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镜下改良与传统缝合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的比较 被引量:11
1
作者 韩增帅 赵夏 +4 位作者 张益 祝相如 高甲 戚超 于腾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9-324,共6页
[目的]比较改良式与传统式缝合桥修复中度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行关节镜肩袖修补术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改良手术36例,传统手术34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 [目的]比较改良式与传统式缝合桥修复中度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行关节镜肩袖修补术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改良手术36例,传统手术34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总长度、关节腔生理盐水灌注量、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获15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13±0.19)个月。改良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传统组(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外展ROM、前屈ROM、外旋ROM,以及UCLA评分、Constant评分、ASESi平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改良组外展ROM、前屈ROM、外旋ROM,以及VA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评分,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但两组间ASE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术前两组间MRI影像Sugaya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组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改良式缝合桥技术比传统缝合桥技术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撕裂 关节镜术 改良缝合桥 传统缝合桥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海峰 戚超 +8 位作者 张益 陈进利 申友亮 高甲 付海涛 赵夏 李鉴轶 张英泽 于腾波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由同一组医生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的58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男33例...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由同一组医生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的58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18.4岁(14~32岁);骨折根据改良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5例,Ⅲ型19例,Ⅳ型24例。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年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胫骨髁间棘高度,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结果5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0.7个月(12~33个月)随访。本组患者均在术后12周内达到骨性愈合。所有患者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85.2±4.9)分]、IKDC评分[(86.2±4.3)分]显著高于术前[(43.2±5.2)、(51.2±4.9)分],胫骨髁间棘高度[(9.1±1.2)mm]显著低于术前[(12.6±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胫骨髁间棘高度与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17(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关节活动度为132°±5°,3例患者轴移试验阳性(Ⅱ级),2例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Ⅰ级)。结论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疗效满意,具有微创、解剖复位、固定可靠等优点,且对骺板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钉 关节镜检查 髁间棘骨折
原文传递
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肌腱线与打结线治疗重度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韩增帅 马温儒 +6 位作者 李天予 徐奎帅 张益 高甲 陈进利 戚超 于腾波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00-706,共7页
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肌腱线和打结线治疗重度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运动医学科收治的42例重度肩袖撕裂患者资料。男13例,女29例;年龄(58.3±10.1)岁(32~74岁);右... 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肌腱线和打结线治疗重度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运动医学科收治的42例重度肩袖撕裂患者资料。男13例,女29例;年龄(58.3±10.1)岁(32~74岁);右侧26例,左侧16例。根据缝合方式不同分为:肌腱线组22例(采用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肌腱线治疗)和打结线组20例(采用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打结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ASES)评分及影像学Sugaya分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打结线组比较,术后12个月肌腱线组患者有稍好的外展和前屈活动度、更低的疼痛VAS评分、更高的ASES评分,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肌腱线组患者的外旋活动度(39.2°±11.7°)、UCLA评分(28.1±4.7)分、Constant-Murley评分(77.0±9.3)分均较打结线组[(29.8°±14.6°)、(22.1±5.7)分、(66.4±11.0)分]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肌腱线组影像学Sugaya分级较打结线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度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肌腱线比打结线治疗有更好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关节镜检查 疗效比较研究 肩袖撕裂 肌腱线
原文传递
踝关节镜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7
4
作者 刘金鑫 张益 +2 位作者 高甲 陈进利 于腾波 《精准医学杂志》 2020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踝关节清理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距骨软骨损伤(OLT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8月我院确诊为OLTs HeppleⅠ~Ⅲ级并接受踝关节镜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踝关节清理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距骨软骨损伤(OLT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8月我院确诊为OLTs HeppleⅠ~Ⅲ级并接受踝关节镜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对照组行踝关节镜检查术、骨髓刺激术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于术中和术后第4周于患者关节腔内注射PRP 2 mL。比较两组治疗前(T0)及治疗后6个月(T1)、12个月(T2)、18个月(T3)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Kofoed评分。并对两组患者T0和T1时间点MRI表现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所有患者MRI均显示距骨有明显软骨缺损和骨髓水肿,对照组和治疗组T1时间点MRI显示骨髓水肿范围较T0时间点明显减小,软骨缺损处较治疗前有明显填充,两组T0和T1时间点MRI表现无明显差异。与T0时间点相比较,治疗组T1、T2、T3时间点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95%CI=2.50~3.88,95%CI=2.69~4.44,95%CI=3.04~4.83,P<0.05);与T0时间点相比,对照组T1、T2、T3时间点的VAS评分也均显著降低(95%CI=1.81~2.69,95%CI=2.32~3.31,95%CI=2.54~3.96,P<0.05)。治疗组T1、T2、T3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差异均有显著性(F=6.361~12.739,P<0.05)。与T0时间点相比,治疗组T1、T2、T3时间点的Kofoed评分均显著升高(95%CI=43.29~51.84,95%CI=45.00~52.38,95%CI=46.24~53.76,P<0.05);与T0时间点相比,对照组T1、T2、T3时间点的Kofoed评分也均显著升高(95%CI=37.45~44.80,95%CI=41.14~48.36,95%CI=42.17~50.33,P<0.05)。治疗组T1、T2、T3时间点Kofoe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差异均有显著性(F=37.955~47.503,P<0.05)。结论关节镜下踝关节清理术联合PRP与单纯行关节镜下踝关节清理术治疗OLTs均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前者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方面表现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踝关节 富血小板血浆 距骨 软骨损伤 骨髓刺激术 联合疗法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非甾体类药物超前镇痛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天予 申友亮 +3 位作者 高甲 张毅 徐奎帅 于腾波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12期1242-1244,共3页
目的系统评价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超前镇痛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自2010-01—2020-02关于非甾体类药物超前镇痛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组术前应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术后镇痛泵或常规镇痛药... 目的系统评价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超前镇痛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自2010-01—2020-02关于非甾体类药物超前镇痛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组术前应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术后镇痛泵或常规镇痛药物镇痛;对照组术后单纯使用镇痛泵或镇痛药物。结局指标:①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VAS评分;②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阿片类药物使用总量。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篇文献,共513例,试验组257例,对照组25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阿片类药物使用总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超前镇痛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可以提高急性期的镇痛效果,同时患者自控镇痛频率降低,以及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明显减少,从而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超前镇痛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细胞因子和富血小板血浆对肌腱干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于承浩 张益 +3 位作者 戚超 陈进利 高甲 于腾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140,共8页
背景:肌腱干细胞存在于肌腱中,对于肌腱修复具有独特的功能,不同细胞因子对肌腱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功能具有不同影响;富血小板血浆是指全血通过梯度离心分层后得到的富含血小板的血浆部分,含有多种较丰富的细胞因子,有助于促使韧带和肌... 背景:肌腱干细胞存在于肌腱中,对于肌腱修复具有独特的功能,不同细胞因子对肌腱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功能具有不同影响;富血小板血浆是指全血通过梯度离心分层后得到的富含血小板的血浆部分,含有多种较丰富的细胞因子,有助于促使韧带和肌腱再生。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和富血小板血浆对肌腱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最新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以"tendon derived stem cells,tendon stem/progenitor cells,tendon stem cell,platelet-rich plasma,ligament injury"为英文关键词,以"肌腱干细胞,富血小板血浆,肌腱损伤"为中文关键词。检索2007至2019年期间收录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的文献,排除与文章研究目的无关及重复性的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8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肌腱干细胞是进行细胞移植治疗肌腱损伤的理想细胞,其增殖、分化受细胞因子影响,富血小板血浆包含大量细胞因子,具有刺激肌腱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功能,亦有成为细胞移植载体的潜力。探究细胞因子和富血小板血浆与肌腱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关系,将为肌腱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寻觅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肌腱干细胞 富血小板血浆 移植 因子 通路 综述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三维CT重建椎动脉横突段的走行及解剖变异 被引量:6
7
作者 张修塨 王亭 +2 位作者 高甲 崔涛 李书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19-1622,共4页
背景:目前不同影像学方法对椎动脉的检查仍然存在差异和争论,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为血管及骨关节结构的解剖观察及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椎动脉横突段的效果,明确其走行及变异。方法:从200... 背景:目前不同影像学方法对椎动脉的检查仍然存在差异和争论,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为血管及骨关节结构的解剖观察及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椎动脉横突段的效果,明确其走行及变异。方法:从2009-12-01/2010-05-31头颈部联合CT血管造影检查的三维影像资料中,去除椎动脉不显影或显影不清楚的资料,选出无明显异常病变者250例,在三维图像上观察椎动脉在横突段的走行及血管管径的变异。获得原始断层图像后,通过容积重建、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成像来显示椎动脉。结果与结论:椎动脉经C6横突孔进入占所有样本的92.6%,经异常横突孔进入占所有样本的7.4%(37条),经C4,C5,C7横突孔进入的发生率分别为2.2%(n=11,占不正常的29.7%),4.6%(n=23,占不正常的62.2%),0.6%(n=3,占不正常的8.1%)。20例为右侧异常(54.1%),17例为左侧异常(45.9%)。所有患者中27例为单侧异常(10.8%),5例为双侧异常(2%)。比较椎动脉管腔直径,左侧直径明显大于右侧53例,右侧直径明显大于左侧30例,左右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椎动脉在横突段的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三维CT血管造影能客观地反映椎动脉的病理改变,并清晰显示椎动脉与骨性结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变异 椎动脉 颈椎 三维CT血管重建
下载PDF
骨肉瘤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4
8
作者 曲绍政 李书忠 +1 位作者 高甲 张金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4期2641-2648,共8页
背景: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生可能与骨肉瘤干细胞有关。目的:评估骨肉瘤干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以及其相关肿瘤标记物的表达。方法:在无血清条件下以及无血清联合抗肿瘤药物的条件下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对骨肉瘤干... 背景: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生可能与骨肉瘤干细胞有关。目的:评估骨肉瘤干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以及其相关肿瘤标记物的表达。方法:在无血清条件下以及无血清联合抗肿瘤药物的条件下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对骨肉瘤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分选出Stro-1阳性、CD133阳性骨肉瘤干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质印迹法等检测骨肉瘤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Oct3/4以及Nanog等的表达水平以及致瘤性能。结果与结论:骨肉瘤干细胞在接种培养2-10d后形成悬浮细胞球,增殖潜伏期约为24h,Stro-1阳性干细胞能够形成悬浮细胞球,Stro-1阴性细胞则不能形成悬浮细胞球。此外,骨肉瘤干细胞还能高表达Oct3/4、Nanog和CD133等,CD133阳性骨肉瘤干细胞高表达CD133分子,侵袭力更强,而CD133阴性细胞则不能表达CD133分子,侵袭力相对较弱。塞来昔布对骨肉瘤干细胞的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能够降低肿瘤新生血管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干细胞学术探讨 骨肿瘤 骨肉瘤 肿瘤干细胞 阿霉素 长春新碱 CD133 NANOG STRO-1 悬浮细胞
下载PDF
WIF-1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中β-catenin表达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鹏 李书忠 +3 位作者 张金锋 曲邵政 高甲 张志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21期115-118,共4页
目的 WIF-1是Wnt信号通路中最常见抑制因子之一,本实验研究WIF-1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表达量的影响。方法细胞培养人骨肉瘤MG-63细胞,0 ng/ml浓度的WIF-1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以0、48、60、80、120 ng/ml浓度的WI... 目的 WIF-1是Wnt信号通路中最常见抑制因子之一,本实验研究WIF-1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表达量的影响。方法细胞培养人骨肉瘤MG-63细胞,0 ng/ml浓度的WIF-1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以0、48、60、80、120 ng/ml浓度的WIF-1刺激MG-63细胞,分别用FQ-PCR及Western blot法从基因水平、蛋白水平测定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量;细胞培养人骨肉瘤MG-63细胞,用WIF-1刺激细胞,分别在第0、12、24、48、72、96 h对各组细胞进行计数,观察空白组及WIF-1刺激组细胞数目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浓度(0、48、60、80、120ng/ml)WIF-1刺激下,FQ-PCR法显示β-catenin mRNA的相对表达总量2-ΔΔCT分别为1、0.55±0.30、0.44±0.24、0.35±0.15、0.24±0.21。与空白组相比较,WIF-1刺激下β-catenin mRNA表达量均降低(P<0.05)。随着WIF-1浓度的增加,β-catenin mRNA表达量下降,但组间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别(P>0.05);Western blot法显示β-catenin/β-actin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0±0.11、0.86±0.10、0.51±0.11、0.45±0.06、0.18±0.03;与空白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及WIF-1刺激组细胞数目有差异,空白组细胞增殖情况优于WIF-1刺激组。结论 WIF-1可降低人骨肉瘤MG-63细胞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表达量,并抑制人骨瘤MG-63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连环素 WIF-1 人骨肉瘤MG-63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肌腱细胞损伤修复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海波 赵夏 +4 位作者 高甲 宋文联 单正宜 于腾波 张英泽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53-661,共9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分泌的外泌体对损伤后肌腱细胞修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并纯化筛选出能稳定传代培养的hUC-MSCs,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UC-MSCs的免疫表型。应用诱导培...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分泌的外泌体对损伤后肌腱细胞修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并纯化筛选出能稳定传代培养的hUC-MSCs,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UC-MSCs的免疫表型。应用诱导培养基诱导hUC-MSCs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并进行鉴定。运用高速离心法提取MSCs的分泌物外泌体(MSCs外泌体),用Western blot技术和电镜检测外泌体,用PKH67染色荧光法检测外泌体膜融合能力。40只Wistar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肌腱损伤组和正常组,每组20只。肌腱损伤组:切断跟腱1周后用100 mg/kg戊巴比妥钠处死,取跟腱组织用胰蛋白酶消化得到损伤肌腱细胞。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处死,与损伤组并行处理得到正常肌腱细胞。将外泌体与体外培养的肌腱细胞共培养,12,24,48,72 h后通过细胞计数CCK-8检测肌腱细胞增殖情况。hUC-MSCs外泌体处理细胞24 h后,采用Western blot、qPCR、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外泌体对肌腱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结果鉴定了hUC-MSCs,并成功分离hUC-MSCs外泌体。分离培养的MSCs呈梭形,丙氨酸氨肽酶(CD13)、整联蛋白β-1(CD29)、ecto-5’-核苷酸酶(CD73)、胸腺细胞表面抗原(CD90)和内皮素(CD105)呈阳性,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造血祖细胞抗原(CD34)、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呈阴性。分离出的外泌体经PKH67染色鉴定证实,在电镜下呈直径30~100 nm的圆盘、内部凹陷结构,Western blot检测高表达移动相关蛋白-1(CD9)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CD63)。处理肌腱细胞后,CCK-8检测12,24,48,72 h细胞活性,结果表明肌腱损伤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 < 0.01),qPCR结果表明肌腱损伤组TGF-β(1.850 ± 0.127)、BMP(2.133 ±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外泌体 细胞因子类 肌腱细胞
原文传递
骨肉瘤组织中RASSF1A、Cyclin D1蛋白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甲 李书忠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细胞周期素(Cyclin)D1蛋白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ASSF1A、Cyclin D1蛋白在46例骨肉瘤组织(骨肉瘤组)及20例骨软骨瘤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骨肉瘤组RASSF1A... 目的探讨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细胞周期素(Cyclin)D1蛋白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ASSF1A、Cyclin D1蛋白在46例骨肉瘤组织(骨肉瘤组)及20例骨软骨瘤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骨肉瘤组RASSF1A蛋白的阳性率(45.70%)显著低于对照组(95.00%),P<0.01。Cyclin D1蛋白的阳性率(63.00%)明显高于对照组(25.00%),P<0.01。RASSF1A、Cyclin D1表达呈负相关(r=-0.383,P=0.009)。骨肉瘤组低分化组织RASSF1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织(P=0.009)。结论RASSF1A低表达与Cyclin D1高表达可促进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二者协同作用;二者联合检测能为骨肉瘤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的生物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RAS相关区域家族1A 细胞周期素D1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小神经胶质细胞去除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小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付海涛 戚超 +7 位作者 陈进利 高甲 李海峰 赵夏 张益 申友亮 张英泽 于腾波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803-1812,共10页
目的探讨小神经胶质细胞去除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修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效果。方法培养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BMSCs并进行干细胞鉴定,体... 目的探讨小神经胶质细胞去除联合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修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效果。方法培养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BMSCs并进行干细胞鉴定,体外检测GFP-BMSCs分泌营养因子情况,与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s,DRGs)共培养,观察其促进轴突生长效果;应用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CSF1R)抑制剂PLX3397去除小鼠脊髓中小神经胶质细胞,并对脊髓进行钳夹损伤(Crush损伤),成功建立去除小神经胶质细胞小鼠SCI模型,将GFP-BMSCs移植到去除小神经胶质细胞小鼠SCI区域。将小鼠随机分为单纯饲料组和PLX3397组。于术后7、30、60 d分别取材,进行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对比观察移植GFP-BMSCs存活情况及神经组织修复情况;应用Basso mouse scale(BMS)评分来评价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体外GFP-BMSCs能够分泌大量的神经营养因子,其与DRGs共培养,促进了DRGs神经轴突的生长。去除小神经胶质细胞明显提高SCI区域移植GFP-BMSCs存活,与单纯GFP-BMSCs移植相比,两者联合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伤区域面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41,P=0.06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单纯移植GFP-BMSCs或去除小神经胶质细胞后移植GFP-BMSCs均未能使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轴突跨过损伤中心到达脊髓远端,在损伤后1、7、14、21、28 d行BMS评分,单纯饲料组分别为(1.20±0.45)、(3.20±0.45)、(3.80±0.45)、(4.20±0.45)、(4.60±0.55)分,PLX3397组分别为(0.60±0.55)、(3.00±0.71)、(3.80±0.84)、(4.20±0.84)、(4.40±0.89)分,两组各个时间点BM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去除小神经胶质细胞提高了SCI区域移植GFP-BMSCs存活,但是未能促进CST轴突再生及脊髓损伤小鼠运动功能恢复,可能需要联合促轴突再生策略以提高SCI后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神经胶质细胞 间质干细胞 脊髓损伤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不同部位感染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奎帅 张靓 +3 位作者 魏颖 单正宜 高甲 于腾波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6期660-662,共3页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最常用的手术方式,虽然术后感染发生率极低,但是发生感染后危害极大。文献报道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发生率为0.14%~1.80%[1-3]。临床工作中发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的具...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最常用的手术方式,虽然术后感染发生率极低,但是发生感染后危害极大。文献报道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发生率为0.14%~1.80%[1-3]。临床工作中发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的具体部位存在差异,按培养出致病菌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单纯膝关节内感染、单纯取腱处感染、关节内合并取腱处感染。笔者回顾性分析于2018-10.2019-04,2019-07诊治的3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总结感染原因及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前交韧带重建 关节镜 感染
原文传递
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奎帅 张靓 +3 位作者 戚超 高甲 李海峰 于腾波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5期671-674,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感染病人的临床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其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9年10月在我院行关节镜ACL重建术后发生感染1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病人术后感染的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 目的探讨关节镜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感染病人的临床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其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9年10月在我院行关节镜ACL重建术后发生感染1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病人术后感染的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54.55%);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90.91%)和膝关节疼痛(100.00%);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CRP)>50 mmol/L者7例(63.64%),血红细胞沉降率(ESR)>50 mm/1 h者6例(54.55%)。所有病人均行静脉应用抗生素联合关节镜下膝关节腔清理与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术前与治疗1、7、14 d时的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5,P<0.01),ESR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时的患膝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RO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63、24.769,P<0.01)。结论关节镜ACL重建术后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首先表现为发热与患膝突发疼痛,静脉应用抗生素联合关节镜下膝关节腔清理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关节镜检查 感染 手术后期间 治疗
下载PDF
PLGA引导转NT-3基因小胶质细胞对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毕昆巍 戚超 +3 位作者 高甲 王湘达 赵夏 于腾波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642-644,共3页
目的研究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GA)引导转神经营养素-3(NT-3)基因的小胶质细胞对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观察神经环路重建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成年雌性Wistar大鼠60只,制备中度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空白... 目的研究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GA)引导转神经营养素-3(NT-3)基因的小胶质细胞对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观察神经环路重建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成年雌性Wistar大鼠60只,制备中度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LGA移植组、细胞移植组和联合移植组,每组15只大鼠。并分别向各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注入生理盐水、PLGA、活化的转NT-3基因小胶质细胞以及活化的转NT-3基因小胶质细胞与PLGA的复合体均5μL。在移植后第1、2、4、6周,根据大鼠恢复情况进行相应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建模7周后,处死大鼠,每组随机选出5只大鼠取损伤区域脊髓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比较损伤脊髓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各实验组BBB评分随着时间延长均有所升高,但联合移植组第2、4、6周后肢运动BBB评分较其他各组明显升高(F_(时间)=1 869.848,F_(组别)=1 000.339,F_(时间×组别)=92.161,P<0.01),并且在6周后可见有前后肢体协调活动。镜下观察显示,联合移植组大鼠损伤脊髓的液化坏死区域面积较其他各组小,修复区内可见大量的神经细胞与轴突长入,且分布较均匀,走形更规则。结论 PLGA引导转基因活化小胶质细胞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和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小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类 转基因 脊髓再生
下载PDF
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解剖及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捷 张益 +2 位作者 高甲 董娴宁 于腾波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5期516-519,共4页
目的解剖、测量并描述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的尺月韧带、尺三角韧带及桡尺韧带,分析运动神经纤维在TFCC不同区域的分布。方法解剖腕关节标本后观察并测量记录TFCC相关韧带的数据、走行及位置关系。对新鲜TFCC标本进行Karnovsky-Root... 目的解剖、测量并描述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的尺月韧带、尺三角韧带及桡尺韧带,分析运动神经纤维在TFCC不同区域的分布。方法解剖腕关节标本后观察并测量记录TFCC相关韧带的数据、走行及位置关系。对新鲜TFCC标本进行Karnovsky-Roots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的阳性反应区域的分布以及神经纤维走行。结果桡尺韧带在掌侧面的一端止点位于尺骨小凹处;尺骨小凹止点处的尺月韧带、尺三角韧带交叉呈“V”形,止于对应腕骨的掌侧并维持着腕骨与尺骨之间的稳定。6例染色标本光镜下观察显示:4例TFCC背侧部阳性反应区域密集分布,2例TFCC的各部位阳性反应不明显;阳性反应密集的区域在高倍光镜下可见神经纤维走行。结论尺月韧带、尺三角韧带、桡尺韧带对维持尺骨小头与腕骨之间的TFCC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染色标本中可观察到着色明显的胆碱能神经,初步认为是运动神经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纤维软骨 韧带 关节 解剖 染色与标记 运动神经纤维
下载PDF
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分析
17
作者 李天予 徐奎帅 +3 位作者 高甲 申友亮 付海涛 于腾波 《临床医学进展》 2022年第5期3819-3826,共8页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带线锚钉固定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CLA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34名患者,其中13...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带线锚钉固定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CLA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34名患者,其中13名患者行关节镜下ATFL带线锚钉固定联合PRP治疗,21例患者行单纯ATFL带线铆钉固定治疗。对比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日本足踝外科学会(JSSF)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行踝关节应力位X线片检查,测量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结果:术后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7.18 &#177;3.71)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 【0.05)。JSSF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结论:关节镜下ATFL带线锚钉固定联合PRP治疗CLAI,术后可减轻踝关节疼痛、增强踝关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腓前韧带 带线锚钉 富血小板血浆 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
下载PDF
陈旧性难复性膝关节前脱位一例报道 被引量:1
18
作者 申友亮 高甲 +3 位作者 戚超 张益 陈进利 于腾波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90-1092,共3页
膝关节脱位多见于高暴力损伤,常伴有交叉韧带、侧副韧带、神经血管等损伤,致残率和截肢率均较高。膝关节脱位在临床发病率低,约占全身骨科损伤的0.2%。对于复合性损伤患者,极易发生漏诊、误诊,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使复位难度增加、并... 膝关节脱位多见于高暴力损伤,常伴有交叉韧带、侧副韧带、神经血管等损伤,致残率和截肢率均较高。膝关节脱位在临床发病率低,约占全身骨科损伤的0.2%。对于复合性损伤患者,极易发生漏诊、误诊,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使复位难度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增高。膝关节脱位后应早期复位,根据复位后膝关节的稳定情况选择内固定或外固定,二期行膝关节韧带重建。对于陈旧性难复性膝关节前脱位的治疗,临床报道较少,多主张行切开复位手术。2019年6月22日我院采用双反牵引装置结合撬拨复位技术治疗1例陈旧性难复性膝关节脱位患者,本文将该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脱位 最佳治疗时间 复合性损伤 前脱位 难复性 交叉韧带 侧副韧带 膝关节韧带
原文传递
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甲 冯辉 +2 位作者 马丽梅 朱建军 刘励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97-1101,共5页
目的探讨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EWBCT)和非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on-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N-EWBCT)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苏州大学附... 目的探讨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EWBCT)和非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on-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N-EWBCT)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中心的创伤数据库收集了2017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创伤患者的临床数据。将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根据其是否行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分为EWBCT组和N-EWBC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共计45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EWBCT组184例,N-EWBCT组275例,结果发现:N-EWBCT组患者的漏诊率明显高于EWBCT组(18%vs.5%,P值<0.01);EWBCT组和N-EWBCT组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风险比例分别为9%vs.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N-EWBCT组患者的死亡发生率高于EWBCT组(23%vs.12%,P=0.002)。结论与非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比较,严重创伤早期行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不会明显增加患者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行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降低其诊断漏诊率和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EWBCT) 漏诊率 急性肾功能损伤
原文传递
第3腓骨肌应用于韧带重建术的解剖学研究
20
作者 刘金鑫 高甲 +3 位作者 张益 陈进利 张英泽 于腾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观察第3腓骨肌(the peroneus tertius,PT)的止点形态并测量相关数据,为PT用于韧带重建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4例离体踝关节标本进行测量,记录PT止点至肌腱交界处长度(D1)、止点至伸肌下支持带远端长度(D2)、止点附着处肌肉和肌... 目的观察第3腓骨肌(the peroneus tertius,PT)的止点形态并测量相关数据,为PT用于韧带重建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4例离体踝关节标本进行测量,记录PT止点至肌腱交界处长度(D1)、止点至伸肌下支持带远端长度(D2)、止点附着处肌肉和肌腱宽度、厚度,并根据止点形态进行分类。结果 PT止点形态分为4种类型,出现率分别为17.65%、35.29%、41.18%和5.88%。测得D2为(58.12±6.82)mm;D1为(68.22±6.76)mm;PT止点宽度为(32.59±10.61)mm;PT肌腱联合处宽度为(3.91±0.73)mm;PT厚度为(1.12±0.18)mm。PT各形态D2不完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5.645,P<0.05)。PT各形态D1不完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5.027,P<0.05)。PT各形态止点宽度不完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8.098,P<0.05)。PT各形态肌腱交界处宽度不完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7.919,P<0.05)。PT各形态厚度俱无统计学差异(H=1.638,P>0.05)。结论Ⅲ型止点出现率最高,Ⅳ型出现率最低。长度、宽度与体侧、性别无明显差异,但与止点类型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可为临床韧带重建术等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腓骨肌 解剖 踝关节 韧带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