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凋亡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5
1
作者 清平 黄望香 李秀珍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04-106,共3页
目的 :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30例 ITP患者治疗前后 T(CD3+ )、B(CD1 9+ )淋巴细胞及血小板 Fas蛋白和 Fas- L 蛋白的表达。结果 :治疗前 T淋巴细胞的 Fas蛋白表达... 目的 :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30例 ITP患者治疗前后 T(CD3+ )、B(CD1 9+ )淋巴细胞及血小板 Fas蛋白和 Fas- L 蛋白的表达。结果 :治疗前 T淋巴细胞的 Fas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者 ,Fas- L 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 ,B淋巴细胞的 Fas和Fas- L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患者 T淋巴细胞的 Fas蛋白表达上调和 Fas- L蛋白表达下调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的血小板 Fas和 Fas- L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经治疗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患者血小板 Fas和 Fas- L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未治疗的 ITP患者体内大量表达 Fas- L蛋白的 T淋巴细胞与高表达的 Fas蛋白的血小板结合后 ,T淋巴细胞可发挥细胞毒作用 ,杀伤血小板 ;另外 ,血小板同时高表达Fas和 Fas- L蛋白 ,血小板通过 cis途径凋亡而减少。经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可通过下调血小板 Fas和 Fas- L蛋白的表达而阻止血小板 cis凋亡 ,下调 T淋巴细胞 Fas- L蛋白的表达 ,减少 T淋巴细胞对血小板的细胞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 FAS蛋白 FAS-L蛋白
下载PDF
基于三阶段DEA的房地产公司债务融资效率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林宇 邱煜 清平 《科研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7-157,共11页
本文分别从一、二、三线城市随机抽取了沪深交易所3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分离出影响投入变量的环境因素,并对房地产调控政策下各公司债务融资效率评价进行研究。研究... 本文分别从一、二、三线城市随机抽取了沪深交易所3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分离出影响投入变量的环境因素,并对房地产调控政策下各公司债务融资效率评价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技术效率较投入变量调整前有所上升;各房地产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纯技术效率水平参差不齐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76.92%的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可以通过缩小债务融资规模来改善这种状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债务融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地产调控 上市公司 债务融资效率 三阶段DEA模型
原文传递
黄芪多糖对犬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许春姣 翦新春 +3 位作者 郭峰 清平 彭解英 徐锡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2-436,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诱导培养的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分化成骨作用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用瑞氏-姬姆萨染色、改良Gomori钙-钴法、茜素红染色法检测BMSCs分化成骨的能力。用四唑盐(MTT)比色和酶动力学方法测定不同浓度和...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诱导培养的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分化成骨作用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用瑞氏-姬姆萨染色、改良Gomori钙-钴法、茜素红染色法检测BMSCs分化成骨的能力。用四唑盐(MTT)比色和酶动力学方法测定不同浓度和时间的APS对诱导培养的BMSCs增殖影响以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诱导条件下BMSCs具有成骨细胞活性,瑞氏-姬姆萨染色呈深蓝色,改良Gomori钙-钴法将细胞及矿化结节染成黑色,茜素红染色法见细胞及矿化结节成红色。第1、3天时,低浓度(0.005mg/mL)APS可促进诱导培养的BMSCs增殖;而第5天时,高浓度(50mg/mL)APS则明显抑制诱导培养的BMSCs增殖。第5天,透射电镜下,0.005mg/mLAPS组细胞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增多,细胞外基质分泌增加;50mg/mLAPS组细胞发生退变,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明显减少,且二者明显肿胀、变性、膜结构破坏。结论短期低浓度APS能促进诱导培养的BMSCs的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和向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黄芪多糖 分化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现状:ISTH/SSC最新共识解读 被引量:25
4
作者 阮晓岚 李胜 +4 位作者 孟详喻 翁鸿 敖绪斌 姜道滋 清平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9期993-999,共7页
2001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的科学标准化委员会(SSC)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定义为“一种获得性凝血功能紊乱综合征”。它的特点是不同病因引起的血管内凝血活化,其凝血紊乱可源于微血管损伤亦可导致微血管损伤,严重情... 2001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的科学标准化委员会(SSC)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定义为“一种获得性凝血功能紊乱综合征”。它的特点是不同病因引起的血管内凝血活化,其凝血紊乱可源于微血管损伤亦可导致微血管损伤,严重情况下可致使器官功能衰竭。2012年,DIC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在上述定义基础上融入了“微血管体系损伤”的概念,提出了新的DIC概念,即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诊断 治疗 临床实践指南 临床共识
原文传递
细胞凋亡和增殖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作用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琼玉 清平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21-423,共3页
目的 为了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特征和抗凋亡的bcl xl蛋白及 p65的变化情况以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其的影响。 方法 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的ITP患者 ,取静脉血标本 ,用原位细胞凋亡 (TU... 目的 为了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特征和抗凋亡的bcl xl蛋白及 p65的变化情况以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其的影响。 方法 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的ITP患者 ,取静脉血标本 ,用原位细胞凋亡 (TUNEL染色 )来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情况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 xl蛋白、p65 ,检测淋巴细胞抗凋亡的增殖能力。结果 ITP患者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减少 ,凋亡指数下降 ;治疗达到缓解后 ,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多 ,凋亡指数上升 ,TUNEL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 ;bcl xl蛋白、p65在DEX治疗前是升高的 ,治疗后显著下降 (P <0 .0 5 ) ;凋亡指数与bcl xl、p65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淋巴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BCL-XL蛋白 P65蛋白
原文传递
改进AHP法在采矿方法多目标决策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6
作者 吴仲雄 清平 《矿业工程》 CAS 2005年第5期18-20,共3页
分析了采矿方法多目标决策中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采用9(1~9)标度法的弊端, 提出采用3(0,1,2)标度法确定指标权重, 减小和避免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误差,同时依据客观数据构建评价矩阵,并用实例证明该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采矿方法 层次分析法 指标权重 评价矩阵
下载PDF
HPLC同时检测血清和尿样中肌酐、假尿苷、尿酸 被引量:19
7
作者 彭长华 王昌富 +3 位作者 李承彬 清平 王植雄 张国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6-148,共3页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39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和尿样中的假尿嘧啶核苷、肌酐和尿酸,并与24h尿白蛋白排泄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血清假尿嘧啶核苷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一种新颖而敏感的指标,有助于连续监测肾脏的功能...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39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和尿样中的假尿嘧啶核苷、肌酐和尿酸,并与24h尿白蛋白排泄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血清假尿嘧啶核苷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一种新颖而敏感的指标,有助于连续监测肾脏的功能状态以了解病程的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假尿嘧啶核苷 肌酐 尿酸 血清 尿样
下载PDF
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牙周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16
8
作者 清平 张素银 +2 位作者 翦新春 曾庆富 任力锋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4-296,共3页
目的 检测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牙周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及其受体的表达与分布 ,探讨EGF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 ,分别在受力 2 4h及 16 8h处死 ,制备左侧上颌第一磨牙... 目的 检测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牙周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及其受体的表达与分布 ,探讨EGF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 ,分别在受力 2 4h及 16 8h处死 ,制备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及牙周组织的石蜡标本 ,采用免疫组化HI SABC法进行检测。结果 EGF与EGFR在正畸组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 (P <0 0 1) ,受力 16 8h组EGF及EGFR表达的强度高于受力 2 4h组 (P <0 0 1) ;同时间组中 ,张力侧EGF及EGFR的表达高于压力侧 (P <0 0 1) ;EGF、EGFR在正畸组中的表达主要是位于近远中向的张、压力侧 ,而生理状态下主要位于根尖及根分叉区的牙周膜。结论 正畸牙移动过程中EGF、EGFR的表达有所增强 ,提示EGF可能参与了正畸牙移动 ,并且更多地促进了正畸牙骨改建中的骨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牙周组织 表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正畸学
原文传递
骨髓基质干细胞与黄芪-壳聚糖/聚乳酸支架对犬牙周骨缺损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许春姣 郭峰 +3 位作者 清平 吴颖芳 翦新春 彭解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2-517,共6页
目的:探讨以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为种子细胞、黄芪-壳聚糖/聚乳酸(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chitosan/polylactic acid,AP-C/PLA)为支架移植对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再生的影响。方法:分离并诱导培养自体犬BM... 目的:探讨以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为种子细胞、黄芪-壳聚糖/聚乳酸(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chitosan/polylactic acid,AP-C/PLA)为支架移植对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再生的影响。方法:分离并诱导培养自体犬BMSCs细胞,与AP-C/PLA、壳聚糖/聚乳酸(chitosan/polylac-ticacid,C/PLA)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复合物随机植入10只犬双侧下颌第3,4前磨牙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处,共40个实验牙位,每组10个牙位,共设4组:空白对照组;AP-C/PLA+培养基对照组;C/PLA+BMSCS材料对照组;AP-C/PLA+BMSCS实验组。8周后分别收集牙周标本作组织检查和组织学测量。另取2只犬植入AP-C/PLA+BMSCS,4周后作组织学检查。结果:体外诱导培养的BMSCs表达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 linephos phatase,ALP);4周实验组缺损部位均有不规则的新骨形成;第8周时,新骨逐渐成熟,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牙周再生:实验组牙槽骨修复高度和修复率[(2.90±0.41)mm,57.46%]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83±0.30)mm,15.68%]、培养基对照组[(1.46±0.55)mm,30.13%]、材料对照组[(2.67±0.26)mm,51.87%](P<0.01,P<0.01,P<0.05)。结论:黄芪多糖具有促进牙周缺损部位骨形成作用,以BMSCs为种子细胞、黄芪-壳聚糖/聚乳酸为支架的组织工程复合物修复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可获得部分的牙周组织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骨髓基质干细胞 牙周骨缺损 牙周再生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出凝血分子标志物对脓毒血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婉影 刘会 清平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9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分子标记物凝血酶-凝血酶原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及纤溶酶-α_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对脓毒血症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 目的:探讨分子标记物凝血酶-凝血酶原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及纤溶酶-α_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对脓毒血症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ISTH系统评分,将患者分为显性DIC亚组(≥5分)和非显性DIC亚组(1~4分);根据入院7d内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评价联合TAT、TM、t-PAI-C及PIC对脓毒血症DIC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在176例患者中,脓毒血症显性DIC组在入住ICU当日血浆TM、TAT、t-PAI-C水平明显高于非显性DIC组(均P<0.05);非显性DIC组入院后7d内发生DIC的患者在入ICU当天血浆TM、t-PAI-C水平较未发生DIC患者显著升高(均P<0.05)。死亡组血浆TM、TAT、t-PAI-C水平与存活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显示,TM联合TAT诊断DIC可获得最大曲线下面积。结论:血浆TAT、TM、t-PAI-C水平对预测脓毒血症诱发DIC的发生和预后评估方面都有帮助; TM联合TAT可提高对DIC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血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凝血酶原复合物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 被引量:12
11
作者 赵艳霞 清平 +5 位作者 陈友华 敖绪斌 陈伦华 杨年兰 王琼玉 沈立云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474-476,共3页
目的 探讨T、B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2 1例ITP患者和 9名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B7 CD2 8和CD4 0 表达率 ,用ELISA方法检测ITP患者外周血PAIgG的含量。结... 目的 探讨T、B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2 1例ITP患者和 9名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B7 CD2 8和CD4 0 表达率 ,用ELISA方法检测ITP患者外周血PAIgG的含量。结果 ITP患者外周血CD4+ CD2 8+ 细胞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 ,CD86+ 、CD1 9+ CD86+ /CD1 9+ 细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CD2 8+ 、CD4 0+ 、CD80+ 、CD1 9+ CD80+ 、CD1 9+ CD86+ 、CD1 9+ CD4 0+ 、CD4+ CD2 8+ /CD4+ 、CD1 9+ CD80+ /CD1 9+ 、CD1 9+ CD4 0+ /CD1 9+ 细胞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2 1例ITP患者中 16例PAIgG的含量高于正常 ,平均值为(184 .6 2± 38.0 0 )ng 10 7血小板 ,且PAIgG的含量与CD1 9+ CD86+ /CD1 9+ 细胞率呈正相关。结论 ITP患者CD4+ T淋巴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D2 8表达无缺陷。PAIgG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D86 的改变明显相关 ,因此CD86 的改变可能参与ITP自身免疫的病理机制 ,并为ITP患者单克隆抗体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外周血淋巴细胞 B7-CD28 CD4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原文传递
雄黄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建霞 黄望香 +2 位作者 陈伦华 清平 范嘉琏 《医药导报》 CAS 2001年第11期678-679,共2页
目的 :检测雄黄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能力 ,探讨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形态学观察检测细胞凋亡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bcl 2蛋白表达。结果 :雄黄可诱导白细胞病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 ,同时雄黄可使白血病细胞bcl 2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 目的 :检测雄黄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能力 ,探讨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形态学观察检测细胞凋亡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bcl 2蛋白表达。结果 :雄黄可诱导白细胞病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 ,同时雄黄可使白血病细胞bcl 2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降。结论 :雄黄通过影响白血病细胞bcl 2蛋白的表达 ,从而导致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黄 BCL-2蛋白 细胞凋亡 白血病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1对小鼠骨髓移植后GVHD及GVL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余永国 清平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1(IL 11)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移植物抗白血病(GVL)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 随机将 20 只裸鼠(免疫缺陷鼠)及20只BABL/c小鼠分别等分为 2 组,共计 4 组。A组:...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1(IL 11)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移植物抗白血病(GVL)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 随机将 20 只裸鼠(免疫缺陷鼠)及20只BABL/c小鼠分别等分为 2 组,共计 4 组。A组:裸鼠对照组;B组:裸鼠实验组;C组:BABL/c小鼠对照组;D组:BABL/c小鼠实验组。实验组在移植前2 d至移植后7 d皮下注射 IL 11,对照组不注射 IL 11。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IL 11对移植前后ALL小鼠 CD4+、CD8+ T细胞亚群的影响;记录ALL小鼠骨髓移植后的存活时间;观察移植后 ALL小鼠肝、肠、脾的 GVHD病理变化;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水平。结果 D组在显著降低CD4+ T细胞亚群的同时,增加CD8+ T细胞亚群的数量;明显提高ALL小鼠的生存时间;病理观察发生 GVHD的时间推迟,且程度较轻。D组TNF α测定结果明显低于C组;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LL小鼠骨髓移植后皮下注射 IL 11,具有降低GVHD并且保留了GVL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1 小鼠 骨髓移植 GVHD GVL 移植物抗白血病
原文传递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B淋巴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清平 姜建昌 +8 位作者 曾艳 王巧玲 陈友华 敖绪斌 陈伦华 杨年兰 王琼玉 张克俭 姚春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87-688,共2页
关键词 B淋巴细胞亚群 ITP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患者 胞浆 自身免疫 FAS蛋白 表达水平 相关性疾病 凋亡蛋白
原文传递
艾迪注射液对肝癌HepG2细胞放疗增敏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胡文兵 清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3期446-448,共3页
目的:研究艾迪注射液对人肝癌HepG2细胞放疗增敏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艾迪注射液对HepG2细胞失活率、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克隆形成法测定细胞存活分数,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计算放疗增敏比。结果:艾迪注射液使He... 目的:研究艾迪注射液对人肝癌HepG2细胞放疗增敏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艾迪注射液对HepG2细胞失活率、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克隆形成法测定细胞存活分数,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计算放疗增敏比。结果:艾迪注射液使HepG2细胞失活率明显升高,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作用,可以诱导其早期凋亡及引起细胞周期的重新分布,增加G1期细胞的比例,减少S期细胞的比例,这些作用与时间和浓度有一定的相关。10mg/ml浓度的艾迪注射液对HepG2细胞有放疗增敏作用,放疗增敏比达1.62。结论:艾迪注射液对HepG2细胞有放疗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直接的细胞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迪注射液 放疗增敏 肝肿瘤
下载PDF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婉茜 陈济民 +2 位作者 陈婉仪 陈友华 清平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3年第4期181-182,203,共3页
目的 :提高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方法 :报道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例的诊断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例就诊未及时治疗死亡。治疗的 3例 ,2例痊愈 ,1例死亡。结论 :TTP的治疗以血浆置换为首选 ,并输注新鲜冰冻血... 目的 :提高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方法 :报道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例的诊断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例就诊未及时治疗死亡。治疗的 3例 ,2例痊愈 ,1例死亡。结论 :TTP的治疗以血浆置换为首选 ,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常规应用皮质类固醇和抗血小板药物。开发特异的重组基因治疗药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
下载PDF
案例与问题导向结合的教学查房新模式探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叶柏新 张丽君 +1 位作者 王琼玉 清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29期26-29,共4页
教学查房是一类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培养新一代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循证医学与精准医学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查房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当前,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 教学查房是一类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培养新一代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循证医学与精准医学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查房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当前,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与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教学查房过程中各具优势,但亦存在各自的局限性。鉴于教学查房本身的特点,将PBL及CBL教学理念进行融合,建立一种以案例及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查房(case and problem-based teaching rounds,CPTR)新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及独特优势,对新时代医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 CPTR 教学查房 临床医学 新教学模式
下载PDF
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案与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徐斌 清平 姚春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572-574,共3页
目的:研究难治或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不同诱导缓解方案的疗效,诱导缓解后不同巩固维持治疗方案对预后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APL57例(包括初次诱导未缓解与第1次复发的APL),按照不同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分组(含砷剂组:单用亚... 目的:研究难治或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不同诱导缓解方案的疗效,诱导缓解后不同巩固维持治疗方案对预后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APL57例(包括初次诱导未缓解与第1次复发的APL),按照不同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分组(含砷剂组:单用亚砷酸组及亚砷酸加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治疗组;不含砷剂组:单用化疗组)比较各组的完全缓解率(CR)和达到CR的时间;按照不同的缓解后治疗方案分组(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化疗序贯治疗组;化疗组)比较各组复发率、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t检验、MannWhitney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结果:含砷剂(亚砷酸)组诱导CR率可达80,明显高于不含亚砷酸组CR率(61.4±9.04)(P<0.05);含砷剂组达到CR时间(36.36±9.56)d,较不含亚砷酸组(47.26±22.21)d显著缩短(P<0.01)。诱导缓解后的治疗对生存影响显著,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蒽环类化疗序贯治疗组复发率9.0,低于化疗组38.9(P<0.05)。序贯治疗组1年、3年生存率是(74.56±4.57)、(60.09±4.64),而化疗组1年、3年生存率仅为(57.84±8.01)、(49.13±13.14)(P<0.05)。序贯治疗组的3年DFS(71.48±1.94),显著高于化疗组的DFS(51.32±13.72)(P<0.05)。结论:含有亚砷酸诱导缓解方案诱导缓解率高,达CR时间短。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蒽环类化疗序贯治疗复发率低,长期生存率高。监测PML/RARa融合基因对提示复发和调整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诱导缓解治疗 诱导缓解后治疗 长期生存率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婷 清平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6年第3期194-198,共5页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按ISTH评分诊断的928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病、临床表现、止凝血指标、治疗及预后等。结果:377例(40.63%)出现不同程度出血,353例(38...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按ISTH评分诊断的928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病、临床表现、止凝血指标、治疗及预后等。结果:377例(40.63%)出现不同程度出血,353例(38.04%)出现休克,523例(56.36%)出现器官衰竭。感染占DIC原发病比例最高(44.40%),感染并发DIC器官衰竭发生率最高(62.62%);病理产科DIC出血率最高(76.92%),休克率最高(73.08%),有效率最高(65.38%),病死率最低(0.00%);恶性肿瘤DIC病死率最高(35.88%),与总计发生率相比差异显著(均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及血小板(PLT)最低值比较差异不显著(均P>0.05)。PLT下降率越高,DIC患者有效率越低;ISTH显性积分越高,DIC患者有效率越低(均P<0.05)。结论:出血是DIC典型的临床表现,器官衰竭更为常见;感染占DIC原发病比例最高,感染并发DIC器官衰竭发生率最高,病理产科DIC出血及休克发生率最高但预后最好,恶性肿瘤DIC预后最差;PT、APTT、D-二聚体、PLT下降率及ISTH显性积分有助于提示DIC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ISTH显性积分 止凝血指标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岐焕 程范军 +3 位作者 清平 陈龙 唐俊明 王家宁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32-534,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n=15),G-CSF组采髓前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80μg·kg-1·d-1,连用5d,对照组皮下注射等...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n=15),G-CSF组采髓前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80μg·kg-1·d-1,连用5d,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分别于最后一次注射后6h、12h及7d(168h)取小鼠骨髓,分离、培养MSCs,计数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的个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个核细胞(MNCs)细胞周期及CFU-F细胞表面抗原特征。结果应用rhG-CSF后,培养MNCs所获得的CFU-F数目增加(P<0.01),CFU-F数与取材时间(6h、12h、7d)呈负相关(P<0.05),但12h取材者与7d取材者比较,CFU-F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NCs培养形成的CFU-F,其细胞表面抗原呈CD34-、CD133-、CD90+、CD105+,分别占2.5%、3.1%、67.0%和78.0%。G-CSF组各时间点获得的MNCs,其G0/G1期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低(P<0.05),而S+G2/M期增高(P<0.05),且6h取材者S+G2/M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12h和7d取材者(P<0.05)。结论rhG-CSF可促进骨髓MNCs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增殖的高峰在应用G-CSF后6h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 间质干细胞 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