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14
1
作者 李少昆 赵久然 +12 位作者 董树亭 赵明 李潮海 崔彦宏 刘永红 薛吉全 王立春 王璞 陆卫平 王俊河 杨祁峰 王子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41-1959,共19页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米栽培研究历程和科技进展,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表明,经过60年不懈努力,玉米栽培研究的目标已由产量为主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多目标协同发展,研究内容不断拓宽与深入,形成了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玉米栽培科学与技术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玉米栽培研究进入黄金发展期,在栽培理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围绕未来玉米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依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仍将是未来玉米栽培研究的主要目标,并提出今后20年重点研究的方向与任务:一是继续探索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潜力及突破技术途径,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围绕籽粒生产效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为目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质量,增强玉米市场竞争力;适度发展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等,促进玉米生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抗逆、减灾、稳产理论和技术研究,实施保护性耕作,实现玉米可持续生产;四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智能化栽培技术研究,实现玉米精准生产与管理;五是强化栽培学科基础研究,玉米设计栽培,夯实玉米科技研究和生产发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栽培 科学和技术 历史回顾 发展战略
下载PDF
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153
2
作者 陈国平 +12 位作者 赵明 董树亭 李少昆 杨祁峰 刘永红 王立春 薛吉全 柳京国 李潮海 王永宏 王友德 宋慧欣 赵久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85,共6页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高纬度(40°~43°N)、较高海拔(1000~1500m)地区,这些地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利于高产的自然因素,选择这样的区域是实现超高产的重要因素;(2)平均单产16692kghm-2,88950穗hm-2、每穗541粒,千粒重360.0g,穗粒重191.8g;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和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采用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合理提高密度,充足的水肥供给,科学管理和地膜覆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产量结构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15
3
作者 陈国平 杨国航 +9 位作者 赵明 王立春 王友德 薛吉全 李登海 董树亭 李潮海 宋慧欣 赵久然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2006~2007年全国出现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的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79725~84630穗/hm2,每穗560~588粒,千粒重347~359g,穗粒重200g... 2006~2007年全国出现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的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79725~84630穗/hm2,每穗560~588粒,千粒重347~359g,穗粒重200g左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是生态条件优越地区,采用良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及时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产量结构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深松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0
4
作者 张瑞富 杨恒山 +4 位作者 张玉芹 王志刚 范秀艳 毕文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84,共7页
为研究深松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旋耕(R)、深松加旋耕(S+R)2个处理,于2012和2013年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可以显著提高2个品种春玉米实测产量(P<0.05)、春玉米乳熟期和完熟... 为研究深松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旋耕(R)、深松加旋耕(S+R)2个处理,于2012和2013年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可以显著提高2个品种春玉米实测产量(P<0.05)、春玉米乳熟期和完熟期根干质量(P<0.05)且40 cm以下土层尤为明显。2个品种春玉米30 cm土层处的株、行间根幅均表现为S+R小于R处理,其中行间根幅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单株根条数和比根长均表现为S+R显著高于R处理(P<0.05)。乳熟期60 cm以下土层根系活力S+R高于R处理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差异逐渐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物酶活性在吐丝期和乳熟期各土层S+R均高于R处理,而丙二醛含量低于旋耕处理。深松促进根系特别是下层根系干质量的增加,增加根系纵深分布,春玉米根系重心下移,并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是其能够增产的重要原因。该文可为春玉米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生理 深松 春玉米 根系
下载PDF
超高产春玉米干物质及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 被引量:93
5
作者 杨恒山 张玉芹 +3 位作者 徐寿军 李国红 王志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5-323,共9页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超高产栽培(SHY)和普通高产栽培(CK)2个处理,通过2009、2010年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超高产春玉米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极显著高于普通高产栽培...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超高产栽培(SHY)和普通高产栽培(CK)2个处理,通过2009、2010年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超高产春玉米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极显著高于普通高产栽培,尤以吐丝后为甚,吐丝后干物质积累率较普通高产栽培高4.5%(2009)和3.2%(2010),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率较普通高产栽培高8.5%(2009)和3.9%(2010)。超高产栽培春玉米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率为15.1%(2009)和14.9%(2010),转运量对产量贡献率为16.6%(2009)和18.5%(2010),确保了协调的源库关系。超高产栽培植株吐丝后氮、磷、钾的积累率及其对子粒贡献率均显著高于普通高产栽培,其中,氮积累对子粒贡献较普通高产栽培高30.0%(2009)和16.3%(2010),磷积累对子粒贡献较普通高产栽培高10.8%(2009)和6.0%(2010),钾积累对子粒贡献较普通高产栽培高7.9%(2009)和8.2%(2010),在生育后期保持了较强的养分吸收能力。超高产栽培玉米茎鞘中氮、磷转运率均高于普通高产栽培,叶片中氮、钾转运率低于普通高产栽培。其中,超高产栽培玉米叶片氮的转运率为41.0%(2009)和42.9%(2010),对子粒氮的贡献率小于普通高产栽培,超高产栽培使叶片在玉米生育后期维持了较高的光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春玉米 干物质 NPK养分 积累 转运
下载PDF
超高产春玉米冠层结构及其生理特性 被引量:77
6
作者 张玉芹 杨恒山 +5 位作者 张瑞富 王志刚 徐寿军 范秀艳 杨升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4367-4376,共10页
【目的】研究超高产春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和功能特性,揭示超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为春玉米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超高产栽培(SHY)和普通高产栽培(CK)2个处理,于2009年和2010年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测定超高... 【目的】研究超高产春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和功能特性,揭示超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为春玉米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超高产栽培(SHY)和普通高产栽培(CK)2个处理,于2009年和2010年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测定超高产春玉米冠层结构及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与普通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大,在生育期上表现为吐丝之后更为明显,在叶位上表现为棒三叶最为突出;不同叶位的叶倾角超高产栽培均小于普通高产栽培,而叶向值均大于普通高产栽培,在棒三叶表现最为明显;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超高产栽培与普通高产栽培光合势的差幅增大;吐丝期和乳熟期,两种栽培模式间净光合速率的差异不显著,但冠层光合能力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吐丝后40 d内,超高产春玉米叶片SOD和POD酶活性总体上高于普通高产栽培,而MDA含量低于普通高产栽培。【结论】超高产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高,群体光合势大;叶倾角小、叶向值大,冠层结构合理;叶片SOD和POD活性强,MDA含量低,衰老缓慢,净光合速率相对较高,冠层光合能力强。在合理的栽培技术调控下,超高产春玉米群体结构与个体功能实现了协同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超高产 冠层结构 生理特性
下载PDF
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66
7
作者 王志刚 +4 位作者 任有志 赵明 董志强 李少昆 杨凤山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56,共6页
以紧凑型玉米新品种内单314为材料,通过超高产栽培和普通高产栽培的比较,对超高产玉米的冠层结构和叶片光合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内单314最大LAI(叶面积指数)达6.95,其全生育期内LAI维持在6以上的时间在40d以上... 以紧凑型玉米新品种内单314为材料,通过超高产栽培和普通高产栽培的比较,对超高产玉米的冠层结构和叶片光合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内单314最大LAI(叶面积指数)达6.95,其全生育期内LAI维持在6以上的时间在40d以上;全生育期总LAD(光合势)比普通高产群体高74.85万m2/(d·hm2)。②与普通高产玉米相比,超高产玉米群体内个体空间分布更加合理,叶片功能期延长,株型更加紧凑。超高产群体冠层截获的PAR(光合有效辐射)比普通高产群体高25μmol/(m2·s),且超高产群体中散射PAR占入射PAR的比例高于普通高产群体,群体内光分布较为合理,提高了光能利用率。③与普通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玉米叶片的Pn(光合速率)和WUE(水分利用效率)高,而Tr(蒸腾速率)较低,植株穗位及穗位上部叶片的Pn和WUE高于普通高产栽培,而穗位下部叶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冠层结构 光合特性
下载PDF
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63
8
作者 刘克礼 +1 位作者 张宝 任有志 《中国马铃薯》 2003年第4期209-212,共4页
在马铃薯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同化产物的主要流向依次是:叶片、地上茎和块茎;全株干物质积累是构成马铃薯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干物质的分配方向是决定块茎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在生产实践中,通过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促进营养器官的迅速... 在马铃薯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同化产物的主要流向依次是:叶片、地上茎和块茎;全株干物质积累是构成马铃薯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干物质的分配方向是决定块茎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在生产实践中,通过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促进营养器官的迅速建成和光合产物的合理分配,可以获得较高的块茎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物质积累 干物质分配 生长发育 产量
下载PDF
马铃薯在不同密度及施肥处理下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54
9
作者 张宝 刘克礼 《中国马铃薯》 2003年第3期137-140,共4页
马铃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双峰曲线变化 ,峰值分别出现在块茎形成期和淀粉积累期 ;增施氮、磷、钾肥 ,尤其是氮、磷肥 ,可以提高马铃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 ,防止叶片的早衰 ,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 ,使马... 马铃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双峰曲线变化 ,峰值分别出现在块茎形成期和淀粉积累期 ;增施氮、磷、钾肥 ,尤其是氮、磷肥 ,可以提高马铃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 ,防止叶片的早衰 ,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 ,使马铃薯群体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高的光合活性 ,是获得马铃薯高产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密度 施肥 叶片 叶绿素含量 生育期 双峰曲线变化 产量形成
下载PDF
美国玉米生产关键技术与中国现代玉米生产发展的思考——赴美国考察报告 被引量:60
10
作者 赵明 李少昆 +9 位作者 董树亭 张东兴 王璞 薛吉全 孙士明 张吉旺 刘鹏 刘永红 王永军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共3页
从8个方面介绍了美国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与专业化服务体系。提出我国玉米生产管理技术转型的具体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 美国玉米生产 整地技术 机械化收获 密植 秸秆综合利用 技术服务体系
下载PDF
深松及氮肥深施对超高产春玉米根系生长、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9
11
作者 于晓芳 +4 位作者 叶君 王志刚 孙继颖 胡树平 苏治军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4-119,共6页
以内单314为材料,研究深松及氮肥深施对超高产春玉米生育后期根系生长、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散粉后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单株根重、根系体积逐渐下降,且在同一生育期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加深呈递减的趋势。0~60 cm土... 以内单314为材料,研究深松及氮肥深施对超高产春玉米生育后期根系生长、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散粉后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单株根重、根系体积逐渐下降,且在同一生育期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加深呈递减的趋势。0~60 cm土层单株根系表面积自散粉期开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灌浆期。各处理根系活力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总体上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随着散粉后生育进程的推进,根系活力的峰值出现下移。深松30 cm根重、根系体积及根表面积明显增加,根系活力显著提高;深松30 cm及氮肥深施15 cm可促使根系下移,明显提高深层根系特别是20~40 cm根系活力及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超高产 深松 氮肥深施 根系生长
原文传递
马铃薯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 被引量:51
12
作者 张宝 +1 位作者 刘克礼 盛晋华 《中国马铃薯》 2003年第4期193-198,共6页
植株体内氮素浓度的高低反映了其生长势的强弱,马铃薯生育期间各器官氮素浓度的变化始终表现为叶片>地上茎>块茎,叶片中的氮素浓度高低反映了叶片光合活性的大小。马铃薯对氮的吸收与营养生长和块茎的增长密切相关,植株对氮的需... 植株体内氮素浓度的高低反映了其生长势的强弱,马铃薯生育期间各器官氮素浓度的变化始终表现为叶片>地上茎>块茎,叶片中的氮素浓度高低反映了叶片光合活性的大小。马铃薯对氮的吸收与营养生长和块茎的增长密切相关,植株对氮的需求量受其生长状况所控制。而且,氮在植物体内很容易流动,块茎形成后,大量的氮素转移到块茎中,用于块茎的建成和营养贮存。马铃薯植株在淀粉积累开始后,各器官中氮素加快了向块茎的转移,使叶片和地上茎的衰老进一步加剧。因此,在马铃薯高产栽培实践中,须注重氮、磷、钾的适量与配合施用,使之既能满足块茎的形成与生长的需要,又可防止植株生长过旺或后期发生早衰。本试验表明,在因素中量(适量)组合下,每生产500kg块茎需要纯N2 65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氮素 吸收 积累 分配 施肥 种植密度
下载PDF
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对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3
13
作者 萨如拉 +1 位作者 于晓芳 胡树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8-143,共6页
为探索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消长动态规律,文中应用传统的土壤微生物学和土壤酶学测定方法,研究常规旋耕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一年和连续两年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等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 为探索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消长动态规律,文中应用传统的土壤微生物学和土壤酶学测定方法,研究常规旋耕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一年和连续两年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等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玉米全生育期内,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连续两年玉米秸秆深翻还田(SF-Ⅱ)>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一年(SF-Ⅰ)>常规旋耕秸秆不还田(CK),其中,SF-Ⅱ各指标与CK间差异显著(p<0.05)。SF-Ⅱ对自生固氮菌数量的增幅最高,为157.61%;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增幅最高,为40.12%。可见,高寒灌溉农区实施玉米秸秆深翻还田耕作措施,既有利于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也可以提高耕层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深翻还田 土壤有益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原文传递
超高产春玉米的根系特征 被引量:49
14
作者 张玉芹 杨恒山 +5 位作者 张瑞富 王志刚 徐寿军 范秀艳 毕文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35-743,共9页
以西辽河平原地区广泛种植的春玉米品种金山27为试材,以当地普通高产栽培模式为对照,研究了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的根系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春玉米深层根系占总根重比例较大,最大根幅下移,下层土壤根条数增加,且随土层深度增加与对照的... 以西辽河平原地区广泛种植的春玉米品种金山27为试材,以当地普通高产栽培模式为对照,研究了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的根系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春玉米深层根系占总根重比例较大,最大根幅下移,下层土壤根条数增加,且随土层深度增加与对照的差异增大。单株根重随生育进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吐丝期达到最大且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各生育时期0~20cm土层根重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40cm以下各土层根重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冠根比生育前期与对照接近,生育后期低于对照。根系活力变化随生育进程呈单峰型变化曲线,在吐丝期达到最大。超高产栽培下各生育时期根系活力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单峰型变化曲线,而对照在不同生育时期有较大的差异。SOD和POD活性在吐丝期和乳熟期各土层超高产栽培均高于对照,而MDA含量低于对照。深松土和优化施肥改善了根系环境条件和养分供应水平,在高密度种植下促进了下层根系的发生,并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为超高产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栽培 根系特征
下载PDF
高密植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茎秆抗倒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9
15
作者 +8 位作者 于晓芳 王志刚 孙继颖 苏治军 胡树平 叶君 王海燕 崔超 李维敏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9-73,共5页
以增密增产潜力较大的先玉335、内单314、郑单958和稀植大穗品种沈单16、四单19、浚单20、内单205、科河8号为试验材料,在7.50×104、9.75×104、12.00×104株/hm23种高密植条件下,研究高密植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茎秆抗倒... 以增密增产潜力较大的先玉335、内单314、郑单958和稀植大穗品种沈单16、四单19、浚单20、内单205、科河8号为试验材料,在7.50×104、9.75×104、12.00×104株/hm23种高密植条件下,研究高密植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茎秆抗倒伏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密植条件下,茎秆周长、茎单位长度干重与茎秆力学特征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不同类型玉米品种间的茎单位长度干重与力学特征差异显著,可作为鉴别抗倒能力的指标;高密植致使千粒重、穗粒数和结穗率降低,耐密品种能够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具有较高的千粒重与结穗率,较高的结穗率是确保高密植条件下高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植 品种 茎秆 产量
原文传递
马铃薯钾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 被引量:40
16
作者 刘克礼 张宝 +1 位作者 盛晋华 《中国马铃薯》 2003年第4期204-208,共5页
马铃薯各器官中钾素(K2O)浓度始终以茎秆中最高,表明作为运输器官的地上茎需要更多的钾离子。马铃薯对钾素(K2O)的吸收速率呈双峰曲线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块茎增长初期和淀粉积累期,且以淀粉积累期的吸收速率为最高,这与块茎的生育代谢... 马铃薯各器官中钾素(K2O)浓度始终以茎秆中最高,表明作为运输器官的地上茎需要更多的钾离子。马铃薯对钾素(K2O)的吸收速率呈双峰曲线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块茎增长初期和淀粉积累期,且以淀粉积累期的吸收速率为最高,这与块茎的生育代谢规律一致。降低密度、增施氮、磷、钾肥可提高各器官中钾的含量和钾的积累量,尤其是增施磷肥。马铃薯钾素(K2O)积累量在淀粉积累期达到峰值,在块茎形成期以前,叶片中钾素(K2O)的分配率最高;块茎形成后,地上茎中的K2O的分配率始终高于叶片,这有利于保持地上茎的高效运输、直立与抗性;块茎形成后,K2O的分配率逐渐增加,对于块茎体积的增长和淀粉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钾素 吸收 积累 分配 施肥 种植密度
下载PDF
不同类型玉米饲用栽培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刘克礼 +4 位作者 吕淑果 崔文芳 李伟 刘文 宋瑞勇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z2期41-44,53,共5页
试 验于 2001~2002年 对三 个不 同 类型 5个 玉 米品 种饲 用 栽培 的物 质 生产 特性 进 行了 系统 研 究。结 果表明 :各 类型 品种 干 物质 积累 量 表现 为科 青 1号>中单 9409>东 陵白>科 多 8号>掖 单 13,由 于 含 ... 试 验于 2001~2002年 对三 个不 同 类型 5个 玉 米品 种饲 用 栽培 的物 质 生产 特性 进 行了 系统 研 究。结 果表明 :各 类型 品种 干 物质 积累 量 表现 为科 青 1号>中单 9409>东 陵白>科 多 8号>掖 单 13,由 于 含 水 率不 同 ,鲜 物 质 积累量 表现 为 科青 1号>科 多 8号>中单 9409>东陵 白>掖单 13, 子粒 产量 粮 饲兼 用型 玉 米 品 种中 单 9409与普 通 玉 米品种 掖单 13无显 著 差异 ,但 均大 于青 贮 专用 型玉 米 品种 。干物 质 分配 青贮 专 用型 玉米 品 种以 茎鞘 较 多,而粮 饲兼 用型及 普通 型 玉米 品种 以子 粒 较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类型 饲用栽培 物质生产
下载PDF
不同深耕方式对土壤三相比及玉米根系构型的影响 被引量:44
18
作者 李晓龙 +4 位作者 胡树平 于晓芳 王志刚 苏治军 谢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29,共8页
以先玉335为材料,采用条深旋(TS)35 cm、深松(SS)35 cm、深翻(SF)35 cm三种深耕方式,以浅旋耕作15 cm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三相比和玉米根系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以探明不同深耕方式对土壤三相比及玉米根系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深... 以先玉335为材料,采用条深旋(TS)35 cm、深松(SS)35 cm、深翻(SF)35 cm三种深耕方式,以浅旋耕作15 cm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三相比和玉米根系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以探明不同深耕方式对土壤三相比及玉米根系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通过提高土壤的气相比和液相比降低固相比,使得耕层土壤结构指数(GSSI)升高,土壤三相结构距离(STPSD)降低,使耕层土壤物理结构更加逼近理想状态;SF能够显著改善耕层20~60 cm土层的土壤物理结构,SS对40~60 cm土层土壤结构的改良效果较为明显,SS和SF的土壤改良作用效果好于TS;深耕条件下玉米的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均高于浅旋耕处理,土壤中下层根系的生物量明显增加,并且0~0.5 mm径级的细根生物量所占比例较大;在玉米根系根长的分布中0~0.2 mm径级的根系所占比例最大,在根表面积的分布中以0.1~0.3 mm径级的根系为主;土壤气相比与玉米根系的细根长和细根表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液相比和固相比则与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深耕能够改良土壤物理结构,使土壤密度降低,含水量升高,同时增加了玉米根系的根干重、根长和根表面积,根系中细根所占比例增大。土壤三相比与玉米根系的细根长和细根表面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较高的气相比会促进玉米细根的生长,较高的固相比和液相比会抑制细根的生长,土壤三相比共同影响玉米根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耕方式 土壤三相比 玉米 根系构型
下载PDF
施磷方式对高产春玉米磷素吸收与磷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3
19
作者 范秀艳 杨恒山 +3 位作者 张瑞富 王志刚 张玉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2-320,共9页
以高产春玉米"金山27"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在3个施磷水平(P2O5100、150和200 kg/hm2)下,不同施磷方式(分层施磷和传统施磷)对其磷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磷水平下,分层施磷较传统施磷方式玉米植株磷含量和... 以高产春玉米"金山27"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在3个施磷水平(P2O5100、150和200 kg/hm2)下,不同施磷方式(分层施磷和传统施磷)对其磷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磷水平下,分层施磷较传统施磷方式玉米植株磷含量和磷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完熟期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施磷方式间,茎鞘、叶片、穗部营养体各生育时期磷含量和磷积累量差异多数不显著,但完熟期子粒磷含量和磷积累量分层施磷均显著高于传统施磷方式。同一施磷水平下,叶片、茎鞘和穗部营养体中磷素的转运量均表现为分层施磷高于传统施磷,但差异多数未达到显著水平。转运率及对子粒贡献率的差异规律性不明显。磷肥吸收效率、利用效率、偏生产力和利用率均以分层施磷高于传统施磷方式,且差异多数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分层施磷方式能促进春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可提高磷肥的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施磷方式 磷素积累与转运 磷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20
作者 郭佳 张宝 +2 位作者 彭健 罗瑞 《北方农业学报》 2019年第1期105-113,共9页
为了全面了解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以期为适应气候资源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为国家粮食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建议,并为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文章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候资源... 为了全面了解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以期为适应气候资源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为国家粮食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建议,并为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文章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科学展望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科学研究中亟需开展的工作内容。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伴随着温度的升高,积温增加,热量资源增加,北方增幅大于南方;光资源基本呈减少趋势,但存在区域差异;年降水变化复杂,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多呈减少趋势。中国开展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作物产量、种植制度及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农业种植区及种植制度分界线北移,暖干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弊大于利,种植结构需要科学调整。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品质、耕作制度、农业灾害影响等预案不足,应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及其适用范围的试验性研究,加强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生态系统环境调控技术、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和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资源 农业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