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人正常L3~L5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基于人正常L3~L5节段的CT扫描数据,利用Geomagic Studio 9.0、Simpleware 2.0、Abaqus 6.7软件建立人正常L3~L5三维有限元模型(INT),...目的:建立人正常L3~L5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基于人正常L3~L5节段的CT扫描数据,利用Geomagic Studio 9.0、Simpleware 2.0、Abaqus 6.7软件建立人正常L3~L5三维有限元模型(INT),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L4/5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模型(M1)、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置入模型(M2)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置入模型(M3)。在L3上表面施加500N预载荷,再施加10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生理活动,观察不同工况下L4-L5节段角位移、椎弓根螺钉及融合器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各工况下M1、M2、M3角位移均较INT减少,M3减少最明显;除右屈和后伸外,其他工况下M2与M3的角位移减少程度相当,而M1在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时稳定性较差。M1的螺钉应力峰值明显高于M2和M3,尤以左屈及后伸载荷时螺钉应力峰值最大,M2螺钉应力峰值高于M3,M2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峰值在各种工况下均高于M3。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不能很好地控制侧屈和旋转载荷,椎弓根螺钉承受较大的应力;附加单枚融合器置入可以重建融合节段的稳定性,明显减少螺钉的应力。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建立人正常L3~L5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基于人正常L3~L5节段的CT扫描数据,利用Geomagic Studio 9.0、Simpleware 2.0、Abaqus 6.7软件建立人正常L3~L5三维有限元模型(INT),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L4/5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模型(M1)、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置入模型(M2)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单枚融合器置入模型(M3)。在L3上表面施加500N预载荷,再施加10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生理活动,观察不同工况下L4-L5节段角位移、椎弓根螺钉及融合器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各工况下M1、M2、M3角位移均较INT减少,M3减少最明显;除右屈和后伸外,其他工况下M2与M3的角位移减少程度相当,而M1在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时稳定性较差。M1的螺钉应力峰值明显高于M2和M3,尤以左屈及后伸载荷时螺钉应力峰值最大,M2螺钉应力峰值高于M3,M2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峰值在各种工况下均高于M3。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不能很好地控制侧屈和旋转载荷,椎弓根螺钉承受较大的应力;附加单枚融合器置入可以重建融合节段的稳定性,明显减少螺钉的应力。
文摘目的探讨肘关节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我院共收治107例肘关节骨折患者,其中男50例,女57例;年龄13~85岁,平均43岁。骨折AO分型:A型17例,B型42例,C型48例;软组织损伤分型:C0 15例,CI 27例,CII 38例,CIII 27例。关节软骨损伤:重49例,轻40例,无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0.3~26天,平均6天。其中肱骨下端骨折66例,尺骨鹰嘴骨折41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钢板螺钉88例,张力带19例。术后肘关节功能采用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标准评定,对年龄、性别、骨折AO分型、软组织损伤分型、关节软骨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治疗方式、关节面复位质量、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早期:〈术后30天;延迟:≥术后30天)、术后并发症10个因素对肘关节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07例切口I期愈合。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57~7.68个月,平均(6.19±0.33)个月。骨折于术后3~6个月获临床愈合。术后出现肘关节活动度〈80°患者4例,异位骨化2例,神经损伤4例,固定物松动1例。肘关节功能按照HSS评分:优47例,良31例,可14例,差15例,优良率为72.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关节软骨损伤、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共3个因素对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年龄两个因素是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结论年龄、关节软骨损伤、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均可明显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术前调整患者身体状态,进行康复宣教,早期给予患者对症心理疏导,术中选用合适的内固定,并确保牢固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以便最大程度恢复肘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