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信任及其起源——对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14
1
作者 马得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9-86,共8页
政治信任是一个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政治信任的分布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然后对政治信任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根据分析结果,目前对政治信任起源的两种理论视角,即制度的和社会文化的视角... 政治信任是一个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政治信任的分布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然后对政治信任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根据分析结果,目前对政治信任起源的两种理论视角,即制度的和社会文化的视角对政治信任成因的解释均具有意义,两种解释理论至少在实证研究上并不相互排斥。本文最重要的发现是,在东亚及东南亚国家,权威主义价值观作为一个文化的因素,对人们的政治信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分析结果部分地修正了目前关于政治信任的有关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起源 权威主义价值观 亚洲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决定因素——透明性、回应性抑或公关技巧? 被引量:118
2
作者 马得 孙梦欣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4-113,142,共10页
本研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研究假设为,地方政府的透明性和回应性是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而政府公关技巧则不是。运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的数据,... 本研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研究假设为,地方政府的透明性和回应性是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而政府公关技巧则不是。运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的数据,对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政府透明性和回应性的提升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增强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而政府的公关技巧水平与政府公信力之间则不存在相关关系,因而认为其对政府公信力的作用尚难确定。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地方政府提升公信力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政治信任 公信力 透明性 回应性 公关技巧 新媒体
原文传递
历史制度主义的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兼论其在中国的适用性 被引量:110
3
作者 马得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8-170,共13页
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是历史制度主义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文章通过对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的梳理,试图为中国的制度变迁实践提供一种理论参考。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路径依赖、关键节点、偶然性、能动性、观念等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是历史制度主义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文章通过对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的梳理,试图为中国的制度变迁实践提供一种理论参考。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路径依赖、关键节点、偶然性、能动性、观念等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主张,然后指出历史制度主义的问题驱动、比较历史分析、中观制度分析以及多因果机制与过程追踪等方法论特色。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近年来国外历史制度主义在渐进性制度变迁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梳理,简要介绍了理论分析框架和层叠、转换、漂移、替换等制度变迁的形式。最后探讨了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用于分析中国当代制度和政策变迁实践的适用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制度主义 渐进性制度变迁 方法论 理论适用性
原文传递
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外近期实证研究综述 被引量:76
4
作者 马得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6,共9页
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是当代国家建构过程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学界持续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对国外有关国家认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最新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勾勒出目前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关注的问题以... 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是当代国家建构过程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学界持续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对国外有关国家认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最新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勾勒出目前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关注的问题以及理论视角,并对中国国家认同问题研究不足之处做了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 族群认同 超国家共同体认同
原文传递
中国网民的意识形态立场及其形成 一个实证的分析 被引量:66
5
作者 马得 王丽娜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2-167,共26页
本文以4 000多份网民的调查问卷数据为依据,对中国公众的"左""右"意识形态立场的现状、特征及其起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左""右"派网民与西方国家的"左""右"派在... 本文以4 000多份网民的调查问卷数据为依据,对中国公众的"左""右"意识形态立场的现状、特征及其起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左""右"派网民与西方国家的"左""右"派在基础性政治心理特性上恰好相反,中国的"左派"相对于右派而言,具有更为显著的威权人格特征,也更倾向于维护现有社会秩序和传统价值,在对外态度上更为强硬和排外。右派比"左派"更关注社会公平、限制公权力和赞同后现代价值。从信息接触和政治心理两个理论视角进行分析后发现,媒体影响和威权人格对网民意识形态立场的形成均有明显影响。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源日益多元,相对于外在的信息而言,个体内在的威权人格对个人意识形态立场形成的影响可能会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权人格 意识形态立场 网民 信息 左派 右派
下载PDF
信任、信任的起源与信任的变迁 被引量:60
6
作者 马得 《开放时代》 CSSCI 2008年第4期72-86,共15页
本文通过对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信任度的比较得出结论,中国的社会信任度并不算低,处于同一文化圈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处于较高水平。本文认为,中国的信任问题不是初始存量过少的问题,而是社会转型期信任存量过快下降的... 本文通过对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信任度的比较得出结论,中国的社会信任度并不算低,处于同一文化圈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处于较高水平。本文认为,中国的信任问题不是初始存量过少的问题,而是社会转型期信任存量过快下降的问题。笔者主张,信任的起源和信任变迁的原因并不相同。就东亚及中国的情况而言,信任的起源与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具有密切关系。对信任下降更为概括性的解释是不确定性:当社会的不确定性增加时,社会信任就会下降。中国当前信任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社会快速的转型而导致不确定性增加,并进而造成了信任的下降。最后,笔者对如何从宏观层次抑制信任快速下降提出了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信任度 起源 变迁 世界范围 社会转型期 信任问题 传统文化 宏观层次
原文传递
政治传播中的框架效应——国外研究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57
7
作者 马得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70,126-127,共13页
本文对国外政治传播领域中广受关注的框架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文章首先对国外有关框架和框架效应的界定、框架类型的相关文献做了梳理,对西方学者关于框架与议程设置、启动、说服等相关概念的异同进行了述评,然后对框架效... 本文对国外政治传播领域中广受关注的框架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文章首先对国外有关框架和框架效应的界定、框架类型的相关文献做了梳理,对西方学者关于框架与议程设置、启动、说服等相关概念的异同进行了述评,然后对框架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影响框架效应的因素、框架效应对民主的影响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评析。文章指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和重叠,但议程设置理论较少关注公众自身的特性以及在何种情境下媒体信息(或精英话语、政党倾向)会对舆论倾向产生作用,而这些方面恰好是框架研究的重点。文章还指出,框架的心理机制奠基于心理学的前景理论和社会学的信息简化理论。影响框架效应的因素可分为框架自身的特性、受众的特性和框架发生的具体情境三类。文章还介绍了西方学者关于框架效应对民主体制的挑战以及学者们对该问题的回应。在此基础上,文章就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估,认为中国学界需要借鉴和学习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展开更多的以实证为基础的政治传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 框架效应 政治传播 公共舆论 议程设置
原文传递
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与网络民族主义——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55
8
作者 马得 陆屹洲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0-192,F0003,共14页
近年来,中国民间的民族主义情绪借助社交媒体得以加速发展。对于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解释,目前流行的整体主义解释范式存在明显缺陷。本研究从微观的个人层次入手,以中国网民为研究对象,对民众的民族主义态度的形成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研... 近年来,中国民间的民族主义情绪借助社交媒体得以加速发展。对于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解释,目前流行的整体主义解释范式存在明显缺陷。本研究从微观的个人层次入手,以中国网民为研究对象,对民众的民族主义态度的形成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研究认为,尽管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并不能否认存在官方的思想教育或宣传动员的因素,但是从个体的信息接触到其民族主义态度的形成之间,应该存在中介变量,信息通过中介变量的传导之后才最终对个体的民族主义态度产生了影响。这些中介变量有两个:威权人格和意识形态。正是由于这两个变量的中介作用,个体的民族主义态度在同样的信息环境和接触频率下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借助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分析,本研究的主张获得了经验数据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作者讨论了民众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对中国外交和国家形象可能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威权人格 意识形态 信息接触 爱国主义
原文传递
测量治理:国外的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35
9
作者 马得 张蕾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2008年第4期101-108,共8页
对治理的测量是构建经验性治理理论的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方法,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外,特别是世界银行、联合国人居署等国际组织的学者创建的测定治理的原则及指标体系,并对其获取资料和数据的调查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地... 对治理的测量是构建经验性治理理论的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方法,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外,特别是世界银行、联合国人居署等国际组织的学者创建的测定治理的原则及指标体系,并对其获取资料和数据的调查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地方治理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并初步设计了基层地方政府层次的治理水平测量指标体系,这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乡镇基层地方治理发展变化奠定了基础。认为,治理理论打破了以往"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研究取向,为政治和行政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更为综合的理论视野。国外学者对治理理论的价值定位和实证角度的获取资料和数据的方法也值得国内学术界借鉴。同时主张,作为一个从西方学术界引进的概念和理论,中国学者在利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和分析中国的相关社会现象时要意识到其理论和测定概念指标的适用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地方治理 测量 指标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可信度分析——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3
10
作者 王丽娜 马得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8-99,共12页
根据对4000余份网民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微博和网络社区是网民日常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体类型,央视次之,而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及其网站的使用频率最低。同时,网民认为央视等官方媒体最为可信,其次是微博和网络社区等非官方媒体。然而,如果从各... 根据对4000余份网民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微博和网络社区是网民日常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体类型,央视次之,而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及其网站的使用频率最低。同时,网民认为央视等官方媒体最为可信,其次是微博和网络社区等非官方媒体。然而,如果从各类媒体对网民的实际影响力来看,微博等非官方媒体在媒体影响力方面则超过官方媒体。此外,媒体使用、威权人格、意识形态立场均对媒体可信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网民对某一媒体使用越频繁,对该媒体的可信度评价越高;左派网民更为信任官媒而右派网民则认为非官媒更为可靠;威权人格特征越强的网民对官媒和非官媒都更加信任。在新媒体时代,不同群体特性的网民对各类信息渠道的选择和信任呈分化态势,这种局面将成为中国传媒界的新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可信度 威权人格 意识形态立场 媒体使用
下载PDF
社会资本:对若干理论争议的批判分析 被引量:29
11
作者 马得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4-81,共8页
社会资本概念是指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效率的观念性、文化性资源,这些观念的要素主要由信任、合作、宽容、互惠、团结、诚实等构成,核心要素是信任。要把社会资本同各种被认为可以体现社会资本的社会实体(social entities)分离开来看待。
关键词 社会资本 信任 社会关系网络 制度
原文传递
公共舆论倾向如何形成?——对网民政治支持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6
12
作者 马得 王丽娜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44,共12页
以公共舆论中的政治支持为切入点,采用广义倾向值匹配的统计方法,对新媒体时代中国网民的公共舆论倾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分析媒体使用、意识形态立场和政治认知分别对于政治支持倾向的响应函数和干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以公共舆论中的政治支持为切入点,采用广义倾向值匹配的统计方法,对新媒体时代中国网民的公共舆论倾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分析媒体使用、意识形态立场和政治认知分别对于政治支持倾向的响应函数和干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政治意识形态立场、媒体使用(信息接收渠道及频度)和政治认知均是影响此类舆论倾向的基本因素。其中,意识形态立场是影响政治支持因素中最强的变量;新媒体时代已不存在接收主流信息越多就越支持主流话语的情况,媒体对网民的政治支持的影响因接收政治信息的渠道以及频度的不同呈现出非线性的复杂情况。此外,网民的政治认知也是影响其政治支持倾向的重要变量。研究结果也表明,新媒体时代公共舆论的形成机制正在发生改变,党的宣传策略亟需与时俱进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舆论 网民 政治支持 意识形态立场 媒体使用 政治认知
下载PDF
公共舆论的同质化及其心理根源——基于网民调查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马得 张志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4-190,共17页
我国的舆论引导政策假定公众的舆论倾向由其所接收的信息所决定。在信息传播相对自由的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倾向的形成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其更多地由公众自身既有的意识形态立场和诸如威权人格这样的心理特质决定,而作为外在因素的信... 我国的舆论引导政策假定公众的舆论倾向由其所接收的信息所决定。在信息传播相对自由的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倾向的形成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其更多地由公众自身既有的意识形态立场和诸如威权人格这样的心理特质决定,而作为外在因素的信息的影响力则比较有限。基于中国网民调查数据,对公共舆论的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研究发现,当前网络公共舆论在结构上呈现出同质化倾向,即网民群体在一系列政治、社会议题上都出现了基于意识形态立场的态度分化。对舆论倾向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信息接收虽然在多数政治社会类议题上对公众的态度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但相对于意识形态、威权人格而言,其影响力更弱,且信息源不同,影响力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舆论 意识形态 媒体信息 威权人格 威胁感 网民
原文传递
国家形象形成的心理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马得 陆屹洲 《国际政治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148,共35页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中,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压力与挑战。为了探究国家形象形成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源,本文从微观层面入手展开分析。研究对称地设计和实施了针对中美两国网民的问卷调查。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中,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压力与挑战。为了探究国家形象形成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源,本文从微观层面入手展开分析。研究对称地设计和实施了针对中美两国网民的问卷调查。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我们重点考察了美国受访者对中国好感度和中国受访者对美国好感度及其影响因素,同时也分析了两国受访者对日本、俄罗斯、朝鲜三个重要国家的好感度,从而分析这三国的国家形象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媒体信息接触、政治知识或信息储备对个体有一定的影响,但国家形象仍然具有稳定的、差异化的政治心理基础。特别地,个体的基本政治认知图式会和国家形象产生明显的匹配效应,即偏爱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价值的民众会更喜欢崇尚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国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于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认知图式 政治传播 集体主义
下载PDF
社会资本、民主发展与政府治理——对69个国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马得 王正绪 《开放时代》 CSSCI 2009年第5期70-83,共14页
社会资本被认为是社会的润滑剂和善治的社会基础。很多文献认为,高水平的社会资本能够提高政府的治理绩效。但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均忽略了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本文通过对全球69个国家的实证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社会资本能... 社会资本被认为是社会的润滑剂和善治的社会基础。很多文献认为,高水平的社会资本能够提高政府的治理绩效。但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均忽略了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本文通过对全球69个国家的实证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社会资本能否对政府治理产生影响,依赖于一定的制度环境。在民主制度建设不完善、民主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对政府治理并不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只有在民主发展水平比较高、民主制度比较健全的情况下,社会资本才能显著地促进政府治理绩效的提高。而且,民主制度建设得越完善、越充分,社会资本对治理的正面促进作用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政府治理 民主发展 民主制度建设 治理绩效 社会基础 制度比较 润滑剂
原文传递
观念、权力与制度变迁:铁道部体制的社会演化论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马得 张志原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110,共15页
本文基于社会演化论的视角,对铁道部制度的产生、延续与变革的历程做了分析。作为一个兼具政治管理和经济发展双重功能的"政企合一"组织,铁道部体制的变迁过程基本是一个由关键行为者发起和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外生... 本文基于社会演化论的视角,对铁道部制度的产生、延续与变革的历程做了分析。作为一个兼具政治管理和经济发展双重功能的"政企合一"组织,铁道部体制的变迁过程基本是一个由关键行为者发起和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外生性制度变迁。这一变迁历程反映了社会演化论的环境-结构-行为者(观念和利益)之间的互动模式。通过这一案例分析支持如下观点:中国政治领域的制度变革的逻辑不同于经济领域的哈耶克式的自发秩序的演进,其变革路径是关键行为者(如政治精英)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而非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社会秩序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演化论 外生性制度变迁 机构改革 铁道部
原文传递
乡村社会资本的政治效应——基于中国20个乡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马得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106,共16页
文章把社会资本和承载它的社会实体(诸如关系网络、社团)区别开来,将其定义为一种深藏于人类意识之中的观念性资源,由信任、合作、互惠、利他和宽容等观念要素构成,对拥有它的个体、群体乃至国家具有积极价值。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社... 文章把社会资本和承载它的社会实体(诸如关系网络、社团)区别开来,将其定义为一种深藏于人类意识之中的观念性资源,由信任、合作、互惠、利他和宽容等观念要素构成,对拥有它的个体、群体乃至国家具有积极价值。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社会资本影响政治生活的作用机制,并以中国10省市的20个乡镇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中国乡村社会条件下社会资本对政治领域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乡村社会资本对民众政治参与意识、政府治理水平、政治信任、现代民主价值观、官民关系等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对公民社会、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作者主张,社会资本有利于乡村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公推直选"等民主试验如果在社会资本丰富的地方率先实行,将会在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政治参与 治理 政治信任 公民社会 民主价值观
原文传递
复杂舆论议题中的媒体框架效应--以中美贸易争端为案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马得 陆屹洲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9-120,共22页
对于复杂政治经济舆论热点议题,中国国内媒体的报道方式会如何影响公众的政治态度,本文以中国网民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实验和统计的方法对中美贸易争端中的不同媒体框架及其政治后果进行了实证的比较分析。研究表明:首先,采集自现实舆... 对于复杂政治经济舆论热点议题,中国国内媒体的报道方式会如何影响公众的政治态度,本文以中国网民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实验和统计的方法对中美贸易争端中的不同媒体框架及其政治后果进行了实证的比较分析。研究表明:首先,采集自现实舆论中的三种媒体框架都削弱了受众对美国的好感度,并激发其对贸易战的强硬态度。同时,这些媒体框架还提升了网民对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其次,不同的媒体框架产生的框架效应之间差异并不明显,这显示民众在复杂议题上的认知能力有限。此外,年轻、教育程度低、威权人格高、意识形态偏左的网民更容易受到媒体框架的影响,而普通民众的政治态度比社会精英更为强硬。据此,本文认为在诸如中美贸易争端这类外交热点问题上,目前官方的舆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是这种管控策略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不仅会造成官方媒体公信力的流失,被激发的大众民族主义情绪也可能造就负面的中国外交关系和国际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战 框架效应 对美好感度 政治信任 政治传播
原文传递
“匹配效应”:政治谣言的心理及意识形态根源 被引量:19
19
作者 马得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66,126,共14页
国内多数谣言研究以宏观政治社会结构或环境作为变量来解释谣言的生成和流传,但是,这一理论取向无法解释同一社会政治结构下个体在相信谣言方面存在的差异。本文认为,受众自身的威权人格与意识形态立场是解释个体信谣与否的重要变量,威... 国内多数谣言研究以宏观政治社会结构或环境作为变量来解释谣言的生成和流传,但是,这一理论取向无法解释同一社会政治结构下个体在相信谣言方面存在的差异。本文认为,受众自身的威权人格与意识形态立场是解释个体信谣与否的重要变量,威权人格与信谣、意识形态立场与信谣分别存在着"匹配效应"。以政治谣言为焦点,本研究通过针对网民群体的问卷式实验方法发现:高威权人格者更愿意相信与政府立场一致的谣言,不愿意相信与政府立场不一致或不利于政府的信息,而低威权人格者则相反;左派群体更倾向于相信与政府立场一致的谣言,更不愿意相信批评政府的谣言,而右派群体更倾向于相信批评政府的谣言,更不愿意相信与政府立场一致的谣言。但是在辟谣效果上,并不存在"匹配效应"。文章对研究发现的政治意涵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言 辟谣 威权人格 意识形态 匹配效应
原文传递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认知基础——基于中国网民和大学生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马得 黄敏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21-36,共16页
现代国家治理要求民众具备较高的政治知识素养与政治认知能力,盲从的公民可能导致公共政策非理性化和舆论空间的失衡。在社会心理学中,“达克效应”被用来揭示“无知者更自信”的过度自信现象。以中国普通网民和中国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现代国家治理要求民众具备较高的政治知识素养与政治认知能力,盲从的公民可能导致公共政策非理性化和舆论空间的失衡。在社会心理学中,“达克效应”被用来揭示“无知者更自信”的过度自信现象。以中国普通网民和中国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中国民众的政治认知能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大学生群体,中国网民群体政治认知水平较低,对自身的实际政治知识水平的认知也存在偏差,政治认知能力越低的网民越倾向于认为自身的政治知识水平高于平均水平,政治认知能力越高的网民则越倾向于低估自身政治知识水平。总体而言,中国普通民众在政治领域存在“达克效应”现象,认知闭合、威权人格与过度自信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部分解释过度自信的来源。社交媒体在拓宽大众参政议政渠道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部分民众的政治认知能力成为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自信 达克效应 政治知识 政治能力 现代国家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