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42
1
作者 孙彧 +2 位作者 牛涛 付如友 胡俊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7-406,共10页
根据1971~2010年567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日数和霾日数资料,分析了我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利用REOF(旋转经验函数正交)分解对雾日数进行气候区划。结果表明:(1)雾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根据1971~2010年567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日数和霾日数资料,分析了我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利用REOF(旋转经验函数正交)分解对雾日数进行气候区划。结果表明:(1)雾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四川盆地地区、湘黔交界、山东沿海以及云南南部等地区。霾主要集中于华北、河南以及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2)在季节变化上:秋、冬季雾和霾的分布大于春夏。(3)雾日数和霾日数年代际变化明显,雾日数在20世纪70至90年代较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减少;霾日数自2001年以来急剧增长。(4)雾日数可以共可分为10个区,其中华北区、川渝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区是雾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日数 霾日数 时空分布 分区
下载PDF
1961—2009年四川极端强降水变化趋势与周期性分析 被引量:52
2
作者 张顺谦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18-1929,共12页
利用四川1961—2009年141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和1998—2007年灾情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复Morlet小波、Gumbel分布、信息扩散等方法,分析了7个区域5个指数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和周期性特点,以及重现期降水极值和洪灾... 利用四川1961—2009年141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和1998—2007年灾情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复Morlet小波、Gumbel分布、信息扩散等方法,分析了7个区域5个指数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和周期性特点,以及重现期降水极值和洪灾损失风险的区域差异,其主要结论是:川西南山地极端降水呈显著增多增强趋势,并在1980年代初发生了突变,盆地东北部和川西高原南部也有增多增强趋势,但不显著,盆地西北部、盆地南部和川西高原北部则有减少减弱趋势,盆地中部则表现出频数增多强度减弱的变化趋势;多数区域和多数指数都存在25 a左右的长周期和6~9 a的短周期,从25 a的长周期看,目前极端降水正处于增多增强的变化过程之中;用Gumbel分布拟合的日最大降水量,其极值区位于盆周山区和高原与盆地的过渡带,3个极值中心主要位于盆地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50 a一遇的日雨量在230 mm以上;盆地大部50 a一遇的洪灾损失率在38%左右,盆地东北部可达45%,广元西南部可达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突变 周期性 风险概率 四川
原文传递
一种改进的华西秋雨指数及其气候特征 被引量:40
3
作者 蒋竹将 +1 位作者 刘佳 李奇临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44,共13页
利用1960-2011年中国601站9~10月逐日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针对他人提出的华西秋雨指数,并结合华西秋雨的天气气候特征,改进建立了一种新的华西秋雨指数,并与他人提出的指数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华西秋雨指数能够相对... 利用1960-2011年中国601站9~10月逐日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针对他人提出的华西秋雨指数,并结合华西秋雨的天气气候特征,改进建立了一种新的华西秋雨指数,并与他人提出的指数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华西秋雨指数能够相对更好的反映华西秋雨易发地区的地理分布及其强度变化,更准确地表征华西秋雨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新指数发现华西秋雨的全区一致性特征明显,并呈现准6年周期的年际变化,其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偏强,197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后期偏弱,进入21世纪,呈现出由弱转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雨指数 华西 对比分析 气候特征
下载PDF
1961—2008年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气候变化和突变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戴洋 罗勇 +3 位作者 王长科 沈永平 王小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42,共8页
利用1961—2008年若尔盖高原湿地境内的5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象数据和玛曲水文站的径流数据,分析了近48a来若尔盖湿地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应用M-K方法、累积距平和滑动t检验对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气候突变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从1960年代... 利用1961—2008年若尔盖高原湿地境内的5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象数据和玛曲水文站的径流数据,分析了近48a来若尔盖湿地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应用M-K方法、累积距平和滑动t检验对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气候突变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从1960年代的冷湿期,到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后期的冷干期,再到1990年代末起增暖迅速进入暖干期,若尔盖湿地气候呈现较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一方面,总云量持续减少,日照时数上升,平均气温明显上升,气温日较差逐渐减小;另一方面,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总体都呈减少趋势,干燥指数也逐渐降低.秋季是若尔盖高原湿地气候发生暖干化最明显的季节,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温度显著升高的贡献.日较差是蒸发量变化的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但低云量、气温、日照等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别在1997年和1985年发生突变,分别转为迅速增暖和持续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气候变化 气候突变
下载PDF
华西秋雨准4年周期特征及其与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31
5
作者 王春学 +1 位作者 王佳津 王劲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3-652,共10页
利用1959~2011年华西地区气象台站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采用多锥度—奇异值分解(MTM-SVD)方法,研究了华西秋雨的准4年周期特征及其与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协同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华西秋雨具有显著的准... 利用1959~2011年华西地区气象台站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采用多锥度—奇异值分解(MTM-SVD)方法,研究了华西秋雨的准4年周期特征及其与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协同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华西秋雨具有显著的准4年周期,其典型循环表现为“偏强,略偏强,偏弱,略偏弱”的特点.在准4年周期上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温度对华西秋雨的协同变化表现为“偏低,略偏低,偏高,略偏高”,这种协同变化从初夏就体现出来,并一直持续到秋末.同时在准4年周期上,华西秋雨对ENSO事件也存在一定的响应,但是主要体现在发生强ENSO事件时.准4年周期的环流分析表明,夏季到秋季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温度偏低(高)时,秋季500 hPa高度场出现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波列正(负)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东),华西地区来自南海西太平洋和孟加拉的水汽输送偏多(少),华西秋雨偏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秋雨 多锥度—奇异值分解 周期 海温
下载PDF
钾营养对柰李叶片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杨军 刘桂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38-244,共7页
探讨钾营养对提高柰李果实品质的作用机理,为柰李生产中科学施用钾肥,达到丰产优质高效栽培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通过对柰李施用4种水平(NP、NPK1、NPK2和NPK3)的钾肥,研究其对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钾水... 探讨钾营养对提高柰李果实品质的作用机理,为柰李生产中科学施用钾肥,达到丰产优质高效栽培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通过对柰李施用4种水平(NP、NPK1、NPK2和NPK3)的钾肥,研究其对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钾水平处理均可以增加柰李叶绿素含量,提高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RuBP酶羧化效率(CE)和光能利用效率(PUE),降低叶绿素a/b值、叶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有效延缓植株的"午休",而且能提高柰李叶片的Fv/Fm和Fv/Fo,激活叶片电子传递活性和PSⅡ潜在活性、提高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净光合速率(Pn)对光响应曲线表明:不同钾水平处理均可提高叶片的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降低光补偿点(LCP)。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得出以NPK2处理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柰李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对四川省水稻生育期气候资源及生产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庞艳梅 陈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68,共11页
【目的】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水稻生育期气候资源及生产潜力时空变化趋势的预测,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及水稻生产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选取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A2和B2气候情景(2071-2100年)及基准气候... 【目的】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水稻生育期气候资源及生产潜力时空变化趋势的预测,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及水稻生产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选取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A2和B2气候情景(2071-2100年)及基准气候条件(1961-1990年)气象要素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方法和侯光良的方法,分析了四川水稻生育期内主要气候资源(≥10℃积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和缺水率)和水稻生产潜力(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与基准年气候条件相比,在A2和B2 2种气候情景下,2071-2100年四川省水稻生育期内≥10℃积温、日照时数、参考作物蒸散量和水稻缺水率均呈增加趋势,而降水量在大部地区呈减少趋势,未来四川水稻受干旱灾害的风险可能加大;水稻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结论】未来四川气候资源变化对水稻的增产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四川省 水稻 生育期 生产潜力
下载PDF
印度洋偶极子和华西秋雨的关系 被引量:24
8
作者 刘佳 +1 位作者 杨淑群 徐金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0-962,共13页
利用统计方法对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与华西秋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相对于IOD的季节锁相特征,华西秋雨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Indian Ocean Dipole Index,IODI)相关性也呈现相应的变化特征:春、夏季正相关发展... 利用统计方法对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与华西秋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相对于IOD的季节锁相特征,华西秋雨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Indian Ocean Dipole Index,IODI)相关性也呈现相应的变化特征:春、夏季正相关发展、范围扩大;秋季稳定且正相关性较高,与夏季时滞相关较为一致;前期冬季减弱并呈反相关关系。(2)对印度洋偶极子时期异常环流场、水汽场以及射出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场特征分析发现,IOD正位相年,500 h Pa高度场距平在冬、春季为负异常,春、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且夏季华西区域受中层异常浅槽的西南气流影响,850 h Pa经向风合成在冬、春季以负异常为主,夏、秋季转为正异常,且华西区域秋季为异常气旋性环流控制,赤道印度洋低空东风异常,这些异常环流都利于华西区域降水偏多,并对偶极子的延续起到作用。(3)正位相年,冬、春季华西大部区域为水汽辐散区,夏、秋季四川东北部及黔渝大部为水汽辐合区,水汽输送依靠孟湾西南气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偏东气流完成。(4)对应于印度洋海温正(负)异常,秋季华西区域上空的热状况异常分布将使其大气对流增强(减弱)。因此,夏季IOD异常位相为华西秋雨预报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前期信号,而秋季IOD正位相则对华西秋雨的发生发展起到较好的延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华西秋雨 相关分析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四川省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2
9
作者 刘海知 范广洲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6期73-77,共5页
[目的]对四川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四川地区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方法]四川滑坡、泥石流灾害多由降水引发,在收集整理近15a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后,确定出四川滑坡、泥石流的... [目的]对四川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四川地区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方法]四川滑坡、泥石流灾害多由降水引发,在收集整理近15a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后,确定出四川滑坡、泥石流的典型区域,进而分析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气候特征的关系。[结果]四川省滑坡典型区域在川东地区,泥石流典型区域在阿坝州地区。近年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近年频次明显增加,典型区域滑坡属于较长日数降水诱发型,与15d有效降水密切相关,前期降水中,强降水所占比例较大;典型区域泥石流属于较短日数降水诱发型,与3d有效降水密切相关,前期降水中,中小型降水所占比例较大。[结论]研究区15d有效降水量和3d有效降水与降水气候特征间的关系密切,可分别作为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预报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降水 气候特征
下载PDF
多种均一性检验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刘佳 +1 位作者 范广洲 游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21-1128,共8页
气候资料的均一性检验对气候观测及变化研究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四川省160个台站近50年气温资料中,选取具有连续观测记录的站点105个,综合SNHT(标准正态均一性检验)、Buishand检验、Pettitt检验、MASH(均一性序列多元分析)、TPR(二位... 气候资料的均一性检验对气候观测及变化研究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四川省160个台站近50年气温资料中,选取具有连续观测记录的站点105个,综合SNHT(标准正态均一性检验)、Buishand检验、Pettitt检验、MASH(均一性序列多元分析)、TPR(二位相回归检验)和von Neumann比率法,对该省年平均气温进行均一性检验。结果表明有42个台站存在序列间断点,占40%;而不均一台站中,因迁站导致的有29个,更换仪器引起的有19个。对气温序列分年代统计发现不均一台站数目有增加的趋势,其中20世纪60—70和80—90年代不均一性均由台站迁移所致。评估不同检验方法的敏感度和适用性,发现SNHT法与Buishand法、Pettitt法检验结果相符率为48.6%,TPR法与其他方法相符率偏低,但该法不涉及邻近站是否均一,在分析中可做补充判断。参考四川省地形特征分析,SNHT法在盆地及山地台站的断点显露率最高,分别为67.6%和57.1%,漏检和误判较少;高原地区SNHT法和Buishand法显露率较高,其中Buishand法漏检和误判率最低。鉴于减小对元数据依赖度的均一化检验思路,应采用多种检验方法综合,有助于气候资料在区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序列 均一性检验 间断点 敏感度 相符率
下载PDF
四川省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降水特征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杨红娟 韦方强 +1 位作者 江玉红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4期102-107,共6页
四川省是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掌握其灾害分布规律是有效开展灾害防治的基础。为此,根据1990-2007年四川省619起泥石流灾害数据和152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降水特征。结果显示四川省泥石... 四川省是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掌握其灾害分布规律是有效开展灾害防治的基础。为此,根据1990-2007年四川省619起泥石流灾害数据和152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降水特征。结果显示四川省泥石流灾害空间覆盖范围广,泥石流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周围;灾害主要发生在6-8月,其年际分布和年内分布均与暴雨雨量显著相关,且具有夜发性特点;大部分灾害发生时所在县级行政单元气象站所测雨量未达到大雨水平,群发性泥石流发生的当日雨量大于非群发性泥石流。此外,提出了现有雨量站网布设密度不能满足泥石流预报需求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分布规律 降水特征 四川
下载PDF
新的高原季风指数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8
12
作者 田俊 +1 位作者 范广洲 陈小婷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8-315,共8页
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560站月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高原季风指数IPM2。结果表明:与原有高原季风指数相比,该指数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相关性更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异常变化。当高原夏季风偏弱时,巴尔喀什湖... 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560站月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高原季风指数IPM2。结果表明:与原有高原季风指数相比,该指数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相关性更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异常变化。当高原夏季风偏弱时,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低压槽、亚洲东岸高压脊、印度低压均加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风水汽输送和源于西太平洋的偏南风水汽输送均加强,这种环流形式有利于四川盆地西(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少);当高原夏季风偏强时,情况相反。IPM2弱(强)大(小)年与四川盆地西(东)部涝年环流背景相似,表明IPM2能够很好反映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指数 相关 夏季降水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前兆信号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春学 +3 位作者 王佳津 张顺谦 秦宁生 邓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17-1526,共10页
利用1961-2015年四川盆地逐日降水量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青藏高原积雪资料,采用多锥度-奇异值分解等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前兆信号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利用1961-2015年四川盆地逐日降水量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青藏高原积雪资料,采用多锥度-奇异值分解等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前兆信号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盆西型出现频率最高,盆东北型次之,盆南型相对较少。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年际变化中准3 a周期最为显著,典型循环体现了盆西型区域性暴雨"偏少-调整-偏多"的年际变化过程。年代际变化中准16 a周期最明显,典型循环表现为盆东北型和盆南型的交替演变。通过MTM-SVD协同变化分析,发现在盆西型区域性暴雨的准3 a周期循环中,前冬ENSO事件和前冬青藏高原积雪日数是其显著的异常前兆信号。在年代际的准16 a振荡过程中,前冬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盆东北型和盆南型区域性暴雨的异常前兆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区域性暴雨 前兆信号
下载PDF
浅谈“传帮带”在高职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14
作者 姜洋 《辽宁高职学报》 2011年第1期87-89,共3页
"传帮带"是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促进个体不断创新发展的程序模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传帮带"的实施,对我国高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帮带"实施在... "传帮带"是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促进个体不断创新发展的程序模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传帮带"的实施,对我国高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帮带"实施在我院青年教师培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如导师制实施中出现的形式性、局部性和激励措施不足等问题。因而应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和途径,以达到提升高职青年教师素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导师制 传帮带 教学管理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识别及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春学 +2 位作者 秦宁生 张顺谦 邓彪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6-782,共7页
利用四川盆地104个县级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建立了新的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识别方法,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新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识别方法可以排除孤立暴雨站点的影响,快速准确的识别出区域性暴雨过程。1961—2013... 利用四川盆地104个县级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建立了新的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识别方法,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新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识别方法可以排除孤立暴雨站点的影响,快速准确的识别出区域性暴雨过程。1961—2013年四川盆地共计发生区域性暴雨过程216次,与历史灾情资料在发生时间、范围和强度上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961—2013年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在1991—2013年波动幅度有所增大,并出现逐渐增强的趋势,这可能与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变长和累积雨量增加有关。使用旋转正交函数(REOF)方法对区域性暴雨过程频数进行分区研究,发现最常见的是盆西北型,其次是盆东北型,盆南型出现频次相对最少。3种类型的区域性暴雨过程随时间变化差异明显,尤其近20年盆西北型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盆东北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而盆南型则无明显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区域性暴雨 识别
下载PDF
四川单季稻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陈超 庞艳梅 +1 位作者 张玉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1-342,共12页
基于1981—2012年25个四川气象台站气象观测数据和单季稻生产数据,建立单季稻产量变化和各气候要素变化的一元线性和逐步回归方程,探讨四川单季稻产量对单个气候要素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为科学开展适应行动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 基于1981—2012年25个四川气象台站气象观测数据和单季稻生产数据,建立单季稻产量变化和各气候要素变化的一元线性和逐步回归方程,探讨四川单季稻产量对单个气候要素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为科学开展适应行动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明:四川单季稻产量随气温上升1℃、日较差升高1℃、降水量下降100 mm、辐射量下降100 MJ/m2发生了相应反应,部分地区的单季稻产量表现为脆弱,气温升高导致单季稻产量脆弱的地区最多,日较差次之,太阳辐射和降水量偏少;单季稻产量对抽穗至成熟期的气温升高和辐射下降最敏感,而对移栽至分蘖期的日较差升高最敏感。受到6种气候要素变化的综合影响,各站点单季稻产量对气候变化均表现为敏感,其中50%的地区表现为脆弱;单季稻产量对移栽至分蘖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气候变化表现最敏感。不同地区、不同生育期内气候变化对单季稻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抓住水稻关键生育期有利的气候资源,有效地保障四川水稻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稻产量 气候变化 敏感性 脆弱性 四川
原文传递
云南屏边大围山微型鸡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7
17
作者 贾俊静 文生萍 +6 位作者 熊保良 苗永旺 张曦 李琦华 葛长荣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4-660,共7页
云南屏边大围山微型鸡是我国具有独特遗传特性的、属于亚热带热带型早熟地方家禽品种。研究采用了33个家鸡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对该鸡种自然群体中30个个体进行了多态性电泳检测,目的在于阐明其群体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状况。研究结果显... 云南屏边大围山微型鸡是我国具有独特遗传特性的、属于亚热带热带型早熟地方家禽品种。研究采用了33个家鸡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对该鸡种自然群体中30个个体进行了多态性电泳检测,目的在于阐明其群体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状况。研究结果显示:33个微卫星座位共检测到65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在1-3个之间,这些等位基因的频率大小在0.0333-1.000之间,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1.9697个,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00-2.63个之间,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846。群体平均杂合度(H)和群体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737和0.3279。结果表明,大围山微型鸡群体平均杂合度和群体平均多态信息含量较低,纯合度较高,未受到其它外来血液的混杂,是一个封闭的原始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围山微型鸡 微卫星标记 遗传变异 多态信息含量 杂合度
下载PDF
近36a来四川盆地持续霾事件特征及环流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罗玉 +5 位作者 赵鹏国 卿清涛 孙彧 刘佳 李小兰 孙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604-3615,共12页
利用1981~2016年四川盆地10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霾日观测资料,对四川盆地持续霾事件(定义为连续3d及以上有烟幕或霾发生的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然后对冬季霾事件环流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1~2016年四川盆地持续... 利用1981~2016年四川盆地10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霾日观测资料,对四川盆地持续霾事件(定义为连续3d及以上有烟幕或霾发生的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然后对冬季霾事件环流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1~2016年四川盆地持续霾事件的年平均日数呈增加趋势,持续霾事件日数占霾总日数的百分比与霾总日数增加趋势较为一致,霾总日数的增加主要是由持续霾事件的增加引起的.四川盆地持续霾事件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与霾日数的大值区的分布较为一致,主要集中在川东北城市群、成都平原城市群以及川南城市群.持续霾事件多发区的范围在1981~2010年呈年代际增大,在2011~2016年范围减少显著.通过分析盆地冬季霾事件的环流场发现,霾事件偏多(少)年时段,四川盆地处于暖(冷)高(低)压大值区域,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弱(强),东亚大槽偏弱(强),盆地上空为一定程度的辐合(辐散),存在(不存在)明显逆温结构,垂直上升运动弱(强),这些条件均有利于污染物颗粒聚集在浅薄的边界层内(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造成霾天气的维持(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持续霾事件 环流特征
下载PDF
江淮流域旱涝年夏季降水与东亚季风区低频OLR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菡 巩远发 +1 位作者 郑昊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5-172,共8页
用美国NOAA卫星提供的1974-2004年逐日OLR资料,选取江淮流域典型旱涝年进行合成分析,再利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器进行滤波,分别得到旱涝年30~60d的OLR低频分量,并分析了旱涝年夏季OLR及其低频振荡分布特征与传播差异,最后研究了... 用美国NOAA卫星提供的1974-2004年逐日OLR资料,选取江淮流域典型旱涝年进行合成分析,再利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器进行滤波,分别得到旱涝年30~60d的OLR低频分量,并分析了旱涝年夏季OLR及其低频振荡分布特征与传播差异,最后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南侧与华北地区OLR低频变化与江淮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旱涝年夏季东亚地区OLR低频分量的经纬向传播差异是造成江淮地区夏季旱涝的原因之一;典型早年江淮流域降水与青藏高原南侧逐候的OLR低频分量显著正相关,而在典型涝年则是负相关;华北地区存在负(正)OLR低频分量可能导致滞后其20d的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R分布特征 江淮流域旱涝 低频振荡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夏季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5
20
作者 罗玉 陈超 +3 位作者 刘佳 李小兰 杨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8-138,共11页
利用四川盆地1981-2015年夏季102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 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区域性降水及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对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讨论其环流异常特征.研究表明:近35年四川盆地总降水量... 利用四川盆地1981-2015年夏季102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 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区域性降水及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对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讨论其环流异常特征.研究表明:近35年四川盆地总降水量及夏季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较为一致;盆地夏季区域性极端日降水量的99%分位阈值为40.5 mm/d, 2005年开始极端日降水事件明显增多,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多发于7月下旬以及8月中旬;极端日降水事件呈现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结构;端日降水事件的形成与四川盆地的大气净加热以及周边大范围地区的净冷却形成的加热场异常梯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区域性极端降水 环流异常 加热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