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0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诊疗指南 被引量:115
1
作者 杨明辉 +23 位作者 朱仕文 李庭 孙志坚 张萍 周雁 胡岩君 张伟 宋哲 董强 黄强 米萌 肖鸿鹄 孙旭 赵霞 程洋 王倩 翟建坡 王庚 张堃 柴益民 王满宜 吴新宝 余斌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3-99,共7页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致死、致残率高。近年来,国际上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疗方面有很多的研究和进展,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致死、致残率高。近年来,国际上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疗方面有很多的研究和进展,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但我国目前的诊疗现状并不乐观,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指南。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经全国数百位创伤骨科专家讨论通过,制定本指南。本指南仅适用于≥65岁低能量损伤造成的新鲜非病理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加速康复外科 创伤骨科 非病理性 诊疗现状 诊疗指南 低能量损伤
原文传递
不同部位骨折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12
2
作者 臧加成 +8 位作者 剑雄 姜宏强 李鹏飞 李艳军 李风波 韩哲 姜轩 孔敬波 吕建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40-545,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骨折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天津医院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所有创伤骨科住院患者发生DVT的病历进行回顾性查阅分析,详细记录每个病历的一般资料、临床诊断、骨折部位、受伤...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骨折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天津医院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所有创伤骨科住院患者发生DVT的病历进行回顾性查阅分析,详细记录每个病历的一般资料、临床诊断、骨折部位、受伤机制、DVT发生时间、合并症等情况,对所有数据汇总,按照不同部位骨折分类,计算DYT总体发生情况及不同部位骨折DVT发生率。结果4年间创伤骨科共收治骨折患者24049例,其中1543例发生DVT,其总体发生率为6.41%(1543/24049)。1543例患者中,713例为下肢骨折,790例为髋周骨折,40例为上肢骨折。髋周骨折总体发生率最高为12.33%(790/6408),下肢骨折总体发生率(6.02%,713/11837)明显高于上肢骨折(0.69%,40/5804);下肢骨折中股骨远端骨折(股骨髁上、髁间骨折)DVT发生率最高,为23.04%(165/716),股骨干骨折为14.72%(178/1209),髌骨骨折7.27%(110/1513),胫骨平台骨折5.83%(79/1355),胫腓骨骨折2.86%(91/3180),踝关节骨折2.60%(55/2116),跟骨骨折1.17%(15/1281),前足部骨折4.28%(20/467);上肢骨折中肩部骨折最高,为2.97%(9/303),其余部位骨折均〈1%。结论DVT与骨折部位发生率密切相关,临床应对股骨远端、股骨干、髋周及骨盆骨折进行DVT重点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
原文传递
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分析 被引量:92
3
作者 徐宝山 +4 位作者 夏群 吉宁 杨强 黄洪超 兰杰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0-472,I0004,共4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1例,包括L342例,L4521例,L5S18例采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局部浸润麻醉、透视下靶向穿刺至病变节段的椎间孔外侧,环锯逐级扩大椎间孔,经椎...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1例,包括L342例,L4521例,L5S18例采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局部浸润麻醉、透视下靶向穿刺至病变节段的椎间孔外侧,环锯逐级扩大椎间孔,经椎间孔安置工作通道至椎管内,镜下摘除突出到椎管内的髓核和椎间隙内松动的髓核,直至神经根和硬膜囊完全松解,切口缝合1针。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27例顺利摘除突出髓核,神经根显露清晰。首例极外侧突出和第2例中央型突出摘除髓核后未显露神经根,术后症状均缓解。第3、11例分别因巨大突出取出困难、不能耐受疼痛中转全麻椎间盘镜手术。术后当天至2d下地活动,患者均感症状明显缓解。术后2周复发突出1例,保守治疗好转。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腿痛由8.1&#177;1.9降至1.1&#177;0.9,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自31.1&#177;8.3降至3.4&#177;3.3。根据MacNab评分,优25例,良6例。结论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效果优良,但存在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TESSYS技术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的现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6
4
作者 刘朝晖 剑雄 +1 位作者 张顺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8期688-693,共6页
膝骨关节炎(KOA)是骨关节炎最常见的类型,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的进展,KOA不仅极大的损害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带来沉重的负担。KOA的病因众多,机制复杂,目前治疗上以对症治疗... 膝骨关节炎(KOA)是骨关节炎最常见的类型,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的进展,KOA不仅极大的损害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带来沉重的负担。KOA的病因众多,机制复杂,目前治疗上以对症治疗、延缓疾病进展为主,晚期多行膝关节置换术。近年来多种直接干预KOA病理过程的骨关节炎慢作用药(DMOAD)备受关注。本文初步综述了KOA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方法和主要的治疗手段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治疗方法 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慢作用药
下载PDF
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84
5
作者 剑雄 何伟伟 +1 位作者 赵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7期4397-4402,共6页
背景:关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学说:血运障碍、脂质代谢紊乱、骨内压增高、骨细胞凋亡、基因多态性、免疫因素等,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的:就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研究股骨头坏死... 背景:关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学说:血运障碍、脂质代谢紊乱、骨内压增高、骨细胞凋亡、基因多态性、免疫因素等,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的:就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研究股骨头坏死的学者提供线索。方法:以"femoral head necrosis,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pathogenesis,mechanism"检索词在Pubmed、Embase、Medline等数据库检索1985至2017年的文献;以"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1985至2017年的文献,最终纳入39篇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股骨头坏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生物力学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股骨头内部力学性能的减退或者各种危险因素导致的外界应力与股骨头内部结构不协调,引起内部骨小梁的微骨折,应力集中,反复破坏与修复,当破坏速度超过修复速度,股骨头最终发生塌陷。大部分股骨头坏死病例均为散发病例,但也有研究报道家族中多名成员患有特发性股骨头坏死,呈家族聚集性,股骨头坏死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骨植入物 股骨头坏死 生物力学 血运 骨细胞凋亡 基因多态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75
6
作者 赵虬 王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总结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1996年3月~2002年10月,对48例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男27例,女21例;年龄17~85岁,平均42.8岁。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 目的总结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1996年3月~2002年10月,对48例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男27例,女21例;年龄17~85岁,平均42.8岁。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20例,旋后外旋Ⅳ度三踝骨折28例。受伤距手术时间2h~21d。内侧采用标准内踝切口显露内踝骨折,外侧采用腓骨后缘纵行切口显露外踝骨折。如需行后踝骨折处理,则将内踝的切口延长,外侧采用经腓骨的Gatelli-er-Chastang手术入路同时切开显露内、外及后踝。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后踝、内踝、外踝和下胫腓联合。骨折复位固定完成后,行踝部正侧位及踝榫(Mortise)位X线检查。满意复位的标准为:(1)踝榫的正常关系恢复,(2)踝的负重排列与下肢纵轴成直角,(3)关节面的外形轮廓光滑。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随访时疗效评定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26例,良1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5.4%。术后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但发生1例下胫腓三皮质固定螺钉断裂。结论踝关节的解剖复位可获得最佳的临床结果,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后外旋型 三踝骨折 治疗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LCP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3
7
作者 董强 +1 位作者 宝通 吴磊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目的比较LCP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分别采用LCP钢板和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例。其中LCP组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23《5岁,平均45.1岁;按AO/OTA分型:C1型1... 目的比较LCP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分别采用LCP钢板和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例。其中LCP组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23《5岁,平均45.1岁;按AO/OTA分型:C1型15例,C2型18例,C3型5例。外固定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25-60岁,平均47.1岁;按A0/OTA分型:C1型11例,C2型13例,C3型2例。比较两组术后影像学指标、功能指标,并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LCP组12-36个月,平均23.8个月;外固定组12-44个月,平均31.2个月。X线片均显示两组骨折全部愈合。两组患者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背伸、掌屈、尺偏、桡偏、旋前、旋后及Gartland-Werley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LCP组掌倾角11.7l°±3.02°,外固定组掌倾角7.15°±2.98°,LCP组优于外固定组。LCP组伤口感染2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固定松动1例;外固定组钉道感染3例,固定松动1例,腕关节僵硬2例。结论两种固定方式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可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LCP钢板术后影像学结果稍好,固定可靠。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 被引量:63
8
作者 阮文东 王沛 +2 位作者 雪原 周先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89-793,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风险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门诊及住院的年龄50岁以上、临床可确诊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273例,根据是否有骨质疏松骨折病史分为再骨折组48例和骨折组225例。分析患者一...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风险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门诊及住院的年龄50岁以上、临床可确诊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273例,根据是否有骨质疏松骨折病史分为再骨折组48例和骨折组225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骨折类型、股骨颈DXA骨密度测定T值、Charlson合并症指数、骨折时间等临床特征,并行运动协调技能评价。结果骨折组年龄(67.7±8.5)岁,再骨折组(72.7±9.5)岁;再骨折组女性占77.1%,高于骨折组女性构成比70.2%;再骨折类型以椎体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颈骨折最多见,其次为股骨颈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颈骨折。再骨折发生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75岁,HR=I.23;〉85岁,曰R=1.68)、女性(HR=1.36)、曾发生椎体骨折(HR=1.62)、曾发生髋部骨折(HR=1.27),骨密度-T值〈-3.5(HR=1.38)及运动协调技能减退(HR=1.27)。再骨折平均发生于初次骨折后(3.7±2.5)年。骨折组随访2年内再骨折发生率4。9%(11/225)。结论有初次骨质疏松骨折病史的患者发生再骨折的风险仍然很明显,两次骨折之间有足够的间隔采取措施降低再骨折的风险。特别是对发生椎体、髋部骨折的老年女性应进行干预,进行运动协调技能的康复训练和防跌倒练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折 危险性评估
原文传递
淫羊藿甙对成骨细胞Smad4 mRNA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雪原 王沛 +3 位作者 齐清会 倪虹 郭世绂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检测淫羊藿甙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MC3T3-E1中Smad4mRNA的影响。方法用0、10、20、40ng/ml的淫羊藿甙刺激MC3T3-E1细胞。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通过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测绘细胞生长曲线和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描述刺... 目的检测淫羊藿甙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MC3T3-E1中Smad4mRNA的影响。方法用0、10、20、40ng/ml的淫羊藿甙刺激MC3T3-E1细胞。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通过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测绘细胞生长曲线和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描述刺激MC3T3-E1细胞的增殖能力。用速率分光光度法测定ALP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Ⅰ型胶原的产生,用以判断细胞的分化情况。用RT-PCR测定Smad4mRNA的数量。结果10、20ng/ml浓度淫羊藿甙可使MC3T3-E1细胞的生长曲线明显上移(P<0.01);0、10、20和40ng/ml组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39.37±2.35)h、(26.76±1.78)h、(29.30±2.12)h和(36.35±2.34)h,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10ng/ml可使MC3T3-E1细胞产生ALP和Ⅰ型胶原量增加,刺激ALP作用呈现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P<0.01);RT-PCR显示10、20ng/ml浓度淫羊藿甙可以刺激MC3T3-E1细胞Smad4mRNA的数量增加。上述作用以10ng/ml浓度最强(P<0.01)。结论淫羊藿甙刺激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与分化,可能是通过提高MC3T3-E1细胞Smad4mRNA的量而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甙 SMAD4 MC3T3-E1 成骨细胞 RNA 刺激 Ⅰ型胶原 浓度 显微镜观察 组群
原文传递
加速康复外科与传统治疗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0
10
作者 赵栋 +1 位作者 王文良 张玲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19-523,共5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围手术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至2016年9月98例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接受单侧TKA的患者资料;其中52例应用常规传统手术方案(常规组),46例应用E...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围手术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至2016年9月98例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接受单侧TKA的患者资料;其中52例应用常规传统手术方案(常规组),46例应用ERAS方案(ERAS组),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显性出血量、术后24h血红蛋白、输血比例、术后VAS评分、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前及术后1、6个月膝关节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术后2周、1个月、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ROM)、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x。检验。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ERAS组术后显性出血量(224±59)ml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61±70)ml(t=4.723,P〈0.01);ERAS组术后24h血红蛋白(109±8)g/L显著高于常规组的(96±10)g/L(t=-3.297,P=0.004);ERAS组术后输血比例为6.5%(3/46)显著低于常规组的46.2%(24/52)(x2=19.207,P〈0.01);ERAS组术后12h及48h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t=3.708、3.894,均P〈0.05);ERAS组住院时间为(6.8±1.2)d显著少于常规组的(13.1±2.6)d(t=6.924,P〈0.01);ERAS组术后1、6个月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t=-3.677、-3.594,均P〈0.05);ERAS组术后2周及1个月ROM均显著高于常规组(t=-4.628、-4.442,均P〈0.05);ERAS组术后恶心呕吐率为13.0%(6/46)明显低于常规组的48.1%(25/52)(x2=13.852,P=0.002)。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术后6个月ROM、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12、-1.026,x2=3.695,均P〉0.05)。结论ERAS模式可有效改善单侧TKA患者围手术期状况,并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改善住院及手术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膝骨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原文传递
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1
作者 张建敏 +2 位作者 剑雄 田爱现 孙晓雷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995-1001,共7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导致的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VTE主要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导致的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VTE主要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骨科大手术(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髋部骨折)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关节置换术后VTE的发生率高达42%~57%。既往观点认为DVT和PE是VTE两个内在关联的不同类型,但最新研究结果提示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DVT和PE的形成可能是两个独立的事件。骨科大手术后VTE的预防主要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物理预防联合药物预防在预防远端DVT方面优于单纯药物预防。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优于低分子肝素等传统药物。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显著,但却不能口服。近期研究发现患者住院时接受低分子肝素注射,出院后接受阿司匹林、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口服的分阶段转换疗法预防VTE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骨科大手术 手术后 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全髋关节置换 口服抗凝药 低分子肝素 药物预防
原文传递
中国青少年脊柱侧凸筛查临床实践指南及路径指引 被引量:38
12
作者 赵宇 +5 位作者 田伟 邱贵兴 何达 杨强 邢丹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1574-1582,共9页
青少年脊柱侧凸是发生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常见脊柱疾病。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当出现脊柱畸形时往往需要手术治疗。通过早期筛查及时发现脊柱侧凸,能够有效避免疾病的进展。对青少年脊柱侧凸筛查工作进行规范非常必要。指南... 青少年脊柱侧凸是发生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常见脊柱疾病。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当出现脊柱畸形时往往需要手术治疗。通过早期筛查及时发现脊柱侧凸,能够有效避免疾病的进展。对青少年脊柱侧凸筛查工作进行规范非常必要。指南的制定过程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方法,由多学科专家组成指南制订小组,通过多轮针对临床医生的在线问卷调研确定指南中需要定义的重要临床问题。对青少年脊柱侧凸领域已发布的相关指南、系统评价以及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对相关证据进行评价。经过多轮德尔菲投票确定指南的推荐意见及其推荐强度。最终形成10条推荐意见,涉及青少年脊柱侧凸的筛查对象、青少年脊柱侧凸的筛查方法及筛查后的临床路径指引,旨在为我国青少年脊柱侧凸筛查的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脊柱畸形 临床路径 临床实践指南 早期筛查 筛查方法 临床医生 推荐意见
原文传递
VEGF、TGF-β_1在骨缺损不愈合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谢军 +4 位作者 王沛 冯世庆 李晖 王志刚 刘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61-566,共6页
目的观察骨缺损不愈合和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growth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βl)的表达差异,研究骨缺损不愈合的分子机理,进一步探讨VEGF和TGF-β1对骨折愈合的... 目的观察骨缺损不愈合和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growth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βl)的表达差异,研究骨缺损不愈合的分子机理,进一步探讨VEGF和TGF-β1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兔桡骨干骨缺损不愈合模型和骨折愈合模型,术后1、2、4、6、8、12周取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P法)检测两种模型中VEGF和TGF-β1的表达和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发现,骨缺损组骨折断端只有少量膜内成骨过程,形成的血肿和肉芽组织明显增多,只有靠近骨折断端的一部分形成软骨细胞,其中的一部分在分化到肥大软骨细胞阶段时则停止分化,出现肥大软骨细胞区的增加,并向纤维结缔组织转化,未转化成软骨细胞的肉芽组织在后期也形成了纤维结缔组织。与骨折愈合模型相比,软骨内成骨过程中血管生成的量也明显减少,而且在骨缺损组的各时段,骨折断端间都有肌纤维侵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发现,VEGF和TGF-β1在骨缺损不愈合中仍有表达,但与正常骨折愈合相比,表达的量明显减少(P<0.05),VEGF和TGF-β1的表达呈同步关系,即在TGF-β1强表达时,VEGF的表达程度也很强,TGF-β1的表达弱时,VEGF的表达也明显减少。结论由于造成较大段的骨缺损,骨膜缺损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愈合骨折 内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程度与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6
14
作者 张成宝 +7 位作者 剑雄 王颖 王辰 姜轩 王兴博 孙磊 卢斌 刘彦士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重建的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程度与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6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61例,女102例;平均年龄为55.7岁。骨折Garden分型:I型20例,Ⅱ型30例...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重建的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程度与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6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61例,女102例;平均年龄为55.7岁。骨折Garden分型:I型20例,Ⅱ型30例,Ⅲ型57例,Ⅳ型56例.收集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股骨近端多层螺旋CT扫描的薄层原始数据,通过Mimics10.01软件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小凹最低点移位、中心移位、空间移位角度)。所有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为2组:坏死组与非坏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术后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因素。结果163例患者术后获2.5-5.4年(平均3.1年)随访。其中33例(20.2%)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d坏死组与非坏死组患者术前骨折Garden分型,术前股骨头小凹最低点移位、中心移位、空间移位角度,术后股骨头小凹最低点移位、中心移位、空间移位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术前骨折Garden分型及术后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相关(P〈0.05)。结论基于三维重建的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程度能准确评估术前移位程度及复位质量,术前骨折移位程度、骨折类型及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是决定是否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成像 三维 摄影测量法 股骨头坏死
原文传递
腰椎间盘突出症自身免疫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徐云强 +3 位作者 张义修 王沛 郑永发 冯世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91-296,共6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因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破碎型)发生中的机制。方法选择已经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按照术中所见分为2组:破碎或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组(9例)和退变型椎间盘突出组(10例)。以CD68和CD4、CD8单克...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因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破碎型)发生中的机制。方法选择已经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按照术中所见分为2组:破碎或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组(9例)和退变型椎间盘突出组(10例)。以CD68和CD4、CD8单克隆抗体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M、IgG、IgA以及补体C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水平。比较了两组数据间的差异。结果(1)组织病理学变化: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组有6例标本近边缘细胞浸润区可见CD68阳性反应细胞,并且阳性细胞有沿血管样组织分布的趋势;4例标本见CD4阳性反应细胞浸润;2例标本CD8染色可见阳性反应细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组有3例标本边缘可见CD68阳性反应细胞,但细胞数较少。CD4和CD8免疫染色均未见阳性细胞。两组相比,CD68细胞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破碎组CD4和CD8细胞阳性率略高于退变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免疫学检测结果: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和IgM水平高于退变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组IgA以及补体C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症按照其病理实质可分为破碎型和退变型,二者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应加以区分。(2)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自身免疫 病理学 免疫球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临床症状不同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和环氧化酶2的表达 被引量:34
16
作者 胡炜 +3 位作者 袁建军 张仁赞 彭兵 张学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5期5270-5276,共7页
背景:在颈椎的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细胞发生生物化学变化,此过程产生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导致椎间盘突出。间盘突出后,反过来刺激周围毗邻组织产生各种炎性因子。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环氧化酶2在不同临床症状的颈脊髓... 背景:在颈椎的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细胞发生生物化学变化,此过程产生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导致椎间盘突出。间盘突出后,反过来刺激周围毗邻组织产生各种炎性因子。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环氧化酶2在不同临床症状的颈脊髓压迫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颈前路间盘切除内固定患者的突出间盘或责任间盘,依据临床症状分为3组:髓型症状组,根性症状组,颈椎外伤组,对间盘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对间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阳性细胞计数。结果与结论:1髓型症状组和根性症状组苏木精-伊红染色在突出颈椎间盘周围的炎性肉芽组织中可见炎细胞浸润以及新生血管形成;颈椎外伤组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以及新生血管形成;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髓型症状组可见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表达阳性的细胞,其胞浆为棕黄色着色为主,环氧化酶2表达阳性的细胞稀少;根性症状组中可见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环氧化酶2表达阳性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髓型症状组;颈椎外伤组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环氧化酶2表达阳性细胞表达稀少;3髓型症状组及根性症状组中白细胞介素1β阳性表达率和IA值,白细胞介素6阳性表达率和IA值均显著高于颈椎外伤组(P<0.05);根性症状组中环氧化酶2阳性表达率及IA值均显著高于颈椎外伤组。4结果说明,突出的颈椎间盘可发生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环氧化酶2细胞因子表达,并在颈椎间盘早期退变中发挥作用,不同临床症状的颈脊髓压迫患者这些炎症因子表达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 炎症因子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脊髓压迫
下载PDF
后踝骨折分型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7
作者 何锦泉 +1 位作者 宝通 辛景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863-870,共8页
后踝在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与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后踝骨折约占踝关节损伤的7%~44%。研究显示,当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时,其治疗效果通常不能令人满意,骨折复位不良可导致畸形愈合、疼痛和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症状明显者还需行截骨... 后踝在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与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后踝骨折约占踝关节损伤的7%~44%。研究显示,当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时,其治疗效果通常不能令人满意,骨折复位不良可导致畸形愈合、疼痛和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症状明显者还需行截骨矫形手术。Haraguchi等将后踝骨折分为三型:Ⅰ型,后外斜型;Ⅱ型,内侧延伸型;Ⅲ型,小壳型(小片剥脱型)。Mangnus等认为可将后踝骨折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后外型和后内型。Bartonícek等在CT扫描和三维重建的基础上,根据骨块位置、形状、大小和胫骨腓切迹完整性等因素,将后踝骨折分为四型:Ⅰ型,切迹外骨折;Ⅱ型,后外侧骨折;Ⅲ型,后踝两部分骨折;Ⅳ型,后外侧大三角形骨折。后踝骨折的形态在个体间差异较大,目前尚没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分型方法能够充分体现骨折的受伤机制和损伤程度,并对治疗有指导意义。骨折块的大小仍然是决定后踝骨折是否需行内固定术的重要因素,患者伤后应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以了解踝关节骨折、脱位和韧带损伤等情况,同时通过CT及三维重建对后踝骨折块的形态、大小、移位程度等进行详细地术前评估和计划,确定适宜的手术入路,如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或后外侧与后内侧联合入路,并根据骨折块的大小选择螺钉或钢板内固定,以达到后踝骨折解剖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以及胫距关节和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骨折分型 治疗效果 踝关节损伤 后外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 踝关节骨折 截骨矫形手术
原文传递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被引量:32
18
作者 徐宝山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96-802,共7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脊柱退变性疾病逐渐增多,其中一部分会导致脊柱序列异常。脊柱在冠状面上的Cobb角〉10°即称为脊柱侧凸,但影像学上侧凸不一定有临床症状。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etic scoliosis,AIS)不... 随着人口老龄化,脊柱退变性疾病逐渐增多,其中一部分会导致脊柱序列异常。脊柱在冠状面上的Cobb角〉10°即称为脊柱侧凸,但影像学上侧凸不一定有临床症状。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etic scoliosis,AIS)不同.我们将骨发育成熟后的脊柱侧凸称为成人脊柱侧凸。成人脊柱侧凸有两种最常见的情况:一种是儿童或青少年脊柱侧凸延续发展到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成人 脊柱退变性疾病 治疗 诊断 人口老龄化 COBB角
原文传递
可动式椎间盘镜下单侧开窗双侧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杂的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30
19
作者 徐宝山 +5 位作者 胡永成 许海委 刘越 杨强 姜洪丰 吉宁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53-760,共8页
目的探讨可动式椎间盘镜(mobile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MED)下单侧开窗双侧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杂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采用MMED下单侧开窗双侧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杂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8例,... 目的探讨可动式椎间盘镜(mobile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MED)下单侧开窗双侧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杂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采用MMED下单侧开窗双侧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杂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56-76,平均67岁。49例伴退行性滑脱,19例伴退行性侧凸。责任节段包括L4。,57例,L,s。6例,L3~L5 4例,L4-S1 1例。患者均有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症状,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为43.8%±10.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腰痛(6.3±3.3)分、腿痛(6.1±3.8)分。在症状严重侧行纵行切口,放置MMED,用磨钻扩大开窗,沿神经根通道减压,摘除椎间盘,充分刮除终板软骨,处理椎间隙;潜行咬除对侧黄韧带,松解对侧神经根;退出内套管,直视下试模撑开椎间隙,用自体骨与异体骨混合植骨,放置cage,移除外套管。透视下经椎弓根穿刺,放置空心椎弓根螺钉,仍有滑脱者预设复位距离,经皮插入连接棒复位固定。结果1例术中转开放手术,所有病例均未发生神经损伤。手术时间100-180min,平均120min;术中出血50~200ml,平均100ml。术后影像学检查示脊柱序列改善,减压充分,合并滑脱者滑脱比由术前17.9±6.2降低至11.8±4.8。61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其他7例随访6~9个月。末次随访时ODI降低至8.9%±7.4%,VAS评分下降至腰痛(1.2±1.1)分、腿痛(0.9±0.9)分,MacNab法疗效评定结果为优41例、良25例、可2例。结论MMED下单侧开窗双侧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杂的腰椎管狭窄症能明显缓解症状、改善脊柱功能,术后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原文传递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症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30
20
作者 杨召 苑珍珍 +1 位作者 剑雄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7期3833-3837,共5页
目的 系统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固定两种方法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术后并发症。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 ScienceDirect, EMBASE, BIOSIS, Springer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纳入关于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固定两种方法治疗不稳... 目的 系统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固定两种方法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术后并发症。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 ScienceDirect, EMBASE, BIOSIS, Springer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纳入关于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固定两种方法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症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制定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5.0(Cochrane Library)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有17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1 402例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组687例,外固定组715例。分析结果显示,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固定比较,在术后总并发症、感染、畸形、肌腱断裂,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2=8%,RR=0.77(95%CI 0.65~0.91,Z=3.10,P〈0.05);而不愈合、再次手术、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腕管综合征、神经失用、肌腱炎、疼痛、瘢痕方面,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均存在术后并发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总并发症、感染及畸形发生率较低,而外固定肌腱断裂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综合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