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8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二) 被引量:269
1
作者 黄从新 长生 +11 位作者 杨延宗 黄德嘉 张澍 江洪 杨新春 吴书林 刘少稳 李莉 曹克将 王方正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67-197,共31页
前言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提示,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 前言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提示,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因此,加强对房颤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治疗建议 临床意义 60岁以上 发病率 心律失常 研究报告 年龄增长 人类健康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被引量:258
2
作者 刘静 +7 位作者 孙艺红 彭道泉 张宇清 刘靖 胡大一 韩雅玲 宁光 长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00-1038,共39页
心血管病是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实践证明,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为核心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为全面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并进一步规范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诊... 心血管病是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实践证明,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为核心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为全面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并进一步规范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诊断和治疗,提高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整体水平,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遵循国内外指南撰写规范,汇总评价最新研究证据并参考相关指南,最终形成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该指南包括前言、指南制定的方法学、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现状、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生活方式干预、血脂管理、血压管理、2型糖尿病管理以及阿司匹林的使用10部分内容。该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将为推进我国心血管病预防实践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一级预防 指南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 被引量:237
3
作者 黄从新 张澍 +29 位作者 黄德嘉 曹克将 陈柯萍 陈明龙 董建增 华伟 黄鹤 江洪 蒋晨阳 李莉 刘少稳 刘兴鹏 刘旭 刘育 长生 孟旭 商丽华 苏晞 唐其柱 王祖禄 吴立群 吴书林 夏云龙 杨杰孚 杨新春 杨延宗 杨艳敏 姚焰 郑哲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5期321-384,共64页
前言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以来的3年间,有关心房颤动(房颤)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不断问世,有些刷新了对房... 前言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以来的3年间,有关心房颤动(房颤)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不断问世,有些刷新了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如转子(Rotor)学说、自主神经调节学说等;有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催生了新的治疗观点,完善了以前的治疗策略,如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应用、左心耳干预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治疗观 循证医学证据 调节学说 中华医学会 口服抗凝药 心电生理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 被引量:208
4
作者 黄从新 张澍 +27 位作者 长生 杨延宗 黄德嘉 曹克将 江洪 杨新春 吴书林 商丽华 华伟 张奎俊 李莉 丁燕生 王祖禄 刘少稳 刘旭 董建增 姚焰 陈柯萍 陈明龙 吴立群 廖德宁 黄鹤 李述峰 吴钢 蒋晨阳 王方正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年第4期246-289,共44页
前言自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制订并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0》以来,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ofCardiology,ESC),美国心脏协... 前言自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制订并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0》以来,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ofCardiology,ESC),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AHA),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CardiovascularSociety,C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治疗 欧洲心脏病学会 中华医学会 美国心脏协会 心电生理 心血管病 加拿大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 被引量:198
5
作者 黄从新 张澍 +28 位作者 黄德嘉 曹克将 陈柯萍 陈明龙 董建增 华伟 黄鹤 江洪 李莉 刘少稳 刘旭 刘兴鹏 刘育 长生 孟旭 商丽华 苏晞 唐其柱 王祖禄 吴立群 吴书林 夏云龙 杨杰孚 杨新春 杨延宗 杨艳敏 姚焰 郑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年第5期377-434,共58页
自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Soci—etyofPacingandElectrophysiology,CSPE)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以来的三年间,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不断问世,有些刷新了对房... 自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Soci—etyofPacingandElectrophysiology,CSPE)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以来的三年间,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不断问世,有些刷新了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如Rotor学说、自主神经调节学说等;有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催生了新的治疗观及/或完善了以前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治疗观 循证医学证据 调节学说 中华医学会 心电生理 临床研究 发生机制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148
6
作者 长生 周玉杰 +6 位作者 郑知刚 颜红兵 王勇 李霄 柯元南 汤旦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目的 调查分析北京地区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单一中心的 5 2 0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进行随访调查 ,男 346例 ,女 174例 ,入选年龄 4 0~ 10 2(71 2± 12 2 )岁 ,平均随访 (6 75± 4... 目的 调查分析北京地区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单一中心的 5 2 0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进行随访调查 ,男 346例 ,女 174例 ,入选年龄 4 0~ 10 2(71 2± 12 2 )岁 ,平均随访 (6 75± 4 0 3)年 ,累计随访 32 2 7人年。结果 该组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平均为 5 3%。房颤患者各年龄段的脑卒中发生率 :<6 0岁为 1 2 % (95 %可信区间 0 6 7%~1 73% ,合并危险因素者 1 6 % ,不合并危险因素者 1 0 % ) ;6 0~ 70岁为 4 0 % (95 %可信区间 3 38%~4 6 2 % ,合并危险因素者 5 1% ,不合并危险因素者 3 1% ) ;71~ 80岁为 6 7% (95 %可信区间5 96 %~ 7 4 4 % ,合并危险因素者 8 8% ,不合并危险因素者 4 0 % ) ;>80岁为 7 8% (95 %可信区间6 75 %~ 8 85 % ,合并危险因素者 7 7% ,不合并危险因素者 7 9%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与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史等危险因素呈正相关 (P值均小于 0 0 5 )。结论 北京地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非抗凝状态下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 5 3% ;高龄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缺血性脑卒中史为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缺血性脑卒中 发生率 影响因素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目前认识和治疗建议 被引量:154
7
作者 陈新 张澍 +13 位作者 胡大一 长生 黄从新 王方正 杨延宗 张奎俊 李莉 杨新春 曹克将 江洪 吴书林 华伟 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专家工作组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1年第2期69-94,共26页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尽管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 ,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 ,产生明显症状 ,尤其使患者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大多数房颤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尤其二尖瓣病变的患者。发...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尽管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 ,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 ,产生明显症状 ,尤其使患者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大多数房颤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尤其二尖瓣病变的患者。发生在无可察觉的心血管病和其它病因的孤立性房颤也不少见 ,约占 30 %。除了病因治疗外 ,房颤的处理有 3个策略 ,包括 (1)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2 )控制心室率 ;和 (3)预防栓塞性事件 ,尤其脑卒中。有些患者需要 1个以上的治疗策略。尽管有一些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资料有助于临床医师作出治疗决策 ,但只有抗凝治疗能裨益患者有较多的证据。但是 ,由于种族差异 ,在白种人群中进行的随机临床试验所获得的资料是否适合中国人尚难定论。本文就房颤的目前认识和治疗方法提出建议 ,供广大临床医师参考 ,包括 (1)控制心室率的病例选择及具体方法 ;(2 )药物和非药物方法转复窦性心律 ;(3)抗心律失常药维持窦性心律 ;(4)经胸和心内直流电转复心律 ;(5 )心脏起搏预防房颤复发 ;(6 ) Cox迷宫手术预防房颤复发 ;和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 非药物干预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 被引量:121
8
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 +17 位作者 长生 吴书林 刘少稳 韩雅玲 王伟 白英 刘念 刘晓霞 汤日波 李松南 李昌义 赵欣 桑才华 夏时俊 郭雪原 郭琦 蒋超 蒋晨曦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2-618,共47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和痴呆风险。过去二十年在房颤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我国...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和痴呆风险。过去二十年在房颤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我国房颤管理的规模、质量和经验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制定房颤诊断和治疗指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房颤规范化管理,及时、充分地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组织专家,共同制定了《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该指南详尽阐述了房颤管理的各个环节,并根据亚洲房颤人群特点提出了CHA_(2)DS_(2)-VASc-60卒中评分,重新评价了房颤筛查的临床应用,强调了早期节律控制的意义和导管消融在节律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凝 节律控制 导管消融 综合管理
原文传递
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19) 被引量:117
9
作者 江立生 +2 位作者 何奔 长生 吴书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37-955,共19页
左心耳封堵(LAAC)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被多个随机对照和注册研究所证实,也已被多个指南推荐用于具有高卒中风险房颤患者卒中的预防。然而,LAAC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应用不能仅限于指南所涉及适应证和禁忌证的讨论,... 左心耳封堵(LAAC)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被多个随机对照和注册研究所证实,也已被多个指南推荐用于具有高卒中风险房颤患者卒中的预防。然而,LAAC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应用不能仅限于指南所涉及适应证和禁忌证的讨论,还应包括该技术所涉及的多种器械和操作的综合应用,影像学指导和评估,并发症处理,围术期及术后用药,以及术后管理等多方面内容。鉴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推荐很难涵盖上述所有方面,因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经充分讨论,最终形成了本共识。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本共识对LAAC及其相关技术应用的合理性、是否有更多临床获益或更少操作相关并发症给予适合(合理,有更多获益或更少并发症)、不确定(有一定合理性,但尚需更多证据)和不适合(不一定合理,不太可能获益或有更多并发症)3种不同等级的推荐,以指导和规范LAAC及其相关技术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 卒中
原文传递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99
10
作者 袁祖贻 +6 位作者 吴书林 韩雅玲 曲鹏 刘少稳 长生 薛玉梅 雷新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52-564,共13页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存在临床并不少见。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存在临床并不少见。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会增加出血风险。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合并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并及时更新,而我国尚缺乏相应的抗栓治疗指南或共识。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等,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房颤动 抗栓管理
原文传递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更新版) 被引量:97
11
作者 刘文玲 胡大一 +8 位作者 郭继鸿 长生 陈红 浦介麟 张海澄 蒋文平 李毅刚 杨新春 白融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16-925,共10页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占急诊科患者的0.9% ~1.7%[1],住院患者的1% ~3%[2].导致晕厥的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因此,规范晕厥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 自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占急诊科患者的0.9% ~1.7%[1],住院患者的1% ~3%[2].导致晕厥的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因此,规范晕厥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 自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2006年发布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来,在晕厥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修订了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发布了晕厥诊断的标准方案.目前,针对中国人群晕厥的相关研究较前有所丰富,包括流行病学[3]、临床特征[4-5]、诊断方法[6-7]及有关血管迷走性晕厥、心源性晕厥的预后分析89],但数据仍然有限,无论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还是治疗手段方面,均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儿童晕厥的研究略显优势,在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使得我们对中国儿童人群的晕厥有了进一步了解[1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血管迷走性晕厥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专家 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0 被引量:93
12
作者 黄从新 张澍 +20 位作者 长生 杨延宗 黄德嘉 曹克将 江洪 杨新春 吴书林 商丽华 张奎俊 李莉 丁燕生 王祖禄 刘少稳 刘旭 董建增 姚焰 陈柯萍 陈明龙 王方正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年第5期328-369,共42页
前言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据Framingham研究提示[1],人群患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可达6%;而8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高达8.8%[2];国内研究提示[3],我国房... 前言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据Framingham研究提示[1],人群患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可达6%;而8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高达8.8%[2];国内研究提示[3],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室上性心动过速 治疗 人类健康 人群 患病率
原文传递
561例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蚀经验 被引量:84
13
作者 胡大一 丁燕生 +5 位作者 长生 李毅刚 李宜富 王家宁 王乐信 汪丽蕙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4-15,共2页
对561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射频导管消蚀治疗,其中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413例(429条旁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42例,房性心动过速3例,心房扑动2例,心脏正常的室性心动过速1例。... 对561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射频导管消蚀治疗,其中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413例(429条旁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42例,房性心动过速3例,心房扑动2例,心脏正常的室性心动过速1例。显性旁路消蚀成功靶点心电图特征为:AV≤40ms,V波较体表心电图最早的delta波提前≥20ms,A/V<1。隐匿旁路成功的靶点心电图特征为:心室起搏时VA≤40ms,A/V<1。对左前旁路患者、合并主动脉瓣狭窄者、动脉迂曲的老年人或需同时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者,导管经股动脉逆行放入左室不易到位,可采用房间隔穿刺法,本组6例均获成功。房室结改良患者采用下位法较后位法消蚀的平均放电次数、时间及操作时间均少(P值<0.05)。本组2例(0.4%)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平均随访6.1±4.9个月,14例(2.6%)复发,均再次消蚀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射频消蚀
原文传递
375例胸痹心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5
14
作者 张敏州 丁邦晗 +2 位作者 张维东 李健 长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目的 :了解胸痹心痛的证型和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结果的关系 ,为胸痹心痛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 37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冠脉造影检查 ,比较不同造影结果的证型特点。结果 :冠脉狭窄组的血瘀证和痰浊证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 目的 :了解胸痹心痛的证型和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结果的关系 ,为胸痹心痛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 37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冠脉造影检查 ,比较不同造影结果的证型特点。结果 :冠脉狭窄组的血瘀证和痰浊证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 (P均 <0 .0 5 ) ;无病变组的气滞证显著高于三支病变组 (P<0 .0 5 ) ;三支病变组的血瘀证和痰浊证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病变组 (P均 <0 .0 5 ) ;双支病变组的痰浊证比例显著高于无病变组 (P <0 .0 5 ) ;不同冠脉造影结果及病变支数的证型虚实分布和证型相兼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 <0 .0 0 1)。结论 :胸痹心痛的冠脉造影结果不同其证型特点不同 ,血瘀证和痰浊证是胸痹心痛危险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心痛 冠状动脉造影 中医证型 对比研究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67
15
作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 孙艺红 +8 位作者 陈康 陈歆 谷伟军 郭远林 李一君 刘彤 彭道泉 母义明 长生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1-437,共17页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合并疾病,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为规范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组织心脏科和内分泌科领域的专家,总结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进展及...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合并疾病,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为规范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组织心脏科和内分泌科领域的专家,总结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制定了本共识。本共识分别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管理的角度进行阐述,涵盖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和心力衰竭)的诊断、药物治疗及危险因素管理等相关的临床重要内容,旨在加强患者的综合管理并最终改善患者预后。心血管疾病的管理主要包括血压、血脂、抗栓、抗心肌缺血、抗心室重构等。糖尿病的管理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降糖、血糖监测治疗及低血糖预防。此外,本共识还针对特殊人群如糖尿病肾病、高龄(>75岁)及心血管危重症等患者给出了具体的临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冠心病 心力衰竭 血压 血脂 降糖治疗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治疗的问题与前景 被引量:62
16
作者 胡大一 长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3-194,共2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治疗 心律失常 预防 血栓栓塞
原文传递
经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61
17
作者 黄从新 长生 +15 位作者 张澍 曹克将 黄德嘉 吴书林 江洪 刘少稳 杨延宗 杨新春 张奎俊 李莉 刘旭 丁燕生 商丽华 王方正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48-258,共11页
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我国人群的发病率约为0.77%”,且随人口不断老龄化,其发病率将进一步提升。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有限,也不改善患者预后,故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自199... 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我国人群的发病率约为0.77%”,且随人口不断老龄化,其发病率将进一步提升。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有限,也不改善患者预后,故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自1998年国内开展房颤导管消融以来,我国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迄今已累计完成房颤导管消融近万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消融治疗 心房颤动 专家 中国 快速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 药物疗效 消融技术
原文传递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住院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普伐他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5
18
作者 赵卓 吴学思 +3 位作者 韩智红 吕强 胡荣 长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住院早期 (2天内 )应用不同剂量普伐他汀后血清炎症因子以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 ,连续入选UA 10 8例患者 ,随机分为三组 :普伐他汀 2 0mg组 37例、1...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住院早期 (2天内 )应用不同剂量普伐他汀后血清炎症因子以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 ,连续入选UA 10 8例患者 ,随机分为三组 :普伐他汀 2 0mg组 37例、10mg组 37例 ;对照组 34例。他汀类两组均于入院 2 4~ 4 8h内给予普伐他汀治疗。测定三组入院时、入院后 4周、8周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白介素 6 (IL 6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纤维蛋白原 (FG)水平变化。并从中选择 4 0例(三组分别为 15、15、10例 )于入院时、治疗后 8周行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测定。随访近期内 (2个月 )发生心性事件。结果  (1)UA住院早期应用普伐他汀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且2 0mg作用优于 10mg。这种益处早在治疗 4周后即可见 ,8周时更为明显。 (2 )UA患者住院后尽早(2 4~ 4 8h内 )开始积极的降脂治疗有益于降低近期心性事件的发生。结论 UA患者住院早期 (2 4~ 4 8h)应用普伐他汀可降低炎症因子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2 0mg作用明显优于 10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伐他汀 住院 患者 UA 入院 血管内皮功能 早期应用 变化
原文传递
房颤的流行病学进展 被引量:54
19
作者 长生 《医学与哲学(B)》 2016年第11期8-9,26,共3页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使得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不断增长。房颤相关流行病学的研究能够提供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人群间房颤患病率、...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使得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不断增长。房颤相关流行病学的研究能够提供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人群间房颤患病率、发病率、房颤合并症、房颤治疗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可为房颤的防控、治疗策略提供针对性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流行病学 房颤合并症
下载PDF
室性早搏的经导管射频消融评价 被引量:52
20
作者 长生 王建安 +7 位作者 董建增 刘旭 周玉杰 王勇 颜红兵 赵瑞革 杜昕 刘兴鹏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1期11-13,共3页
评价单形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 97例症状严重的正常心脏室早患者进行了导管射频消融 ,男 38例、女 5 9例 ,年龄 46 .2± 7.1岁。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早QRS波形态... 评价单形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 97例症状严重的正常心脏室早患者进行了导管射频消融 ,男 38例、女 5 9例 ,年龄 46 .2± 7.1岁。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 97例室早全部起源于心室流出道 ,右室流出道室早 95例 ,全部呈左束支阻滞形态 ;左室流出道室早 2例 ,QRS波均呈右束支阻滞形态 ,其中 1例V1导联呈Rs形态 ,1例呈rsr′形态。消融即刻成功率 95 .9% (93/ 97) ,2 4h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早数为 2 0416± 1891次 / 2 4h和 12 2± 140次 / 2 4h(n =19,P <0 .0 0 1)。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19± 6月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症状消除率为 91% ,复发率是 4.3% (4/ 93) ,随访期间亦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而安全地消除正常心脏单形室早 ,可作为症状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心室流出道 心电图 经导管射频消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