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尼采在中国(1902-2000)
被引量:
2
1
作者
马立安
·
高
利克
(
斯洛伐克
)
林振华(译)
刘燕(校)
《江汉学术》
2016年第2期5-12,共8页
1902—2000年间,尼采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值得回顾。中国人对尼采人格与著作产生浓厚兴趣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918—1925年,当时关注尼采的中国文人与哲学家中,有几位成了五四时期和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现代中国思想的...
1902—2000年间,尼采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值得回顾。中国人对尼采人格与著作产生浓厚兴趣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918—1925年,当时关注尼采的中国文人与哲学家中,有几位成了五四时期和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现代中国思想的奠基人。1925年后,中国第一波"尼采热"退潮,中国知识分子失望地发现,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之说在中国行不通。第二波"尼采热"始于1937年抗日战争伊始,在1940—1941年达到顶点。第三波"尼采热"于1978年被点燃,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尼采研究盛况空前,各类文章、书籍、译本不断涌现。如果说第一波"尼采热"有助于对中国古代传统的"重估一切价值",第二波的特点是复兴或唤醒中国民族主义精神,那么第三波则涉及到存在主义价值与台湾国民党所代表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中国大陆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也有些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尼采热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接受
李石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32年:歌德在中国的接受与纪念活动
被引量:
1
2
作者
马立安
·
高
利克
(
斯洛伐克
)
林振华(译)
刘燕(校)
《长江学术》
2015年第4期97-105,共9页
本文考察了1932年歌德逝世一百周年之际,歌德在中国的接受、翻译、研究与纪念活动。此研究基于当时中国文学家与哲学家的文章,以及波茨坦的德国中心档案馆所藏文献。通过考察《歌德之认识》及其它期刊等重要文本,本文重视了当时中国人...
本文考察了1932年歌德逝世一百周年之际,歌德在中国的接受、翻译、研究与纪念活动。此研究基于当时中国文学家与哲学家的文章,以及波茨坦的德国中心档案馆所藏文献。通过考察《歌德之认识》及其它期刊等重要文本,本文重视了当时中国人对歌德的翻译、接受、阐释、误读及其特殊的时代语境,这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歌德在中国"这一跨文化议题的深入探讨,也有助于梳理德国文学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史、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之间的复杂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浮士德精神
德国文学
中国知识分子
思想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尼采在中国(1902-2000)
被引量:
2
1
作者
马立安
·
高
利克
(
斯洛伐克
)
林振华(译)
刘燕(校)
机构
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与非洲研究所
城市绿洲学校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
出处
《江汉学术》
2016年第2期5-12,共8页
文摘
1902—2000年间,尼采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情况值得回顾。中国人对尼采人格与著作产生浓厚兴趣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是1918—1925年,当时关注尼采的中国文人与哲学家中,有几位成了五四时期和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现代中国思想的奠基人。1925年后,中国第一波"尼采热"退潮,中国知识分子失望地发现,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之说在中国行不通。第二波"尼采热"始于1937年抗日战争伊始,在1940—1941年达到顶点。第三波"尼采热"于1978年被点燃,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尼采研究盛况空前,各类文章、书籍、译本不断涌现。如果说第一波"尼采热"有助于对中国古代传统的"重估一切价值",第二波的特点是复兴或唤醒中国民族主义精神,那么第三波则涉及到存在主义价值与台湾国民党所代表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中国大陆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也有些关联。
关键词
尼采
尼采热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接受
李石岑
Keywords
Nietzsche
Nietzsche' s fever
Chinese Modern Intellectual
Reception
LI Shicen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32年:歌德在中国的接受与纪念活动
被引量:
1
2
作者
马立安
·
高
利克
(
斯洛伐克
)
林振华(译)
刘燕(校)
机构
斯洛伐克科学院
出处
《长江学术》
2015年第4期97-105,共9页
文摘
本文考察了1932年歌德逝世一百周年之际,歌德在中国的接受、翻译、研究与纪念活动。此研究基于当时中国文学家与哲学家的文章,以及波茨坦的德国中心档案馆所藏文献。通过考察《歌德之认识》及其它期刊等重要文本,本文重视了当时中国人对歌德的翻译、接受、阐释、误读及其特殊的时代语境,这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歌德在中国"这一跨文化议题的深入探讨,也有助于梳理德国文学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史、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之间的复杂脉络。
关键词
歌德
浮士德精神
德国文学
中国知识分子
思想史
Keywords
Goethe
Faustian Spirit
German Literature
Chinese Intellectual
Intellectual History
分类号
I516.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尼采在中国(1902-2000)
马立安
·
高
利克
(
斯洛伐克
)
林振华(译)
刘燕(校)
《江汉学术》
201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1932年:歌德在中国的接受与纪念活动
马立安
·
高
利克
(
斯洛伐克
)
林振华(译)
刘燕(校)
《长江学术》
201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