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韧性综合评估及其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180
1
作者 白立敏 修春亮 +2 位作者 冯兴华 梅大伟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87,共11页
城市韧性对城市健康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等4个系统构建城市韧性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我国地级以上城市韧性进行定量评估,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对典型样带区进行影响因素探讨。结果表明:城市韧性子系统... 城市韧性对城市健康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等4个系统构建城市韧性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我国地级以上城市韧性进行定量评估,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对典型样带区进行影响因素探讨。结果表明:城市韧性子系统间逐步趋于均衡,但经济、生态、基础设施、社会子系统发展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子系统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子系统位序转换加剧;城市韧性水平集聚趋势减弱,各子系统空间发展格局多样化;城市韧性发展空间异质性显著,中低、低韧性水平城市居于主导地位,东部地区整体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韧性"集群化"空间分异特征显现,城市群地区的韧性高于其他地区;东部沿海样带受城市活力影响显著、在南北方向上变化相对缓慢,长江沿岸样带在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分异特征,而胡焕庸线沿线样带无明显差异、但其整体受城市扩张因素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韧性综合评估 时空分异 地级城市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规模—密度—形态”的大连市城市韧性评估 被引量:140
2
作者 修春亮 王绮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315-2328,共14页
以建设安全城市为目标,依据地理学和景观生态思想方法,构建基于"规模—密度—形态"的三维城市韧性研究框架,并对2000-2016年大连市各县市区的城市韧性进行评估。其中规模韧性利用生态基础设施工具进行度量,密度韧性利用生态... 以建设安全城市为目标,依据地理学和景观生态思想方法,构建基于"规模—密度—形态"的三维城市韧性研究框架,并对2000-2016年大连市各县市区的城市韧性进行评估。其中规模韧性利用生态基础设施工具进行度量,密度韧性利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工具进行度量,形态韧性基于源汇景观平均距离指数进行度量。还对各年份三类韧性的组合形式进行综合评判。本文认为,"规模—密度—形态"三位一体的韧性评估方法可有效识别城市的韧性特征,是建立城市规划与城市韧性研究之间有效联系的纽带。研究发现:(1)规模安全是城市空间扩张的基本约束条件;(2)生态承载力是城市密度的安全阈值;(3)"源—汇"景观的空间耦合是优良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4)是"规模—密度—形态"三个韧性的组合状况而不是某一单项指标决定城市的安全性。基于规模、密度、形态韧性及其组合特征判定,为未来大连的城市发展提出建议:(1)严格限制中心城区与金州区开发强度,遏制其蔓延式增长趋势;(2)严格控制海岸带开发,维持山体和绿色植被斑块的完整性;(3)促进市域均衡开发,提升城市整体韧性;(4)优化新市区开发战略,形成良好城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城市密度 城市形态 城市韧性 安全发展 大连市
原文传递
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沈阳市绿地可达性评价 被引量:123
3
作者 修春亮 +1 位作者 高瑞 王绮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9-487,共9页
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沈阳市绿地可达性分析。在揭示研究区内绿地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同时,探索这一新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结果显示:①沈阳市绿地可达性整体上具有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4个高值区与3个低值区可清晰识... 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沈阳市绿地可达性分析。在揭示研究区内绿地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同时,探索这一新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结果显示:①沈阳市绿地可达性整体上具有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4个高值区与3个低值区可清晰识别;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区的近外围,低值区域主要分布于核心城区与城市的西部及南部远郊。②沈阳市绿地可达性空间格局十分不平衡,具有较强的空间极化特征,70%以上的街道绿地可达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只有少数街道呈现较高的可达性,人口与绿地的空间不匹配是造成不平衡的主要因素。③根据可达性评价结果,提出了实施空间优化策略,促进绿地服务均等化的相关建议。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揭示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口相互作用的规律,未来还应进一步与客观实际结合,使之更加具体化和实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可达性 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 沈阳市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115
4
作者 孙平军 丁四保 +1 位作者 修春亮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0-457,共8页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内在协调与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首先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内在表征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以东北地区(指的是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来综合测度...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内在协调与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首先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内在表征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以东北地区(指的是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来综合测度其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水平;其次运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协调程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经济城市化主导人口、空间城市化,但整体水平不高,平均水平基本处于加速发展阶段(0.25~0.35);②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明显,其中人口城市化整体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减的趋势,而经济城市化则成由南往北递减的趋势,两者"内在互补(互异)"趋势非常明显;③三者城市化协调度低,且区域差异明显,由南往北递减趋势非常明显;④依据彼此间协调度主宰程度,将其划分为综合协调导向型,人口-经济、人口-空间、经济-空间协调导向型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 协调性 均方差赋权法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多元交通流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层级特征 被引量:106
5
作者 陈伟 修春亮 +2 位作者 柯文前 俞肇元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73-2083,共11页
交通流是人流、物流等要素流动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对于认识城市间相互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间公路、铁路和航空客流数据,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关联进行特征提取和规律挖掘。研究表明:1公路流表现出强烈的空间依赖性和对城市群... 交通流是人流、物流等要素流动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对于认识城市间相互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间公路、铁路和航空客流数据,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关联进行特征提取和规律挖掘。研究表明:1公路流表现出强烈的空间依赖性和对城市群发育程度的良好识别作用;2铁路流呈现出"两横三纵"带状分布格局;3航空流视角则基本形成了以"菱形结构"为核心的城市网络框架。不同类型交通流刻画出不同层面的城市间关联格局,但却有着其内在联系。航空流是城市关联格局骨架构筑的主要形式,铁路流则为核心骨架的连通提供支撑轴带,而公路流是对整体骨架和支撑轴带的有效填充,从而形成区域间相互依赖、不可或缺的要素关联和空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 城市网络 城市体系 层级结构 区域关联
原文传递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吉林省人口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104
6
作者 庞瑞秋 腾飞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10-1217,共8页
以吉林省各县域(市辖区)为基本单元,借助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讨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国有动力、非国有动力、农业动力及外向动力等因素的空间相关关系,并以此解释人口城镇化分... 以吉林省各县域(市辖区)为基本单元,借助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讨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国有动力、非国有动力、农业动力及外向动力等因素的空间相关关系,并以此解释人口城镇化分县域(市辖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国有动力对吉林省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最大,影响强度由中北部向西南、东南两个方向递减;农业动力和非国有动力分居二、三位,但差别不明显。其中农业动力的影响强度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非国有动力的影响强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外向动力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力较弱,影响强度各地区差别较大。吉林省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应重视非国有动力的影响和农村现代化的作用;关注人口城镇化动力多元化,考虑实现错位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地理加权回归:动力机制 吉林省
下载PDF
基于通信流的吉林省流空间网络格局 被引量:100
7
作者 董超 修春亮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0-519,共10页
基于实际发生的信息流研究流空间网络格局是一种新的尝试。以吉林省县级以上地方为研究单元,以各地间固定电话通话时长为原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C-Value和D-Value层级分析法、优势流分析法、最小生成树法对吉林省流空间格局进行了... 基于实际发生的信息流研究流空间网络格局是一种新的尝试。以吉林省县级以上地方为研究单元,以各地间固定电话通话时长为原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C-Value和D-Value层级分析法、优势流分析法、最小生成树法对吉林省流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吉林省流空间是以长春市为中心,长春市、延吉市、通化市、公主岭市为主导型城市,吉林市、白城市、白山市、辽源市、松原市、四平市为次级主导型城市,其他城市为从属型城市的层级化网络结构;行政区划在流空间格局中发挥基本的影响作用;以长春市为"单中心"的流空间特征明显,吉林省并无明显的次中心作用,长春市与吉林市流空间联系并不紧密,与传统认识和意愿有所不同;公主岭市和敦化市在吉林省流空间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公主岭市倾向于融入长春城市圈,敦化市在吉林省东部空间网络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市的区域联通功能亟待挖掘;四平市和梨树县流空间联系紧密,适宜同城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信流 流空间 区域网络 吉林省
原文传递
春运人口流动透视的转型期中国城市网络结构 被引量:91
8
作者 修春亮 +1 位作者 刘志敏 陈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54-1660,共7页
基于春运人口流动大数据,选取对外联系度、优势流、城市位序-规模分析等方法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网络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城市网络层级结构中蕴藏着位序-规模规律,但与理想的帕累托分布有所区别,城市规模彼此差异相对较小;2空间距离... 基于春运人口流动大数据,选取对外联系度、优势流、城市位序-规模分析等方法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网络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城市网络层级结构中蕴藏着位序-规模规律,但与理想的帕累托分布有所区别,城市规模彼此差异相对较小;2空间距离与城市等级在城市网络联系中发挥支配性作用,保证了城市网络的层级性与有序性;3中国城市网络核心联系呈现"两横三纵"特征,该特征与铁路大动脉的空间分布高度吻合;4东部地区城市网络联系更加密切,而西北、西南地区则相对稀疏,基本上以"胡焕庸线"为界,而"兰新线"是突破这一限制的潜在力量;5中国东北地区未形成明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联系形成带状网络;6华北与华南地区的"灯下黑"现象值得警惕,缓解这一问题的可行办法是核心城市功能的对外疏散,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7带状区域发展或许将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流行模式和中坚力量。总体上看,针对于揭示转型期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春运人口流动数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是城市与人口研究领域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重要数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春运 人口流动
下载PDF
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模型研究——以上海市绿地可达性为例 被引量:87
9
作者 李孟桐 杨令宾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90-996,共7页
合理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空间可达性是度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否合理的方法之一。在诸多的研究方法中,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由于直观且运算简便,因而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方法也有不足之处,本文运用格网GIS方法... 合理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空间可达性是度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否合理的方法之一。在诸多的研究方法中,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由于直观且运算简便,因而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方法也有不足之处,本文运用格网GIS方法,以上海市的绿地空间可达性为例,对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模型方法的改进研究,并对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和格网化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后者可降低空间可达性的误差,提高可达性精度,对上海市绿地空间可达性反映更加真实、客观。如果选择合理的数据将其格网化,该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 GIS格网化 绿地可达性 上海市
原文传递
城市地理学的“流空间”视角及其中国化研究 被引量:78
10
作者 高鑫 修春亮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36,160,共6页
"流空间"的概念对于国内外城市地理学研究影响深远。本文首先通过对流空间概念的系统梳理,探讨了流空间与场所空间的相互关系,并在城市地理学框架下诠释了流空间的基本内涵。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理学流空间研究的综述,探... "流空间"的概念对于国内外城市地理学研究影响深远。本文首先通过对流空间概念的系统梳理,探讨了流空间与场所空间的相互关系,并在城市地理学框架下诠释了流空间的基本内涵。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理学流空间研究的综述,探讨了流空间概念中国化的必要性。最后,在系统分析中西方流空间运行环境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流空间概念中国化的基本途径。研究表明:(1)直接作用于某一特定城市与区域的是流空间与场所空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所谓"场所化了的流空间"形态。(2)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以及转型期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中国的流空间运行规律更加复杂。因此,分析尺度不宜过大,聚焦于城市功能区尺度是比较合适的;(3)物流业、大型国企、大型民营财团与民企对中国化的流空间分析意义重大。物流产业的相关数据可以用作表征流空间背景下中国城市与区域联系基本格局的重要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空间 场所空间 城市地理学 中国 物流产业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的空间扩散过程与模式研究 被引量:78
11
作者 王姣娥 杜德林 +1 位作者 杨浩然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50-1462,共13页
研究新冠肺炎疫情的空间扩散过程与模式对于防疫抗疫资源的合理配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与应对以及未来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时间和空间尺度,从地理学视角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城际空间扩散过程,归纳总结扩散... 研究新冠肺炎疫情的空间扩散过程与模式对于防疫抗疫资源的合理配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与应对以及未来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时间和空间尺度,从地理学视角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城际空间扩散过程,归纳总结扩散模式,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6个阶段,并在空间上表现出邻近扩散、迁移扩散、等级扩散和廊道扩散等地理模式;地理邻近性、人口流动、人口规模、交通网络、疫情防控管理等因素对疫情的空间扩散具有显著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的空间扩散过程和模式一定程度上是"流空间"网络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模式的一种反映,与地理邻近性、社会经济联系的跨区域性及人类活动的时空规律等密切相关。本研究以期为世界各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也为中国未来应对公共卫生应急风险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 地理邻近性 扩散 人口流动 交通
原文传递
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76
12
作者 修春亮 孙平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79-1687,共9页
以省区为基本单元,借鉴欧向军等人提出的四维分析视角,构建综合指标体系,结合面板数据分析、时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加以考察。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市场力、行政力以及内源力作用较强,而外向力作... 以省区为基本单元,借鉴欧向军等人提出的四维分析视角,构建综合指标体系,结合面板数据分析、时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加以考察。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市场力、行政力以及内源力作用较强,而外向力作用较弱,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内生性特点。时序分析发现新世纪以来城镇化动力机制具有较强的动态性与趋势性,虽然金融危机会对动力组成结构产生一定的扰动,但是在长时间尺度上,内源力作用逐渐上升而行政力作用逐渐下降将成为必然的趋势。而空间分析显示,市场力与内源力具有一定的历史依赖性,优势地区将继续保持领先,落后地区继续维持落后状态。随着市场力的不断稳固和内源力的持续增长,城镇化不平衡发展的趋势将加剧。增加行政力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城镇化动力的多元化是缓解这一不平衡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动力机制 面板数据 时空分析 多元化动力 中国
原文传递
“国土空间”内涵辨析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议 被引量:76
13
作者 郝庆 彭建 +12 位作者 王丰龙 姚华松 李禕 王伟 张书海 邓玲 赵雲泰 马学广 戈大专 戴俊骋 朱鹤 张茂鑫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19-2247,共29页
科学辨析"国土空间"概念内涵是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的前提。应根据国土空间治理需求变化和学科理论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完善对"国土空间"的理解。本刊邀请15位青年学者研讨"国土空间&qu... 科学辨析"国土空间"概念内涵是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的前提。应根据国土空间治理需求变化和学科理论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完善对"国土空间"的理解。本刊邀请15位青年学者研讨"国土空间"的概念内涵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议,主要观点如下:(1)国土空间是复杂的人地耦合系统,具有构成要素多元性、时空尺度嵌套性等特征。需要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维,进行国土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与系统修复保护,提出基于自然的空间治理方案。(2)国土空间是"流"所构建的网络空间,是不同利益主体组成的关系空间和为精细化治理服务的可计算领域。需要通过"流空间"进行国土空间的整合,推动区域之间资源和要素的共享,实现协同发展;也需要重视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构,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和谐发展;还需要完善国土空间开发管控的技术手段,平衡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灵活性与统一性矛盾。(3)国土空间是有温度的空间。需要充分感知国土空间的风险性、适宜性、约束性、可达性,编制"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土空间规划,提升国土空间的人文关怀、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4)国土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对象,是具体的海洋空间、乡村空间、文化空间等,具有载体属性、资产属性、权利属性等,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实现资源资产统一管理,彰显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满足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对国土空间的多样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国土空间规划 空间治理 人地耦合系统
原文传递
有向加权城市网络的转变中心性与控制力测度--以中国春运人口流动网络为例 被引量:73
14
作者 赵梓渝 +1 位作者 王士君 庞瑞秋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7-660,共14页
目前中国地学领域对网络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网络研究方法尚未得到应用的同时,许多地理现象尚未寻找到合适的抽象网络模型,不断拓展和应用有效的网络分析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一背景下,基于百度迁徙平台获取的春运人口流动大数... 目前中国地学领域对网络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网络研究方法尚未得到应用的同时,许多地理现象尚未寻找到合适的抽象网络模型,不断拓展和应用有效的网络分析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一背景下,基于百度迁徙平台获取的春运人口流动大数据,构建中国春运人口流动的有向加权城市网络,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有向转变中心性与控制力测度方法,对该城市网络的节点重要性和功能进行评估和分类,分析其呈现的二维空间特征与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并与已有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有向转变中心性和控制力方法,可有效提取有向加权网络的层级结构、功能分异和非均衡性等特征,不但可区分典型城市、枢纽城市、门户城市与边缘城市等不同的城市类型,还可以识别城市的集聚与扩散特征,从而获得比无权无向网络更为丰富和具有实践意义的信息参考,是一种有效的地理网络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向加权网络 城市网络 转变中心性 转变控制力 人口流动
原文传递
城市网络韧性的概念与分析框架探析 被引量:74
15
作者 修春亮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8-502,共15页
城市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地域系统组织形式和研究范式被广泛关注。目前绝大多数城市网络研究都基于正面视角,对城市网络的负面效应、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却鲜有提及。论文通过梳理城市网络与区域韧性的相关研究进展,探索性地提出一种... 城市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地域系统组织形式和研究范式被广泛关注。目前绝大多数城市网络研究都基于正面视角,对城市网络的负面效应、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却鲜有提及。论文通过梳理城市网络与区域韧性的相关研究进展,探索性地提出一种基于演化韧性的城市网络韧性概念来探讨城市网络的“负面问题”。城市网络韧性可理解为城市网络系统借助于城市间社会、经济、工程与组织等各领域的协作和互补关系,能够预防、抵御、响应和适应外部急性冲击和慢性压力的影响并从中恢复或转换的能力。基于此概念,结合演化韧性与适应性循环理论,将城市网络视为一个动态演化的复杂适应系统,基于基础设施、组织、经济与社会等4个维度,兼顾适应性与适应能力,尝试性地提出基于韧性特征和韧性过程视角的城市网络韧性综合分析框架,并对城市网络韧性的分析方法、优化方法予以展望,对涉及的若干核心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可为以安全发展为目标的区域规划、区域政策制定和区域组织建立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各城市节点找准自身角色、有效参与区域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区域韧性 城市网络韧性 安全发展
原文传递
基于人口省际流动的中国城市网络转变中心性与控制力研究——兼论递归理论用于城市网络研究的条件性 被引量:58
16
作者 赵梓渝 +2 位作者 庞瑞秋 王士君 冯章献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32-1048,共17页
转变中心性和控制力是近年来城市网络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从网络拓扑结构角度讨论递归理论用于城市网络研究的条件性;其次,基于百度迁徙数据构建城市网络,利用复杂网络方法、改进后的转变中心性和控制力方法对城市网络进行测度。... 转变中心性和控制力是近年来城市网络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从网络拓扑结构角度讨论递归理论用于城市网络研究的条件性;其次,基于百度迁徙数据构建城市网络,利用复杂网络方法、改进后的转变中心性和控制力方法对城市网络进行测度。结论指出:(1)递归理论用于城市网络分析有其特定的数据结构要求,其适用于树形结构、而不适用于局部存在完整图的网络结构的测度;(2)基于人口省际流动的中国城市网络存在小世界现象,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在全国和区域尺度下均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与重要交通设施对人口流动网络产生框架性的导向作用。哈尔滨—北京—西安—成都—大理一线是关联结构与强度空间差异的明显界限。(3)转变中心性与控制力更能揭示中国城市网络节点的属性特征,和辨识资源流通对网络城市产生的不同影响与空间效应。城市网络中既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以高中心性高控制力为特征的典型城市,也包括武汉、太原、贵阳、福州等高中心性低控制力的枢纽城市,和兰州、银川等低中心性高控制力的门户城市。因此,转变中心性和控制力概念对加深城市复杂多样化内涵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变中心性和控制力 城市网络 人口流动 递归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老年人活动需求的城市公园供给评价——以长春市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49
17
作者 姚雪松 冷红 +1 位作者 庞瑞秋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8-224,共7页
以长春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SPSS统计方法分析老年人的活动需求和影响因素,应用GIS软件分析老年人口密度,通过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价可达性,赖克特量表法评价公园设施满意度。结果显示:1老年人强烈需求近距离的公园,偏好静态休闲活动... 以长春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SPSS统计方法分析老年人的活动需求和影响因素,应用GIS软件分析老年人口密度,通过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价可达性,赖克特量表法评价公园设施满意度。结果显示:1老年人强烈需求近距离的公园,偏好静态休闲活动,需要支持长时间活动的公园设施,偏好良好的公园卫生环境和适宜气侯,活动意愿以健身为主,影响因素主要是年龄、性别、出行人数、活动时间和活动类型;2现状公园可达性较差且地域差异性大,公园内设施数量不足且不适合老年人使用;3老年人活动需求与公园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主要是:近距离需求与公园可达性差、活动偏好性与公园微观布局不适应,活动意愿与设施支持不足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活动需求 公园布局 可达性 供给评价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空间极化研究 被引量:37
18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1 位作者 丁四保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5-723,共9页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从区域发展衡量指标的动态演变格局来看:1995-2008年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是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整体水平稍有下降;集聚能力得分排序及其演变趋势表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资源城市主宰着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四中心城市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增的发展趋势,且由四城市形成的经济区实体功能开始显化,并沿哈大铁路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极化轴",区域发展中心逐步南移;区域发展的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②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极化指数来看: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市区极化程度明显高于县(县级市),且发展演进方向互异;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指数表现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而崔-王指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城市类型(资源城市与非资源城市)表现出异向发展趋势,其中资源城市呈绝对的下降趋势,且资源城市的极化程度明显低于非资源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城镇集聚能力 区域空间极化
原文传递
长春城市蔓延时空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被引量:32
19
作者 李一曼 修春亮 +1 位作者 孙平军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64,共6页
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多数大城市存在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问题。根据长春历年遥感影像资料,运用GIS和RS技术从紧凑度、破碎化度、轴带扩展度、几何重心等方面分析长春城市蔓延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同... 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多数大城市存在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问题。根据长春历年遥感影像资料,运用GIS和RS技术从紧凑度、破碎化度、轴带扩展度、几何重心等方面分析长春城市蔓延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同时结合城市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城市蔓延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性问题。研究表明:长春城市蔓延主要是由于政府主导的大型项目建设、城市边缘区房地产开发、机动化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规划失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蔓延 GIS 紧凑度 弹性系数 长春
原文传递
中国春运人口省际流动的时空与结构特征 被引量:32
20
作者 赵梓渝 +2 位作者 庞瑞秋 杨冉 王士君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52-964,共13页
本文通过构建人口省际流动的关系矩阵,透视2015年中国春节期间人口省际流动的动态过程、网络特征,并对各省人口流入、流出的规模差异进行测度。研究结论如下:(1)春节前后中国各省每日人口净流入人次存在显著的规律性特征,2月13-17日和2... 本文通过构建人口省际流动的关系矩阵,透视2015年中国春节期间人口省际流动的动态过程、网络特征,并对各省人口流入、流出的规模差异进行测度。研究结论如下:(1)春节前后中国各省每日人口净流入人次存在显著的规律性特征,2月13-17日和2月25日-3月1日为各省节前返乡流和节后返工流期间人口净流入、流出峰值时段,可作为基于春运研究中国人口省际流动的重要依据;(2)识别了14个人口净流入省、17个人口净流出省,净流入位序前六省和后八省分别吸纳和提供了全国9成人口的集聚与扩散。人口主要流入省的沿海绵延和主要流出省的中部"人口塌陷"共同构成了双纵格局;(3)各省流出首位流的指向特征显著,南方人口流出省的流出指向存在共性,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人口集聚路径存在差异。(4)移动数据为发掘人口流动过程中蕴含的丰富信息提供了平台,基于节后、节前净流入值差值的方法可以有效识别中国人口流动的规模差异、属性特征。通过与以往研究对比,证实了移动数据与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研究的诸多结论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运 人口流动 省际流动 网络结构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