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气论与明末清初之文风 被引量:3
1
作者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6-128,共13页
文气论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文论话题。论家常以“元气”“真气”等术语阐述他们对文学的体认,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赋予这一经典论题以新的内涵。此时期的文气论特别强调“厄运危时”的时变意义,以天地之元气征实于忠义之旨,是鼎革创伤的... 文气论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文论话题。论家常以“元气”“真气”等术语阐述他们对文学的体认,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赋予这一经典论题以新的内涵。此时期的文气论特别强调“厄运危时”的时变意义,以天地之元气征实于忠义之旨,是鼎革创伤的文学反应,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受心学理气一元论的影响,“文以理为主”成为共识,但与宋学背景下的主理论有内涵上的不同。此时期强调文通时变,“理”“识”并举,倡导识时务的经世之文;审美上则表现出对刚健质实之风的崇尚。倡论者又能在创作中践履其文章观念,形成一代文风,对清代文章学及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气论 理气 经世 文风 明末清初
原文传递
以文存史观念与清初“传”体文——以魏禧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3
2
作者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7-111,共5页
明清之际,传体文备受文人重视,其创作也呈现出勃兴之势,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一方面,由于处于天崩地坼的时代大变革之时,文人试图以此达到以文存史、表扬忠烈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期以文章经世,使后世之人于其中取法得失。在艺术手法上,... 明清之际,传体文备受文人重视,其创作也呈现出勃兴之势,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一方面,由于处于天崩地坼的时代大变革之时,文人试图以此达到以文存史、表扬忠烈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期以文章经世,使后世之人于其中取法得失。在艺术手法上,杂糅小说笔法,虚实相间,叙事生动,形象鲜明,体现了清初文章的发展脉络与审美追求。清初魏禧的传志文就是其中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存史 魏禧 小说笔法
下载PDF
“出”“隐”之间:从魏际瑞游幕看清初士人的悖论性生存 被引量:2
3
作者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23,共11页
明清鼎革之际,汉族士大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困境。殉死者以一种桀骜的姿态为世人所赞颂,然而对于生者来说,如何"生"却成为困扰他们的焦点问题。在艰难的抉择中,有人抱志守节,赍志山野,是为遗民;亦有人徘徊于"出"... 明清鼎革之际,汉族士大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困境。殉死者以一种桀骜的姿态为世人所赞颂,然而对于生者来说,如何"生"却成为困扰他们的焦点问题。在艰难的抉择中,有人抱志守节,赍志山野,是为遗民;亦有人徘徊于"出""隐"之间,如魏际瑞之辗转于清幕。其志节虽为人所不齿,但又恰恰藉游幕的机会得以践履他们的"经世"理想。于是,一方面为自己之"出"而愧疚不安,另一方面,又为有机会实现经世理想而兴奋;一方面在贬责那些"肥遁"而不问世事的所谓高隐,另一方面又有着强烈的归隐愿望,这正造成了鼎革之初士人悖论性的生存状态,具有繁复的历史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际瑞 出隐 游幕 悖论性生存
原文传递
易堂九子与江苏遗民交游考述 被引量:2
4
作者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66-70,78,共6页
清初,易堂九子以文章、气节声震天下,除惮力著述授徒之外,遍交天下之友也是他们所苦心经营的一项重要"事业",其中主要以遗民为主。吴中历来为人文荟萃之地,易堂九子于国变后频繁往来于吴地,与其地诸遗民缔结良谊,这既与其遗... 清初,易堂九子以文章、气节声震天下,除惮力著述授徒之外,遍交天下之友也是他们所苦心经营的一项重要"事业",其中主要以遗民为主。吴中历来为人文荟萃之地,易堂九子于国变后频繁往来于吴地,与其地诸遗民缔结良谊,这既与其遗民情怀有关,又是其经世思想的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在清初具有典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堂九子 江苏遗民 交游 历史意蕴
下载PDF
易堂九子与岭南遗民交游考述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俊义 《岭南文史》 2008年第4期17-21,共5页
易堂九子是指甲申之变后,集结并隐居于江西赣南宁都翠微峰上的一个文人集团,以当时文名远播的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的魏禧为首,还包括其兄详(后更名为际瑞)、弟礼、姊丈邱维屏及宁都李腾蛟、彭任、曾灿、南昌彭士望、林时益等九人。... 易堂九子是指甲申之变后,集结并隐居于江西赣南宁都翠微峰上的一个文人集团,以当时文名远播的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的魏禧为首,还包括其兄详(后更名为际瑞)、弟礼、姊丈邱维屏及宁都李腾蛟、彭任、曾灿、南昌彭士望、林时益等九人。易堂诸子以气节文章显声一代,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交游造士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事业”,其中又以各地遗民为主。岭南与江右地壤相接,故而易堂诸子与岭南遗民互通声气,缔结良谊。他们切劁文章,砥砺气节,在明末清初遗民中具有典范意义。故于此述其交谊之笃,以见其遗民之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堂九子 遗民 岭南 交游 考述 明末清初 文人集团 典范意义
原文传递
《清史稿·曾灿传》及《魏礼传》史实考误 被引量:2
6
作者 《兰州学刊》 CSSCI 2009年第3期212-214,共3页
曾灿与魏礼俱为明末遗民,又都是清初著名文人团体"易堂九子"的成员,《清史稿》所载二人之传中,有四处与史实不符:曾灿之招抚四营兵在顺治三年丙戌而非"岁乙酉"(顺治二年);其父曾应遴之卒应在顺治四年丁亥,而非曾灿... 曾灿与魏礼俱为明末遗民,又都是清初著名文人团体"易堂九子"的成员,《清史稿》所载二人之传中,有四处与史实不符:曾灿之招抚四营兵在顺治三年丙戌而非"岁乙酉"(顺治二年);其父曾应遴之卒应在顺治四年丁亥,而非曾灿前往招抚四营之时;魏礼倦游而归筑"吾庐",应在康熙五年,而非在其"年五十"(康熙十七年)之时;魏礼享年应为六十七岁,而非六十六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稿》 曾灿 魏礼 辨误
下载PDF
历史隐喻中的生命探求——生死之议与明遗民的生存抉择 被引量:2
7
作者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在清初明遗民这一特殊群体中,"生"与"死"成为他们的核心话题之一。面对异族的新政权,死者长已矣,而生者却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生命压力:在"出"与"隐"的抉择面前,如何才能做到"不苟活",... 在清初明遗民这一特殊群体中,"生"与"死"成为他们的核心话题之一。面对异族的新政权,死者长已矣,而生者却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生命压力:在"出"与"隐"的抉择面前,如何才能做到"不苟活",显然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于是,一方面要以桀骜的姿态守护他们最后的一片精神家园——气节,另一方面又要不忘世事,积极实现他们的经世理想,在这样的生存悖论中,明遗民以其特有的思路探寻着生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生死之议 生存抉择 经世
下载PDF
古代文学批评中的“鬼诗”说 被引量:1
8
作者 成娟阳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75-177,共3页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鬼诗”是一个常用术语,其内涵多指作品内容方面对幽冥世界的想像与摹写,风格幽曲凄迷、起落无迹,思想感情上的“不可磨灭之气”,其评价一般来说是正面的。“鬼诗”一是作者内心郁结所致,二是妙手偶得的名篇佳句。...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鬼诗”是一个常用术语,其内涵多指作品内容方面对幽冥世界的想像与摹写,风格幽曲凄迷、起落无迹,思想感情上的“不可磨灭之气”,其评价一般来说是正面的。“鬼诗”一是作者内心郁结所致,二是妙手偶得的名篇佳句。“鬼诗”说的产生,源于文人的谈鬼风尚及神秘化的创作思维模式,也受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批评 “鬼诗”说 内涵
下载PDF
简论对“《晋书》取材于小说”的争议
9
作者 刘湘兰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7-82,共6页
历代学者对"《晋书》取材小说"这一史学现象的争议,表现为三大派别:一,以唐代学者刘知几为代表的否定派;二,以清代学者赵翼为代表的通达派;三,以晚清学者章太炎为代表的肯定派。当今学术界,很多学者不但肯定《晋书》取材于六... 历代学者对"《晋书》取材小说"这一史学现象的争议,表现为三大派别:一,以唐代学者刘知几为代表的否定派;二,以清代学者赵翼为代表的通达派;三,以晚清学者章太炎为代表的肯定派。当今学术界,很多学者不但肯定《晋书》取材于六朝小说的史学价值,更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对这一史学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促进了多学科研究的融会贯通。对这种史学现象的梳理,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代文、史观念的发展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书》 六朝小说 争议
下载PDF
易堂诗歌的主题取向 被引量:1
10
作者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3-18,共6页
"易堂九子"是清初著名的一个文人团体,以气节文章名著一时。在甲申国变之后,易堂诸子或隐迹于草野,或放浪于山水,或游走于各地。虽然生活轨迹各有不同,然他们的心中有所郁结,便放歌咏怀,以诗寄其情。体现在诗歌主题上,或为杜... "易堂九子"是清初著名的一个文人团体,以气节文章名著一时。在甲申国变之后,易堂诸子或隐迹于草野,或放浪于山水,或游走于各地。虽然生活轨迹各有不同,然他们的心中有所郁结,便放歌咏怀,以诗寄其情。体现在诗歌主题上,或为杜鹃啼血,以怀故国故君;或为田园低吟,以寄隐逸之情;或为羁旅愁唱,以寓其困惑伤时之感。如是种种,体现了明清易鼎之际胜国遗民复杂的心里路程,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堂 遗民 诗歌主题
下载PDF
生命之征:清初遗民游历的思想意义——以易堂诸子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5-111,共7页
游历是清初遗民在著述、讲学之外的另一项苦心经营的重要"事业"。行为即思想之体现,游历行为本身寄寓着此际士人对生存意义的拷问与探求,因此具有着繁复的思想意蕴。清初江右著名文人群体易堂九子在这方面即具有典范意义。交... 游历是清初遗民在著述、讲学之外的另一项苦心经营的重要"事业"。行为即思想之体现,游历行为本身寄寓着此际士人对生存意义的拷问与探求,因此具有着繁复的思想意蕴。清初江右著名文人群体易堂九子在这方面即具有典范意义。交友造士、广己造大以及遗民意气之发抒等均是此际遗民们热衷于游历的原因,也正是他们"经世"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于深入解读遗民心态及其学术与文学思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民 游历 易堂诸子 思想意义
下载PDF
易堂九子与清初仕宦文人交游考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第6期68-75,共8页
以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魏禧为首的易堂九子是清初遗民结社的典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交友是其在著述、授徒之外的另一项苦心经营的事业,凸显了清初士人尤其是遗民的生存理想,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遗民、方外之外,仕清文人也是其所交的... 以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魏禧为首的易堂九子是清初遗民结社的典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交友是其在著述、授徒之外的另一项苦心经营的事业,凸显了清初士人尤其是遗民的生存理想,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遗民、方外之外,仕清文人也是其所交的重要对象,如王士禛、宋荦、施闰章、徐乾学等等,从此也可以在"出"与"隐"的焦虑中,怀有经世理想的胜国遗老所做出的艰难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堂九子 仕宦文人 交游
下载PDF
从易堂九子的古文复古理论看清初文章之取径 被引量:1
13
作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19,共6页
作为清初著名的一个文人团体,以魏禧为首的易堂九子对明代文坛积弊进行了深刻反思,重倡复古,以正文风。在理论上,他们对明代秦汉派与唐宋派进行了整合,主张打破门户之见,由唐宋上追秦汉,而这正是清初文章复古的主流思想,在明清之际文风... 作为清初著名的一个文人团体,以魏禧为首的易堂九子对明代文坛积弊进行了深刻反思,重倡复古,以正文风。在理论上,他们对明代秦汉派与唐宋派进行了整合,主张打破门户之见,由唐宋上追秦汉,而这正是清初文章复古的主流思想,在明清之际文风的转变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学界在论及清初文章之取径时,大抵认为以唐宋八家为独宗,这实与事实不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堂九子 复古理论 文章取径
下载PDF
用世与遗世之两难:曾灿逃禅考论
14
作者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2期56-63,共8页
甲、乙之变后,明遗民逃禅成风,形成清初文化史中的一道独特的景观,曾灿即是其中的一员。对于曾灿之逃禅经历,相关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然经考证,其从顺治四年(1647)至顺治十年(1653)逃匿禅国六年时间。顺治三年(1646)十月,赣州城破,对曾... 甲、乙之变后,明遗民逃禅成风,形成清初文化史中的一道独特的景观,曾灿即是其中的一员。对于曾灿之逃禅经历,相关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然经考证,其从顺治四年(1647)至顺治十年(1653)逃匿禅国六年时间。顺治三年(1646)十月,赣州城破,对曾氏父子有知遇之恩的杨廷麟投水殉节,曾氏"封侯之志"幻灭,稍后父亲病故,遂逃于禅国,一以避难,二以慰其心。这段短暂的逃禅经历无疑是其人生历程中别样的"色调",对其此后的生存心态、人生观念及其诗歌风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曾灿之逃禅折射出了清初遗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对生命意义的艰难求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蕴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灿 遗民 逃禅 生命意义
下载PDF
“间架经营”:金评《水浒传》中的空间结构观念之考察
15
作者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78,共5页
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上的一座高峰。在评点中,他充分注意到了《水浒传》结构的空间性经营,并揭示出了这部巨著在结构上所表现出的对称、均衡、错落、圆合的空间之美。金氏的这种空间结构观念迥异于西方传统叙事... 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上的一座高峰。在评点中,他充分注意到了《水浒传》结构的空间性经营,并揭示出了这部巨著在结构上所表现出的对称、均衡、错落、圆合的空间之美。金氏的这种空间结构观念迥异于西方传统叙事所遵循的“时间性”和“因果律”,因此具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品质,这也是他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贡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水浒传 间架 空间性结构
下载PDF
废存之间:清初对八股文的批判及论争——以魏禧《制科策》为中心的考察
16
作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109,共5页
明清鼎革,士人们以批判的目光审视八股文,在废存之间兴起了一场论争。持决绝态度者把国家之败亡归于八股,以其败坏人才、泯灭文章之道而主张废弃之。如魏禧作《制科策》三篇,主张"废八股而勒之以策论",在清初"经世"... 明清鼎革,士人们以批判的目光审视八股文,在废存之间兴起了一场论争。持决绝态度者把国家之败亡归于八股,以其败坏人才、泯灭文章之道而主张废弃之。如魏禧作《制科策》三篇,主张"废八股而勒之以策论",在清初"经世"的文化语境中极具代表性。与此相反,有人则认为在国家丧乱之际,借八股以传圣贤之道,故必不可废。这场论争承载着清初士人对国家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沉重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股文 魏禧 制科策 论争
下载PDF
魏际瑞《潮州送屠梦破序》的文本意义及其美学意蕴
17
作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106-110,共5页
魏际瑞是"易堂九子"中唯一的一位非遗民。在甲申、乙酉之变之后,魏氏不得已而出应清廷之试并频繁游于清幕,但他一直有着强烈的遗民情怀。因此,在游幕过程中,思归与思隐成为纠结在其内心而无法排解的情结,这也自然而然成为他... 魏际瑞是"易堂九子"中唯一的一位非遗民。在甲申、乙酉之变之后,魏氏不得已而出应清廷之试并频繁游于清幕,但他一直有着强烈的遗民情怀。因此,在游幕过程中,思归与思隐成为纠结在其内心而无法排解的情结,这也自然而然成为他诗文所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潮州送屠梦破序》是一篇"别调"赠序,突破古人赠序之窠臼,藉送人而抒发其一己之愁,思奇语妙,行文自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魏氏文章的美学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际瑞 赠序 美学意蕴
下载PDF
“文”的视阈:金圣叹戏曲美学的诗性建构
18
作者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5期90-95,共6页
"文"是金圣叹观照《西厢记》的主要视角,他认为,《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古今至文,就在于其在叙事中展现出来的含蓄蕴藉、空灵澹荡的审美意蕴,而这种审美特性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传统息息相关,体现了金氏对戏曲美学的诗性建构,... "文"是金圣叹观照《西厢记》的主要视角,他认为,《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古今至文,就在于其在叙事中展现出来的含蓄蕴藉、空灵澹荡的审美意蕴,而这种审美特性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传统息息相关,体现了金氏对戏曲美学的诗性建构,具有唯美倾向。主要表现在《西厢记》的主观抒情特征、创作主体的诗意体验及叙事中的诗意表达等几个方面。这种戏曲美学观念与李渔的戏曲美学观念旨趣迥异,二者相映生辉,成为清初戏曲美学史上的双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西厢记》 戏曲美学 诗性特征
下载PDF
“躬耕”的文化意蕴与明遗民的生存悖论——以易堂九子为考察中心
19
作者 王俊义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5-148,共4页
"躬耕"是明末清初遗民自主选择的一种生存常态,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躬耕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耕田种地,而赋予了更加繁复而又沉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此时,隐居躬耕不仅可以在乱世中保全他们的生命,同时又是保全其气节的最佳方式。然... "躬耕"是明末清初遗民自主选择的一种生存常态,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躬耕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耕田种地,而赋予了更加繁复而又沉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此时,隐居躬耕不仅可以在乱世中保全他们的生命,同时又是保全其气节的最佳方式。然而,这又与清初遗民所具有的强烈经世意识相冲突,于是,隐居与经世成为共存于他们思想中的对立的两级,这正是清初明遗民的生存困境。"易堂九子"就是其中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躬耕 明遗民 易堂九子 生存抉择
下载PDF
“精严”:金圣叹的“结构之道”——以金评《水浒传》为例
20
作者 《兰州学刊》 2007年第6期148-150,共3页
金圣叹在《水浒传》评点中对其结构予以了高度关注,认为“精严”是这部巨著结构上的一大特点。而这恰恰是讥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之结构为“缀段体”的西方文论家所忽视的。他的这一结构观念又是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结构观念一脉相承的,是... 金圣叹在《水浒传》评点中对其结构予以了高度关注,认为“精严”是这部巨著结构上的一大特点。而这恰恰是讥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之结构为“缀段体”的西方文论家所忽视的。他的这一结构观念又是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结构观念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严 金圣叹 《水浒传》 结构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