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极拳锻炼对帕金森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1
作者 季苏琼 毛志娟 +2 位作者 杨清梅 红铃 薛峥 《中国康复》 2016年第1期51-53,共3页
探讨太极拳锻炼对轻中度帕金森患者运动、平衡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将38名帕金森患者随机分为太极组与对照组各19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药物治疗,太极组患者此基础上进行太极拳锻炼。分别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定,包括... 探讨太极拳锻炼对轻中度帕金森患者运动、平衡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将38名帕金森患者随机分为太极组与对照组各19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药物治疗,太极组患者此基础上进行太极拳锻炼。分别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定,包括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III(UPDRS III)、Berg平衡量表、15m步行速度及6min步行距离的测定,以及自身状态的评估,包括健康状态评估量表(HAQ)评分、疲劳、肌肉疼痛、跌倒恐惧感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结果:锻炼3个月后,2组的UPDRS III评分较锻炼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太极拳组更大于对照组(P<0.05);2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锻炼前明显增加,且太极拳组更大于对照组(P<0.05);2组的15m步行速度和6min步行距离较锻炼前都有增加,HAQ评分、跌倒恐惧、疲劳、肌肉疼痛的VAS评分较锻炼前都有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太极锻炼可以改善轻中度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是改善轻中度帕金森病运动障碍和生活能力的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帕金森氏病 运动功能 平衡 步态 跌倒 疲劳 肌肉疼痛
下载PDF
黑质高回声数字化分析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红铃 李江婷 +5 位作者 杨清梅 周聪 朱太龙 周晓 陶安宇 薛峥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9-156,共8页
目的通过数字化分析方法自动分割并定量经颅超声检查下黑质回声的变化,并评估其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应用前景。方法纳入自2017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652例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组)和99名健康对... 目的通过数字化分析方法自动分割并定量经颅超声检查下黑质回声的变化,并评估其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应用前景。方法纳入自2017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652例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组)和99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对其进行经颅超声检查。应用数字化分析方法分析经颅超声图像黑质层面的图片,对得到的黑质高回声的定量化数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帕金森病的诊断性能,并与医生报告的诊断准确性进行比较。最后将定量化的黑质高回声与帕金森病的疾病特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得到482例研究对象的黑质高回声定量化结果用于分析,其中帕金森病组400例,健康对照组82名。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定量化的较大侧黑质高回声诊断帕金森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 0.805~0.910),敏感度87.8%,特异度73.2%,该诊断的准确性与医生报告(曲线下面积0.884)一致。此外,定量化的黑质高回声与帕金森病患者的年龄、发病年龄、病程、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采用数字化分析方法量化了黑质回声的变化,验证了该方法对帕金森病的诊断准确性与医生报告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黑质 诊断 定量化
原文传递
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患者脑黑质高回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红铃 薛峥 +2 位作者 陶安宇 杨清梅 毛志娟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黑质高回声在特发性震颤(ET)和帕金森病(PD)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治、中脑超声检查资料完整的158例ET、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T患者35例(ET组),既... 目的探讨黑质高回声在特发性震颤(ET)和帕金森病(PD)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治、中脑超声检查资料完整的158例ET、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T患者35例(ET组),既往无ET病史的单纯PD患者113例(PD组),既往有ET病史的PD患者10例(既往诊断ET病史>10年,5例有家族史,ET-PD组)。以同期58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对照组)。比较各组中脑黑质高回声的面积情况。结果(1)较大侧黑质高回声面积[M(Q1,Q3)]依对照组[0(0,0)cm^2]、ET组[0.27(0,0.41)cm2]、ET-PD组[0.33(0.21,0.40)cm^2]、PD组[0.35(0.29,0.45)cm^2]的顺序增加,其中对照组与ET组、ET组与P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24,P<0.01;Z=-3.09,P=0.02),而ET组与ET-PD组、ET-PD组与P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8,P=0.32;Z=-0.77,P=0.43)。(2)ET-PD组黑质高回声阳性(9例)与黑质高回声阴性患者(1例)的比值为9.00,ET组则为0.94,故与ET组相比,ET-PD组黑质高回声阳性的OR值为9.53(95%CI:1.09~83.43),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4)。结论黑质高回声是ET和PD相关性的临床影像学反映,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震颤 帕金森病 黑质 超声检查.多普勒.经颅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患者中缝核回声与血清金属及非运动症状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红铃 毛志娟 +2 位作者 薛峥 陶安宇 杨清梅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94-699,共6页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患者中脑中缝核回声变化与血微量金属及非运动症状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177例诊断为帕金森病的患者,对所有纳入对象进行一系列非运动症状评分及经颅中...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患者中脑中缝核回声变化与血微量金属及非运动症状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177例诊断为帕金森病的患者,对所有纳入对象进行一系列非运动症状评分及经颅中脑超声检查,根据中缝核回声是否连续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微量金属及非运动症状相关量表评分的差异。结果:在帕金森病中,中缝核回声连续组帕金森病患者(117例)的血清铁水平[15.33(11.30,18.93)μmol/L]及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评分结果[34.00(28.00,39.00)分]均较非连续组(60例)高[12.52(4.15,16.00)μmol/L,31.00(26.25,36.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4,P=0.022;t=-2.044,P=0.041)。两组间的血清铜、血红蛋白、铜蓝蛋白水平及其他非运动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中缝核回声连续组及非连续组患者在血清铁水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上存在差异,在抑郁、睡眠、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则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中缝核 血清 自主神经症状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黑质高回声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红铃 杨清梅 +2 位作者 薛峥 王丹蕾 熊永洁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7-290,308,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在经颅中脑超声(transcranial midbrain sonography,TCS)下的黑质高回声与临床特点的关系,以寻找可能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作者医院收治的PD患者200例,进行TCS检查,收...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在经颅中脑超声(transcranial midbrain sonography,TCS)下的黑质高回声与临床特点的关系,以寻找可能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作者医院收治的PD患者200例,进行TCS检查,收集PD患者的一般资料、黑质高回声资料,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生活质量、运动症状、睡眠障碍、血清铜等临床资料,分析黑质高回声的影响因素。结果共178例PD患者完成TCS,其中男116例、女62例,PD患者黑质高回声面积为(0.395±0.167)cm^2;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铜(t=2.000,P=0.048)、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检查(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第二部分(UPDRSⅡ)得分(t=3.063,P=0.003)是黑质高回声面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PD患者的血清铜、UPDRSⅡ得分可能是黑质高回声面积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经颅中脑超声 黑质高回声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姿势稳定性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清梅 薛峥 +2 位作者 毛志娟 红铃 熊永洁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3-347,共5页
目的 研究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姿势稳定性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19年6月作者医院收治的早期未治疗PD患者30例及同期招募的健康对照者20名。完成基于惯性加速度器的姿势摆动度的测定,选... 目的 研究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姿势稳定性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19年6月作者医院收治的早期未治疗PD患者30例及同期招募的健康对照者20名。完成基于惯性加速度器的姿势摆动度的测定,选取急动度(Jerk)和均方根加速度(root mean square acceleration,RMS)为度量指标,分别在前后方向(antero-posterior,AP)、中侧(medio-1ateral,ML)方向及总矢量方向上进行测定。比较不同视觉状态下PD与健康对照姿势摆动指标的差异,比较不同视觉状态下PD治疗前后姿势摆动指标的差异。结果 (1)在睁眼和闭眼状态下,除RMS(ML)外,PD组Jerk(AP)、Jerk、Jerk(ML)、RMS(AP)、RMS均较对照组高(均 P <0.05);(2)除RMS(ML)外,闭眼状态下PD组及对照组的Jerk(AP)、Jerk、RMS(AP)、RMS较睁眼状态下高( P <0.05或 P <0.01);PD组和对照组由睁眼状态至闭眼状态各摆动指标恶化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3)在睁眼状态下,PD患者初始左旋多巴治疗前后摆动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在闭眼状态下,除PD患者治疗后RMS(ML)较治疗前高( P =0.047)外,余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 P >0.05)。结论 早期PD患者亦存在姿势不稳,且闭眼状态下明显;初始常规剂量左旋多巴治疗则未明显影响姿势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姿势稳定性 视觉状态 左旋多巴
下载PDF
早发型与晚发型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血生化指标水平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丹蕾 杨清梅 +4 位作者 红铃 李静怡 袁笑 薛峥 闵喆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0年第6期782-786,共5页
目的比较早发型帕金森病(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EOPD)和晚发型帕金森病(Late onset Parkinson’s disease, LOPD)患者非运动症状和血生化指标水平的差异,并分析2组患者非运动症状与血生化指标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9... 目的比较早发型帕金森病(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EOPD)和晚发型帕金森病(Late onset Parkinson’s disease, LOPD)患者非运动症状和血生化指标水平的差异,并分析2组患者非运动症状与血生化指标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9月-2020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281例诊断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患者,按照发病年龄是否>50岁分为EOPD组和LOPD组;采用改良H&Y分级和国际运动障碍协会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第三部分(MDS-UPDRS-Ⅲ)用于评估关期运动功能;PD自主神经功能量表(SCOPA-AUT)用于评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arkinson disease sleeping scale, PDSS)用于评估睡眠质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用于评估焦虑抑郁状态;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用于评估认知功能障碍,其中MoCA经教育程度校正(受教育年限<12年,总分加1分);同时测定血生化指标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B12(VitB12)、铁(Fe)、铜(Cu)、铜蓝蛋白(CP)水平。结果 (1)LOPD组的SCOPA-AUT得分高于EOPD组,MMSE和MOCA得分低于EOPD组(P<0.05),而2组PDSS,HAMD,HAMA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2)LOPD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铜(Cu)、铜蓝蛋白(CP)水平均高于EOPD组(P<0.05);(3)EOPD组血清TG水平与MMSE,MOCA评分呈负相关(-0.4<r<-0.2,P<0.05);血清VitB12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275,P<0.05),与HAMA评分呈负相关(r=-0.264,P<0.05);血清Fe水平与SCOPA-AUT评分呈负相关(r=-0.314,P<0.05);LOPD组血清HCY水平与SCOPA-AUT评分呈正相关(r=0.174,P<0.05),血清TC,LDL-C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0.1<r<0.3,P<0.05)。结论 LOPD患者非运动症状中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较EOPD患者重;LOPD患者血清HCY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发病年龄 非运动症状 血清 生化指标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患者脑微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清梅 熊永洁 +2 位作者 红铃 毛志娟 薛峥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28例完成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的原发性P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15.6%的PD患者合并CMBs,其中单纯脑叶CMBs占55%,深部或幕下CMBs占45%。CMBs组年龄、高...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28例完成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的原发性P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15.6%的PD患者合并CMBs,其中单纯脑叶CMBs占55%,深部或幕下CMBs占45%。CMBs组年龄、高血压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比率显著高于无CMBs组(P<0.05~0.01)。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4,95%CI:1.023~1.149,P=0.007)、高血压(OR=3.210,95%CI:1.129~9.198,P=0.030)是PD合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单纯脑叶CMBs组年龄、病程显著高于非单纯脑叶CMBs组(P<0.05~0.01)。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PD患者合并单纯脑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21,95%CI:1.035~1.214,P=0.005)。深部或幕下CMBs组高血压比率显著高于非深部或幕下CMBs组(P<0.05)。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是PD患者合并深部或幕下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OR=6.027,95%CI:1.459~26.40,P=0.013)。结论年龄、高血压是PD患者CMBs发生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可能可以减少早中期PD患者CMB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微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PAL2G6基因点突变的早发型帕金森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叶鸿翔 王宏 +3 位作者 红铃 闵喆 薛峥 毛志娟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2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报道1例磷脂酶A2第6型基因(Phospholipase A2 type 6,PLA2G6)基因点突变导致的早发型帕金森病,并分析该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异质性。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结合一代测序验证方法对1个家系的6名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并结合文献总结PLA2G6... 目的报道1例磷脂酶A2第6型基因(Phospholipase A2 type 6,PLA2G6)基因点突变导致的早发型帕金森病,并分析该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异质性。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结合一代测序验证方法对1个家系的6名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并结合文献总结PLA2G6基因点突变的早发型帕金森病的特点,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结果在6名家系成员中先证者及其2子1女PAL2G6基因存在c.991G>T杂合突变和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基因存在c.208A>G杂合突变,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和静止性震颤,^(11)C-CFT脑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er,DA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示双侧壳核、尾状核头多巴胺功能降低,诊断为早发型帕金森病。结论早发型帕金森病需要及时进行基因检测,这样便于精准判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型帕金森病 PAL2G6基因 SOD1基因 基因检测
原文传递
GCH1基因新的点突变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红铃 王丹蕾 +4 位作者 薛峥 杨清梅 王宏 宋秀丽 熊永洁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0年第5期644-647,共4页
目的报道1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的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基因(Guanosine triphosphate cyclohydmlase I,GCH1)c.550C>T(p.R184C)杂合突变,并分析该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结... 目的报道1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的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基因(Guanosine triphosphate cyclohydmlase I,GCH1)c.550C>T(p.R184C)杂合突变,并分析该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结合一代测序验证方法对1个家系的5名成员进行GCH1基因突变分析,并回顾既往文献进行疾病特点总结,以提高对DRD相关基因突变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认识。结果5名家系成员中先证者及其一子一女GCH1基因存在c.550C>T(p.R184C)杂合突变,且该点突变导致GCH1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发生p.R184C错义突变(184位点上的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软件分析显示c.550C>T(p.R184C)为可疑致病突变。结论c.550C>T(p.R184C)突变可能是DRD新的致病位点,此分析扩展了DRD的GCH1基因突变内容,同时也为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GCH1基因 家系
原文传递
Parki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早发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
11
作者 李静怡 杨清梅 +2 位作者 红铃 薛峥 闵喆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60-263,共4页
目的探讨Parki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早发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arki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47岁女性,24年前开始出现运动迟缓、四肢僵硬、震颤。全外显子组基因... 目的探讨Parki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早发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arki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47岁女性,24年前开始出现运动迟缓、四肢僵硬、震颤。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显示,患者Parkin基因存在2处基因突变,c.8TA杂合突变导致其编码蛋白发送p.V3E错义突变;c.850GC杂合突变导致其编码蛋白发生p.G284R错义突变。家系验证结果显示,两处突变分别来自于父母,其余直系亲属均只携带一处杂合突变。结论Parki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表现为逐渐进展的四肢僵硬、震颤、运动迟缓为主的运动症状。Parki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编码蛋白错义突变可能是PD的重要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PARKIN基因 复合杂合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