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异型增生(Dys)模型大鼠EGFR/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60只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0只。空白组给予SPF级动物标准饮食喂养,持续至实验结束。造模组采用以120...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异型增生(Dys)模型大鼠EGFR/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60只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0只。空白组给予SPF级动物标准饮食喂养,持续至实验结束。造模组采用以120 mg/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灌胃,每只5 m L/kg,1次/d为主,配合自由饮用0.1%氨水溶液及进食含0.03%雷尼替丁的颗粒状饲料,3种因素联合建立CAG伴Dys大鼠模型。28周末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维酶素组、益气化瘀解毒法组(中药组),每组各10只,均给予SPF级动物标准饮食喂养,并且每天灌胃1次,维酶素组予维酶素悬浊液2 m L/kg(即维酶素0.3 g/kg),中药组予益气化瘀解毒中药3 m L/kg(含生药9 g/kg),模型组予生理盐水3m L/kg。12周后即实验第40周末处死全部大鼠。选用Western blot法对各组大鼠胃窦部黏膜组织中EGFR、ERK1/2、p-ERK1/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模型组EGFR蛋白表达最高,其次是维酶素组、中药组、空白组;其中,模型组与空白组和中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中药组与维酶素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ERK1/2蛋白表达最高,其次是维酶素组、中药组、空白组;其中,模型组、维酶素组与空白组和中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中药组与空白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p-ERK1/2蛋白表达最高,其次是维酶素组、中药组、空白组;其中,模型组与空白组和中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中药组与维酶素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益气化瘀解毒法可显著抑制EGFR的高表达及EGFR/MAPK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这可能是其治疗CAG伴Dys、逆转胃癌前病变(PLGC)、防治胃癌的有效作用机制之一。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枳实挥发油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盐酸吗啡制作STC模型大鼠,采用活性炭悬液推进法测定枳实挥发油干预前后大鼠肠道推进功能,并采用在体结肠肌电测定法测定枳实挥发油干预前后大鼠结肠...目的:探讨枳实挥发油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盐酸吗啡制作STC模型大鼠,采用活性炭悬液推进法测定枳实挥发油干预前后大鼠肠道推进功能,并采用在体结肠肌电测定法测定枳实挥发油干预前后大鼠结肠的肌电活动情况。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枳实挥发油组STC大鼠肠道推进率增加(26.33±7.71%vs 19.74±3.94%,P<0.05),结肠慢波振幅减小、频率加快(0.35±0.05vs 0.43±0.05,8.38±0.96 vs 6.02±1.10,P<0.05),振幅及频率变异系数均减小(11.07±1.21 vs 12.27±1.51,16.35±3.25 vs 23.43±3.02,P<0.05)。结论:枳实挥发油可增强STC结肠推进功能,其治疗作用机制之一是纠正STC异常的结肠慢波,为其用于STC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学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中国中老年人患慢性病对肌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通过对握力和重复起坐时间进行测量判断可能的肌少症,以2011年和2013年收集到的...目的探讨中国中老年人患慢性病对肌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通过对握力和重复起坐时间进行测量判断可能的肌少症,以2011年和2013年收集到的8966名未发生可能肌少症中老年人作为基线数据,随访该队列人群至2015年,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中老年人患慢性病的种类和数目与其可能肌少症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调查中可能肌少症发生1933例,发生率为21.56%。患心脏病、哮喘、关节炎或风湿、认知受损、有抑郁状况使中老年人可能肌少症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22%(HR=1.22,95%CI:1.05~1.40)、33%(HR=1.33,95%CI:1.07~1.67)、17%(HR=1.17,95%CI:1.06~1.28)、25%(HR=1.25,95%CI:1.13~1.38)和11%(HR=1.11,95%CI:1.00~1.22),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糖、肾脏疾病及慢性肺部疾病与可能肌少症的发生风险不存在关联。与不患慢性病中老年人相比,患1种慢性病和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中老年人可能肌少症发生风险分别增加13%(HR=1.13,95%CI:1.00~1.26)和29%(HR=1.29,95%CI:1.15~1.44)。结论中国≥45岁中老年人患心脏病、哮喘、关节炎或风湿、认知受损、有抑郁状况会增加其患可能肌少症的风险;随着患慢性病数的增加,可能肌少症发生风险也升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异型增生(Dys)模型大鼠EGFR/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60只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0只。空白组给予SPF级动物标准饮食喂养,持续至实验结束。造模组采用以120 mg/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灌胃,每只5 m L/kg,1次/d为主,配合自由饮用0.1%氨水溶液及进食含0.03%雷尼替丁的颗粒状饲料,3种因素联合建立CAG伴Dys大鼠模型。28周末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维酶素组、益气化瘀解毒法组(中药组),每组各10只,均给予SPF级动物标准饮食喂养,并且每天灌胃1次,维酶素组予维酶素悬浊液2 m L/kg(即维酶素0.3 g/kg),中药组予益气化瘀解毒中药3 m L/kg(含生药9 g/kg),模型组予生理盐水3m L/kg。12周后即实验第40周末处死全部大鼠。选用Western blot法对各组大鼠胃窦部黏膜组织中EGFR、ERK1/2、p-ERK1/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模型组EGFR蛋白表达最高,其次是维酶素组、中药组、空白组;其中,模型组与空白组和中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中药组与维酶素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ERK1/2蛋白表达最高,其次是维酶素组、中药组、空白组;其中,模型组、维酶素组与空白组和中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中药组与空白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p-ERK1/2蛋白表达最高,其次是维酶素组、中药组、空白组;其中,模型组与空白组和中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中药组与维酶素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益气化瘀解毒法可显著抑制EGFR的高表达及EGFR/MAPK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这可能是其治疗CAG伴Dys、逆转胃癌前病变(PLGC)、防治胃癌的有效作用机制之一。
文摘目的:探讨枳实挥发油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盐酸吗啡制作STC模型大鼠,采用活性炭悬液推进法测定枳实挥发油干预前后大鼠肠道推进功能,并采用在体结肠肌电测定法测定枳实挥发油干预前后大鼠结肠的肌电活动情况。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枳实挥发油组STC大鼠肠道推进率增加(26.33±7.71%vs 19.74±3.94%,P<0.05),结肠慢波振幅减小、频率加快(0.35±0.05vs 0.43±0.05,8.38±0.96 vs 6.02±1.10,P<0.05),振幅及频率变异系数均减小(11.07±1.21 vs 12.27±1.51,16.35±3.25 vs 23.43±3.02,P<0.05)。结论:枳实挥发油可增强STC结肠推进功能,其治疗作用机制之一是纠正STC异常的结肠慢波,为其用于STC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学参考。
文摘目的:观察以化瘀解毒益气法为治则的中药消痞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异型增生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MNNG癌诱变剂灌胃为主多因素联合建立CAG伴Dys大鼠模型,按体质量随机分成自然恢复组、维酶素组与中药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维酶素悬浊液、消痞颗粒灌胃,并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对照。干预阶段持续12周,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水平、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 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 T)-mediated d 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状况。结果:中药组治疗后与自然恢复组胃黏膜病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维酶素组与自然恢复组无明显差异(P>0.05);消痞颗粒组凋亡指数显著低于自然恢复组和维酶素组(P<0.01,P<0.05)。自然恢复组和维酶素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消痞颗粒组PCNA表达的阳性比与维酶素组、自然恢复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而维酶素组与自然恢复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痞颗粒可改善CAG伴Dys大鼠胃黏膜的病理变化,降低其凋亡指数及PCNA表达。
文摘目的探讨中国中老年人患慢性病对肌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通过对握力和重复起坐时间进行测量判断可能的肌少症,以2011年和2013年收集到的8966名未发生可能肌少症中老年人作为基线数据,随访该队列人群至2015年,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中老年人患慢性病的种类和数目与其可能肌少症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调查中可能肌少症发生1933例,发生率为21.56%。患心脏病、哮喘、关节炎或风湿、认知受损、有抑郁状况使中老年人可能肌少症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22%(HR=1.22,95%CI:1.05~1.40)、33%(HR=1.33,95%CI:1.07~1.67)、17%(HR=1.17,95%CI:1.06~1.28)、25%(HR=1.25,95%CI:1.13~1.38)和11%(HR=1.11,95%CI:1.00~1.22),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糖、肾脏疾病及慢性肺部疾病与可能肌少症的发生风险不存在关联。与不患慢性病中老年人相比,患1种慢性病和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中老年人可能肌少症发生风险分别增加13%(HR=1.13,95%CI:1.00~1.26)和29%(HR=1.29,95%CI:1.15~1.44)。结论中国≥45岁中老年人患心脏病、哮喘、关节炎或风湿、认知受损、有抑郁状况会增加其患可能肌少症的风险;随着患慢性病数的增加,可能肌少症发生风险也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