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生物炭添加对灌区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阐明土壤及作物对生物炭培肥效果的响应,为灌区麦田土壤结构改良和合理培肥制度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氮肥(纯氮)用量设0、150 kg hm^(...【目的】研究生物炭添加对灌区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阐明土壤及作物对生物炭培肥效果的响应,为灌区麦田土壤结构改良和合理培肥制度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氮肥(纯氮)用量设0、150 kg hm^(−2)两个水平,每一氮肥用量下设生物炭用量0,10,20,30 t hm^(-2)4个水平,通过2年(2018~2020年)田间定位试验,利用干筛法得到了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和春小麦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不添加生物炭相比,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5 mm、2~5 mm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P<0.05),增幅范围为10.2%~29.2%、8.3%~10.2%;施用生物炭20 t hm^(-2)时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及几何重量直径增幅最为显著(P<0.05),较不施生物炭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21.4%和32.3%;生物炭配施氮肥春小麦增产效果优于单施生物炭处理;土壤团聚体几何重量直径与春小麦产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生物炭施用对灌区麦田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及其稳定性提升效果显著,有利于改良土壤,提升春小麦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单施生物炭20 t hm^(-2)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强,生物炭20 t hm^(-2)与纯氮150 kg hm^(−2)配施时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春小麦增产达42.7%。展开更多
针对航行体排气水下发射流体动力问题,采用VOF(Volume of Fluid)多相流模型、标准湍流模型,结合动网格技术,进行发射过程流场数值仿真,获得了航行体表面压力分布及气泡的发展过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利用形成的数值方法,研究...针对航行体排气水下发射流体动力问题,采用VOF(Volume of Fluid)多相流模型、标准湍流模型,结合动网格技术,进行发射过程流场数值仿真,获得了航行体表面压力分布及气泡的发展过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利用形成的数值方法,研究了发射深度、出筒速度对排气气泡发展过程的影响,获得了对工程设计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生物炭添加对灌区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阐明土壤及作物对生物炭培肥效果的响应,为灌区麦田土壤结构改良和合理培肥制度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氮肥(纯氮)用量设0、150 kg hm^(−2)两个水平,每一氮肥用量下设生物炭用量0,10,20,30 t hm^(-2)4个水平,通过2年(2018~2020年)田间定位试验,利用干筛法得到了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和春小麦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不添加生物炭相比,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5 mm、2~5 mm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P<0.05),增幅范围为10.2%~29.2%、8.3%~10.2%;施用生物炭20 t hm^(-2)时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及几何重量直径增幅最为显著(P<0.05),较不施生物炭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21.4%和32.3%;生物炭配施氮肥春小麦增产效果优于单施生物炭处理;土壤团聚体几何重量直径与春小麦产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生物炭施用对灌区麦田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及其稳定性提升效果显著,有利于改良土壤,提升春小麦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单施生物炭20 t hm^(-2)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强,生物炭20 t hm^(-2)与纯氮150 kg hm^(−2)配施时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春小麦增产达42.7%。
文摘针对航行体排气水下发射流体动力问题,采用VOF(Volume of Fluid)多相流模型、标准湍流模型,结合动网格技术,进行发射过程流场数值仿真,获得了航行体表面压力分布及气泡的发展过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利用形成的数值方法,研究了发射深度、出筒速度对排气气泡发展过程的影响,获得了对工程设计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