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碰撞与超越——以哈萨克女作家和维吾尔女作家作品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昌吉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22-25,共4页
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碰撞与交融中,哈萨克女作家和维吾尔女作家的作品都深刻地表现了"民族性"同"当代性"的结合,但同中有异的是哈萨克女作家更多地表现民族性的坚守与现代性的困惑,维... 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碰撞与交融中,哈萨克女作家和维吾尔女作家的作品都深刻地表现了"民族性"同"当代性"的结合,但同中有异的是哈萨克女作家更多地表现民族性的坚守与现代性的困惑,维吾尔女作家则表现为较为自觉的现代批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现代 困惑 批判
下载PDF
命运弹唱:新疆哈萨克族题材电影《鲜花》审美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118-120,共3页
《鲜花》是一部富有新疆特色的本土电影,影片展现了哈萨克族浓郁的风情,通过对主人公鲜花命运的影像叙事,鲜明地张扬了哈萨克族的文化艺术和民族精神。在当今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新疆古朴纯净的民族文化无疑是净化社会... 《鲜花》是一部富有新疆特色的本土电影,影片展现了哈萨克族浓郁的风情,通过对主人公鲜花命运的影像叙事,鲜明地张扬了哈萨克族的文化艺术和民族精神。在当今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新疆古朴纯净的民族文化无疑是净化社会风气、建设大美新疆的重要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花》 哈萨克族 审美
下载PDF
《父与子》的美学观相 被引量:1
3
作者 《昌吉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62-66,共5页
《父与子》是德国幽默大师埃·奥·卜劳恩创作的一部连环漫画集。以父子间的情感点滴为创作原料,《父与子》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本文通过对《父与子》的解读,从中分析作者的美学构想及其作品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父与子》漫画 陌生化 召唤结构 寓教于乐
下载PDF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审美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3-128,共6页
本文以新疆天山北麓的康家石门子岩画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内容、风格、主题的了解上,探索作品体现出的艺术内涵、社会功能以及精神价值。
关键词 康家石门子岩画 艺术内涵 社会功能 精神价值
原文传递
新疆昌吉二六工拱北文化符号隐喻探析
5
作者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0-122,共3页
本文试图通过对新疆昌吉市二六工拱北的深入调查,以拱北的文化符号特征为切入点,探析回族拱北符号的隐喻意义。
关键词 拱北 回族 隐喻 昌吉
原文传递
回回帽的民族审美内涵
6
作者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2期127-130,共4页
文章认为作为回族文化的象征与符号,回回帽与生俱来所承载的民族感情与民族意义是其他物质形式难以匹敌的。作者从回回帽的渊源以及审美特征,包括造型、装饰、色彩几方面解析回回帽,试图诠释其审美内涵。
关键词 回回帽 穆斯林 民族文化 审美
下载PDF
回族符号审美观察
7
作者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2期130-133,共4页
文章从符号学角度归纳了代表回族的文化元素,并从历史、文化、社会三个角度进行了阐释,展现了小白帽、头巾、油香、赛俩目和伊玛尼手指五种符号的渊源与价值。
关键词 回族 符号 审美 小白帽 油香 马斯洛
下载PDF
回族头饰的符号学解读
8
作者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0-122,共3页
作为一支在中国环境下借助伊斯兰文化基因孕育和成形的民族,回族的民俗处处体现着伊斯兰文化的保守和汉文化的儒雅。作为辨别民族身份最直观和清晰的符号,回族服饰以朴实、素雅的风格在中国少数民族中独树一帜,而其中的精髓——头饰,已... 作为一支在中国环境下借助伊斯兰文化基因孕育和成形的民族,回族的民俗处处体现着伊斯兰文化的保守和汉文化的儒雅。作为辨别民族身份最直观和清晰的符号,回族服饰以朴实、素雅的风格在中国少数民族中独树一帜,而其中的精髓——头饰,已是回族服饰展现其美学思想和审美能力的灵魂。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对回族头饰的渊源、设计和社会功能展开解读,以为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增砖添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族 头饰 符号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