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SR模型的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被引量:36
1
作者 谢玲 严土强 高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5-321,共7页
[目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轻度及以上石漠化地区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为该区土地生态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赋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模型,... [目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轻度及以上石漠化地区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为该区土地生态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赋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模型,对研究区2005,2015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进行计算。[结果]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主导因素为人口密度、单位GDP综合耗能、土地垦殖率、耕地粮食单产、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因素;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共同决定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综合指数;从时间上看,2005—2015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经历了从临界安全等级向较安全等级的变化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的状况主要因响应状态系统的提升,而使得综合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有所上升。从空间上看,2005年贵港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处于不安全级,2015年南宁、贵港、来宾等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处于较不安全级。[结论]广西石漠化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略有上升,但受压力和状态子系统承载力水平的限制,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仍处于中等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生态安全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R模型 土地生态安全 石漠化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下载PDF
气象因素影响下中国手足口病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谢玲 王宏卫 +4 位作者 刘素红 高一 玛丽亚木·玛木提 伊素燕 马晨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1-442,共12页
近年来,手足口病在我国感染者的数量仍然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对公共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也对疾病防控提出严峻的挑战。为探讨气象因素(气温、降水)对我国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发病的时空影响特征及规律,本文以... 近年来,手足口病在我国感染者的数量仍然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对公共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也对疾病防控提出严峻的挑战。为探讨气象因素(气温、降水)对我国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发病的时空影响特征及规律,本文以我国手足口病疫情平发年2017年为例,利用分地区、分月份疫情数据,采用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分析各地气象(气温、降水)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及其时空分异。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2017年我国各地中心城市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年内有单峰发病模式和双峰(高低峰、双高峰)发病模式,且2017年2、4、12月各地中心城市手足口病发病率有显著的空间相关;(2)在空间上,2017年我国各省、市手足口病发病在空间上表现为东南各省市发病率高,西北各省市发病率低的特点,并随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呈现递减趋势;(3) 2017年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级市手足口病爆发热点时段(4—8月)时空演化分析,先由东南各省向西北各省蔓延,后又表现为由西向东退缩;(4) 2017年我国各地中心城市手足口病月发病率分别与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呈二次函数关系(R2=0.6623)和指数函数关系(R2=0.6469);(5)气温和降水对手足口病交互作用结果表现为双因子非线性增强,气温和降水的交互作用对手足口病传播的影响更为显著。气象因素对我国手足口病发病存在影响,我国手足口病发病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分析结果在宏观尺度上可为我国手足口病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降水 气温 地理探测器 空间相关分析 时空演化 中国
原文传递
气象因素影响下中国手足口病时空特征及聚类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谢玲 王宏卫 +3 位作者 刘素红 高一 伊素燕 马晨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2期55-62,共8页
以中国手足口病疫情平发年2017年为例,探讨气象因素对中国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发病的时空影响,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称各地)中心城市手足口病发病类型进行划分。本研究采用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 以中国手足口病疫情平发年2017年为例,探讨气象因素对中国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发病的时空影响,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称各地)中心城市手足口病发病类型进行划分。本研究采用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2017中国各地中心城市气象(气温、降水)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及其时空分异。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2017年中国各地中心城市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年内有单峰发病模式和双峰(高低峰、双高峰)发病模式;(2)2017年中国各地中心城市手足口病月发病率分别与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呈二次函数关系(R^(2)=0.6623)和指数函数关系(R^(2)=0.6469);(3)基于各地中心城市2017年手足口病发病率数据,用系统聚类法将上述城市的手足口病发病聚为8类;(4)在空间上,2017年中国各省、市手足口病发病表现为东南各省市发病率高,西北各省市发病率低的特点,并随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呈现递减趋势,且2017年2月、4月、12月各地中心城市手足口病发病率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气象因素对中国手足口病发病存在影响,中国手足口病发病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在宏观尺度上可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气象因素 聚类分析 空间相关分析
下载PDF
微观尺度绿洲乡村聚落用地评价及空间重构——以新疆精河县托托镇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仝雁军 王宏卫 +3 位作者 王盼 高一 古丽孜热·买买提 朱传梅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3期23-29,共7页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托托镇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耕地利用现状,运用核密度法、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土地利用评价模型、聚落等级评价方法,实现微观尺度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结果表明,托托镇乡村聚落格局分布为低集聚型,聚落空间分布差异...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托托镇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耕地利用现状,运用核密度法、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土地利用评价模型、聚落等级评价方法,实现微观尺度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结果表明,托托镇乡村聚落格局分布为低集聚型,聚落空间分布差异大;地方土地利用现状优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91团(简称“91团”)。地方南北两边利用现状较好,中部居民聚居区利用现状较差;91团耕地利用呈细碎化分布,尤其中部及中北部地区耕地细碎集中连片,呈“N”字形分布;基于聚落等级评价标准对托托镇分散居民点进行空间重构,重构后斑块数量由37个降至29个,斑块密度由5.74个/hm 2增至6.42个/hm 2;微型聚落全部得到优化,大聚落增加1个,重构后节约用地69.69 h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乡村聚落 微观尺度 耕地 空间格局 土地利用 聚落密度 空间重构
下载PDF
基于生境质量和生态安全格局的阿勒泰地区生态保护关键区域识别 被引量:31
5
作者 樊影 王宏卫 +3 位作者 杨胜天 刘勤 衡嘉尧 高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7614-7626,共13页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安全与保护修复格局的识别成为国土空间规划战略中关于生态空间保护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及有效管理,从空间尺度上对区域生态安全和修复区域的识别必不可少。利用InVEST模型...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安全与保护修复格局的识别成为国土空间规划战略中关于生态空间保护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及有效管理,从空间尺度上对区域生态安全和修复区域的识别必不可少。利用InVEST模型的Habitat Quality模块分析了阿勒泰地区1995年、2005年和2018年的生境质量变化状况,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发现:(1)1995—2018年阿勒泰地区生境质量处于中等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当地生态系统有不断退化趋势;(2)以生态结构系统性和生态过程完整性为目标,通过MSPA分析结合景观连通性识别出15块生态源地,处于阿勒泰北部的山间林地和乌伦古湖区域;利用ArcGIS软件的Cost Distance工具识别出阿勒泰地区有效生态廊道38条,长约2466km,总面积约80.08km^(2),其中草地和林地是生态廊道穿越的重点区域;识别出最小阻力路径与生态廊道交叉处的生态节点52个,主要分布在草地和林地区域;(3)通过生境质量与最小累积阻力值识别出三类生态保护关键区域,分别为生态涵养区、生态维护区和生态保育区,结合各类生态保护关键区域的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不同的生态保护方向。研究结果为阿勒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按照三类生态保护分区分别提出了不同的保护方向,可为阿勒泰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和为保障区域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保护修复分区 阿勒泰地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新疆绿洲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及优化策略——以拜城县为例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正伟 王宏卫 +4 位作者 杨胜天 刘勤 高一 衡嘉尧 张惠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104,共14页
识别生态保护关键区域,优化新疆县域生态空间结构,对促进绿洲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拜城县为研究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评定结果确定生态保护的核心“源”区,利用最小阻力模型,结合GIS空间分... 识别生态保护关键区域,优化新疆县域生态空间结构,对促进绿洲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拜城县为研究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评定结果确定生态保护的核心“源”区,利用最小阻力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及CA-Markov模型,识别拜城县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探究生态空间布局调整策略,完善县域生态空间网络体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拜城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逐年上升,其中水源涵养、废物处理价值量增长最高,不同服务类型增长率差异较小。(2)分析2009、2016、2019拜城县生态安全格局特征发现,县域生态安全布局整体存在“源”地分布不均、廊道结构破碎且网络化程度低、生态脆弱区面积较大的现状特征。(3)基于2009、2016、2019年生态保护格局,同时依据生态“源”地及生态保护重要性用地的变化趋势,模拟2029年生态“源”地及其重要性等级区域分布,结合县域自然地理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提出构筑“两带、三功能、四区、多中心、十廊道”的拜城县生态空间布局体系,为绿洲地区生态安全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拜城县
下载PDF
基于共生理论的兵团与地方城市“三生”功能跨界整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惠婷 王宏卫 +4 位作者 雷军 张飞 王正伟 谈波 高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393-4405,共13页
基于共生理论,选取乌鲁木齐市、五家渠市、昌吉市为研究案例区,构建“三生”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及“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乌五昌地区“三生”空间时空分异格局,借助共生度模型,识别兵团城市与地方城市“三生”功能共生发展模式,并... 基于共生理论,选取乌鲁木齐市、五家渠市、昌吉市为研究案例区,构建“三生”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及“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乌五昌地区“三生”空间时空分异格局,借助共生度模型,识别兵团城市与地方城市“三生”功能共生发展模式,并对兵地城市跨界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建议。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产和生活空间面积呈上升趋势,生态空间面积呈下降趋势。(2)在生产功能方面,五家渠市与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共生模式分别为正向非对称共生、反向非对称共生,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方面,均为正向非对称共生,各功能城市间影响程度不同。(3)基于“三生”空间格局及“三生”功能共生模式,提出兵地融合发展建议,生产方面建立四区,三轴,一基地,生活方面加强交通路网建设,生态方面兵地协同建立生态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度 “三生”功能 土地利用 跨界融合发展
下载PDF
新疆乡村聚落特征及其区域融合发展探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惠婷 马利刚 +3 位作者 王宏卫 王正伟 高一 樊影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67-1678,共12页
把握兵地聚落差异,以期为新疆兵地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探索式空间统计模型定量分析天山北坡兵地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差异,并基于其差异对其融合发展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兵团与地方乡村... 把握兵地聚落差异,以期为新疆兵地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探索式空间统计模型定量分析天山北坡兵地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差异,并基于其差异对其融合发展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兵团与地方乡村聚落在空间、规模、区位以及形态分布特征上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乡村聚落空间整体上呈集聚分布模式,地方聚落集聚态势较明显;聚落规模呈低值集聚的分布特征,兵团聚落大多为大规模聚落斑块,地方聚落则相反;乡村聚落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高程、坡度、道路、河流、城镇指向性,而兵团聚落分布于区位条件较差地区;在乡村聚落的外部形态复杂度上,地方聚落大于兵团聚落;(2)经济发展方面,天山北坡整体经济发展较为良好,兵团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高,以农业作为主要产业,地方经济结构较为多样,除农业外,牧业也是其主要产业;(3)基于兵地聚落间差异,提出相应的融合对策,在空间格局上,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兵地聚落的迁移合并;在经济发展方面,有效利用优势互补原则,推进兵地间产业融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融合 新疆
下载PDF
2000-2018年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植被覆被变化及对环境要素的响应 被引量:3
9
作者 衡嘉尧 王宏卫 +3 位作者 樊影 王正伟 高一 伊素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24,共8页
[目的]研究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区植被覆被变化与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旨在为该区生态治理与恢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2000-2018年MODIS/NDVI数据为基础,结合时序内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数据,运用趋势线分析法、相关分析法、ArcGIS空间叠... [目的]研究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区植被覆被变化与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旨在为该区生态治理与恢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2000-2018年MODIS/NDVI数据为基础,结合时序内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数据,运用趋势线分析法、相关分析法、ArcGIS空间叠加与通径分析方法,总结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环境要素对绿洲区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①2000-2018年塔里北缘绿洲不同植被类型总体处于波动上升态势,增长速率为0.033/10 a;植被覆盖类型的增长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栽培植物、灌丛、阔叶林、草甸、荒漠、草原、湿地、针叶林和高山植被;②在气象因素中,气温与绿洲区植被主要呈负相关,负相关区域面积占绿洲区72.15%。③在人为环境要素中,林业总产值和牧业总产值是影响植被NDVI的主控因子。[结论]在所选环境要素中,气温对NDVI的综合作用最强,林业总产值次之,牧业总产值对NDVI作用较弱。剩余通径系数为0.26,说明还有部分因素对NDVI增加有较明显的影响,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绿洲 NDVI 气象要素 人为环境要素 通径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