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2019 被引量:44
1
作者 黄从新 张澍 +46 位作者 黄德嘉 华伟 曹克将 陈林 陈维 陈明龙 储慧民 樊友启 范洁 方丕华 付华 连君 郭军 黄鹤 江洪 蒋晨阳 李莉 李毅刚 刘旭 刘育 刘启明 刘兴鹏 马长生 梅举 孟旭 邵永丰 宋治远 苏晞 唐闽 王群山 王玉堂 王祖禄 吴立群 夏云龙 徐亚伟 杨兵 杨新春 杨延宗 姚焰 于胜波 袁义强 张树龙 张勇华 曾秋棠 郑良荣 钟敬泉 周达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9年第5期385-401,共17页
自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撰写的《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1]以来的近五年间,国内外有关左心耳(LAA)干预... 自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撰写的《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1]以来的近五年间,国内外有关左心耳(LAA)干预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其研究结果进一步奠定了干预LAA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提升了干预LAA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性认识和临床实践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残余漏 非瓣膜性房颤 封堵器 栓塞事件 左心耳
原文传递
顽固性室性早搏的导管标测与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31
2
作者 杨延宗 连君 +5 位作者 张树龙 杨东辉 刘少稳 丛培欣 林治湖 宋道岭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7年第1期22-25,共4页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症状明显、药物无效的10例顽固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进行治疗。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以S1S1或RS2早搏刺激标测到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记录的自发室早QRS波群图形完全相同,并且激动标测时...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症状明显、药物无效的10例顽固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进行治疗。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以S1S1或RS2早搏刺激标测到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记录的自发室早QRS波群图形完全相同,并且激动标测时自发室早的局部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30ms以上的部位为消融靶点。以室早在放电后10s内消失,维持稳定窦性心律30~60min为即刻成功标准。9例患者经10~20W、消融60~180s,早搏和短阵室速完全消失;1例失败。平均随访11个月,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9例中8例无早搏、1例为偶发室早,均无并发症。提示射频导管消融术是治疗某些右室流出道早搏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导管标测 射频消融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的影响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国草 刘艳军 +6 位作者 夏云龙 连君 张树龙 杨延宗 董颖雪 尹晓盟 常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083-2086,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碎裂QRS波(fQRS)的影响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AMI患者137例,其中男109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5±12.5)岁。按病情不同将患者分为急诊PC...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碎裂QRS波(fQRS)的影响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AMI患者137例,其中男109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5±12.5)岁。按病情不同将患者分为急诊PCI组31例、择期PCI组61例、未行PCI(拒绝或无法行PCI治疗)组45例,于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周、术后2周及随访6个月时分别行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fQRS的发生率;同时根据体表心电图有无fQRS将其分成两组〔fQRS组(70例)和无fQRS组(67例)〕,比较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急诊PCI组、择期PCI组、未行PCI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心房纤颤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7例患者中急诊PCI组、择期PCI组及未行PCI组患者术前心电图梗死部位对应导联可见fQRS者分别为14例(45.2%)、35例(57.4%)、21例(46.7%);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周3组心电图fQR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2周和随访6个月时3组fQR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2周急诊PCI组与择期PCI组患者心电图fQRS发生率较未行PCI组均降低(P<0.01),随访6个月时急诊PCI组心电图fQRS发生率较择期PCI组和未行PCI组降低(P<0.01)。3组患者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有fQRS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无fQRS组〔8.6%(6/70)与0%(0/67),P=0.028〕。结论 AMI后fQRS可能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早期开通冠状动脉血管可以降低心电图fQRS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律失常 心性 碎裂QRS波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与心房电连接特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杨延宗 黄从新 +3 位作者 刘少稳 连君 杨东辉 林治湖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 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肺静脉的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的结果 ,评估中国人肺静脉与心房的电连接类型和特点。方法 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43例 ,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肺静脉电位 (PVP)记录和分析 ,并对能标测... 目的 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肺静脉的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的结果 ,评估中国人肺静脉与心房的电连接类型和特点。方法 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43例 ,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肺静脉电位 (PVP)记录和分析 ,并对能标测到PVP的肺静脉进行开口部的点或段的消融电隔离治疗。根据窦性心律和心房起搏下的肺静脉内环形标测电极导管标测到的PVP的激动顺序 ,以及有效放电对PVP的影响 ,分析和总结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的电连接特点。结果 共标测和 /或电隔离肺静脉 1 0 0根 ,其中呈单束状电连接 35根 (35 % ) ,双束状电连接 48根 (48% ) ,多束状电连接 1 1根 (1 1 % ) ,环状电连接 3根 ,无电连接 3根。结论 根据环状电极标测到的PVP激动顺序和对放电的反应 ,提示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电连接的类型多为单束状和双束状 (83 % ) ,说明对于大多数肺静脉不必进行环状消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患者 肺静脉 心房电连接 电生理标测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
原文传递
阵发性心房颤动大静脉电隔离后肌袖内自发电活动的特点 被引量:20
5
作者 杨延宗 黄从新 +3 位作者 连君 刘少稳 杨东辉 林治湖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3期146-150,共5页
目的 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大静脉 (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 )电隔离治疗后肌袖内自发电活动的特点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顽固性特发性房颤患者 ,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标测以及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肌袖的... 目的 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大静脉 (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 )电隔离治疗后肌袖内自发电活动的特点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顽固性特发性房颤患者 ,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标测以及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肌袖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 ,电隔离后继续留置环状标测导管 10~ 2 0min ,观察自发电位发生情况。结果 电隔离前心内标测显示 32例患者的 36根大静脉肌袖有自发电活动。以心房 大静脉传入阻滞为终点行大静脉口部消融后 ,16根 (4 4 % )记录到大静脉内自发电活动 ,其中 2根呈偶发的单一电活动 ,11根呈平均频率 (38± 12 )次 /min的缓慢节律 ,3根呈偶发的由 3~ 6个电位组成的短阵快速节律。 15根示大静脉内电活动与心房完全分离 (93 8% ) ,1根左上肺静脉存在大静脉 心房单向传导。结论 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大静脉后 ,出现心房 大静脉传入阻滞时多同时伴有大静脉 心房传出阻断 ,心房 大静脉传入阻滞后大静脉内的电活动频率明显变慢、减少或消失 ,说明窦性心律时的心房 大静脉传导是引起大静脉内电活动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射频导管消融技术即使只阻断心房 大静脉单向传导也可通过稳定大静脉内电活动而减少或控制房颤的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大静脉肌袖 电隔离 肺静脉电位 上腔静脉电位
原文传递
人体肺静脉组织学观察12例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延宗 刘莹 +4 位作者 孙雷 李连宏 郑仁恕 连君 林治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0-433,共4页
目的 研究肺静脉的组织学特性 ,以探讨肺静脉触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和α Smoothmuscleactin的免疫组化 ,对 12例非心脏原因死亡的尸检标本肺静脉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 共分析肺静脉标本 4 7... 目的 研究肺静脉的组织学特性 ,以探讨肺静脉触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和α Smoothmuscleactin的免疫组化 ,对 12例非心脏原因死亡的尸检标本肺静脉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 共分析肺静脉标本 4 7支 ,其中 4 5支肺静脉可见有左心房心肌的延伸 :心肌袖。上肺静脉的心肌袖明显比下肺静脉延伸的距离长 [左上肺静脉 (12 6± 3 6 )mm ,左下肺静脉 (5 7± 3 2 )mm ,P <0 0 5 ;右上肺静脉 (10 2± 4 7)mm ,右下肺静脉 (4 4± 3 0 )mm ,P <0 0 5 ],右下肺静脉口的直径明显小于其余的肺静脉 [分别为 (12 2± 1 8、15 2± 3 1、15 3±1 9、15 0± 1 2 )mm ,P <0 0 5 ]。肺静脉内心肌纤维集合成束 ,走行不规则、方向各异 ,心肌束在肺静脉同一周径上的分布不均一。结论 非心脏原因死亡的人体肺静脉存在心房肌的延伸即心肌袖 ,其心肌纤维分布不均匀 ,走行方向各异 ,可能是产生触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 心肌袖 解剖学基础 心肌纤维 阵发性心房颤动 人体 心脏 组织学特性 标本 组织学研究
原文传递
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方法学 被引量:19
7
作者 杨延宗 刘少稳 +1 位作者 连君 林治湖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年第5期315-319,共5页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 肺静脉 电隔离术 方法学
原文传递
肌袖性心律失常 对一种特殊类型房性心律失常的重新认识 被引量:18
8
作者 杨延宗 杨东辉 +3 位作者 刘少稳 连君 夏云龙 林治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目的 总结 31例起源于肌袖的房性心律失常 (AAR)患者的心电图和心电生理特点 ,探讨其发生机制以及重新认识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31例AAR患者 ,年龄 (54 1± 1 0 9)岁 ,病史0 5~ 2 0 (7 4± 4 8)年。所有患者均服用过 3... 目的 总结 31例起源于肌袖的房性心律失常 (AAR)患者的心电图和心电生理特点 ,探讨其发生机制以及重新认识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31例AAR患者 ,年龄 (54 1± 1 0 9)岁 ,病史0 5~ 2 0 (7 4± 4 8)年。所有患者均服用过 3种以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治疗效果不佳。 6例曾转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全部病例多次同步记录 1 2导联心电图及Holter,1 3例记录了食道心电图 ,1 5例行心电生理检查。结果 各种心电图记录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AAR并存。全部病例均有房性早搏 ,房性早搏 2 4h总数可达数百至数万个 ,1 3例存在P波异常 ,1 2例有房性心动过速 ,2 1例有心房扑动 ,2 7例有心房颤动 ,7例同一份心电图上有 4种AAR并存 (紊乱心房律 )。行心电生理检查的 1 5例患者中 1 1例AAR起源于肺静脉 (起源点 1 7个 ,其中右上肺静脉 8个 ,左上肺静脉 7个 ,左下肺静脉 2个 ) ,2例起源点在上腔静脉 ,2例不能确定起源点。心电生理检查证实AAR有触发和驱动两种机制 ,可交替出现 ,并有两种AAR的相互转化。结论 起源于肌袖的AAR有共同的心电图和心电生理特点 ,重新认识它们对其诊断、处理、预后有重要意义。但对AAR仍存在较多的疑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袖性心律失常 电生理学技术 心电图
原文传递
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导管射频消融心房-大静脉电隔离 被引量:19
9
作者 杨延宗 黄从新 +3 位作者 刘少稳 连君 杨东辉 林治湖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年第4期201-205,共5页
目的  总结顽固性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 )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 ,评估心脏起搏和导管射频消融进行心房 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结果。 方法  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年龄 (6 0 7± 6 8)岁 ,... 目的  总结顽固性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 )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 ,评估心脏起搏和导管射频消融进行心房 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结果。 方法  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年龄 (6 0 7± 6 8)岁 ,5例有黑、 1例有晕厥发作史 ,病史 1~ 2 0 (7 6±6 0 )年。全部病例完成各项临床常规检查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作心房 肺 (或上腔 )静脉电隔离治疗。 结果  8例患者中 ,房颤每天均有发作的 5例 ,每周发作数次的 3例 ,有 4例植入心脏起搏器后不能控制发作。动态心电图示房颤终止后的平均窦性停搏时间为 (5 0± 1 9)s。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与房颤相关的靶静脉为上腔静脉 2例 ,左上肺静脉 3例 ,有 3例未能确定起源点。作射频消融电隔离大静脉共 2 2根 ,平均随访 (2 78±15 9)d ,无房颤发作 6例 (75 % ) ,2例复发病例行第 2次电隔离后分别随访 2个月和 2 5个月 ,均再无房颤发生。其中未植入起搏器的 4例多次动态心电图复查无窦性停搏发生 ,2 4h总心率均在正常范围。 结论 部分阵发性房颤伴病窦综合征的患者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大静脉能够完全消除房颤的发作 ,窦房结功能可以恢复 ,这一现象说明部分慢 快综合征患者的病窦综合征表现可能是继发性和可逆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合并症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电图 心脏起搏 导管射频消融 治疗
原文传递
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肺(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杨延宗 刘少稳 +3 位作者 连君 杨东辉 夏云龙 李世军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总结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 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 (合称大静脉 )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并发症。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89例 ,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大静脉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 ,分析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目的总结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 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 (合称大静脉 )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并发症。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89例 ,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大静脉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 ,分析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 89例病人共接受电隔离治疗 10 3次 ,隔离大静脉 2 30根 ,其中肺静脉 2 0 7根 ,上腔静脉 2 3根。出现并发症 10例 ,其中严重迷走神经反射导致的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引起的晕厥发作 2例 ,脑卒中 2例 ,肺静脉狭窄 4例 (狭窄程度 >5 0 % ) ,术后少量心包积血 2例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 11%。结论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 肺和 /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可出现各种并发症 ,多数并发症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减少或避免 ,其中肺静脉狭窄和脑卒中为最棘手的并发症 ,应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肺静脉电隔离治疗 阵发性心房颤动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术后尿潴留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秀梅 杨东辉 +1 位作者 刘少稳 连君 《南方护理学报》 2004年第2期32-33,共2页
分析86例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出现尿潴留的不同原因,包括不习惯床上排尿、精神因素、疼痛等。护理对策包括:减少卧床时间,心理护理,变换体位,物理诱导,术后多饮水等,结果81例患者排尿成功,只有5例(5.8%)男性前列腺肥大患者需要导尿。
关键词 导管射频消融术 尿潴留 护理 RFCA 护士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评价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术后肺静脉狭窄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杨延宗 王照谦 +5 位作者 王鸣遒 杨志强 刘少稳 连君 杨东辉 林治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7-220,共4页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心脏重建技术在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电隔离大静脉肌袖后肺静脉狭窄的作用。方法 顽固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大静脉肌袖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 ,3个月后进行多层螺旋C...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心脏重建技术在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电隔离大静脉肌袖后肺静脉狭窄的作用。方法 顽固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大静脉肌袖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 ,3个月后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 ,容积重建心房及其肺静脉 ,并与电隔离术前的造影资料对照 ,分析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和程度 (轻度狭窄为 <5 0 % ,中度狭窄为 5 0 %~ 75 % ,重度狭窄为 >75 % ,完全闭塞为 10 0 % )。结果  30例患者共接受大静脉电隔离治疗38次 ,共隔离大静脉肌袖 89支 ,其中肺静脉 80支 ,上腔静脉 9支。多层螺旋CT均可成功重建出左房后壁以及各肺静脉 ,共发现肺静脉狭窄 10支 (12 5 % ) ,其中轻度狭窄 7支 ,重度狭窄 2支 (均为 2次消融 ) ,左上肺静脉完全闭塞 1支。有 9例无任何临床症状 ,平均随访 (8 3± 5 7)个月。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造影增强后 ,可以清楚显示各肺静脉的开口直径及其分支 ,是评价和诊断肺静脉狭窄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无创检查方法。重复消融患者容易发生肺静脉的严重狭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评价 心房颤动 导管射频消融术 电隔离术 肺静脉狭窄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评价肺静脉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鸣遒 杨延宗 +3 位作者 王照谦 连君 张树龙 林治湖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98-202,共5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肺静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组60例,均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仅合并高血压病;房颤发作频繁,症状重,药物治疗无效;电生理检查提示为肺静脉起源。30例肺静脉射频导管消融术术前...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肺静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组60例,均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仅合并高血压病;房颤发作频繁,症状重,药物治疗无效;电生理检查提示为肺静脉起源。30例肺静脉射频导管消融术术前行MSCT检查,其中13例术后3个月行MSCT检查;其余30例仅于术后3~18个月行MSCT检查。对70根肺静脉的选择性肺静脉造影结果及MS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对照组60例,均为非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和/或高血压病,均行MSCT检查。结果肺静脉造影测量左上肺静脉30根,平均直径(18.39±5.02)mm;右上肺静脉30根,平均直径(17.97±4.89)mm;左下肺静脉10根,平均直径(15.87±6.12)mm。相应MSCT肺静脉成像所测得直径分别为(17.86±4.51)mm,(17.16±4.29)mm,(14.32±2.12)mm。共重建120例中国人肺静脉481根。3支者5例(4.2%),其中左共干者3例,右共干者2例;5支者6例(5%),其中左3支者3例,右3支者3例;4支者109例(90.8%)。房颤患者60例,MSCT肺静脉成像测得直径分别为左上肺静脉(17.02±4.13)mm,右上肺静脉(17.40±4.71)mm,左下肺静脉(14.23±3.83)mm,右下肺静脉(15.81±4.60)mm。非房颤患者60例,MSCT肺静脉成像所测得直径分别为左上肺静脉(17.97±3.32)mm,右上肺静脉(17.63±3.34)mm,左下肺静脉(15.30±2.26)mm,右下肺静脉(14.71±2.37) mm。普通消融导管组电隔离肺静脉80根,发生狭窄的10根(12.5%);盐水灌注消融导管组电隔离肺静脉39根,发生狭窄4根(10.3%)。结论(1)中国人以4支肺静脉为主,极少部分人3支或5支;(2)盐水灌注消融导管隔离肺静脉狭窄发生率低于普通消融导管;(3)MSCT可作为无创性肺静脉消融术后随访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原文传递
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肺和/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延宗 刘少稳 +3 位作者 连君 杨东辉 夏云龙 林治湖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年第5期292-294,共3页
目的 总结射频导管消融行心房 肺和 /或上腔静脉 (大静脉 )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作频繁、症状明显 ,药物治疗无效的 10 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男性 72例、女性 2 8例 ,年龄 2 7~ 75(54± 10 )岁 ... 目的 总结射频导管消融行心房 肺和 /或上腔静脉 (大静脉 )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作频繁、症状明显 ,药物治疗无效的 10 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男性 72例、女性 2 8例 ,年龄 2 7~ 75(54± 10 )岁 ,均无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 (Lasso导管 )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标测和心房 靶大静脉 (指术中标测证实为房颤相关的肺静脉或上腔静脉 )电隔离和 /或经验性大静脉电隔离 (指术中无心律失常发作而不能明确房颤相关大静脉 ,主要对双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进行电隔离 )。结果  10 0例患者共接受电隔离治疗 12 0次。行单纯心房 靶大静脉电隔离 2 2例 ,经验性大静脉电隔离 78例 ,共电隔离大静脉 2 68根 ,其中肺静脉 2 44根 ,上腔静脉 2 4根。即刻电隔离成功 2 57根 (96% )。平均随访 (2 2 9± 177)d ,随访期内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 (部分患者服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 ) ,无房颤发作 65例 (65% ) ,房颤发作明显减少 12例 (2例服用胺碘酮后 ,12 % ) ,总有效率 77%。并发症包括脑卒中 2例 ;肺静脉狭窄 9例 ,其中单支轻度狭窄 7例 ,2支重度狭窄 1例(均为 2次消融 ) ,左上肺静脉完全闭塞 1例 ;术后心包积液 2例。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 13 %。结论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上腔静脉 电隔离 治疗 阵发性心房颤动 肺静脉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前多层螺旋CT对比食管超声检测心房血栓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11
15
作者 夏云龙 杨延宗 +7 位作者 丛涛 王树春 郭然 连君 张树龙 杨东辉 王珂 王照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6年第5期333-337,共5页
目的对比食管超声(TEE)与多层螺旋CT(MSCT)在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左心房血栓筛选中的作用。方法顽固性房颤患者221例。导管消融术前常规TEE和/或MSCT检查除外心房血栓。比较TEE筛选(TEE组,45例)、MSCT筛选(MSCT组,141例)和两种方法均应用... 目的对比食管超声(TEE)与多层螺旋CT(MSCT)在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左心房血栓筛选中的作用。方法顽固性房颤患者221例。导管消融术前常规TEE和/或MSCT检查除外心房血栓。比较TEE筛选(TEE组,45例)、MSCT筛选(MSCT组,141例)和两种方法均应用患者(T+M组,35例)血栓的阳性检出率,并随访3组患者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栓塞的发生率。结果TEE组5例发现左心耳血栓或自发声影(11.1%),MSCT组发现11例(7.80%),T+M组中1例MSCT检测发现左心耳血栓,而TEE未发现,另有2例TEE及MSCT均检测到左心耳血栓(8.57%)。201例患者接受肺静脉节段电隔离或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在TEE组和MSCT组,各有1例手术过程中出现TIA(2.50%vs 0.78%)。MSCT组中,1例患者术后第2天发生脑栓塞(0.78%)。结论与TEE相比,MSCT对房颤导管消融术前患者心房血栓筛选的敏感度相近,提示MSCT也可以用来进行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前心房血栓的筛选,并可能成为TEE重要的补充性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栓 导管消融 食管超声心动图 多层螺旋CT
原文传递
不同起搏模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重构及远期预后影响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14
16
作者 董颖雪 郭萌 +8 位作者 杨延宗 连君 查咏梅 解泽宙 张树龙 孙颖慧 王莹琦 夏云龙 Javin Boodhna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2103-2107,共5页
目的评价单腔起搏(VVI)和双腔起搏(DDD)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3年1月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的随访资料,评价VVI和DDD两种不同起搏方式患者左心系统重构与瓣膜反流、心脏功... 目的评价单腔起搏(VVI)和双腔起搏(DDD)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3年1月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的随访资料,评价VVI和DDD两种不同起搏方式患者左心系统重构与瓣膜反流、心脏功能、血栓与心房颤动事件发生率、病死率等影响情况。结果对DDD组患者57例和VVI组患者59例,长期随访(97±27)个月、(107±44)个月发现,DDD组患者左心房、左心室内径同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5)mm比(35±5)mm,P=0.07;(47±7)mm比(47±5)mm,P=0.32],三尖瓣反流率显著增加(42.1%比10.5%,P〈0.01);VVI组左心房[(45±12)mm比(39±12)mm,P〈0.01]、左心室[(53±11)mm比(50±9)mm,P=0.01)]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加且三尖瓣反流率(42.4%比16.9%,P〈0.01)显著增加;DDD组[(57±7)%比(59%±9)%,P=0.11]和VVI组患者末次随访左心室射血分数[(53±10)%比(56±11)%,P=0.05]同术前比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DDD组和VVI组心房颤动发生率(5.4%比22.0%,P=0.14)、再住院率(26.3%比33.9%,P=0.08)和病死率(10.5%比11.9%,P=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起搏模式均不能阻止心脏电重构与机械重构的发生。提示现有的房室顺序起搏模式基础上,有必要寻求更加生理性的起搏部位或最小化心室起搏、优化房室间期等方式提高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人工 随访研究 心律失常 心脏重构
原文传递
不同抗凝方案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肝素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杨璐 连君 +1 位作者 尹晓盟 郭冰丽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02-607,共6页
目的研究术前不同抗凝方案对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活化凝血时间(ACT)等的影响,评价术中经验性肝素用量是否适用于术前不同抗凝方案的房颤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接受房颤射频... 目的研究术前不同抗凝方案对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活化凝血时间(ACT)等的影响,评价术中经验性肝素用量是否适用于术前不同抗凝方案的房颤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术前抗凝方案将患者分为4组:华法林组(100例)、达比加群(110 mg,2次/d)组(98例)、低分子肝素组(100例)和利伐沙班(20 mg,1次/d)组(48例)。术中4组患者均给予了100 U/kg首剂肝素,每15 min监测ACT,依照ACT值追加适量肝素,维持ACT在250~350 s,直至手术结束。对4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术前服用非抗凝药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达比加群组的基础ACT为(133±36)s,长于利伐沙班组的(113±22)s(P<0.05);华法林组15 min ACT为(259±56)s,长于达比加群组的(243±43)s(P<0.05);与低分子肝素组的(224±40)s及利伐沙班组的(226±32)s比较,华法林组及达比加群组的15 min ACT更长(P均<0.05),而且首剂达标的比率更高[华法林、达比加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组分别为53%(53/100)、45%(44/98)、28%(28/100)、23%(11/48),P均<0.05]。华法林组1 h ACT为(254±49)s,长于其他3个组[分别为(233±33)、(226±34)和(231±30)s,P均<0.01];华法林组1 h达标率为66%(35/53),高于达比加群组的41%(18/44)及利伐沙班组的27%(3/11)(P均<0.05);利伐沙班组所用总肝素剂量/kg明显多于华法林组及达比加群组(P均<0.05);4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各组有少量的出血事件发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应用达比加群(110 mg,2次/d)、低分子肝素以及利伐沙班(20 mg,1次/d)抗凝的房颤患者,应尝试增加术中首剂肝素剂量及追加剂量,以达到与华法林相近的、指南推荐的术中抗凝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肝素 抗凝药
原文传递
心室起搏依赖的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希氏束起搏与传统起搏对心脏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莹 董颖雪 +6 位作者 刘飞 李国草 张荣峰 王楠 尹晓盟 连君 夏云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8-474,共7页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依赖的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希氏束起搏(HBP)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心室起搏依赖(心室起搏比例高于40%)而植入永久起搏器且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132例。HBP成功者44例...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依赖的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希氏束起搏(HBP)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心室起搏依赖(心室起搏比例高于40%)而植入永久起搏器且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132例。HBP成功者44例为HBP组,传统起搏组88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QRS时限、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起搏器参数的变化情况;根据基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再将各组患者分为射血分数保留(HFpEF,LVEF≥40%)患者及射血分数降低(HFrEF,LVEF<40%)患者,再次评价两类患者中HBP和传统起搏的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术前比,HBP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QRS时限缩短、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LVEF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减小、二尖瓣反流(MR)程度减轻、左心房内径(LAD)缩小(P均<0.05);传统起搏组三尖瓣反流(TR)程度较术前加重(P<0.05),LVEF、LVEDD、MR程度、LAD均较术前无显著改善(P均>0.05)。132例患者中有HFrEF患者47例,其中HBP组20例,传统起搏组27例,HBP组HFrEF患者术后QRS时限缩短、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LVEF升高、LVEDD减小、MR和TR程度均减轻、LAD缩小(P均<0.05);传统起搏组HFrEF患者QRS时限延长(P<0.05)。HFpEF患者共85例,其中HBP组24例。HBP组HFpEF患者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P<0.05);而传统起搏组HFpEF患者的LVEF较术前下降、MR和TR程度均加重(P均<0.05)。结论:对于心室起搏依赖的心力衰竭患者,与传统起搏相比,HBP均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这些临床益处在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中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左心室射血分数 心功能 心力衰竭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孤立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志鹏 连君 +4 位作者 张树龙 尹晓盟 常栋 夏云龙 肖宪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6-250,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和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19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孤立性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手术方式为环肺静脉电隔离,非阵发性房颤在环肺静脉电隔离基础上行线性消融,收集患...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和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19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孤立性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手术方式为环肺静脉电隔离,非阵发性房颤在环肺静脉电隔离基础上行线性消融,收集患者基本的临床资料、生化及物理检查指标。依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分析预测心律失常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随访14~27个月,平均(15.4±3.5)个月。共有38例(31.9%)复发。单因素分析显示,P<0.1的指标有非阵发性房颤、左房前后径(LAD)、左房容积指数(LAVI)、房颤持续时间、三酰甘油、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以上指标进行二分类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VI(OR=1.102,95%CI:1.017~1.195,P=0.018)、NLR(OR=4.433,95%CI:1.863~10.546,P=0.001)以及房颤持续时间(OR=1.019,95%CI:1.000~1.038,P=0.046)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LAD的界值点为40.5mm,LAVI的界值点为26.3ml/m2,NLR的界值点为1.64,房颤持续时间的界值点为11.4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LAD≥40.5mm组与LAD<40.5mm组(35.3%︰81.2%)、LAVI≥26.3ml/m2组与LAVI<26.3ml/m2组(60.8%︰77.9%)、房颤持续时间≥11.4个月组与<11.4个月组(46.2%︰94.8%)、NLR≥1.64组与NLR<1.64组(52.9%︰79.4%)消融成功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AD、LAVI、NLR、房颤持续时间是孤立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当LAD≥40.5mm、LAVI≥26.3ml/m2、NLR≥1.64,房颤持续时间≥11.4个月时,复发的概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孤立性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导管射频消融术 复发
原文传递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大静脉肌袖电活动特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延宗 黄从新 +5 位作者 连君 张树龙 杨东辉 夏云龙 李世军 林治湖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1期33-37,共5页
 总结和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内电生理标测中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内肌袖电活动的特征,及其与房颤的关系。选择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126例,用环状标测电极行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电生理标测,分析引起房性...  总结和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内电生理标测中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内肌袖电活动的特征,及其与房颤的关系。选择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126例,用环状标测电极行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电生理标测,分析引起房性心律失常时肌袖内的电活动类型、频率、发作方式及其与房颤之间的联系。结果:有50例(39. 7% )经心电生理标测证实其房性心律失常与大静脉肌袖的自发电活动相关。共标测心脏大静脉 354根,心律失常相关大静脉 59根,包括肺静脉 49根、上腔静脉 10根。电活动类型呈现单一或连发电活动 38根,呈短阵性快速电活动 8根,呈连续快速( >300次 /分)电活动 27根,呈连续较慢电活动 ( <100次 /分 ) 2根。房颤的发生均与静脉肌袖内连续快速的、规律或紊乱的电活动对心房的引发有关。结论:根据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大静脉肌袖内电位的特征以及与心房电位的关系,可以明确判定房颤的相关肌袖。同一根大静脉肌袖可表现为 2种或 2种以上的电活动类型,其中以单一和连续快速电活动多见,房颤均为静脉肌袖内的连续快速电活动所引发,而非单一房性早搏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电生理学 心房颤动 心肌袖 肺静脉电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