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束支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意义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家利 吴一远 +1 位作者 尹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 了解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右束支阻滞的临床和预后意义。 方法 将我院近5年收治的伴有新出现的持续性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共 12例作为观察组 ,梗死部位均累及前间壁或前壁 ,故将同期收治的无束支阻滞的前间壁或前壁急性... 目的 了解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右束支阻滞的临床和预后意义。 方法 将我院近5年收治的伴有新出现的持续性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共 12例作为观察组 ,梗死部位均累及前间壁或前壁 ,故将同期收治的无束支阻滞的前间壁或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共 2 0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在症状发生后 2 4h内收入院。分析两组的临床经过、住院病死率和随访 1年的情况。 结果 观察组血清 CK- MB平均峰值为 (2 48.2± 15 4.9) u,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0 8.6± 6 4.2 ) u(P<0 .0 2 )。观察组 5 0 %并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对照组为 2 5 %。观察组心功能受损也更严重 ,Killip平均级别为 2 .45± 0 .6 8,对照组为 (1.2 0± 0 .42 ,P<0 .0 0 5 )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在观察组为 (5 6 .8± 11.0 ) mm ,对照组为 (4 7.0± 4.4) mm (P<0 .0 5 ) ,左心室射血分数在观察组为 0 .47± 0 .0 6 ,对照组为 (0 .6 5± 0 .0 9,P<0 .0 0 2 )。观察组的住院病死率为 2 5 % ,1年内因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率为 4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右束支阻滞 并发症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链激酶加速溶栓疗法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被引量:24
2
作者 徐成斌 张彤 +37 位作者 刘宣重 宋柯 张龙友 张柱国 张丽坤 陈辉 师树英 秦俭 胡大一 崔亮 王建旗 张钧华 刘梅林 张宝娓 范立文 康建 柯元南 秦艳丽 钱端 沈潞华 梁金锐 谢苗荣 吴学思 康俊萍 卢燕玲 李清朗 秦明照 吴可光 臧彬 黄建群 赵虹 杨国钧 朱兴雷 陈伟 张放 童步 金朝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92-196,共5页
目的 观察链激酶 (SK)加速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能否提高疗效的可能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由全国 40家医院组成协作组自 1996年 4月 1日至 1997年 7月 6日采用SK加速溶栓疗法 (15 0万U ,30min内静脉滴入 )治疗AMI患者共 5 2 8... 目的 观察链激酶 (SK)加速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能否提高疗效的可能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由全国 40家医院组成协作组自 1996年 4月 1日至 1997年 7月 6日采用SK加速溶栓疗法 (15 0万U ,30min内静脉滴入 )治疗AMI患者共 5 2 8例 ,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病死率。结果  5周总病死率为 6 6 % (35 / 5 2 8) ;闭塞相关血管临床再灌注率为 79 7% (4 12 / 5 2 8) ;出血发生率为 2 7% (14/ 5 2 8) ,包括脑出血 4例 ,占 0 8% ,严重出血 4例 ,占 0 8% ;过敏反应发生率为 3 8% (2 0 /5 2 8) ;低血压发生率 4 2 % (2 2 / 5 2 8)。结论 SK静脉加速溶栓治疗AMI患者似可明显提高再灌注率 ,降低病死率 ,而不增加过敏、出血、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链激酶 血栓溶栓疗法
原文传递
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家利 张虹 +2 位作者 张萍 赵兴山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41-343,共3页
目的 研究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房颤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有症状就诊的房颤患者 6 1例 ,最近房颤持续发作在 48h之内 ,既往无心力衰竭表现 ,本次发作不伴急性心肌缺血和其他急性心外病症 ,临床... 目的 研究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房颤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有症状就诊的房颤患者 6 1例 ,最近房颤持续发作在 48h之内 ,既往无心力衰竭表现 ,本次发作不伴急性心肌缺血和其他急性心外病症 ,临床排除心脏瓣膜病、预激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甲状腺机能亢进。随机分为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组和静脉毛花甙C组。普罗帕酮组顿服负荷量普罗帕酮 45 0mg (2例体重过轻者给以 30 0mg)。毛花甙C组采用 0 .4mg静脉小壶滴入 ,若 4h仍未转复则追加 0 .2mg。所有患者均在心电监护下观察心电、血压及症状变化 ,记录从服药到转复为窦律的时间。比较两组 4h和 8h的转复率和转复时间。结果 普罗帕酮组共 31例 ,4h转复 17例(5 4.8% ) ,平均转复时间 (1.6± 0 .2 )h ;4~ 8h转复 6例 (19.4% ) ,未转复成功 8例的房颤持续时间明显长于转复成功者 (P <0 .0 1) ,未发现明显副作用。静脉毛花甙C组共 30例 ,4h内转复 8例(2 6 .7% ) ,平均转复时间 (2 .7± 0 .9)h ;4~ 8h转复 5例 (16 .7% )。两组比较 4h内普罗帕酮组房颤转复率明显高于毛花甙C组 (P <0 .0 5 ) ,4h内的平均转复时间亦有明显差异 (P <0 .0 1)。结论 对于新近发生的 (持续发作 48h之内 )、不伴心功能不全和急性心肌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帕酮 心房颤动 治疗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萍 +1 位作者 赵兴山 黄小民 《心电学杂志》 1997年第3期138-139,共2页
为进—步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形式及特点,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27例临床判定再通,再通率62.79%,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室性期前收缩(48.50%)和加速性心室自主节律(44.44%)为... 为进—步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形式及特点,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27例临床判定再通,再通率62.79%,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室性期前收缩(48.50%)和加速性心室自主节律(44.44%)为高,且后者与梗死组相比意义显著(P<0.01)。其特点为一过性,可自行终止,不转为恶性室性心动过速;且与胸痛缓解、ST段回降及酶峰前移的符合率明显高于未通组。认为加速性心室自主节律是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殊形式,可作为判定再通可靠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AMI 溶栓疗法 心律失常
下载PDF
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康健 +3 位作者 范丽文 陈捷 闫立荣 张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89-91,共3页
观察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40 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口服或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 ,其中 18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 ,负荷量为 2 4h总量 90 0~ 15 0 0mg ,同时口服胺碘酮 6 0 0mg d。 ... 观察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40 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口服或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 ,其中 18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 ,负荷量为 2 4h总量 90 0~ 15 0 0mg ,同时口服胺碘酮 6 0 0mg d。 382例频发室早伴或不伴短阵室速的患者口服胺碘酮治疗 ,负荷量为第 1周 6 0 0mg d ,并根据病情逐渐减量。结果  40 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均有效 ,并发现该药能减少QT离散度 ,未见严重毒副作用。结论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能影响患者的QT离散度 ,且能减少室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胺碘酮 QT离散度
下载PDF
乌拉地尔对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康健 张家利 +3 位作者 闫立荣 范军 赵菁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18-222,共5页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及实验室检查评价乌拉地尔对高血压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25例高血压病患者停用降压药物,安慰剂治疗,1周后口服乌拉地尔60mg,Bid,疗程4周。应用乌拉地尔前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血糖、血脂、尿酸、肝肾功能...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及实验室检查评价乌拉地尔对高血压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25例高血压病患者停用降压药物,安慰剂治疗,1周后口服乌拉地尔60mg,Bid,疗程4周。应用乌拉地尔前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血糖、血脂、尿酸、肝肾功能、胰岛素水平检测。结果用乌拉地尔4周后与用药前相比,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尿酸及糖负荷后60分钟、120分钟血胰岛素水平未受影响,而空腹胰岛素水平降低(P<0.01)。结论乌拉地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对血糖、血脂、尿酸及肝肾功能无影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地尔 高血压 药物疗法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硝酸甘油、肝素连续静滴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附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研究626例) 被引量:7
7
作者 江一清 毛树森 +11 位作者 郄晓红 刘宣力 刘朝中 王岩 魏璇 谈维洁 张家利 黄妙清 李国忠 陈秀丽 刘法球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5,F004,共6页
临床病理研究提示:冠状动脉痉挛(CAS)可诱发血栓形成(CATH)、急性心肌梗塞(AMI)和猝死(SD),动物实验证实了 CAS 可致 CATH—AMI,硝苯吡啶(Nifedipinle)、硝酸甘油(NTG)和肝素(H)静滴成功地防止了实验性 CAS 所导致的 CATH—AMI,NTG加 H... 临床病理研究提示:冠状动脉痉挛(CAS)可诱发血栓形成(CATH)、急性心肌梗塞(AMI)和猝死(SD),动物实验证实了 CAS 可致 CATH—AMI,硝苯吡啶(Nifedipinle)、硝酸甘油(NTG)和肝素(H)静滴成功地防止了实验性 CAS 所导致的 CATH—AMI,NTG加 H 静滴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已取得防止和减少 AMI 发病和病死率的效果。本研究用于治疗 AMI 观察其对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效果。AMI 患者分两组,均入监护病房1—5日。治疗组326例用 NTG15—45mg/日、H100—200mg/日,日夜连续静滴1—2周;对照组300例常规口服扩冠、抗凝药物,给极化液川芎嗪160mg 静滴。二组性别年龄、原有疾病、梗塞部位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 TXB_2/6酮 PdFia 和血小板粘附率下降 P<0.01,血清酶和 Cu—Zn SOD 降为正常范围,冠脉造影示12.5%(5/40),冠脉正常或大致正常提示由于 CAS 致 AMI。结果:①并发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律失常前者多于后者,死于心室纤颤少于后者,室壁瘤前者多于后者,心脏破裂显著少于后者。②病死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4.9%(16/326),12%(36/300;P<0.01,病死率随年龄增加,小于60岁者2.2%:6.3%,大于60岁者8%:18%P<0.01。提示扩冠解痉抗凝治疗可防止并发症恶化,降低 AMI 病死率,在严密观察及时调整滴速情况下可不作血流动力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甘油 肝素 心肌梗塞
下载PDF
药物转复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张虹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药物疗法 心电图 临床特点 药物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赵兴山 张源 +3 位作者 彭璐 尹娟 张家利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77-878,共2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血压及室性心律失常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冠心痛患者同时行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资料,其中缺血型ST段下移组23例(A组),无ST段偏移组51例(B组),研究2组间的血... 目的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血压及室性心律失常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冠心痛患者同时行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资料,其中缺血型ST段下移组23例(A组),无ST段偏移组51例(B组),研究2组间的血压及室性心律失常变化。结果A组的24 h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及夜间收缩压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4 h舒张压、白天舒张压及夜间舒张压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组的室性期前收缩数目比A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在A组的发生率为39.1%,B组发生率为9.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血压指标升高,室性期前收缩数目虽然不增加,但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心肌缺血 动态血压 动态心电图
原文传递
爱维治对急性心肌梗死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萍 +1 位作者 范丽文 赵兴山 《中国医药导刊》 1999年第2期47-48,共2页
方法:观察用爱维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前后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A_2(TXA_2)、前列腺素(PGI_2)、血浆肾素(PRA)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指标的变化。将7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3组;爱维治治疗组(AVn=24)、对照组(COn=21)和溶栓组(... 方法:观察用爱维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前后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A_2(TXA_2)、前列腺素(PGI_2)、血浆肾素(PRA)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指标的变化。将7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3组;爱维治治疗组(AVn=24)、对照组(COn=21)和溶栓组(尿激酶,链激酶n=30)。AV组给予爱维治30nk+5%葡萄糖250ml静点,每日1次,共10天。结果:AV组使TXA_2降低,PGI_2升高,并使PRA和AngⅡ下降。TXA_2水平AV组要比CO组和溶栓组低,其PGI_2水平则高于其他二组,三组的ET水平均有下降,但组间无明显差异。AV组和CO组的PRA、AngⅡ水平在治疗后有所下降,而溶栓组升高。结论:爱维治抗血栓作用与其抑制血小板激活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维治 急性心肌梗死 内皮细胞 血小板功能
下载PDF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小板功能改变的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萍 +2 位作者 赵兴山 楚卡琳 范丽雯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63-96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素A2(TXA2)水平对静脉溶栓老年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并从血小板活性改变探讨可能的影响原因。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老年未溶栓组16例,只接受常规治疗;老年溶栓组14例;青年溶栓组20例。均于入院即刻口服阿司匹林0.3g,... 目的探讨血栓素A2(TXA2)水平对静脉溶栓老年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并从血小板活性改变探讨可能的影响原因。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老年未溶栓组16例,只接受常规治疗;老年溶栓组14例;青年溶栓组20例。均于入院即刻口服阿司匹林0.3g,1次/d,共3d;后改为0.1g,1次/d。老年未溶栓组接受常规治疗;其他两组在心肌梗死6h内接受溶栓治疗,并于入院即刻、发病后24h、第7天分别测定TXA2代谢产物TXB2、前列环素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血浆水平。结果3组患者发病后24hTXB2水平较各自入院即刻明显升高;入院第7天老年未溶栓组、青年溶栓组TXB2水平均下降至入院即刻水平;而老年溶栓组TXB2水平持续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溶栓早期血小板活性明显升高,老年人心肌梗死溶栓后可持续达1周;因此溶栓后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后老年人这种血小板活性持续增强可能与溶栓后更易造成老年阿司匹林抵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血小板活性 血栓素A2 阿司匹林抵抗
原文传递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血小板功能的激活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萍 +2 位作者 赵兴山 范丽雯 楚卡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心血管急症这一 ,链激酶 (SK)、尿激酶 (UK)同属第一代溶栓剂 ,在我国AMI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SK与UK静脉溶栓对血小板、内皮细胞功能、肾素活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 197...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心血管急症这一 ,链激酶 (SK)、尿激酶 (UK)同属第一代溶栓剂 ,在我国AMI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SK与UK静脉溶栓对血小板、内皮细胞功能、肾素活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 1979年WHO诊断标准的AMI患者 4 5例 ,其中 16例使用SK治疗 (SK组 ) ,14例使用UK溶栓治疗 (UK组 ) ,15例接受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入院即刻及发病后 2 4h、第 7天分别采卧位静脉血 5ml,测定血栓素B2 (TXB2 )、 6 酮 前列腺素Fla (6 -keto -PGFla)、血浆肾素活性 (PRA)、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的水平。结果 TXB2 在SK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各点均有升高 ,二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UK组治疗后 (即发病后 2 4h、 7thd)较对照组、SK组明显升高 ;6 -keto-PGFla在 3组无变化 ;二者比值TXB2 / 6 -keto -PGFla (T/P)在UK组也明显升高 ;PRA、AngⅡ 在 3组呈升高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心梗后及SK、UK溶栓后血小板活性均有增强 ,UK和SK相比 ,前者使血小板活化作用更强。这种作用可能会限制溶栓的效果 ,故溶栓治疗中尤其UK溶栓时更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 ,包括加大阿司匹林剂量或加用其他更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血小板功能 链激酶 尿激酶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抗血小板治疗
原文传递
静脉溶栓治疗对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远期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兴山 范丽雯 +4 位作者 张源 彭璐 张家利 康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本院连续住院治疗的116例AMI的溶栓治疗患者,按临床诊断分成糖尿病组(n=26)、非糖尿病组(n= 90)。根据胸痛症状、心电图ST段抬高和下降情况及... 目的:本研究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本院连续住院治疗的116例AMI的溶栓治疗患者,按临床诊断分成糖尿病组(n=26)、非糖尿病组(n= 90)。根据胸痛症状、心电图ST段抬高和下降情况及心肌酶水平峰值变化,采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病学分会制定的间接标准及其组合判断方法评定梗塞相关血管是否再通,随访观察和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开始溶栓时间:糖尿病组平均为(5.69±2.24)h,非糖尿病组平均为(4.68±1.80)h,两组比较糖尿病组时间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梗塞血管再通:糖尿病组有13例,再通率为56.5%,非糖尿病组66例,再通率为75.9%,两组再通率相比,糖尿病组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25)。心力衰竭发生率在糖尿病组溶栓后有42.3% (11例),非糖尿病组21.1%(19例),两组发生率比较糖尿病组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住院病死率在糖尿病组死亡5例(占19.2%),非糖尿病组死亡9例(占10.0%),两组相比,糖尿病组死亡率有增多趋势,但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随访5.6年(2.2~7.5年),糖尿病组病死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仍有较差的近期及远期预后,其溶栓治疗再通率较低,与糖尿病患者开始溶栓时间延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肌梗塞 溶栓治疗
下载PDF
术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七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家利 安士信 +2 位作者 丁幼楠 马志敏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80-381,共2页
关键词 肺栓塞 AMPE 术后 诊断 治疗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原癌基因表达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兴山 笪冀平 +2 位作者 刘俊昌 伍贻经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51-154,共4页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用地高辛标记的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了大面积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细胞的原癌基因c-myc,c-fos及c-jun的mR- NA水平的动态变化,并用巯甲丙脯酸进行干涉。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用地高辛标记的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了大面积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细胞的原癌基因c-myc,c-fos及c-jun的mR- NA水平的动态变化,并用巯甲丙脯酸进行干涉。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单纯心肌梗死组;(2)梗塞给药组;(3)假手术组。梗塞给药组于手术前3d开始饲以巯甲丙脯酸(2g/L)。结果左室非梗塞区心肌的c-myc,c-fos及c-jun的mRNA水平手术后24h达峰值,c-myc于手术后10d,c-jun于手术后7d恢复到假手术组水平,但c-fos于术后持续高表达。在梗塞给药组,c-myc,c-fos于手术后7d、10d,c-jun于手术后各时间点其mRNA水平达假手术组程度。结论上述基因在非梗塞区心肌均有过量表达,持续时间较长,转换酶抑制剂对其有所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大鼠 原癌基因 基因表达 巯甲丙脯酸
下载PDF
纤溶指标的变化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范丽雯 马海梅 +1 位作者 张虹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0年第2期71-72,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事件血浆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并比较急性心肌梗塞组 (n =2 4)、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n =2 0 )、稳定性心绞痛组 (n =30 )和健康对照组 (n =2 0 )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事件血浆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并比较急性心肌梗塞组 (n =2 4)、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n =2 0 )、稳定性心绞痛组 (n =30 )和健康对照组 (n =2 0 )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浓度。结果 急性心肌梗塞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显著低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健康对照组 (P <0 .0 1) ;急性心肌梗塞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活性均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健康对照组 (P <0 .0 5或 0 .0 1) ,而急性心肌梗塞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稳定性心绞确组与健康对照组患者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存在纤溶活性减低 ,可能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稳定性心绞痛 纤溶系统
下载PDF
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范军 张萍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72-172,175,共2页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对心肌梗塞左室功能的评价
18
作者 金伟丽 《医师进修杂志》 1991年第8期43-44,共2页
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性的心功能测定方法。不仅能正确地给出左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的参数,而且能动态地观察局部室壁运动,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现将我院在1978—1986年对176例心肌梗塞(MI)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心血管造影 心肌梗塞
下载PDF
静脉溶栓治疗对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19
作者 张萍 +1 位作者 范军 赵兴山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1999年第2期130-131,共2页
本文研究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以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患者分别于入院后即刻及心梗发病后24h采血测定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的水平及其比值。结... 本文研究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以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患者分别于入院后即刻及心梗发病后24h采血测定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的水平及其比值。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TXB2生成增加(P≤0.05),主要表现在溶栓未通者。溶栓再通者6-keto-PGF1a水平有下降(P≤0.05)。由此可见,溶栓治疗中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6-keto-PGF1a水平有下降标志着缺血再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心肌梗塞 溶栓疗法 血栓素B2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硝酸甘油和肝素的应用
20
作者 张家利 李国忠 +1 位作者 黄妙青 《临床内科杂志》 CAS 1993年第6期25-26,共2页
作者对比观察了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静脉滴注硝酸甘油、肝素疗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心肌梗塞合并症的发生率为68.1%,低于对照组的91.2%(P<0.05);死亡率为7.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9%(P<0.01),并就这一疗法的机理及临床应用中的... 作者对比观察了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静脉滴注硝酸甘油、肝素疗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心肌梗塞合并症的发生率为68.1%,低于对照组的91.2%(P<0.05);死亡率为7.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9%(P<0.01),并就这一疗法的机理及临床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硝酸甘油 肝素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