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华北乡村组织功能扩大化及其原因探析——以太行山村社碑刻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郝平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37,219,共9页
19世纪中叶,华北平原的青苗会由看青组织演化为具有综合功能的自我管理组织。太行山地区的村社也发生了类似的功能扩大化的转变,早在晚明清初,村社就从单纯的祭祀组织演化为综合性的乡村组织,清中叶开始又具有了国家行政管理职能。明清... 19世纪中叶,华北平原的青苗会由看青组织演化为具有综合功能的自我管理组织。太行山地区的村社也发生了类似的功能扩大化的转变,早在晚明清初,村社就从单纯的祭祀组织演化为综合性的乡村组织,清中叶开始又具有了国家行政管理职能。明清时期华北乡村组织功能扩大化既是晚明以来官役劣化的结果,又是民间社会日趋活跃和繁荣的表现。这种扩大化的转变既反映了晚明以来乡村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也体现了清中叶以后社会危机的加重。村社与青苗会的区别也反映了地区之间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乡村组织 功能扩大化 村社 青苗会
原文传递
山西灵石县静升村明清聚落格局的变迁 被引量:1
2
作者 郝平 《历史地理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74-86,154,155,共15页
聚落格局是历史聚落地理研究较少关注的一个对象。山西灵石县静升村“九沟八堡十八巷”的聚落格局形成历经元末明初各沟巷的初步开发,明中后期至清初的边界拓展与内部扩建,以及清中后期内部格局的充盈及跨河“南侵”三个阶段。这其中地... 聚落格局是历史聚落地理研究较少关注的一个对象。山西灵石县静升村“九沟八堡十八巷”的聚落格局形成历经元末明初各沟巷的初步开发,明中后期至清初的边界拓展与内部扩建,以及清中后期内部格局的充盈及跨河“南侵”三个阶段。这其中地理环境、宗族势力、战乱匪患和国家政策等因素产生了重要影响。静升村的个案研究表明,聚落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变迁的历史过程,而聚落庙宇以及标志性建筑物的创建历史成为考察的重要指标。现今加强乡村聚落格局的研究仍将是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继续深入拓展的趋势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格局 历史变迁 静升村
下载PDF
儒学的乡村渗透:以宋至清山西乡村文庙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郝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66,F0003,共13页
作为儒学的象征,县级以上文庙历来是学者关注的焦点,而乡村文庙很少受到关注。宋至清山西乡村社会创建有大量文庙,这与“有学必有庙”的传统、政府的崇文重教、禁毁三教堂、程子乡校等因素密切相关。乡村文庙最初选择在大村巨镇创建,明... 作为儒学的象征,县级以上文庙历来是学者关注的焦点,而乡村文庙很少受到关注。宋至清山西乡村社会创建有大量文庙,这与“有学必有庙”的传统、政府的崇文重教、禁毁三教堂、程子乡校等因素密切相关。乡村文庙最初选择在大村巨镇创建,明清以后常有和乡间祠庙杂居的现象。其选址渐趋多元,且受堪舆学之影响。地方官员在创修过程中多扮演倡导鼓励的角色,而富家大族是实际的主导者。普通乡民不乏热心创修乡村文庙之举,更有甚者出现合村乡民共同参与的迹象,然其如若自发创修,往往举步维艰。在历史变迁中,乡村文庙除自然衰颓残毁外,也有因民间神祠挤占而衰亡,或被乡村书院而取代,此外还遭遇到文昌、魁(奎)星庙宇的强力挑战,整体上呈现出衰落之势。山西乡村文庙的历史变迁表明:儒学外在形式的乡村渗透虽是有选择性的,且在不断地在地化与简约化,但亦难逃衰落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庙 乡村文庙 儒学传播
下载PDF
乡村文庙探秘:灵石县静升文庙田野考察报告 被引量:1
4
作者 《地域文化研究》 2020年第4期157-166,共10页
灵石县静升村留存有一座始建于元代的乡村文庙,其规制不亚于县治庙学,现今保存大体完好。静升文庙的创建源于金元时期统治者大力推行地方教育,明清时期的屡次修葺与扩建则与村中王氏家族的出资与督修密不可分。静升文庙功能的演变一方... 灵石县静升村留存有一座始建于元代的乡村文庙,其规制不亚于县治庙学,现今保存大体完好。静升文庙的创建源于金元时期统治者大力推行地方教育,明清时期的屡次修葺与扩建则与村中王氏家族的出资与督修密不可分。静升文庙功能的演变一方面可以反映出静升村落繁荣兴盛的历程,另一方面又可折射出乡村教育的历史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升村 文庙 乡村教育
原文传递
乡村文庙探秘:灵石县静升文庙田野考察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地域文化研究》 2020年第5期61-70,M0004,共11页
灵石县静升村留存有一座始建于元代的乡村文庙,其规制不亚于县治庙学,现今保存大体完好。静升文庙的创建源于金元时期统治者大力推行地方教育,明清时期的屡次修葺与扩建则与村中王氏家族的出资与督修密不可分。静升文庙功能的演变一方... 灵石县静升村留存有一座始建于元代的乡村文庙,其规制不亚于县治庙学,现今保存大体完好。静升文庙的创建源于金元时期统治者大力推行地方教育,明清时期的屡次修葺与扩建则与村中王氏家族的出资与督修密不可分。静升文庙功能的演变一方面可以反映出静升村落繁荣兴盛的历程,男一方面又可折射出乡村教育的历史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升村 文庙 乡村教育
原文传递
“新史料·新视角·新方法:明清社会经济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6
作者 晓锴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184,共3页
2017年9月22日至24日,由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省历史学会,共同举办的“新史料·新视角·新方法:明清社会经济史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 2017年9月22日至24日,由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省历史学会,共同举办的“新史料·新视角·新方法:明清社会经济史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5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46篇。本次研讨会围绕新史料、新视角、新方法,对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多个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将有关论文观点加以整理归纳,扼要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史 学术研讨会 新史料 明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会史研究 山西大学
原文传递
“庙”“学”共融:清末民国乡村庙宇改建学校研究——以山西为例
7
作者 郝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7-137,共11页
毁庙兴学并非清末民国庙宇改建学校的全部景象。山西乡村多将庙宇部分建筑改建为学校,即使庙内学校扩修,也给神灵预留空间。乡村学校的创修带动了庙宇的修葺,而庙宇的修葺也时常兼顾乡村学校的创修。在这种背景下,山西乡村社会最终呈现... 毁庙兴学并非清末民国庙宇改建学校的全部景象。山西乡村多将庙宇部分建筑改建为学校,即使庙内学校扩修,也给神灵预留空间。乡村学校的创修带动了庙宇的修葺,而庙宇的修葺也时常兼顾乡村学校的创修。在这种背景下,山西乡村社会最终呈现出"庙""学"共融的景象。这一景象的出现实质上与山西乡村的社会经济、乡民兴学热情的高涨、乡村知识分子的神灵观念以及庙宇兴学的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山西乡村庙宇改建学校的研究为重新审视近代中国的教育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区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国 山西 乡村庙宇 “庙”“学”共融
原文传递
工学会与近代工读互助思潮——兼与北京工读互助团比较
8
作者 杨彩丹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0-157,共8页
五四时期,北京高师工学会通过刊发《工学》杂志、召开研究会、组建工作组等活动,不仅形成了系统的工学主义思想,而且部分会员还对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工读互助团相比,工学会虽在发展规模方面稍逊,但却是中国工读互... 五四时期,北京高师工学会通过刊发《工学》杂志、召开研究会、组建工作组等活动,不仅形成了系统的工学主义思想,而且部分会员还对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工读互助团相比,工学会虽在发展规模方面稍逊,但却是中国工读互助思潮的最早提出者和持续时间最长的实践者,在理论上坚守了比"工读主义"更为宽泛的"工学主义",在实践上也给予了工读互助团很大的支持和鼓励。虽然由于发动者的社会影响和宣传的力度不够、没有制定翔实的计划、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以及理论方面的诸多不足,工学会最终走向衰落,但它在工读互助思潮中的地位却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学会 工学主义 《工学》 北京高师 工读互助团
原文传递
太原中外语文学会述论
9
作者 《史志学刊》 2017年第5期40-47,共8页
抗日战争前期,太原中外语文学会通过订购、翻译、出版外文书刊,成立语文学校,刊发《中外论坛》杂志等活动,推动了山西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宣传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加强了山西民众对当时"世界形势"的了解,成为抗战前期太原社... 抗日战争前期,太原中外语文学会通过订购、翻译、出版外文书刊,成立语文学校,刊发《中外论坛》杂志等活动,推动了山西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宣传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加强了山西民众对当时"世界形势"的了解,成为抗战前期太原社团中的佼佼者。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杜任之等中共党员的不懈努力及其对时局的灵活应对策略,办会思想亲民、开放,经营方式灵活多样等因素是分不开的。然而,时局剧变以及学会强烈的政治色彩,最终促使学会走向解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前期 太原 中外语文学会《中外论坛》
下载PDF
1928—1929年绥远鼠疫的突发与政府防治——以绥远临时防疫处为中心
10
作者 郝平 《近代中国》 2020年第1期276-288,共13页
疫(Plague),俗称黑死病,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之间,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学界有关鼠疫的研究往往与战争、饥荒、自然灾害联系起来展开研究,尤为注重鼠疫对人类社会历史进... 疫(Plague),俗称黑死病,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之间,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学界有关鼠疫的研究往往与战争、饥荒、自然灾害联系起来展开研究,尤为注重鼠疫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等宏观层面的分析研究^(①),对于从地方政府角度探讨鼠疫防治的个案分析还较欠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杆菌 鼠疫防治 烈性传染病 鼠蚤 黑死病 啮齿动物 自然灾害 社会历史进程
原文传递
清末山西大学堂留英学生考论
11
作者 杨彩丹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9-116,共8页
清末,山西大学堂共派出三批官费留英生39人,自费生4人,成为仅次于江苏省的第二个较早、较大规模的省份。究其原因,主要有山西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山西地方当局和山西大学堂校方对留学活动的积极提倡与鼓励支持、与英人渊源颇深以及李提... 清末,山西大学堂共派出三批官费留英生39人,自费生4人,成为仅次于江苏省的第二个较早、较大规模的省份。究其原因,主要有山西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山西地方当局和山西大学堂校方对留学活动的积极提倡与鼓励支持、与英人渊源颇深以及李提摩太的提倡等因素。在英期间,他们不仅发愤读书、认真实习,还积极支援国内革命活动;毕业归晋后,他们又积极投入山西的教育、实业第一线,对民国时期山西经济、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留英生 山西大学堂 山西省
原文传递
欧战后国人对体育教育的探索
12
作者 杨彩丹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9-182,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东亚体育学校校刊》对近代以来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反思与探索。主要结论:该刊从军国民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近代学校体育"外求"之路以及体育的功利性目的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出学校体育的发展应面向全体学...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东亚体育学校校刊》对近代以来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反思与探索。主要结论:该刊从军国民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近代学校体育"外求"之路以及体育的功利性目的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出学校体育的发展应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健全科学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开展学校体育教育外延化等,推动了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体育教育 民国时期 东亚体育学校
下载PDF
儒学的乡村渗透:以宋至清山西乡村文庙为中心
13
作者 郝平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2年第5期218-218,共1页
作为儒学的象征,县级以上文庙历来是学者关注的焦点,而乡村文庙很少受到关注。宋至清山西乡村社会创建有大量文庙,这与“有学必有庙”的传统、政府的崇文重教、禁毁三教堂、程子乡校等因素密切相关。乡村文庙最初选择在大村巨镇创建,明... 作为儒学的象征,县级以上文庙历来是学者关注的焦点,而乡村文庙很少受到关注。宋至清山西乡村社会创建有大量文庙,这与“有学必有庙”的传统、政府的崇文重教、禁毁三教堂、程子乡校等因素密切相关。乡村文庙最初选择在大村巨镇创建,明清以后常有和乡间祠庙杂居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庙 三教堂 崇文重教 禁毁 儒学 明清 乡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