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昏迷量表对急性卒中伴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预测 被引量:22
1
作者 宿英英 +4 位作者 张运周 王琳 赵经纬 李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620-625,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列日昏迷评分(GLS)、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GCSP)、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反应水平量表(RLS)5个昏迷量表,在预测急性卒中伴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发病≤3d的卒中伴意识障碍患... 目的对比研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列日昏迷评分(GLS)、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GCSP)、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反应水平量表(RLS)5个昏迷量表,在预测急性卒中伴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发病≤3d的卒中伴意识障碍患者120例,于发病第3、5、7天,分别采用不同昏迷量表对其进行评估,评估者间的一致性检验采用加权Kappa检验,量表内容一致性采用Cronbachα检验;以发病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的预后为标准,判断5个量表预测预后的准确性,预后预测的辨别力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结果①评估者间一致性方面FOUR量表最好(Kappa值:0.647),其他依次是GCSP(0.628)、RLS(0.613)、GCS(0.554)和GLS(0.497)量表。②GCS、GLS、GCSP、FOUR量表的内容一致性均较好(RLS为单一项目,不进行此项分析),Cronbachα值分别为0.826、0.845、0.913和0.853。③各昏迷量表均对不良预后具有较好的辨别预测能力,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FOUR(0.854)、GCS(0.844)、GLS(0.838)、GCSP(0.793)和RLS(0.775)。④预测不良预后的最佳分界值为GCS≤6分、GCSP≤17分、GLS≤9分、FOUR评分≤8分、RLS≥6分。以昏迷量表分界值预测不良预后,FOUR、GCS、GLS、RLS、GCSP量表的准确率分别为82.3%、81.2%、79.4%、78.1%、76.5%。结论GCS和FOUR量表更适合用于对急性卒中伴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评估,前者为神经科医护人员所熟悉,而后者更容易培训和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意识障碍 预后 昏迷量表
下载PDF
定量脑电图与心肺复苏后昏迷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庆林 宿英英 +3 位作者 陈卫碧 叶红 张艳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58-1162,共5页
目的对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进行脑电图(EEG)监测与定量分析,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与心肺复苏后昏迷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自2008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60例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对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进行脑电图(EEG)监测与定量分析,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与心肺复苏后昏迷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自2008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60例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评估,同时行EEG监测f按国际10/20系统标准放置法安放电极,记录16个导联、及定量分析,分析参数包括爆发抑制比(BSR)、慢快波功率比(DTABR)和脑对称指数(BSI)。发病3个月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预后评估。分析qEEG各项参数与GOS及GCS的相关性。结果60例患者的BSR1、BSR2均与发病3个月后GOS呈负相关关系(r=0.723,P=-0.000;r=-0.651,P=-0.000);DTABR与发病3个月后GOS呈正相关关系(r==O.270,p=0.037)。BSR1、BSR2与GCS呈负相关关系(F=0.562,P=-0.000;r==-0.429,P=0.001),BSI和DTABR与GCS无明显相关性。结论qEEG参数与心肺复苏后昏迷远期预后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昏迷 定量脑电图 心肺复苏
原文传递
大鼠全脑缺血后脑内特异性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酶1时空表达特点的研究
3
作者 张运周 陈卫碧 +2 位作者 刘刚 宿英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968-971,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全脑缺血损伤前后脑内是否存在特异性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酶1(LSD1)及其时间、空间分布规律。方法选择成年SD大鼠126只,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各63只制作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大鼠按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处死时间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大鼠全脑缺血损伤前后脑内是否存在特异性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酶1(LSD1)及其时间、空间分布规律。方法选择成年SD大鼠126只,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各63只制作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大鼠按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处死时间随机分为实验组56只(1、6、12h,1、3、7、14、30d),每个时间点7只,对照组7只。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观察大鼠LSD1在各脑区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结果一致显示,LSD1在缺血前散在分布各脑区,主要分布于海马及前额区皮质。实验组缺血再灌注后1hLSD1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明显增高,于6h达到小高峰,随后缓慢下降,至缺血再灌注后12h达低点,但齿状回区及CA1区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12h后,不同脑区表现出各自的时间分布特点:齿状回区1d、海马CA1区3d及前额区7dLSD1第2高峰分别为[(13492.7±639.6)个vs(614.1±126.6)个,(2371.1±403.2)个vs(119.3±22.6)个,(1874.7±78.1)个vs(97.4±15.8)个,P<0.01],随后缓慢下降,直至30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正常状态下,LSD1即存在于大鼠海马齿状回区、CA1区及前额区,并在缺血性脑损伤后呈现不同的时间变化特点。从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特点推测,LSD1可能在脑损伤后诸多调节通路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免疫组织化学 海马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