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也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双边疆”
被引量:
2
1
作者
赵永春
马
溢
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30,共7页
拉铁摩尔创建的"双边疆"理论,主要强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的不同,忽视边疆概念中"国家"政权的硬件条件,难以解决中国古代复杂的边疆问题。中国古代存在着"各个政权的边疆"和"中国的边疆"两...
拉铁摩尔创建的"双边疆"理论,主要强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的不同,忽视边疆概念中"国家"政权的硬件条件,难以解决中国古代复杂的边疆问题。中国古代存在着"各个政权的边疆"和"中国的边疆"两种边疆的"双边疆","中国的边疆"又存在中国内部的边疆(内边疆)和外部边疆(外边疆)的另一种形式的"双边疆"。中国古代"各个政权的边疆"与"中国的边疆"存在着背离与重合现象,各个政权的"内边疆"不是中国的边疆,各个政权分立时期的各个政权的"外边疆"只代表中国边疆的一部分,不代表中国边疆的全部,只有各个政权的"外边疆"合起来才能共同构成中国的边疆。各个政权的边疆在中国古代没有完全实现统一的情况下,与中国的边疆存在背离现象,只有实现大统一的元朝和清朝的边疆才与中国的边疆重合在一起,完全等同于中国的边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
古代边疆
“内边疆”
“外边疆”
“双边疆”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金人自称“中国”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发展进程
被引量:
1
2
作者
赵永春
马
溢
澳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第2期137-143,共7页
何谓"中国",学界虽然几经讨论,但还是有人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不是"中国"。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仅华夏汉族及其政权自我认同为"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也具有"中国"认同意识。这种"...
何谓"中国",学界虽然几经讨论,但还是有人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不是"中国"。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仅华夏汉族及其政权自我认同为"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也具有"中国"认同意识。这种"中国"认同意识,既包括各个民族及其政权的自我"中国"认同,也包括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对中国古代各种内涵的"中国"的认同,还包括后来政权对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要疆域范围,与自己或有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所继承的多个政权,称其为"中国"的认同。可以说,中国古代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均视中国历史为自己的历史,视中国传统文化为自己的文化,具有强烈的"中国"认同意识。这种"中国"认同意识,使各民族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共同凝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不仅为"中国"国号的奠定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这组专题讨论包含的五篇论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分别对慕容鲜卑、金人、元人及清人的"中国"认同观念进行了探讨。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并有更多的学人参与进来,将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中国”认同
多民族统一国家
中华民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历史不应等同于汉民族发展史
3
作者
赵永春
马
溢
澳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3-104,共12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人数最多,文明起源最早,文化发展最快,一直主导中国历史走向,但我们不能用汉民族发展史代替中国发展史。因为,中国古代"中国"一词除了具有指称华夏汉族及其政权的涵义以外,还有指称"中原"的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人数最多,文明起源最早,文化发展最快,一直主导中国历史走向,但我们不能用汉民族发展史代替中国发展史。因为,中国古代"中国"一词除了具有指称华夏汉族及其政权的涵义以外,还有指称"中原"的涵义,应该包括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还有指称"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即"懂礼即中国")的文化涵义,应该包括"懂礼"的有文化的少数民族;还有指称"国家"政权的涵义,应该包括受汉族国家或中原国家政权管辖的少数民族;中国古代,后来政权也称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政权所继承的多个政权为"中国",即中国古代的"中国"还有"继承性中国"的涵义,更是与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密不可分。可见,中国古代,汉民族仅仅指一个单一的民族,而"中国"则不仅包括汉民族,也包括"中国"的少数民族。认识汉民族发展史,仅仅是认识汉民族一个民族的发展史,而认识中国历史则需要认识属于"中国"的各个民族的发展史,不能用汉民族发展史代替整个中国发展史。我们在认识中国各个民族历史时,尤其要注意从"继承性中国"的内涵中去认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民族的历史,即从"后人看中国"中去认识"中国",才会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少数民族
上溯法
原文传递
中国历史不应等同于汉民族发展史
4
作者
赵永春
马
溢
澳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9年第1期218-218,共1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人数最多,文明起源最早,文化发展最快,一直主导中国历史走向,但我们不能用汉民族发展史代替中国发展史。因为,中国古代“中国”一词除了具有指称华夏汉族及其政权的涵义以外,还有指称“中原”的涵义,应该包括进入...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人数最多,文明起源最早,文化发展最快,一直主导中国历史走向,但我们不能用汉民族发展史代替中国发展史。因为,中国古代“中国”一词除了具有指称华夏汉族及其政权的涵义以外,还有指称“中原”的涵义,应该包括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还有指称“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即“懂礼即中国”)的文化涵义,应该包括“懂礼”的有文化的少数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发展史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
少数民族
中原地区
文明起源
文化发展
历史走向
原文传递
题名
也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双边疆”
被引量:
2
1
作者
赵永春
马
溢
澳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
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30,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S002)
文摘
拉铁摩尔创建的"双边疆"理论,主要强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的不同,忽视边疆概念中"国家"政权的硬件条件,难以解决中国古代复杂的边疆问题。中国古代存在着"各个政权的边疆"和"中国的边疆"两种边疆的"双边疆","中国的边疆"又存在中国内部的边疆(内边疆)和外部边疆(外边疆)的另一种形式的"双边疆"。中国古代"各个政权的边疆"与"中国的边疆"存在着背离与重合现象,各个政权的"内边疆"不是中国的边疆,各个政权分立时期的各个政权的"外边疆"只代表中国边疆的一部分,不代表中国边疆的全部,只有各个政权的"外边疆"合起来才能共同构成中国的边疆。各个政权的边疆在中国古代没有完全实现统一的情况下,与中国的边疆存在背离现象,只有实现大统一的元朝和清朝的边疆才与中国的边疆重合在一起,完全等同于中国的边疆。
关键词
中国边疆
古代边疆
“内边疆”
“外边疆”
“双边疆”理论
Keywords
China's borderland
anient borderland
"internal borderland"
"external-borderland"
theory of "double borderlands"
分类号
K928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金人自称“中国”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发展进程
被引量:
1
2
作者
赵永春
马
溢
澳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出处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第2期137-143,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15ZDB027)
文摘
何谓"中国",学界虽然几经讨论,但还是有人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不是"中国"。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仅华夏汉族及其政权自我认同为"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政权也具有"中国"认同意识。这种"中国"认同意识,既包括各个民族及其政权的自我"中国"认同,也包括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对中国古代各种内涵的"中国"的认同,还包括后来政权对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要疆域范围,与自己或有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所继承的多个政权,称其为"中国"的认同。可以说,中国古代各个民族及其政权均视中国历史为自己的历史,视中国传统文化为自己的文化,具有强烈的"中国"认同意识。这种"中国"认同意识,使各民族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共同凝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不仅为"中国"国号的奠定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这组专题讨论包含的五篇论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分别对慕容鲜卑、金人、元人及清人的"中国"认同观念进行了探讨。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并有更多的学人参与进来,将研究引向深入。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中国”认同
多民族统一国家
中华民族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历史不应等同于汉民族发展史
3
作者
赵永春
马
溢
澳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
出处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3-104,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15ZDB027)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人数最多,文明起源最早,文化发展最快,一直主导中国历史走向,但我们不能用汉民族发展史代替中国发展史。因为,中国古代"中国"一词除了具有指称华夏汉族及其政权的涵义以外,还有指称"中原"的涵义,应该包括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还有指称"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即"懂礼即中国")的文化涵义,应该包括"懂礼"的有文化的少数民族;还有指称"国家"政权的涵义,应该包括受汉族国家或中原国家政权管辖的少数民族;中国古代,后来政权也称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政权所继承的多个政权为"中国",即中国古代的"中国"还有"继承性中国"的涵义,更是与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密不可分。可见,中国古代,汉民族仅仅指一个单一的民族,而"中国"则不仅包括汉民族,也包括"中国"的少数民族。认识汉民族发展史,仅仅是认识汉民族一个民族的发展史,而认识中国历史则需要认识属于"中国"的各个民族的发展史,不能用汉民族发展史代替整个中国发展史。我们在认识中国各个民族历史时,尤其要注意从"继承性中国"的内涵中去认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民族的历史,即从"后人看中国"中去认识"中国",才会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
关键词
汉族
少数民族
上溯法
分类号
K20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历史不应等同于汉民族发展史
4
作者
赵永春
马
溢
澳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
出处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9年第1期218-218,共1页
文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人数最多,文明起源最早,文化发展最快,一直主导中国历史走向,但我们不能用汉民族发展史代替中国发展史。因为,中国古代“中国”一词除了具有指称华夏汉族及其政权的涵义以外,还有指称“中原”的涵义,应该包括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还有指称“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即“懂礼即中国”)的文化涵义,应该包括“懂礼”的有文化的少数民族.
关键词
民族发展史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
少数民族
中原地区
文明起源
文化发展
历史走向
分类号
D6 [政治法律—政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也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双边疆”
赵永春
马
溢
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金人自称“中国”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发展进程
赵永春
马
溢
澳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历史不应等同于汉民族发展史
赵永春
马
溢
澳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0
原文传递
4
中国历史不应等同于汉民族发展史
赵永春
马
溢
澳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