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原则专家共识 被引量:155
1
作者 唐举玉 +26 位作者 张世民 汪华侨 章一新 顾立强 刘元波 沈余明 路来金 王欣 徐永清 梅劲 张家平 赵洪伟 王健 章伟文 韩岩 郑和平 劳杰 陈宏 巨积辉 陈世新 王达利 柴益民 穆简 刘小林 唐茂林 徐达传 侯春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5-106,共2页
皮瓣的应用发展主要经历了最初的局部旋转皮瓣和后来的远位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带血管蒂皮瓣、穿支皮瓣等阶段。近40余年来,显微外科技术的诞生解决了小血管吻合难题,显微解剖研究深入认识了皮瓣的血液供应规律,先后诞生了游离皮瓣... 皮瓣的应用发展主要经历了最初的局部旋转皮瓣和后来的远位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带血管蒂皮瓣、穿支皮瓣等阶段。近40余年来,显微外科技术的诞生解决了小血管吻合难题,显微解剖研究深入认识了皮瓣的血液供应规律,先后诞生了游离皮瓣和穿支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临床应用 专家 远位带蒂皮瓣 局部旋转皮瓣 游离皮瓣 带血管蒂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穿支皮瓣供瓣区选择原则 被引量:69
2
作者 汪华侨 +3 位作者 王达利 唐茂林 徐达传 侯春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7-419,共3页
公元前6世纪,印度医师Sushruta应用额部皮瓣行鼻再造术,开创了皮瓣外科应用的先河,但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均是采用随意皮瓣。
关键词 穿支皮瓣 供瓣区 鼻再造术 额部皮瓣 随意皮瓣 应用
原文传递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原则专家共识 被引量:54
3
作者 唐举玉 +26 位作者 张世民 汪华侨 章一新 顾立强 刘元波 沈余明 路来金 王欣 徐永清 梅劲 张家平 赵洪伟 王健 章伟文 韩岩 郑和平 劳杰 陈宏 巨积辉 陈世新 王达利 柴益民 穆籣 刘小林 唐茂林 徐达传 侯春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共2页
皮瓣手术的应用在人类史上已有两千多年,其发展主要经历了最初的局部旋转皮瓣和后来的远位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带血管蒂皮瓣、穿支皮瓣等阶段。近40余年来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诞生解决了小血管吻合难题和显微解剖研究深入认识了皮瓣的... 皮瓣手术的应用在人类史上已有两千多年,其发展主要经历了最初的局部旋转皮瓣和后来的远位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带血管蒂皮瓣、穿支皮瓣等阶段。近40余年来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诞生解决了小血管吻合难题和显微解剖研究深入认识了皮瓣的血供规律,先后诞生了游离皮瓣和穿支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皮瓣移植 血管蒂皮瓣 局部旋转皮瓣 游离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供区 受区 带蒂皮瓣 专家共识
下载PDF
"带蒂穿支皮瓣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与防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48
4
作者 王欣 张世民 +18 位作者 章一新 唐举玉 糜菁熠 汪华侨 张春 顾立强 陈宏 章伟文 徐永清 高伟阳 梅劲 王健 刘小林 穆广态 唐茂林 徐达传 侯春林 刘元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穿支皮瓣转移已经成为修复重建领域最常用的缺损修复和器官再造方法之一。除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外.各种带蒂穿支皮瓣也是常用的转移方式.依据创面周围穿支血管的自由设计穿支皮瓣(free—style perforator flap)在临床获得了广泛的... 穿支皮瓣转移已经成为修复重建领域最常用的缺损修复和器官再造方法之一。除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外.各种带蒂穿支皮瓣也是常用的转移方式.依据创面周围穿支血管的自由设计穿支皮瓣(free—style perforator flap)在临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带蒂穿支皮瓣转移方式主要有两种:V—Y推进和螺旋桨旋转(perforator-pedicled propeller flap)。带蒂穿支皮瓣设计灵活.除降低供瓣区损害外.还可降低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但其并发症亦不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常见并发症 带蒂 原因分 PROPELLER 专家 防治 转移方式
原文传递
“游离穿支皮瓣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与防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42
5
作者 王欣 刘元波 +18 位作者 张世民 章一新 唐举玉 糜菁熠 汪华侨 张春 顾立强 章伟文 陈宏 徐永清 高伟阳 梅劲 王健 刘小林 穆广态 唐茂林 徐达传 侯春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9-212,共4页
游离穿支皮瓣应用于临床已有20余年。与传统的轴型皮瓣、肌皮瓣比较.它充分考虑了皮瓣移植的得失比,不仅明显减少了继发的供区损伤.而且还提升了受区的修复效果.逐渐成为创面.尤其是大面积、不规则形状或复合组织缺损重建的首选。... 游离穿支皮瓣应用于临床已有20余年。与传统的轴型皮瓣、肌皮瓣比较.它充分考虑了皮瓣移植的得失比,不仅明显减少了继发的供区损伤.而且还提升了受区的修复效果.逐渐成为创面.尤其是大面积、不规则形状或复合组织缺损重建的首选。就皮瓣并发症而言.游离穿支皮瓣的供区并发症发生率要小于传统的游离皮瓣.而在受区.由于穿支皮瓣的解剖操作更为精细、复杂,所以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要高于传统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常见并发症 游离皮瓣 原因分 并发症发生率 专家 防治 复合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股前外侧皮瓣的供区并发症 被引量:38
6
作者 常树森 何春念 +1 位作者 金文虎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104,共4页
自1984年徐达传、罗力生等首先报道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fhigh flap,ALTF)的解剖学及临床应用以来,该皮瓣在临床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部分临床医生比较关注的是如何修复重建及移植后皮瓣的成活率.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供区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修薄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被引量:35
7
作者 孙广峰 邓呈亮 +5 位作者 吴必华 吴祥奎 李书俊 聂开瑜 王达利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修薄的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我们共收治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6例,先切取连体分叶股前外侧皮瓣,分离穿支后修剪皮下脂肪筋膜组织,裁剪分叶,游离分叶皮瓣组合修复创... 目的探讨修薄的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我们共收治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6例,先切取连体分叶股前外侧皮瓣,分离穿支后修剪皮下脂肪筋膜组织,裁剪分叶,游离分叶皮瓣组合修复创面。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一叶坏死1例,经二期植皮愈合,其余25例皮瓣全部存活,皮瓣不臃肿,外观满意。供区均I期愈合,对行走无明显影响。结论修薄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可根据修薄后真皮下渗血情况调整分叶形状与大小,保证分叶皮瓣血供,提高成功率,无需再次手术整形,是修复手部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KISS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2
8
作者 唐修俊 +4 位作者 王波 王达利 孙广峰 金文虎 李海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 总结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KISS皮瓣在修复四肢创面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0月-2013年5月,根据手足部创面的特点,结合旋股外侧动脉穿支解剖特点设计分叶皮瓣,通过皮瓣重组(KISS)修复手足部创面缺损12例,将皮瓣的长度变成宽度... 目的 总结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KISS皮瓣在修复四肢创面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0月-2013年5月,根据手足部创面的特点,结合旋股外侧动脉穿支解剖特点设计分叶皮瓣,通过皮瓣重组(KISS)修复手足部创面缺损12例,将皮瓣的长度变成宽度使皮瓣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皮瓣及供区Ⅰ期愈合,无血管危象发生.1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 18个月,平均12个月,股四头肌肌力5级,膝关节屈、伸10°- 180°.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皮瓣色泽、质地良好;足背皮瓣稍臃肿,供瓣区遗留线状瘢痕,手部肌腱移植术后4例肌腱粘连,经松解后手指功能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例,良1例,可1例. 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组织瓣设计灵活,可一次修复较大面积缺损,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是修复创面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四肢 穿支皮瓣 皮瓣重组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观察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1
9
作者 王玉明 +4 位作者 王达利 祁建平 韩文杰 曾雪琴 聂开瑜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3-294,共2页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解剖观测10具成年人体标本(20侧下肢)的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的起源、走行、数目、管径和分布。10例同侧及对侧踝周皮肤缺损行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逆...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解剖观测10具成年人体标本(20侧下肢)的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的起源、走行、数目、管径和分布。10例同侧及对侧踝周皮肤缺损行胫后动脉内踝上肌间隙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年龄20~50岁,供区植皮。结果胫后动脉在内踝上发出肌间隙支2~7支,其外径约0.4~1.8mm,长度约0.3~4.5cm。本组患者修复皮瓣大小为7cm×6cm~20cm×8cm,除1例皮瓣远端有约3cm×1cm的坏死外,10例皮瓣完全成活,7例获随访2个月至3年,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结论该皮瓣血运可靠,修复范围广,不牺牲主要血管,手术简便安全,是修复踝周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胫后动脉 肌间隙支
原文传递
穿支螺旋桨皮瓣专家共识 被引量:30
10
作者 徐永清 柴益民 +16 位作者 张世民 汪华侨 侯春林 徐达传 顾立强 章一新 何晓清 王欣 刘元波 高伟阳 唐举玉 朱庆棠 陆芸 穆籣 谢庆平 刘小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7-422,共6页
穿支螺旋桨皮瓣(perforator pedicled propeller flap,PPPF)作为穿支皮瓣的一种特殊形式,近年来因其供区损伤更小、组织浪费更少和修复效果更佳等优点,已在临床上日渐普及。其修复范围已涉及面部、躯干、会阴部及四肢等,逐渐成为创面修... 穿支螺旋桨皮瓣(perforator pedicled propeller flap,PPPF)作为穿支皮瓣的一种特殊形式,近年来因其供区损伤更小、组织浪费更少和修复效果更佳等优点,已在临床上日渐普及。其修复范围已涉及面部、躯干、会阴部及四肢等,逐渐成为创面修复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在应用过程中,有关PPPF的概念、命名、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处理及并发症等方面仍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阴部 PPP 修复效果 专家共识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足底内侧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修复足跟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9
11
作者 王达利 +5 位作者 王玉明 祁建平 孙广峰 张明君 苏申友 曹远飞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9-91,I0001,共4页
目的报道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修复足跟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10具成年人体标本(20侧下肢),解剖观测其足底内侧动脉起源、分支、走行和分布以及该皮瓣的支配神经情况。临床应用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同侧及对... 目的报道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修复足跟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10具成年人体标本(20侧下肢),解剖观测其足底内侧动脉起源、分支、走行和分布以及该皮瓣的支配神经情况。临床应用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同侧及对侧足跟皮肤缺损8例.供区植皮。结果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平均长度(8.9±0.2)cm,3~5条皮支。足底内侧神经的分支5~8支,它包含分布足底皮肤直接皮支3~5支和分布足趾皮肤的趾底固有神经2~4支。8例共用8个皮瓣.皮瓣大小为4cm×3cm~5cm×6cm,6例带蒂转移修复.2例游离移植。8个皮瓣完全成活,所有病例获随访1个月~1年,皮瓣功能、外形良好。结论足底内侧皮瓣解剖变异少,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转移后能恢复较好的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足底内侧动脉 足底内侧皮瓣 足跟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股前外侧皮瓣术前设计优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7
12
作者 常树森 金文虎 +7 位作者 徐达传 王波 孙广峰 唐修俊 聂开瑜 曾雪琴 王达利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前瞻性总结穿支出肌点位置、穿支走行方向、走行距离、入皮点位置,探讨股前外侧皮瓣术前设计优化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大腿前外侧区设计切取了58例股前外侧皮瓣,术前使用便携式多普勒探测穿支穿出... 目的前瞻性总结穿支出肌点位置、穿支走行方向、走行距离、入皮点位置,探讨股前外侧皮瓣术前设计优化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大腿前外侧区设计切取了58例股前外侧皮瓣,术前使用便携式多普勒探测穿支穿出点(出肌点,P点),术中观察了穿支离开出肌点后的走行、距离(穿支血管皮下段)及进入浅筋膜、真皮的位置(入皮点,P'点)。据此我们在大腿原髂髌线(A线)的后侧增加B线(髂前上棘—股骨外上髁)、前侧增加C线(髂前上棘—髌骨上缘中点)。结果58例术前和术中发现所有穿支均位于A线上或A、B线之间,未见穿支位于A、C线之间,穿支离开肌膜向前内侧走行,穿支血管皮下段(P点与P'点之间的距离)为(2.02±0.23)cm。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有股直肌肌支,未见股直肌肌皮支。采用一线法设计20例,两线法设计12例,三线法设计26例。结论优化的三线法设计有利于对股前外侧区穿支探测、降低术中损伤入皮点穿支血管,使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简单、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 探测 修复 重建
原文传递
游离第3足趾胫侧微型皮瓣修复手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6
13
作者 周健 +6 位作者 孙广峰 金文虎 常树森 李海 聂开瑜 唐修俊 龚飞宇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探讨游离第3足趾胫侧微型皮瓣修复手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2013年8月—2017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18例手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54岁。患者中累及拇指3例、示指8例、中指4例、环指3例... 目的探讨游离第3足趾胫侧微型皮瓣修复手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2013年8月—2017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18例手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54岁。患者中累及拇指3例、示指8例、中指4例、环指3例,缺损面积为2.0cm×1.4cm^3.5cm×2.4cm。根据创面面积和形状设计游离第3足趾胫侧微型皮瓣,皮瓣长宽均分别较创面长宽扩大0.1~0.2cm,面积为2.1cm×1.5cm^3.7cm×2.6cm。皮瓣皮下静脉与指掌侧浅表静脉或指背浅表静脉行端端吻合,第3足趾胫侧趾底动脉与受指指固有动脉于无张力下行端端吻合;皮瓣第3足趾胫侧趾底神经与受指指固有神经吻合。足部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小腿上段内侧全厚皮修复。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及患者随访情况。结果术后皮瓣存活良好,血运较佳。18例患者中2例失访,另16例随访4~36个月,皮瓣质地、外形较佳,重建的手指末节指腹饱满、具有指纹,功能恢复良好,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5~10mm,足部供区术后即愈合者14例,另2例患者植皮边缘或中央区域坏死经换药后愈合。足部植皮处耐磨,供区损伤小,不妨碍穿鞋和行走,无足部不适。结论游离第3足趾胫侧微型皮瓣修复手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指腹外形良好、供区损伤小,手术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第3足趾
原文传递
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研究与治疗 被引量:22
14
作者 宋荷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78-1285,共8页
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致残率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尚无公认的治疗方式。临床上治疗和管理这种慢性疾病仍是一种挑战,但该方面的综述较少。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发病机制,并就不... 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致残率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尚无公认的治疗方式。临床上治疗和管理这种慢性疾病仍是一种挑战,但该方面的综述较少。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发病机制,并就不同治疗方式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效果展开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中医,外科治疗,手术,电刺激,神经松解术,神经减压术”,英文检索词为“DPN,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athogenesis,diagnosis,therapy,treatment,drug,surgery,nervedecompression,nerveelectricalstimulation,gene,exosome”。文献检索时间限定在2000年1月至2022年1月,通过阅读文章摘要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献,纳入的文献数为88篇。结果与结论:①高血糖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根本病因,加强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②镇痛药物可显著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疼痛症状,α-硫辛酸、依帕司他通过抗氧化应激发挥作用,甲钴胺、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③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双重挤压”的致病机制,神经松解术和神经转移术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病变程度、减轻疼痛、提高神经传导速度;④基因及干细胞等疗法是具有前景的新疗法,它们具有靶向性,但目前缺乏临床研究,且存在伦理及安全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病变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神经松解术 神经减压术
下载PDF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5
作者 张永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1-374,共4页
1975年Talor采用游离腓骨瓣治疗胫骨缺损取得了成功[1],但是直到1983年Chen[2]等才报道了腓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该供区可提供大量骨、皮肤软组织移植,在临床应用较广泛,其缺点是腓动脉位于腓骨后侧、临床操作困难以及由于小腿后外侧区... 1975年Talor采用游离腓骨瓣治疗胫骨缺损取得了成功[1],但是直到1983年Chen[2]等才报道了腓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该供区可提供大量骨、皮肤软组织移植,在临床应用较广泛,其缺点是腓动脉位于腓骨后侧、临床操作困难以及由于小腿后外侧区部分皮肤是由腘动脉或胫后动脉或胫腓干等穿支供血[3],切取的皮瓣有部分坏死风险[4]。1988年穿支皮瓣概念被提出[5],1989年Koshima[6]报道了典型的肌皮穿支皮瓣,大家逐渐认识到穿支皮瓣的优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穿支皮瓣 小腿后外侧 皮瓣设计 胫后动脉 胫骨缺损 供区 组织移植 解剖与临床 受区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23
16
作者 孙雪 +6 位作者 金文虎 李书俊 张文夺 李海 胡鹏 聂开瑜 孙广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的供血范围及观察斜支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大腿前外侧区设计切取了57块皮瓣,发现携带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者21例(占37%),术中观察了斜支、降支供应股外侧肌表面皮...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的供血范围及观察斜支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大腿前外侧区设计切取了57块皮瓣,发现携带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者21例(占37%),术中观察了斜支、降支供应股外侧肌表面皮肤范围,其中12例采用斜支穿支皮瓣覆盖足、踝部创面。男8例,女4例;年龄23~52岁。交通事故伤6例,重物挤压伤4例,器械伤2例。损伤部位:足背5例,踝部4例,小腿远端3例。伤后至首次就诊时间4~36 h,平均16 h。单纯穿支皮瓣6例,携带阔筋膜、股外侧肌复合组织瓣4例,分叶皮瓣2例。术中切取大小为7 cm × 11 cm~8 cm × 21 cm的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根据斜支、降支供应股外侧肌表面范围,分为Ⅰ型(降支为主型)16例、Ⅱ型(斜支降支均匀型)2例、Ⅲ型(斜支为主型)3例。所有皮瓣完全成活,供区一期愈合11例,伤口少许裂开1例,经换药痊愈,残留一斜线瘢痕、无牵拉不适,周围感觉麻木范围减小。供瓣区髋膝关节早期肌力减退3例,3个月后逐渐好转,半年后无异常不适。12例获电话随诊时间3个月~2年,平均13个月,所修复四肢功能良好,皮瓣质地饱满,色泽与周围皮肤无异,外形无挛缩,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可见纵行线状瘢痕,无局部疼痛及触觉过敏现象。结论股外侧肌表面皮肤软组织血供具有多样性,设计、切取股前外侧皮瓣时应小心鉴别。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皮瓣手术简单、可靠,也可切取多种形式的穿支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支 穿支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应用解剖 修复
原文传递
接力逆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3
17
作者 邓呈亮 +5 位作者 孙广峰 唐修俊 金文虎 李海 吴必华 王达利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探讨接力逆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6月一2013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手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7例共17指。采用带神经的指脚有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掌背动脉穿支... 目的探讨接力逆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6月一2013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手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7例共17指。采用带神经的指脚有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掌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第1供瓣区,第2供瓣区给予拉拢缝合。手指创面面积为2.0cm×1.50cm~3.0cm×2.0cm,指同行动脉穿支皮瓣及掌背动脉穿支皮瓣的切取面积分别为2.2cm×1.5cm~3.6cm×2.5cm、2.5cm×2.0cm~4.2cm×3.0cm。结果术后34个皮瓣均顺利成活,1个皮瓣术后发生青紫,表皮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8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第1供瓣区无凹陷、破溃,第2供瓣区残留线性瘢痕,不影响整体外观。位于关节处或肌腱表而的供瓣区愈合后不影响关节以及肢体活动。手指总主动活动度法评定手功能:优15指、良2指。皮瓣感觉功能评定:S3级1指、S4级2指、S5级14指;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达5~7mm,平均为6mm。结论接力逆行穿支皮瓣的血供可靠,手术部位均在手部,能修复手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改善第1供瓣区外形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软组织损伤
原文传递
影响皮瓣成活的血管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29-131,共3页
皮瓣是具有血液供应的包含皮肤的组织瓣,由蒂部和瓣部构成.蒂部是皮瓣转移或移植后的血供来源,可包含血管、皮肤、筋膜、肌肉、神经等多种组织,但必须包含供血血管;瓣部是皮瓣的主体,同样可包含皮肤、筋膜、神经、肌肉、肌腱、骨等,也... 皮瓣是具有血液供应的包含皮肤的组织瓣,由蒂部和瓣部构成.蒂部是皮瓣转移或移植后的血供来源,可包含血管、皮肤、筋膜、肌肉、神经等多种组织,但必须包含供血血管;瓣部是皮瓣的主体,同样可包含皮肤、筋膜、神经、肌肉、肌腱、骨等,也必须包含供血血管.笔者仅探讨简单的皮瓣,即包含皮肤、筋膜、血管,部分包含神经.临床切取的皮瓣要完全成活,蒂部供给的血液必须能顺利地到达瓣部近端、中部、远端.若皮瓣的瓣部不能获得有效的血供,瓣部将出现部分甚至全部坏死.导致皮瓣坏死的原因较多,但主要还是皮瓣内血管的血供问题.深部的动脉血经过皮瓣蒂部血管、瓣部近端血管、瓣部中部血管,最后到达瓣部远端血管,营养整个皮瓣.如果深部动脉压恒定,皮瓣自身血管结构则是影响皮瓣成活的唯一因素.笔者仅对皮瓣获得良好血供的自身血管解剖因素作如下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血管解剖 组织瓣 蒂部
原文传递
慢性创面的治疗进展及创面外科整合治疗模式探讨 被引量:23
19
作者 黄广涛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24-827,共4页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社会老龄化的进展,慢性创面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主要经济负担之一。根据病因不同,慢性创面的发病机制不一,既有全身因素,也有局部因素的参与。慢性创面的治疗是一个多学科交叉...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社会老龄化的进展,慢性创面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主要经济负担之一。根据病因不同,慢性创面的发病机制不一,既有全身因素,也有局部因素的参与。慢性创面的治疗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治疗过程,包含了内科治疗、外科治疗、血管介入治疗、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和生物治疗等。每种治疗方案都有其适应证及优点和不足,制订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创面情况选择多种方法联合治疗。传统的慢性创面治疗模式为多学科团队(MDT)治疗模式,需要介入科、整形外科、骨科等多个科室医师的参与,也是西方国家治疗慢性创面的主流模式。根据国内的医疗情况和笔者科室经验,笔者提出创面外科整合治疗(ISWT)模式,即把创面治疗的多项外科技术融合为一体的模式。与传统的MDT治疗模式相比,采用ISWT模式可以制订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效率,缩短住院周期,同时也能提高团队的诊疗能力。随着慢性创面的发病率逐渐增高,ISWT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团队也需要更多专科人员的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伊利扎罗夫技术 慢性创面 创面外科整合治疗
原文传递
腓动脉中低位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李海 张程 +3 位作者 邓呈亮 唐修俊 聂开瑜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07-610,共4页
目的探讨腓动脉中低位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4月~2015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20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外露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5cm×4cm~23cm×10cm。患者人院后行... 目的探讨腓动脉中低位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4月~2015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20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外露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5cm×4cm~23cm×10cm。患者人院后行创面清创及VSD等治疗。VSD治疗1周后,行皮瓣修复术。术前应用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查腓动脉中低位穿支,根据创面情况设计皮瓣,术中切取皮瓣并保留各1条或2条腓动脉中、低位穿支。17例患者采用腓动脉中低位穿支皮瓣修复;余3例患者创面面积大,肌腱、骨外露创面采用腓动脉中低位穿支皮瓣修复,其余创面取同侧大腿中厚皮修复。皮瓣面积为6cm×5cm~25cm×12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大腿中厚皮修复。结果术后除1例患者因静脉回流不畅致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物理治疗后愈合外,余19例患者皮瓣及皮片存活良好。随访3~36个月,所有患者皮瓣外形较佳,供瓣区无明显瘢痕,患肢及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腓动脉中低位穿支皮瓣穿支较恒定,血供可靠,切取范围大,可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足踝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