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3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145
1
作者 何黎 郑捷 +28 位作者 马慧群 郝飞 刘玮 王刚 李利 高兴华 项蕾红 吴艳 谢红付 袁超 林彤 赖维 刘盛秀 张丽 李吉 严淑贤 崔勇 李虹 陈抗 周展超 钟莉 梁虹 卢凤艳 熊霞 庞勤 王玮蓁 王秀丽 朱丽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共4页
敏感性皮肤(sensitive skin,SS)特指皮肤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发生的一种高反应状态,主要发生于面部,临床表现为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时皮肤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主观症状,伴或不伴红斑、鳞屑、毛细血管扩张... 敏感性皮肤(sensitive skin,SS)特指皮肤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发生的一种高反应状态,主要发生于面部,临床表现为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时皮肤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主观症状,伴或不伴红斑、鳞屑、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体征。敏感性皮肤在世界各国均有较高的发生率,由于调查方法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皮肤 专家 诊治 中国 毛细血管扩张 病理条件 临床表现 主观症状
下载PDF
解脲支原体对七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及其与相关耐药基因检测的比较 被引量:61
2
作者 黄澍杰 +3 位作者 谢礼豪 汪宁 朱文元 徐文严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2-55,共4页
目的 以肉汤稀释法对解脲支原体 (Uu)进行 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并与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四环素耐药决定子的结果进行比较 ,探讨其临床及实验意义。方法  42个Uu分离株经三次传代成纯培养物后接种于 96孔板小孔中 ,药液... 目的 以肉汤稀释法对解脲支原体 (Uu)进行 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并与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四环素耐药决定子的结果进行比较 ,探讨其临床及实验意义。方法  42个Uu分离株经三次传代成纯培养物后接种于 96孔板小孔中 ,药液倍比稀释成 6 4μg/ml~ 0 0 6 μg/ml ,37℃培养 ,加药组以 72小时后仍不出现培养基由黄→红色变化的最小药物浓度为该药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根据tetM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采用PCR方法进行扩增 ,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消化反应。结果 四环素抗菌活性较差 ,MIC≥ 8μg/ml以上的中度敏感有 1 2株 ,且美满霉素、强力霉素的MIC也多达 8μg/ml与 4μg/ml。尚未发现对三类抗菌药同时耐药的Uu分离株。 42个Uu株的tetM阳性检测率为71 4%,除 1例外均出现预期酶解片段。结论 ①Uu分离株对四环素族药敏性较差 ,临床上经四环素类反复治疗难以阴转 ,并有症状的Uu感染病例可换用另外两类抗支原体药物 ;②载有tetM的Uu株可能成为耐药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 抗药性 基因检测 抗菌药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肝癌中医病机特点思考 被引量:44
3
作者 叶丽红 程海波 +3 位作者 吴勉华 章永红 周仲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7-559,共3页
基于临床观察,总结导师周仲瑛教授诊治疑难杂病的学术思想及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以"癌毒"为主线,探索中医对肝癌的病机认识。认为内外合邪产生多种病理因素,如气滞、血瘀、痰凝、湿浊、湿热、火郁热毒错综夹杂,则癌毒内生。... 基于临床观察,总结导师周仲瑛教授诊治疑难杂病的学术思想及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以"癌毒"为主线,探索中医对肝癌的病机认识。认为内外合邪产生多种病理因素,如气滞、血瘀、痰凝、湿浊、湿热、火郁热毒错综夹杂,则癌毒内生。癌毒是肝癌致病的病理关键。作为特定的病理因素,癌毒具有复杂性、隐匿性、复发性、扩散性、猛烈性、凶险性、循环往复性等诸多特点。在发病及病理演变过程中,癌毒炽盛贯穿始终,即便是在病程后期,正虚邪亦盛。肝癌病理性质可概括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癌毒为标,气阴两虚、气血亏虚为本。肝癌病位在肝胆,与脾、肾密切相关,且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中医病机 周仲瑛
原文传递
青鹏软膏治疗湿疹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观察 被引量:42
4
作者 唐慧 杨勤萍 +5 位作者 徐金华 孙秋宁 郭在培 李东宁 席丽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38-841,共4页
目的评价青鹏软膏治疗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例数比为2:1。6个研究中心共入选湿疹患者246例,纳入疗效分析共228例,其中试验组154例,对照组74例。试验组外用青鹏软... 目的评价青鹏软膏治疗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例数比为2:1。6个研究中心共入选湿疹患者246例,纳入疗效分析共228例,其中试验组154例,对照组74例。试验组外用青鹏软膏,对照组外用安慰剂,均为每天2次,疗程为3周。在基线、治疗后第1、2、3周分别对瘙痒、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鳞屑或结痂、浸润或苔藓样变的积分进行评价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用药第3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41.89%,痊愈率分别为31.82%和12.1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16、12.30,P值均〈0.01)。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48%和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P〉0.05)。结论青鹏软膏治疗轻中度湿疹时疗效显著,起效快,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临床对照试验 青鹏软膏
原文传递
解脲脲原体临床分离株中喹诺酮类耐药株的筛选及其耐药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许阳 +2 位作者 孙蔚斌 缪旭 陈希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从临床分离的解脲脲原体中筛选出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株,了解耐药株发生的比率,并研究耐药株中喹诺酮抗性决定区域(QRDR)出现基因变异的情况。方法:采用药敏试剂盒及96孔微量培养基稀释法收集解脲脲原体的喹诺酮耐药株,PCR扩增阳性标... 目的:从临床分离的解脲脲原体中筛选出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株,了解耐药株发生的比率,并研究耐药株中喹诺酮抗性决定区域(QRDR)出现基因变异的情况。方法:采用药敏试剂盒及96孔微量培养基稀释法收集解脲脲原体的喹诺酮耐药株,PCR扩增阳性标本测序后比较基因变异情况。结果:从104株解脲脲原体临床分离株中筛选出10株耐药株,测序结果显示有7株QRDR的gyrA基因片段中309位均出现了A→G点变异,导致相应编码的氨基酸由组氨酸变为精氨酸。结论:解脲脲原体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与QRDR中gyrA基因的点变异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 解脲脲原体 喹诺酮抗性决定区域 基因变异
下载PDF
以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在皮肤性病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6
作者 刘娟 +4 位作者 周炳荣 鲁严 许阳 吴迪 尹志强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以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problem-originated clinical medical curriculum,PCMC)结合多媒体课件在皮肤性病教学中的效果,为该校医学生的皮肤科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随机选择2012级... 目的探讨应用以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problem-originated clinical medical curriculum,PCMC)结合多媒体课件在皮肤性病教学中的效果,为该校医学生的皮肤科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随机选择2012级本科4个班级临床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8人。将入组的医学生,按照班级为单位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以老师讲授为主。试验组采用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方式授课。2组授课老师均一致。教学结束后,对2组学生采取技能和理论两种考核方式,通过最终成绩的比较,分析对比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对于两种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结果试验组学生临床病例综合考试平均成绩(91.9分)高于对照组(7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考试成绩对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82.7%)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皮肤性病学教学过程中,应用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理解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且可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MC教学模式 临床医学 教学实践 皮肤性病学
下载PDF
黄褐斑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33
7
作者 张丽超 周炳荣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01-204,共4页
黄褐斑是最常见的色素紊乱性皮肤病之一,在亚洲女性和深肤色人种中(FitzpatrickⅢ-Ⅵ型)更常见。组织表现为表皮基底层和棘层黑素增加,黑素细胞功能活跃,黑素小体转移至角质形成细胞的数量增多,但无黑素细胞增多。目前关于黄褐斑的治疗... 黄褐斑是最常见的色素紊乱性皮肤病之一,在亚洲女性和深肤色人种中(FitzpatrickⅢ-Ⅵ型)更常见。组织表现为表皮基底层和棘层黑素增加,黑素细胞功能活跃,黑素小体转移至角质形成细胞的数量增多,但无黑素细胞增多。目前关于黄褐斑的治疗方案较多,综合治疗是趋势,以外用药物治疗为基础,联合内用抗氧化剂、氨甲环酸、中药等,中重度可选择化学剥脱或激光、强脉冲光等。但目前皮肤美容激光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机制、适应证、风险以及防范对策等仍缺乏大样本临床研究,临床选择时需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黑素细胞 综合治疗 抗氧化剂 美容激光
下载PDF
茶多酚单体和黄芩苷对紫外线辐射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明亚玲 +3 位作者 徐晶 吉玺 朱洁 林向飞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5年第5期541-544,共4页
目的:研究中药活性成分茶多酚单体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黄芩苷对紫外线辐射损伤的成纤维细胞形态、增殖活性及产生IL-6、TNF-α的影响,探讨其光保护作用。方法:采用30mJ/cm2、60mJ/cm2、90mJ/cm2剂量UVB照射体外培养的原代人... 目的:研究中药活性成分茶多酚单体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黄芩苷对紫外线辐射损伤的成纤维细胞形态、增殖活性及产生IL-6、TNF-α的影响,探讨其光保护作用。方法:采用30mJ/cm2、60mJ/cm2、90mJ/cm2剂量UVB照射体外培养的原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以中药单体EGCG和黄芩苷进行干预处理,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受损程度,以甲唑盐比色试验(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清液TNF-α、IL-6分泌量。结果:UVB照射引起皮肤成纤维细胞形态受损,其损伤程度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增殖活性下降28%~44%,其下降程度与照射剂量成正相关(P<0.05),UVB照射后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加入中药单体处理后细胞活性有不同程度恢复(4%~22%),IL-6、TNF-α分泌量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GCG、黄芩苷具有光保护性能,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分泌可能是其减轻紫外线辐射损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黄芩苷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细胞因子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2%夫西地酸乳膏联合小剂量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玫瑰痤疮自身对照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马仁燕 Juliandri +3 位作者 王小燕 周炳荣 许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年第9期520-523,共4页
目的:评价2%夫西地酸乳膏外用联合小剂量盐酸米诺环素口服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门诊20例玫瑰痤疮患者,予盐酸米诺环素50 mg每晚口服,随机选择一侧面部外用2%夫西地酸乳膏,另外一侧作为对照,6周后评估临床疗效并测定皮肤红... 目的:评价2%夫西地酸乳膏外用联合小剂量盐酸米诺环素口服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门诊20例玫瑰痤疮患者,予盐酸米诺环素50 mg每晚口服,随机选择一侧面部外用2%夫西地酸乳膏,另外一侧作为对照,6周后评估临床疗效并测定皮肤红斑指数、经皮水分丢失和皮肤弹性,记录不良反应。结果:6周后外用夫西地酸侧总有效率和红斑指数分别为83.33%和982.94±8.09高于对照侧的22.22%和997.94±8.40(均P<0.05);外用夫西地酸侧经皮水分丢失为16.17±3.79,低于对照侧的21.28±3.88(P<0.05);治疗前后皮肤弹性无明显变化,组间无差异。结论:2%夫西地酸乳膏外用联合小剂量盐酸米诺环素口服治疗玫瑰痤疮较单用小剂量盐酸米诺环素口服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夫西地酸 米诺环素
下载PDF
中外玫瑰痤疮治疗指南与共识解读 被引量:28
10
作者 许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36-839,共4页
玫瑰痤疮是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面部皮肤病,表现为面中央隆凸部为主的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及面颊、口周或鼻部毛细血管扩张、丘疹或丘脓疱疹,伴或不伴眼部症状以及主观症状如灼热、刺痛、干燥或瘙痒。
关键词 玫瑰痤疮 治疗指南 解读 中外 毛细血管扩张 面部皮肤病 主观症状 眼部症状
原文传递
羟氯喹及黄芩等中药对紫外线损伤角质形成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2
11
作者 闵玮 +1 位作者 林向飞 王书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3年第4期355-358,I003,共5页
目的:研究羟氯喹及某些中药活性成分对紫外线损伤角质形成细胞保护作用的影响及作用环节。方法:采用30、60、90mJ/cm^2剂量的UVB照射培养的永生角质形成细胞HaCaT,以羟氯喹及中药茶多酚(EGCG)、黄芩、川芎进行干预处理,观察其保护性能... 目的:研究羟氯喹及某些中药活性成分对紫外线损伤角质形成细胞保护作用的影响及作用环节。方法:采用30、60、90mJ/cm^2剂量的UVB照射培养的永生角质形成细胞HaCaT,以羟氯喹及中药茶多酚(EGCG)、黄芩、川芎进行干预处理,观察其保护性能及作用环节。以普通光学显微镜对照观察细胞受损程度,记录72 h内细胞生长曲线,以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IL-6和TNF-α的分泌量。结果:经UVB照射后,受试HaCaT细胞的损伤程度与紫外线照射剂量呈正相关,细胞计数与活性下降39%-80%,在照射后72h损伤程度超过90%。药物处理后细胞活性可恢复10%-72%。经比较表明,羟氯喹具有一定的光保护作用(OD值为0.43±0.04至0 96±0.04,P<0.05),EGCG具有较强的光保护效应(OD值为1.19±0.07至1.28±0.06,P<O.01),空白组为0.26±0.04至0.79±0.02。此外,EGCG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释放IL-6和TNF-α等细胞因子;羟氯喹及黄芩只能抑制IL-6的释放,对TNF-α无明显抑制作用;而川芎则未能抑制IL-6和TNF-α的释放。结论:UVB对皮肤细胞的损伤作用具有剂量递增性;羟氯喹及茶多酚(EGCG)、黄芩、川芎具有先保护性能;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活动可能是这些药物减轻UVB照射损伤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氯喹 黄芩 中药 紫外线损伤 角质形成细胞 皮肤保护 皮肤癌
下载PDF
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12
作者 刘玲玲 冯信忠 +10 位作者 王群 赖维 王宝玺 郭在培 郑志忠 章伟 李恒进 曾凡钦 许爱娥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40-541,共2页
关键词 荨麻疹 特发性 慢性 地氯雷他定
下载PDF
皮肤保湿功能与保湿剂的应用 被引量:26
13
作者 许阳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4年第3期146-148,共3页
保湿剂是人们日常皮肤护理产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用以保持角质层的水分 ,维持皮肤弹性 ,促进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 ,加入特殊成分的保湿剂还有美白、抗老化等作用。在皮肤科临床工作中 ,保湿剂有良好的治疗与辅助治疗作用 ,可建议患者选... 保湿剂是人们日常皮肤护理产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用以保持角质层的水分 ,维持皮肤弹性 ,促进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 ,加入特殊成分的保湿剂还有美白、抗老化等作用。在皮肤科临床工作中 ,保湿剂有良好的治疗与辅助治疗作用 ,可建议患者选用合适产品 ,不良反应亦需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保湿功能 保湿剂 水分 皮肤弹性 皮肤屏障功能
下载PDF
黄芩对皮肤细胞紫外线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2
14
作者 闵玮 林向飞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 研究传统中药黄芩对紫外线 (UVA、UVB)损伤皮肤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 30、6 0、90mJ cm2 的UVB和 4、8、12J cm2 的UVA照射培养的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加入中药黄芩进行干预处理 ,以... 目的 研究传统中药黄芩对紫外线 (UVA、UVB)损伤皮肤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 30、6 0、90mJ cm2 的UVB和 4、8、12J cm2 的UVA照射培养的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加入中药黄芩进行干预处理 ,以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 UVA、UVB照射可引起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损伤 ,而黄芩预处理后细胞活性可恢复 8%~ 38%。结论 黄芩具有光保护性能 ,可减轻U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皮肤细胞 紫外线辐射 辐射损伤 细胞活性
下载PDF
雷公藤T_4单体的免疫调节作用——Ⅰ.T_4对小鼠脾细胞NK活性的调节 被引量:21
15
作者 徐文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本文采用^(125)碘-脱氧尿嘧啶核苷(^(125)I-UdR)释放试验,观察从雷公藤中提取的活性T_4单体在体内体外对小鼠脾细胞NK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T_4单体并非完全表现抑制效应,而呈剂量依赖性的双向调节作用。即小剂量增强NK细胞毒百分比,提... 本文采用^(125)碘-脱氧尿嘧啶核苷(^(125)I-UdR)释放试验,观察从雷公藤中提取的活性T_4单体在体内体外对小鼠脾细胞NK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T_4单体并非完全表现抑制效应,而呈剂量依赖性的双向调节作用。即小剂量增强NK细胞毒百分比,提高小鼠脾细胞群的溶解单位数(LU)及相对细胞毒活性(RCA);而较大剂量则具有抑制作用,剂量越大,抑制越明显。T_4单体的双向调节作用为重新评价雷公藤的药用价值及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有意义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T4单体 NK细胞毒活性 小鼠
下载PDF
中药治疗肝癌在实验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23
16
作者 叶丽红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6期2964-2968,共5页
中医药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肝癌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综述近些年中药治疗肝癌的相关实验研究文献,研究者认为中药主要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增殖及直接杀伤癌细胞、诱导癌细胞分化、... 中医药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肝癌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综述近些年中药治疗肝癌的相关实验研究文献,研究者认为中药主要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增殖及直接杀伤癌细胞、诱导癌细胞分化、抑制端粒酶活性、调节细胞信号转导、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等作用环节,从而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以研究中药有效部位群的作用靶点为突破口,开发新型抗癌药物,将成为癌症药物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肝癌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白芍总苷对接触性皮炎小鼠核因子-κB、CD1a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陈菲菲 朱晓芳 +1 位作者 高慧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5-7,16,共4页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方法以2,4-二硝基氟苯(DNFB)对小鼠进行皮肤致敏及激发,制成小鼠接触性皮炎模型,观察白芍总苷对小鼠耳肿胀度、组织病理改变及皮损处核因子-κB(NF-κB)、CD1a因子表达及血清...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方法以2,4-二硝基氟苯(DNFB)对小鼠进行皮肤致敏及激发,制成小鼠接触性皮炎模型,观察白芍总苷对小鼠耳肿胀度、组织病理改变及皮损处核因子-κB(NF-κB)、CD1a因子表达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白芍总苷能显著抑制ACD小鼠的耳肿胀度,可降低诱发后的小鼠血清TNF-α水平,下调NF-κB、CD1a的表达。结论白芍总苷对小鼠ACD有治疗作用,这与其下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关,也可能与下调NF-κB、CD1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总苷 接触性皮炎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核因子-κB(NF-κB) CD1A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对细胞光老化模型中p53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高瑛瑛 刘文丽 +2 位作者 周炳荣 李威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3-387,共5页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光老化p53信号转导途径中相关基因损伤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8-MOP/UVA(8-methoxypsoralen and subsequent ultraviolet A irradiation)联合处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建立光老化模型,用流式细胞周期分析、SA-...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光老化p53信号转导途径中相关基因损伤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8-MOP/UVA(8-methoxypsoralen and subsequent ultraviolet A irradiation)联合处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建立光老化模型,用流式细胞周期分析、SA-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 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人参皂苷Rg1对培养真皮成纤维细胞多项细胞衰老指标及p53信号途径中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人参皂苷Rg1可明显抑制细胞和组织老化的指标表达(包括SA-β-Gal表达减少及细胞周期G1阻滞率降低);减少基因氧化应激损伤产物8-oxo-dG及老化相关蛋白p53,p21WAF-1及p16INK-4a的表达。结论人参皂苷Rg1可能通过缓解基因的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相关信号转导,从而缓解细胞光老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1 光老化 8-oxo-dG P53 p21WAF-1 p16INK-4a
下载PDF
3种中药对中波紫外线辐射HaCaT细胞的干预及其机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林向飞 +6 位作者 徐晶 高洁 刘昕 金颂良 苏荣建 闵玮 沈春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50-755,共6页
目的观察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后HaCaT细胞光产物胸腺嘧啶二聚体(cyclobutanepyrimidine dimers,CPDs)的生成和清除情况及3种中药活性成分:黄芩(baikal skullcap root,BSR)、川芎(szechwan lovge rhizome,SLR)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目的观察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后HaCaT细胞光产物胸腺嘧啶二聚体(cyclobutanepyrimidine dimers,CPDs)的生成和清除情况及3种中药活性成分:黄芩(baikal skullcap root,BSR)、川芎(szechwan lovge rhizome,SLR)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该过程的干预情况并探讨上述药物对相关调控分子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含10%小牛血清的RMPI1640培养基培养永生化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根据实验设计定时定量照射培养细胞并预先或UVB辐射后加入相关药物进行干预处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PDs;RT-PCR法检测受试各组细胞p53和PCNA基因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受试各组细胞p53和PCNA蛋白表达。结果HaCaT细胞损伤程度随照光剂量加大而加重;30mJ/cm2UVB照射后细胞CPDs生成量在辐射后0.5h左右达到高峰,同时细胞也开始清除CPDs,辐射后4h内清除速率较快,4h后清除速率逐渐降低,照光前加入黄芩溶液,可以减少CPDs生成,照光后即刻加入川芎和EGCG溶液,可加快CPDs清除(P<0.05);UVB照射后可明显增加HaCaT细胞中p53和PCN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药物可在不同程度上下调上述基因及蛋白表达。结论UVB辐射对HaCaT细胞的损伤程度呈剂量依赖性并导致DNA损伤而产生光产物CPDs,细胞自身有清除CPDs的能力,所试3种中药均可减少光产物水平;这种光保护作用可能与受试中药影响p53和PCNA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波紫外线 EGCG 川芎 黄芩 胸腺嘧啶二聚体 NER P53 PCNA
下载PDF
植物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0
作者 田慧 +1 位作者 张彩霞 方香玲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31,共9页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是一类重要的土传病原真菌。该病菌可侵染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植物如大豆、紫花苜蓿、小麦、棉花和甜菜等引起根腐病,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由于立枯丝核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且种群结构和致病...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是一类重要的土传病原真菌。该病菌可侵染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植物如大豆、紫花苜蓿、小麦、棉花和甜菜等引起根腐病,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由于立枯丝核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且种群结构和致病性复杂,导致其引起植物根腐病的防治尤为困难。本文从立枯丝核菌的形态特征及为害情况、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融合群类型及致病性、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和防治方法等方面,阐述国内外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植物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的后续研究及其防治新方法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根腐病 菌丝融合群 致病性 防治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