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81
1
作者 刘少喻 +3 位作者 赵卫东 于滨生 李浩淼 陈柏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 椎弓根
下载PDF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伤椎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4
2
作者 刘少喻 +4 位作者 赵卫东 于滨生 李浩淼 陈柏龄 梁春祥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9期857-860,共4页
目的比较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与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采用8具新鲜小牛椎体标本(T_(11)~L_3),MTS机压缩制作L_1椎体爆裂性骨折模型。实验分完整状态组、骨折组、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三椎体六... 目的比较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与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采用8具新鲜小牛椎体标本(T_(11)~L_3),MTS机压缩制作L_1椎体爆裂性骨折模型。实验分完整状态组、骨折组、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组。应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对标本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6个方位的运动范围(ROM)测试并计算刚度值,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脊柱骨折状态6个方向ROM均显著增加(P<0.05),椎间刚度值明显降低(P<0.05);固定状态的ROM均较完整状态、骨折状态显著减小(P<0.01),而刚度值均较完整状态、骨折状态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与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组之间的ROM、刚度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跨节段椎弓根固定与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术在重建脊柱骨折稳定性方面,效果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器 伤椎固定
原文传递
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2
3
作者 陈柏龄 +3 位作者 植山和正 三户明夫 刘少喻 廖鹰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9例L4/5退变性失稳患者,男22例,女27例...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9例L4/5退变性失稳患者,男22例,女27例,年龄28~72岁(平均5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骨密度检测。在X线片上测量固定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变化、椎体滑移距离以及固定节段和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根据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有无影像学退变,分为退变组与非退变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效果及影像学测量结果。结果:随访时间为13~52个月,平均为29.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22%)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两组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骨密度、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L4/5前凸角和椎体间滑移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L3/4椎体间滑移距离、L3/4椎间盘高度以及椎间隙动态成角变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ODI和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年龄与末次随访时固定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成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变化值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53、0.521、0.472,余测量指标与固定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指标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单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与临床效果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此退变与患者年龄相关,而与骨密度和术前腰椎影像学测量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相邻节段退变 相关因素
下载PDF
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21
4
作者 钟锐 +4 位作者 崔尚斌 刘少喻 王乐 黄阳亮 梁子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60-764,共5页
目的 探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2002年10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且随访满5年的14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8例,女56例;年龄16 ~ 64岁,平均41.4岁.骨折根据AO-ASIF分型... 目的 探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2002年10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且随访满5年的14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8例,女56例;年龄16 ~ 64岁,平均41.4岁.骨折根据AO-ASIF分型:A型109例,B型25例,C型10例;神经功能根据Frankel分级:E级37例,D级78例,C级18例,B级11例.均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胸腰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压缩率、cobb角、椎间隙高度及伤椎滑移距离.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0~120个月(平均77.3个月)随访,手术时间平均为7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15 mL.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3.9±1.7)分和(2.3±1.1)分]、伤椎压缩率(20.1%±10.2%和22.7%±5.9%)、cobb角(5.1°±3.2°和7.8°±2.5°)、椎间隙高度[(7.6±1.1)mm和(6.8±1.6) mm]及伤椎滑移距离[(1.1±0.8)mm和(1.0±0.6)mn]与术前[(7.6±2.1)分、58.9%±6.8%、17.5°±3.1°、(4.7±2.1)mm、(3.5±1.4)mm)]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52,P=0.033). 结论 经伤椎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可用于治疗大部分创伤性胸腰椎骨折,远期临床效果满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脊椎运动功能单位丢失减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单、双运动单元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5
作者 崔尚斌 +7 位作者 李广胜 刘希哲 梁春祥 刘少喻 龙厚清 李浩淼 于滨生 黄阳亮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9-316,共8页
目的比较单运动单元与双运动单元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及不完全爆裂骨折(AO分型为A1型和A3型)的疗效,探讨单运动单元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A1型和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141例。按随机数字法将两型骨折患者随... 目的比较单运动单元与双运动单元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及不完全爆裂骨折(AO分型为A1型和A3型)的疗效,探讨单运动单元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A1型和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141例。按随机数字法将两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运动单元固定组和双运动单元固定组,A1型组分别为35例和26例,A3型组分别为41例和39例。通过腰功能评分及脊髓神经功能2000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结果;通过测量术前、术后1周、终末随访时骨折椎楔变指数、骨折节段矢状指数评估影像学结果。终末评估时间设为术后18个月。结果14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单运动单元固定组平均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双运动单元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术式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A1型组,单运动单元固定组与双运动单元固定组椎体楔变矫正指数与终末随访矫正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优于后者。A3型组,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失败率大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运动单元椎弓根钉一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部分A1及A3型胸腰椎骨折,可取得与双运动单元固定相近甚至更佳的疗效,且有出血少、用时短等优点;对于A3.2型胸腰椎骨折,因其失败率较高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经骨折椎单节段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少喻 +6 位作者 梁春祥 于滨生 龙厚清 李浩淼 韩国伟 陈克冰 黄阳亮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09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评价经骨折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132例。按AO分型,A型117例,B型8例,C型7例。通过测量骨折椎楔变指数(WI)、骨折节段矢状指数(SI)评价影像... 目的评价经骨折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132例。按AO分型,A型117例,B型8例,C型7例。通过测量骨折椎楔变指数(WI)、骨折节段矢状指数(SI)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用时平均8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36ml。随访128例,平均随访时间30.4个月(11~54个月),全部骨性融合,除1例出现螺钉松动外,无内固定失败。术前骨折椎WI和SI分别为(42.96±11.51)%和13.06°±4.13°,术后WI和SI分别为(21.78±7.66)%和4.47°±2.28°,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2例外,最后一次随访时未见明显矫正丢失(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骨折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融合术具有创伤小、用时短、出血少、脊椎运动功能单位丢失减少等优点,可用于治疗部分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后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少喻 +4 位作者 崔尚斌 王乐 梁春祥 龙厚清 黄阳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3-707,共5页
目的评价后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1年12月,采用后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患者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9~75岁,平均47.2岁。病程6~25个月... 目的评价后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1年12月,采用后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患者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9~75岁,平均47.2岁。病程6~25个月,平均12.8个月。腰椎间盘突出伴失稳14例,腰椎管狭窄伴失稳15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1年复发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单节段固定28例,其中L4、521例,L5、S16例,L5、61例(骶椎腰化患者);双节段固定5例,均为L3、4、L4、5。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1例发生切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5~53个月,平均32.3个月。除1例因术后Cage移位改行双侧椎弓根钉固定外,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断钉、Cage移位或椎间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X线片示除1例Cage移位导致植骨融合失败外,余均达椎间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及术后2周评分显著改善(P<0.05);ODI和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4.0%±10.1%和83.6%±9.4%。结论后路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能简化手术操作,减小创伤,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失稳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椎弓根钉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单椎间椎弓根钉固定胸腰椎骨折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少喻 +2 位作者 梁春祥 赵卫东 陈柏龄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8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通过单椎间与双椎间椎弓根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比较,评价单椎间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6具新鲜小牛椎体(T11~L3)用于实验,随机分为2组,用MTS机压缩法制作L1椎体爆裂骨折模型(按AO分型,A3.1)。分别行单椎间与... 目的通过单椎间与双椎间椎弓根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比较,评价单椎间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6具新鲜小牛椎体(T11~L3)用于实验,随机分为2组,用MTS机压缩法制作L1椎体爆裂骨折模型(按AO分型,A3.1)。分别行单椎间与双椎间椎弓根钉固定,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模拟人体行屈伸、左右侧弯和旋转活动,测固定节段运动范围(ROM),行疲劳实验并再观察固定节段ROM。结果单椎间固定组ROM稳定指数(SPI-ROM)小于双椎间组,但除前屈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07),余均无明显差异(P>0.05)。抗疲劳性比较,在旋转和侧屈方向,双椎间组优于单椎间组(旋转:P=0.008;侧屈:P=0.02)。结论两种术式在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方面,效果无明显差异。单椎间椎弓根钉固定术生物力学效果满足临床应用,但是,其在抗旋转、侧屈疲劳性方面逊于双椎间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生物力学 单椎间 内固定器
下载PDF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少喻 《脊柱外科杂志》 2006年第2期112-115,共4页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下载PDF
胸腰椎B型骨折经伤椎单节段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崔尚斌 +3 位作者 刘少喻 王乐 韩国伟 黄阳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7期2709-2715,共7页
背景: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是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常用的方法,但两种术式的近远期疗效及各自优缺点尚未明确。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与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后... 背景: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是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常用的方法,但两种术式的近远期疗效及各自优缺点尚未明确。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与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后脊柱稳定性及对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随访的AO分型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为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组(n=40)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n=45)。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进行测量。结果与结论:两组在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的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单节段组要优于短节段组。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传统的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上都有显著的疗效,而单节段固定组在椎体前缘压缩率的改善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分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短节段组。此种手术方式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减少固定节段以节省脊柱的活动节段,减少固定节段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椎弓根螺钉 胸椎 腰椎 骨折 单节段 短节段
下载PDF
单纯后路减压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伴神经损害的胸椎结核 被引量:10
11
作者 谢超凡 刘少喻 +7 位作者 梁春祥 龙厚清 于滨生 韩国伟 李浩淼 张旭华 黄阳亮 《脊柱外科杂志》 2012年第4期202-205,共4页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减压、病灶清除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有神经损害的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病灶单发、位于胸椎且伴有神经损害的脊柱结核患者共22例,行一期后路减压、病灶清除并椎弓根螺钉...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减压、病灶清除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有神经损害的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病灶单发、位于胸椎且伴有神经损害的脊柱结核患者共22例,行一期后路减压、病灶清除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1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结核治疗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7个月,治愈率95.5%,神经功能改善率81.8%,术后神经功能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减压、病灶清除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于合并有神经损害的胸椎结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结核 脊柱 内固定器 清创术 减压术 外科
下载PDF
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和指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浩淼 刘少喻 +4 位作者 龙厚清 梁春祥 韩国伟 张旭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7-480,共4页
目的:观察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并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共施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疾患48例。手术患者必须同时存在两种病变,即多节段颈椎病变和脊髓/神经根前方严重压迫或C5(6)... 目的:观察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并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共施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疾患48例。手术患者必须同时存在两种病变,即多节段颈椎病变和脊髓/神经根前方严重压迫或C5(6)神经根前方压迫。手术步骤为先行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术,然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及椎间孔减压、前方融合内固定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60~535min,平均226.5min,出血量180~1200ml,平均367.6ml,无一例术中死亡。手术并发症包括切口延迟愈合1例,脑脊液漏1例,右侧C5神经根麻痹1例。随访10~38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患者植骨均已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增加到术后平均14.4分(P<0.05),术后改善率为67.7%。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临床应用近期疗效满意,该手术减压充分、能较好重建颈椎稳定性、可降低单纯前路手术脊髓损伤的风险和减少单纯后路手术的神经根麻痹发生率,适用于多节段颈椎病变和局部脊髓/神经根前方严重压迫且一般情况良好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减压术 前路手术 椎板成形术
下载PDF
应用Solis融合器置入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阳亮 刘少喻 +6 位作者 梁春祥 李浩淼 于滨生 龙厚清 韩国伟 张旭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评价Solis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1月,我科采用经前路Solis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17例,术中应用颈椎牵开器牵开椎间,通过紧张韧带进一步复位骨折。... 目的:评价Solis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1月,我科采用经前路Solis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17例,术中应用颈椎牵开器牵开椎间,通过紧张韧带进一步复位骨折。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9~41岁,平均26.2岁,按Levine-Edwards分类法Ⅱ型11例,Ⅱa型6例。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片,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枢椎移位及成角数据,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创伤后颈椎临床评分、颈部疼痛的VAS评分观察临床疗效。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各数据间行t检验。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78min(55~13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2.5ml(10~50ml)。术中无喉上神经、咽喉壁及血管损伤,术后无喉头水肿、血肿形成及伤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平均随访25.1个月(6~48个月),手术节段及骨折部位平均于3个月时骨性融合,未见畸形愈合,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无下沉、无移位、椎间无塌陷。创伤后颈椎临床评分:术前平均为48分(45~63分),末次随访时为92分(83~97分);颈部疼痛VAS评分术前平均为6.9分(6~9分),末次随访时为1.1分(0~2分);枢椎成角术前平均为-8.6°(-20~6°),末次随访时为+3.5°(0~+8°);枢椎移位术前平均为3.4mm(1~5.5mm),末次随访时为1.2mm(0~2.0mm)。以上两组数据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olis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Hangman骨折可行,手术操作简单、耗时短、创伤小、融合率高且有利于颈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HANGMAN骨折 椎间融合术 内固定器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龙厚清 陈应东 +5 位作者 李广盛 刘少喻 李浩淼 黄阳亮 李佛保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年第7期583-585,共3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之间的一致性关系。方法分析12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T8~L4)的临床和X线资料。记录外伤史、骨折部位,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初诊时疼痛程度,Kuorinka法标注疼痛部位,Kappa系数检验...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之间的一致性关系。方法分析12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T8~L4)的临床和X线资料。记录外伤史、骨折部位,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初诊时疼痛程度,Kuorinka法标注疼痛部位,Kappa系数检验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的一致性。结果各组在性别、年龄、外伤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骨折VAS评分较腰椎骨折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8例胸椎骨折仅15例主诉上背痛,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之间一致性较差(Kappa值=0.031,P=0.290);47例中45例腰椎骨折主诉下背部痛,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之间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70,P<0.001)。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疼痛部位与骨折部位不一致性较高,对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老年腰背部疼痛患者,应行包括胸、腰椎的X线检查,以免误诊或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骨折 骨折部位 疼痛部位
原文传递
腰椎融合/非融合技术治疗L4/5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钟锐 +4 位作者 潘希敏 孙海兴 王乐 崔尚斌 刘少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92-899,共8页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的临床效果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7月我科...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的临床效果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患者61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采用PLIF术式固定融合患者32例,棘突间Wallis动态固定患者29例。术前、术后1个月、1年以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根据UCLA标准对相邻节段L3/4及L5/S1椎间盘进行退变分级:利用Tlp-MRI技术量化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Tlp值。结果:随访时间48。77个月.平均61_3个月,其中PLIF组和Wallis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63.4和59.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构成比、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及相邻节段椎间盘Tlp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PLIF组与Wallis组ODI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6.1%、78.5%,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9.2%、75.0%,均无统计学差异(P=0.78,0.85)。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以及L5/S1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1,0.70)。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PLIF和Wallis组L3,4椎间盘Tip值分别为115.4±8.9ms、111.6±12.3ms、91.6±11.1ms和112.4±10.0ms、109.9±9.2ms、103.5±10.8ms,L5/S1椎问盘T113值分别为9514±7.7ms、94.6±9.6ms、88.1±12.6ms和96.3±9.2ms、95.4±8.5ms、9113±11.4ms,两组术后1个月L3/4、L5/S1椎间盘Tip值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LIF组:P=0.67,0.75;Wallis组:P=O.72,0.64);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椎问盘Tlp值明显低于Wall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2),而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 相邻节段 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 T1p序列
下载PDF
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治疗B型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7
16
作者 崔尚斌 +4 位作者 刘少喻 梁春祥 龙厚清 黄阳亮 王乐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90-994,共5页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12年10月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B1.1型13例,B1.2型11例,B2.2型11例,B3.1型2例,B3.2型2例,B3.3型1例。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12年10月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B1.1型13例,B1.2型11例,B2.2型11例,B3.1型2例,B3.2型2例,B3.3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术式。通过测量骨折伤椎压缩率、伤椎上、下节段Cobb角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结果。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5ml,平均随访47.5个月(24~82个月)。术后1周伤椎上、下节段Cobb角从术前平均20.1°降低至术后平均6.2°,伤椎压缩率从术前平均38.9%降至术后平均10.1%(P均〈0.05),末次随访Cobb角平均6.9°,伤椎压缩率平均10.8%,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VAS由术前平均8.6分下降至2.4分(P〈0.05)。术后37例(93%)脊髓神经功能获得改善(P〈0.05),3例(8%)未获得改善,未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者。结论经伤椎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具有创伤小、用时短、出血少、脊椎运动功能单位丢失减少等优点,可用于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选择性手术治疗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阳亮 刘少喻 +6 位作者 梁春祥 龙厚清 于滨生 李浩淼 韩国伟 张旭华 《脊柱外科杂志》 2010年第5期286-289,共4页
目的评价选择性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9月共手术治疗22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评分;记录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腰... 目的评价选择性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9月共手术治疗22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评分;记录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以及融合时间。结果平均随访19个月(8~36个月)。椎管减压3例;椎管减压并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9例,其中长节段固定6例。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为39.25±10.47,术后3个月为13.85±7.73,末次随访时为17.95±6.18。实施内固定的患者侧凸Cobb角术前为21.05°±8.51°,术后3个月为12.13°±4.83°,末次随访时为14.03°±5.2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14.40°±14.72°,术后3个月为26.62°±11.48°,末次随访时为24.27°±11.03°;术后6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上述各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 ,依据不同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治定方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下载PDF
Magerl技术联合单椎板夹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浩淼 +6 位作者 刘少喻 王乐 崔尚斌 钟锐 陈柏龄 龙厚清 李佛保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1-487,共7页
目的 评价Magerl技术联合单椎板夹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采用Magerl技术联合单椎板夹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Symon和Lavender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目的 评价Magerl技术联合单椎板夹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采用Magerl技术联合单椎板夹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Symon和Lavender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和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植骨融合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128个月,平均(67.8±65.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发生,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根据Symon和Lavender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改善率为90.9%.按JOA评分末次随访较术前提高(7.0±3.3)分,改善率为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SAC较术前平均增加(7.29±3.0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16.91±0.51) mm,与术后1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ADI较术前平均减少(4.51±1.4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ADI为(2.02±0.18) mm,与术后1个月时比较未见明显丢失.结论 Magerl技术联合单椎板夹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远期效果满意,能提供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植骨融合率高;但须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通过牵引逐步使寰枢椎完全复位,术中应操作规范避免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脱位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卓越人才的多维度分层教育模式探索
19
作者 陈樑 麦英杰 +1 位作者 佘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5期0095-0099,共5页
新医科背景下卓越医生的培养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新医科背景下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素养的医学人才。新医科背景下卓越医生的培养是高等教... 新医科背景下卓越医生的培养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新医科背景下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素养的医学人才。新医科背景下卓越医生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分层培养,在本科、住培和专培阶段,培养医学人才的全面素质和专业能力,满足新时代医学发展的需求,在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国家健康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医生 分层培养 医学人才
下载PDF
局灶性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治效果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崔尚斌 +5 位作者 刘少喻 梁春祥 龙厚清 韩国伟 于滨生 黄阳亮 《脊柱外科杂志》 2012年第4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局灶性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致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手术治疗的21例胸椎OLF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手术均采用后路椎板(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术。采... 目的探讨局灶性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致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手术治疗的21例胸椎OLF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手术均采用后路椎板(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术。采用改良胸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和Epstein标准评估最终随访临床效果。分析患者年龄、术前病程、椎管面积残余率和术前胸椎JOA评分与手术疗效相关性。结果术后随访平均34.3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7.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0.2分,改善率为75.8%。Epstein标准:优13例,良5例,可3例。患者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前胸椎JOA评分与手术疗效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P<0.05)、0.53(P<0.05)。结论局灶性OLF临床表现较复杂,必须根据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诊断。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局灶性胸椎OLF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患者椎管狭窄程度、术前胸椎JOA评分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黄韧带 骨化 异位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