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的中药寒/热性药物特异性作用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韩森 王佃勋 +4 位作者 魏佩 李立 赵雨坤 李健 姜淼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186-189,共4页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典型寒、热性药物组的特异性生物学效应对应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在《中药大辞典(第2版)》中检索典型寒、热性药物大黄、黄芩、黄连、黄柏、龙胆、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仙茅的所有化学成分;其次采用...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典型寒、热性药物组的特异性生物学效应对应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在《中药大辞典(第2版)》中检索典型寒、热性药物大黄、黄芩、黄连、黄柏、龙胆、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仙茅的所有化学成分;其次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中的ADME参数,遴选活性成分;然后在PubChem和TCMSP数据库中查找活性成分对应的人类靶蛋白,利用软件Cytoscape 3.5.1对数据做网络可视化处理,利用靶蛋白频次分别筛选出寒性药物组与热性药物组的特异性靶蛋白群,并将其导入分子网络分析平台(IPA),构建寒性药物组和热性药物组的分子网络和生物学通路。结果寒性药物组主要是通过作用GSK3、Mapk、G蛋白偶联受体、CDK,调节糖原合成、自主神经、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过程;热性药物组主要通过作用MMP-2、MMP-9、γ-氨基丁酸,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等生物学过程发挥其药物学功能。结论预测GSK3、Mapk、G蛋白偶联受体、CDK,MMP-2、MMP-9、γ-氨基丁酸(GABA)为区分中药寒热药性的潜在靶标,可作为后续的分子生物学验证的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中药 寒热药性 分子机制
下载PDF
注射用双黄连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早期生物学效应 被引量:6
2
作者 韩森 李城 +7 位作者 魏佩 李诺 唐磊 刘祎 蔡程科 李强 马志强 李健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6期842-845,共4页
目的以体外培养的肥大细胞为实验材料,考察注射用双黄连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早期的生物学效应,初步探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质控指标。方法肥大细胞为RBL-2H3细胞株(ATCC-6562),注射用双黄连购自哈药集团中药二厂(Z20043425);细胞活... 目的以体外培养的肥大细胞为实验材料,考察注射用双黄连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早期的生物学效应,初步探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质控指标。方法肥大细胞为RBL-2H3细胞株(ATCC-6562),注射用双黄连购自哈药集团中药二厂(Z20043425);细胞活力检测采用MTT法,β-氨基己糖苷酶检测采用ELISA法;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肥大细胞形态,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活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注射用双黄连细胞毒性剂量及致类过敏剂量为≥0.08 mg/m L;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出现在药物作用早期(≤1分钟);较低浓度注射用双黄连诱发肥大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峰值出现在4分钟左右。结论注射用双黄连作用肥大细胞早期,可激活Ca^(2+)相关信号通路、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大量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该结果提示:基于RBL-2H3细胞的Ca^(2+)浓度及致敏介质检测平台有望成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质控指标之一,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注射液 肥大细胞 早期生物学效应
下载PDF
双黄连抗结肠癌活性组分中药的发现和验证 被引量:6
3
作者 魏佩 张玮 +4 位作者 李城 陶仕英 蔡程科 李强 李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69-74,共6页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双黄连方剂中预测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组分中药,并通过离体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对其抗CT26结肠癌活性进行初步验证。方法: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双黄连方剂中预测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组分中药,并通过离体细胞实验与动物实验对其抗CT26结肠癌活性进行初步验证。方法: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TCMSP),《中药活性成分分析手册》,药品生物信息学和化学信息学数据库(DrugBank),信号通路数据库(Reactome)及人类蛋白质参考数据库(Human protein reference database,HPRD),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network,PPI)和化合物靶标网络,挖掘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发现与PPI网络节点距离较短的化合物,确定组成中药的配伍。以CT26结肠癌细胞为实验材料,结合离体和在体实验初步验证组分中药的抗肿瘤作用。结果:从双黄连组分中预测并发现"黄芩苷、连翘酯苷A和绿原酸"3个化合物配伍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验证结果表明,细胞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双黄连组分中药能显著抑制CT26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0.01);动物实验中,与荷瘤模型组比较,双黄连组分中药治疗组小鼠皮下肿瘤体积增长缓慢、肿瘤重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结合数据库挖掘和化合物靶点网络构建、分析等方法从双黄连方剂中发现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组分中药"黄芩苷、连翘酯苷A和绿原酸"。经验证,该组分中药具有较好的抗CT26结肠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 组分中药 抗肿瘤 肠癌
原文传递
微量醋酸亮丙瑞林对老龄雌性大鼠性腺轴的调节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宇轩 沈钦华 +3 位作者 张艳丽 魏佩 冯前进 司银楚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208-3211,共4页
目的:观察注射微量醋酸亮丙瑞林对老龄雌性大鼠卵巢和血液雌激素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性腺轴的调节机制。方法:采用SD老龄雌性大鼠皮下注射不同剂量醋酸亮丙瑞林,应用HE染色、放免法观察卵巢、雌二醇(E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卵... 目的:观察注射微量醋酸亮丙瑞林对老龄雌性大鼠卵巢和血液雌激素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性腺轴的调节机制。方法:采用SD老龄雌性大鼠皮下注射不同剂量醋酸亮丙瑞林,应用HE染色、放免法观察卵巢、雌二醇(E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卵泡刺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各给药组老龄雌鼠血中E2的水平高于老龄空白组(P<0.05),通过HE染色观察到各给药组大鼠卵泡数显著高于老龄空白组(P<0.05)。结论:微量醋酸亮丙瑞林能改善雌性大鼠卵巢的形态和功能,上调血液各个激素的水平,调控老龄性腺轴延缓卵巢的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腺轴 雌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醋酸亮丙瑞林 促黄体生成素 卵泡刺激素 机制
原文传递
雷公藤甲素对正常及荷瘤小鼠肝毒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卫博文 李城 +3 位作者 张天娇 魏佩 李诺 李健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003-1006,共4页
目的:根据中医“有故无殒”理论,探究正常生理状态及荷瘤病理状态小鼠暴露相同条件雷公藤甲素引发肝毒性反应的差异及初步机制。方法:BALB/c正常小鼠和CT26细胞皮下荷瘤小鼠为实验材料。雷公藤甲素(0.4 mg/kg)腹腔注射给药(连续给药25天... 目的:根据中医“有故无殒”理论,探究正常生理状态及荷瘤病理状态小鼠暴露相同条件雷公藤甲素引发肝毒性反应的差异及初步机制。方法:BALB/c正常小鼠和CT26细胞皮下荷瘤小鼠为实验材料。雷公藤甲素(0.4 mg/kg)腹腔注射给药(连续给药25天)。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肝组织匀浆上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石蜡切片HE染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免疫组化显色比较观察正常生理状态及荷瘤病理状态小鼠肝组织病理的差异。结果:离体和在体实验均表明,雷公藤甲素具有显著抑瘤活性。与肿瘤组比较,正常小鼠暴露雷公藤甲素后,血清ALT水平显著增加(P<0.05),肝组织匀浆GSH-PX水平显著降低(P<0.05)。同样条件雷公藤甲素暴露后,正常组小鼠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高于荷瘤组小鼠,且肝组织iNOS、Nrf2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具有显著抑制CT26结肠癌的活性,且肝脏毒性反应较小;而正常生理状态小鼠暴露相同条件雷公藤甲素可诱发明显肝脏毒性,提示:雷公藤甲素对症/证给药,“毒-效”关系发生转化,为中医“有故无殒”理论增加了实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CT26细胞 荷瘤小鼠 肝毒性 有故无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