孙磊 武永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3-608,共6页
研究了250℃温度,不同键合时间对Cu/Sn/Cu焊点的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生长行为及剪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键合时间由30 min增加到120 min,Cu/Sn/Cu焊点界面IMC的厚度逐渐变厚。当键合时间为30 min时,焊点界面... 研究了250℃温度,不同键合时间对Cu/Sn/Cu焊点的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生长行为及剪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键合时间由30 min增加到120 min,Cu/Sn/Cu焊点界面IMC的厚度逐渐变厚。当键合时间为30 min时,焊点界面IMC厚度为12.8μm。随着时间增加到120 min,焊点中的液相Sn消耗殆尽,形成了全IMC。在Cu/Sn/Cu焊点中,发现焊点两端界面IMC呈现非对称生长。键合时间为30 min时,焊点界面Cu3Sn的厚度分别为1.73μm(冷端)和0.95μm(热端),冷端IMC的增长速率明显高于热端,主要原因归结于温度梯度。通过对焊点界面IMC进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发现存在的大块晶粒组织为Cu6Sn5,而Cu3Sn的晶粒相对较小。根据横截面方向(transverse direction,TD)反极图显示,Cu6Sn5的晶粒取向多平行于[001]与[111]之间。此外,随着键合时间的增加,焊点的剪切强度不断增加,当键合时间为120 min时,焊点的剪切强度由8.5 MPa增加到18.6 MPa,焊点的断裂模式由初始的混合断裂逐渐转变为脆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n/Cu焊点 界面金属间化合物 剪切强度 断裂模式
原文传递
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β对糖代谢稳态和脂肪组织产热功能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董琪 纯纯 +3 位作者 麻献华 王平 任安经 章卫平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0-617,共8页
目的:探讨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β(ChREBP-β)对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明确其在糖代谢稳态中的作用。方法:利用Cre/loxP技术,将Rosa-LSL-ChREBP-β转基因小鼠与Adiponectin-Cre小鼠杂交,建立在脂肪组织中特异性过表达ChR... 目的:探讨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β(ChREBP-β)对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明确其在糖代谢稳态中的作用。方法:利用Cre/loxP技术,将Rosa-LSL-ChREBP-β转基因小鼠与Adiponectin-Cre小鼠杂交,建立在脂肪组织中特异性过表达ChREBP-β的小鼠模型(AET-β);以AET-β杂合小鼠为实验组,同龄同性别不含Cre的野生型小鼠为对照组。对小鼠进行急性寒冷暴露和长期冷训练实验,分析小鼠的耐寒能力、白色脂肪形态和产热相关基因表达,探讨ChREBP-β对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对小鼠进行普食、高糖和高脂饮食喂养,分析小鼠的血糖、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的变化,探讨ChREBP-β对糖代谢稳态的调控作用。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均值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急性冷暴露试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组间均数的多重比较采用最低显著性差异(LSD)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ET-β小鼠在急性寒冷暴露下的核心体温和棕色脂肪局部温度明显降低(P<0.05),在长期冷刺激训练后白色脂肪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在高脂喂养条件下的葡萄糖耐量轻微改善(P<0.05)。结论:ChREBP-β在脂肪组织中过度激活可显著抑制棕色脂肪的产热功能,而对白色脂肪棕色化以及糖代谢稳态的影响非常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代谢稳态 ChREBP-β 棕色脂肪 白色脂肪棕色化 非颤抖产热
原文传递
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昊 师建辉 +3 位作者 纯纯 麻献华 陈玉霞 章卫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148,共7页
目的建立转录因子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的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为研究ChREBP的体内生物学功能提供技术手段。方法和结果利用Cre/loxP基因打靶策略,通过构建基因打靶载体和基于胚胎干细胞(ES细胞)的基因同源重组,在ChR... 目的建立转录因子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的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为研究ChREBP的体内生物学功能提供技术手段。方法和结果利用Cre/loxP基因打靶策略,通过构建基因打靶载体和基于胚胎干细胞(ES细胞)的基因同源重组,在ChREBP基因第8外显子的两侧分别引入loxP位点;将打靶成功的ES细胞显微注射至小鼠囊胚,然后植入假孕雌鼠子宫获得嵌合鼠,进一步获得可种系传代的ChREBP?ox/+小鼠;将ChREBP?ox/+小鼠与Alb-Cre小鼠交配,获得ChREBP的肝脏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结论建立了ChREBP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为揭示不同组织中ChREBP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学意义提供了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果糖代谢 脂代谢 基因敲除小鼠 基因打靶
下载PDF
军队医学院校临床八年制实习生管理新思路
11
作者 诸德源 程基高 +3 位作者 王一然 杜晓宇 纯纯 罗琳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4年第7期672-673,共2页
从军事特色、精英教育、时代性三个方面阐述军队医学院校临床八年制实习生管理的思路与方法,为军队医院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临床八年制实习生 军队医学院校 新时代 “90”后 管理
下载PDF
两种小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模型的制备和比较
12
作者 张莎 纯纯 +2 位作者 任安经 章卫平 吴弘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39-142,151,共5页
目的:制备颈总动脉结扎及颈总动脉导丝损伤2种小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模型,并比较其优缺点。方法:C57BL/6小鼠右侧颈总动脉实施结扎或导丝损伤术,左侧为阴性对照侧。14d后行颈总动脉彩超检查,检测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行H-E染色比较内... 目的:制备颈总动脉结扎及颈总动脉导丝损伤2种小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模型,并比较其优缺点。方法:C57BL/6小鼠右侧颈总动脉实施结扎或导丝损伤术,左侧为阴性对照侧。14d后行颈总动脉彩超检查,检测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行H-E染色比较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内中膜比;行免疫荧光SM22染色比较平滑肌细胞的分化程度。结果:结扎侧颈总动脉血流基本消失,非结扎侧血流代偿性加快;导丝损伤侧颈总动脉血流增快,非导丝损伤侧血流亦增快,但小于导丝损伤侧。颈总动脉结扎侧和导丝损伤侧新生内膜面积分别为(35.08±4.40)×10~3μm^2和(12.02±2.00)×10~3μm^2,中膜面积分别为(49.31±3.39)×10~3μm^2和(39.63±4.05)×10~3μm^2,内中膜比分别为0.71±0.05和0.30±0.05。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侧血管平滑肌细胞均由分化型转变为去分化型,且结扎侧平滑肌细胞去分化程度较导丝损伤侧高。结论:在模拟血管内膜增生方面,颈总动脉结扎模型优于颈总动脉导丝损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膜增生 小鼠模型 导丝 血管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