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7
1
作者 秦宏玖 +4 位作者 王海生 张敏 胡才智 徐磊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1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手足外科收治14例指腹缺损患者,男12例,女2例,年龄27~63岁,平均49岁。指腹缺损创面面积1.6 cm×1.4 cm~2.5 cm×1.6... 目的探讨改良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手足外科收治14例指腹缺损患者,男12例,女2例,年龄27~63岁,平均49岁。指腹缺损创面面积1.6 cm×1.4 cm~2.5 cm×1.6 cm,以患指背侧筋膜为蒂部设计皮瓣,旋转点不超过中节指骨的中点水平。倒L形切断远侧指间关节水平筋膜组织后翻转筋膜蒂及皮瓣,修复指腹缺损。近节供区以前臂全厚皮片移植修复。记录皮瓣术后存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外观、两点辨距觉,根据关节总活动度法对手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4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大小1.8 cm×1.6 cm~2.7 cm×1.8 cm,其中1例皮瓣远端出现水泡,抽液换药后自行愈合。14例均获得5~12个月随访,平均8.9个月。皮瓣外观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外观满意,末次随访评定手功能:优9例,良5例。皮瓣两点辨距觉8~11 mm,平均9.9 mm。结论改良指背筋膜蒂皮瓣切取简单、重建效果满意,可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指动脉
原文传递
股骨外侧壁形态对股骨转子区骨折内固定失效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欣 +2 位作者 胡旭 杨民 程文静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42-246,共5页
目的:探讨外侧壁形态与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定失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行内固定治疗的295例股骨转子区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早期内固定失败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失败组19例和正常组276例。对两组患者性别、患侧... 目的:探讨外侧壁形态与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定失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行内固定治疗的295例股骨转子区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早期内固定失败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失败组19例和正常组276例。对两组患者性别、患侧、年龄、AO分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血红蛋白、X线测量下外侧壁厚度、术前合并内科疾病、术中失血量、术后尖顶距(tip apex distance,TAD)、术后颈干角、手术时间等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两组外侧壁形态,对外侧壁形态与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失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两组患者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TAD、术后颈干角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失败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gue scale,VAS)高于正常组(P<0.01),失败组Harris评分小于正常组(P<0.05)。绘制外侧壁形态与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定失败之间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中点侧壁厚度的临界值为16.5 mm,ROC曲线下面积0.845;平均侧壁厚度的临界值为16.5 mm,ROC曲线下面积0.838;侧壁轴向面积的临界值为7.5 mm,ROC曲线下面积0.826。结论:CT测量下股骨外侧壁形态可作为股骨转子区骨折早期内固定失效的预测因素,对于有风险的患者,应制定更加合理的手术方案及术后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外侧壁 股骨转子区骨折 内固定失效
下载PDF
带线锚钉联合髌骨纵向钻孔Nice结捆扎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欣 袁建敏 +2 位作者 丁国正 程文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5-680,共6页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联合髌骨纵向钻孔Nice结捆扎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7例单侧髌骨下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7例采用带线锚钉联合髌骨纵向钻孔Nice结捆扎技术(A组),20...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联合髌骨纵向钻孔Nice结捆扎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7例单侧髌骨下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7例采用带线锚钉联合髌骨纵向钻孔Nice结捆扎技术(A组),20例采用传统克氏针张力带技术(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骨折侧别、合并内科疾病以及术前血红蛋白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运动范围、疼痛、日常工作、肌肉萎缩、助行辅助物、关节积液、打软腿、爬楼梯)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7年。X线片复查示,A组骨折均愈合,B组2例骨折不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膝关节活动度以及Bostman评分中的运动范围评分、总分以及疗效评定均优于B组(P<0.05),两组Bostman评分中其他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B组发生2例内固定失效、1例内固定激惹,A组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技术相比,带线锚钉联合髌骨纵向钻孔Nice结捆扎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术后患者能尽早开始康复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骨折 带线锚钉 Nice结 内固定
原文传递
通过数字化分析对髋臼下螺钉最大通道参数的测量和置钉可行性的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民 +1 位作者 陶周善 李天霖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通过对髋臼结构的数字化分析,测量髋臼下螺钉最大通道的参数,并评估髋臼下螺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行骨盆CT平扫100例患者的骨盆CT数据,男50例,年龄20~84(48.42±17.48)岁,女50例,年龄18~87(55.... 目的:通过对髋臼结构的数字化分析,测量髋臼下螺钉最大通道的参数,并评估髋臼下螺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行骨盆CT平扫100例患者的骨盆CT数据,男50例,年龄20~84(48.42±17.48)岁,女50例,年龄18~87(55.02±19.54)岁,髋臼骨折、髋关节发育不良和髋臼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除外。将CT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中,生成三维模型,在骨盆入口位找到髋臼下通道在耻骨中段的轴向投影区,在投影区置入虚拟螺钉,分别测出髋臼下最大通道的直径、髋臼下最大通道的长度、入钉点到耻骨联合的距离、入钉点到髂前上棘的距离以及入钉点到骨盆内侧边缘的距离。再将骨盆模型导入3-matic软件中,建立骨盆模型的骨盆前平面及正中矢状面,测量螺钉轴线与2个平面的角度。以5 mm作为置入3.5 mm螺钉的标准,计算螺钉的置入率。结果:在100例病例中,有49%的患者存在直径≥5 mm的髋臼下通道,其中男性置钉率明显高于女性。髋臼下最大通道的平均直径(4.86±1.72)mm,平均长度(94.04±8.29)mm,入钉点到耻骨联合平均距离(60.92±4.84)mm,到髂前上棘平均距离(85.15±6.85)mm,到骨盆内缘平均距离(6.12±3.32)mm。螺钉轴线与正中矢状面的平均角度(-1.38±4.74)°,与骨盆前平面的平均角度(56.77±7.93)°。男女性测量参数除螺钉轴线与骨盆前平面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测量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骨盆双侧髋臼下最大通道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所测患者中髋臼下螺钉置入率较低,术前应充分评估置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髋臼下螺钉 髋臼下通道 MIMICS软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