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城市空间中的牺牲者:《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的暴力隐喻
被引量:
1
1
作者
马
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7-42,共6页
在德布林的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柏林这个"城市空间"是主人公毕勃科普夫承受命运击打的"擂台"。一方面,小说的蒙太奇结构赋予了它一种鲜活的主体性,构成了"现代城市空间"饱含攻击性的暴力隐喻,...
在德布林的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柏林这个"城市空间"是主人公毕勃科普夫承受命运击打的"擂台"。一方面,小说的蒙太奇结构赋予了它一种鲜活的主体性,构成了"现代城市空间"饱含攻击性的暴力隐喻,它像施暴者主体一样,参与了为毕勃科普夫特别准备的"强制疗法";另一方面,混乱无序、瞬息万变的现代都市同样是等待毕勃科普夫去认识和感受的。作为外部环境的客体,它处在主人公牺牲命运的两端:一端是他毫不理解的诱惑和随时准备吞噬他的危险,而另一端则是"冷静"和"理智"的目光中这个"城市空间"真正意义上的客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
城市
牺牲者
德布林
《柏林
亚历山大广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暴力
2
作者
马
嫽
《德语人文研究》
2017年第2期38-46,共9页
一般理解的暴力是一种强制力,它由作为施暴者的一方强加于受暴者的另一方,以达到施暴者贯彻自身意志的目的。在文化学框架下讨论暴力概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暴力为人类所独有的属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借助挪威政治学理论家加尔通关于"...
一般理解的暴力是一种强制力,它由作为施暴者的一方强加于受暴者的另一方,以达到施暴者贯彻自身意志的目的。在文化学框架下讨论暴力概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暴力为人类所独有的属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借助挪威政治学理论家加尔通关于"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的分类,探讨暴力概念内涵的延伸,进而将其置于不同的关联中进行考察。由此可以发现,暴力所具有的强制性特质既体现在身体层面,又体现在符号层面;它或者直接攻击人的身体,带来伤害甚至死亡,或者进入社会关系,与权力结盟,还可进入语言秩序,左右人对世界的感知和认知。可见,无论是以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方式,暴力最终都将作用于人,它会摧毁受暴者,使之丧失自我和作为人原本拥有的一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
权力
身体
人
原文传递
暴力作为主题——析弗兰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
3
作者
马
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5-7,共3页
从主题研究出发,探讨暴力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现象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中的展演,涉及了人物设置及叙述方式,最后讨论了暴力与人的身份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暴力
主题
《在流放地》
疼痛
社会身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战争作为对平庸的逃离——析荣格尔小说《在枪林弹雨中》的另类日常
4
作者
马
嫽
《德语人文研究》
2021年第1期26-30,共5页
恩斯特·荣格尔的小说《在枪林弹雨中》以日记体的形式展现了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历史背景的独特战争日常。隐含其内的悖论在于:因不堪忍受上个世纪初平庸和僵化的市民日常生活而投身于战争冒险中的青年人,却在同战争暴力和死亡的零...
恩斯特·荣格尔的小说《在枪林弹雨中》以日记体的形式展现了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历史背景的独特战争日常。隐含其内的悖论在于:因不堪忍受上个世纪初平庸和僵化的市民日常生活而投身于战争冒险中的青年人,却在同战争暴力和死亡的零距离接触中,切身体验到这一非日常的日常所带来的不安全和恐惧感。在激情与狂欢取代无聊与沉闷的同时,属于市民社会日常的约束感和边缘感也被战争日常中的同一化和匿名化所代替。可见战争不是解放,昔日满怀激情逃离平庸的年轻人终究不可能毫发无损地重新逃回市民生活的常态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格尔
日常
平庸
冒险
战争
原文传递
题名
城市空间中的牺牲者:《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的暴力隐喻
被引量:
1
1
作者
马
嫽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7-42,共6页
文摘
在德布林的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柏林这个"城市空间"是主人公毕勃科普夫承受命运击打的"擂台"。一方面,小说的蒙太奇结构赋予了它一种鲜活的主体性,构成了"现代城市空间"饱含攻击性的暴力隐喻,它像施暴者主体一样,参与了为毕勃科普夫特别准备的"强制疗法";另一方面,混乱无序、瞬息万变的现代都市同样是等待毕勃科普夫去认识和感受的。作为外部环境的客体,它处在主人公牺牲命运的两端:一端是他毫不理解的诱惑和随时准备吞噬他的危险,而另一端则是"冷静"和"理智"的目光中这个"城市空间"真正意义上的客体化。
关键词
暴力
城市
牺牲者
德布林
《柏林
亚历山大广场》
Keywords
violence
Berlin City
victims
de brin
Berlin
Alexander Square
分类号
I516.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暴力
2
作者
马
嫽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德语人文研究》
2017年第2期38-46,共9页
文摘
一般理解的暴力是一种强制力,它由作为施暴者的一方强加于受暴者的另一方,以达到施暴者贯彻自身意志的目的。在文化学框架下讨论暴力概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暴力为人类所独有的属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借助挪威政治学理论家加尔通关于"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的分类,探讨暴力概念内涵的延伸,进而将其置于不同的关联中进行考察。由此可以发现,暴力所具有的强制性特质既体现在身体层面,又体现在符号层面;它或者直接攻击人的身体,带来伤害甚至死亡,或者进入社会关系,与权力结盟,还可进入语言秩序,左右人对世界的感知和认知。可见,无论是以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方式,暴力最终都将作用于人,它会摧毁受暴者,使之丧失自我和作为人原本拥有的一切。
关键词
暴力
权力
身体
人
Keywords
Gewalt, Macht, Korper, Mensch
分类号
G0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暴力作为主题——析弗兰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
3
作者
马
嫽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所
出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5-7,共3页
文摘
从主题研究出发,探讨暴力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现象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中的展演,涉及了人物设置及叙述方式,最后讨论了暴力与人的身份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暴力
主题
《在流放地》
疼痛
社会身份
Keywords
voilence
motif
In the Penal Colony
pain
social status
分类号
I52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战争作为对平庸的逃离——析荣格尔小说《在枪林弹雨中》的另类日常
4
作者
马
嫽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德语人文研究》
2021年第1期26-30,共5页
文摘
恩斯特·荣格尔的小说《在枪林弹雨中》以日记体的形式展现了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历史背景的独特战争日常。隐含其内的悖论在于:因不堪忍受上个世纪初平庸和僵化的市民日常生活而投身于战争冒险中的青年人,却在同战争暴力和死亡的零距离接触中,切身体验到这一非日常的日常所带来的不安全和恐惧感。在激情与狂欢取代无聊与沉闷的同时,属于市民社会日常的约束感和边缘感也被战争日常中的同一化和匿名化所代替。可见战争不是解放,昔日满怀激情逃离平庸的年轻人终究不可能毫发无损地重新逃回市民生活的常态中去。
关键词
荣格尔
日常
平庸
冒险
战争
Keywords
Jünger
Alltag
Banalitat
Abenteuer
Krieg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城市空间中的牺牲者:《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的暴力隐喻
马
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暴力
马
嫽
《德语人文研究》
2017
0
原文传递
3
暴力作为主题——析弗兰茨·卡夫卡的《在流放地》
马
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战争作为对平庸的逃离——析荣格尔小说《在枪林弹雨中》的另类日常
马
嫽
《德语人文研究》
202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