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的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双 胡晓丽 +7 位作者 付辉 王凤媛 肖政 石同欢 马亚哲 石少波 唐艳红 黄从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3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了解湖北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病率、危险因素、并发症及治疗现状,为房颤预防、管理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5~9月,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结合的方法调查≥18岁湖北省居民共13078人;调查内容包括心血管病问卷、血压、身高、... 目的了解湖北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病率、危险因素、并发症及治疗现状,为房颤预防、管理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5~9月,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结合的方法调查≥18岁湖北省居民共13078人;调查内容包括心血管病问卷、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心电图;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发现房颤203人,其中既往已确诊房颤有146人,新发现房颤57人。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更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功能不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外周血管疾病、吸烟和肥胖(P均<0.05)。房颤患病率为1.6%,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1.1%,男性高于女性(1.8%vs 1.3%),城市高于农村(1.8%vs 0.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AOR=1.798,95%CI:1.597~2.024)、性别(AOR=0.709,95%CI:0.531~0.947)、高血压(AOR=1.651,95%CI:1.219~2.237)、冠心病(AOR=1.938,95%CI:1.337~2.810)、心脏瓣膜病(AOR=5.261,95%CI:2.517~10.998)和心力衰竭(AOR=5.298,95%CI:3.408~8.234)是房颤的危险因素。房颤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显著高于非房颤人群(8.9%vs 1.7%;P<0.01)。已确诊房颤患者规范治疗人数占比45.9%。结论湖北省房颤患病率低于全国,危险因素与国内外研究相近,但相关治疗情况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流行病学 患病率 脑卒中
原文传递
高密度标测上腔静脉电解剖结构 被引量:7
2
作者 马亚哲 翁思贤 +5 位作者 郭金锐 郭雨龙 刘可 方丕华 唐闽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目的探索窦性心律下上腔静脉的电解剖结构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6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因心房颤动住院行导管消融的患者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龄24~75岁。窦性心律下高密度标测上腔静脉及右心房的电激动顺序,标注窦房结位置。... 目的探索窦性心律下上腔静脉的电解剖结构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6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因心房颤动住院行导管消融的患者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龄24~75岁。窦性心律下高密度标测上腔静脉及右心房的电激动顺序,标注窦房结位置。通过起搏夺获标注出右侧膈神经位置。使用环形导管高密度标测,对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电激动连接处进行消融隔离。结果窦房结位置分布差异较大(侧壁:75%,前壁:12.5%,后壁:12.5%),膈神经主要分布在侧壁位置(87.5%),仅少数分布在后壁(12.5%)。成功完成上腔静脉电隔离的位置主要分布在前壁和后壁偏间隔位置,消融上腔静脉后心率普遍上升[由(74.5±14.6)次/min升至(81.0±13.0)次/min,P=0.007]。23例患者均完成上腔静脉隔离,成功率为95.8%,仅1例因最早激动点与膈神经夺获点在同一位置,未能隔离。成功隔离患者术后无窦房结、膈神经损伤以及上腔静脉狭窄等并发症。结论窦房结分布位置多变,但上腔静脉电隔离点多位于前壁和后壁偏间隔侧,在高密度标测进行上腔静脉电隔离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静脉 窦房结 膈神经 高密度标测
原文传递
阻断心脏自主神经节中电导钙激活钾通道降低心房快速起搏犬心房颤动的易损性研究
3
作者 宋孟洋 鲁志科 +4 位作者 张进锋 李鹏飞 马亚哲 赵庆彦 王友成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642-647,共6页
目的探究心脏自主神经节(GP)中电导钙激活钾通道(KCa3.1)介导巨噬细胞极化在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于2023年在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中开展。18只比格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快速心房起搏(RAP)组(n=6)和TRAM-34... 目的探究心脏自主神经节(GP)中电导钙激活钾通道(KCa3.1)介导巨噬细胞极化在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于2023年在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中开展。18只比格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快速心房起搏(RAP)组(n=6)和TRAM-34组(Kca3.1阻断剂),分别在TRAM-34组和其他组犬的GP中局部注射TRAM-34(0.3 ml,15 mmol/L)和生理盐水。之后,所有组监测右前GP(ARGP)神经活性及心房在体电生理。最终取材后检测ARGP组织中炎性因子水平及巨噬细胞极化情况。结果TRAM-34注射后对非起搏犬心房电生理及ARGP活性无明显影响。RAP明显缩短了心房各部位的有效不应期(ERP),增加了心房颤动易损性和ARGP神经活性,而TRAM-34局部注射有效抑制了这些变化。RAP组和TRAM-34组ARGP组织中CD68+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此外,起搏组ARGP组织中CD68+细胞、iNOS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高于TRAM-34组。结论心房快速起搏时,阻断KCa3.1可抑制GP活性,降低心房颤动易损性,该作用可能与抑制局部巨噬细胞参与GP的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脏自主神经节 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巨噬细胞 炎症
下载PDF
频发性室性早搏伴心脏扩大患者行射频消融术的预后特点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申玉静 邹玉宝 +3 位作者 王靖 马亚哲 张澍 唐闽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2993-2995,共3页
目的频发性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PVCs,简称"频发室早")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部分频发室早患者出现心脏扩大,此类患者行射频消融术的效果及术后心脏大小的变化有待进一步明确。本文旨在研究频发室... 目的频发性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PVCs,简称"频发室早")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部分频发室早患者出现心脏扩大,此类患者行射频消融术的效果及术后心脏大小的变化有待进一步明确。本文旨在研究频发室早伴心脏扩大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脏大小的变化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因频发室早行射频消融术的300例患者。术前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男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EDD )>55.0 mm,女性>50.0 mm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患者行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后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频发室早被消除后心脏大小的变化。结果共21例频发室早伴心脏扩大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术前LVEDD为(57.5±3.1 ) mm。术后17例患者LVEDD在一年内恢复正常。术后LVEDD均值为(52.4±3.5) mm,术前及术后LVEDD的差值为(-5.1± 3.7 ) mm (P<0.0001)。术前及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分别为 57.5%± 6.5%和 61.2%± 4.9%,两者差值为 3.3%±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4 ) o 起源部位(左室或右室)对射频消融术后的心脏大小和功能变化并无明显影响。结论射频消融术对频发室早伴心脏扩大患者的心脏结构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扩大 频发性室性早搏 射频消融术
原文传递
应用新型三维标测导航系统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两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齐英杰 翁思贤 +3 位作者 马亚哲 于丰源 唐闽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5期496-497,共2页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心房颤动(房颤)等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手段,三维电生理标测技术大大提高了经导管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降低了术者操作难度。KODEX-EPDTM作为一种新的电生理解剖标测导航技术,能在脱离X线曝光情况下实现高清实...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心房颤动(房颤)等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手段,三维电生理标测技术大大提高了经导管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降低了术者操作难度。KODEX-EPDTM作为一种新的电生理解剖标测导航技术,能在脱离X线曝光情况下实现高清实时解剖性成像,并实时展示消融深度及结果。本文报道2例应用KODEX-EPDTM技术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三维标测系统
原文传递
内外科联合拔除起搏器感染电极1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悦 翁思贤 +5 位作者 郭涛 刘可 郭雨龙 郭金锐 马亚哲 唐闽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3135-3136,共2页
随着心血管植入装置(CIED)使用的增加,电极感染、断裂、设备故障等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使得经静脉拔除电极的手术量逐年上升。对于复杂电极或年限较长、拟行拔除手术的病例,单纯内科介入途径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需行心外科开胸手术。本... 随着心血管植入装置(CIED)使用的增加,电极感染、断裂、设备故障等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使得经静脉拔除电极的手术量逐年上升。对于复杂电极或年限较长、拟行拔除手术的病例,单纯内科介入途径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需行心外科开胸手术。本文报道1例内外科联合拔除CRT主动固定电极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拔除 经静脉 外科手术 主动固定电极
原文传递
9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翁思贤 唐闽 +6 位作者 方丕华 贾玉和 马亚哲 郭金锐 郭雨龙 刘可 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9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射频消融特点及结果。方法连续入选9例ccTGA合并SVT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术后定期随访、收集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目的回顾性分析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射频消融特点及结果。方法连续入选9例ccTGA合并SVT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术后定期随访、收集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例房性心动过速,均于靠近间隔侧消融成功。三维使用率达55.5%(5/9),其中2例心脏解剖变异较大(1例中位心、1例右旋心),应用三维电解剖模型融合CT建模辅助消融均获得成功。术后1例HV间期从40 ms延长至100 ms,其余无明显改变。随访3~75个月1例复发。结论此类患者的术中定位应更加关注左右房间隔侧的标测;ccTGA合并SVT的患者可首选三维电解剖模型融合CT建模辅助射频消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室上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原文传递
联合上下腔静脉途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导线拔除回顾性分析
8
作者 翁思贤 唐闽 +6 位作者 任晓庆 冯天捷 马亚哲 周彬 华伟 陈柯萍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1期60-65,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近年来联合上腔和下腔途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拔除术(TLE)的病例特点,探究其与单纯上腔或下腔途径拔除CIED导线病例的不同之处。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8年9月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TLE患者159...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近年来联合上腔和下腔途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拔除术(TLE)的病例特点,探究其与单纯上腔或下腔途径拔除CIED导线病例的不同之处。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8年9月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TLE患者159例。将其依据TLE时血管入路途径分成2组:A组为单纯经上腔或下腔途径拔除组(132例);B组为联合上腔和下腔途径拔除组(27例)。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特点、CIED植入类型、导线拔除情况等。结果与A组相比,B组CIED植入时间更长、既往囊袋清创史和CIED更换史比例更高(P<0.05)。进一步统计学分析示,CIED植入时间对于需行联合上下腔静脉TLE者有独立预测价值;CIED植入时间≥5.25年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1%和67.4%。2组患者共计拔除导线301根:A组拔除249根,B组拔除52根,总体临床成功率为95.2%;其中B组拔除成功率更低(86.7%对97.3%,P=0.002)、严重并发症率更高(18.5%对1.5%,P=0.002)。结论对于CIED植入时间≥5.25年者预示着其需要联合上下腔静脉途径行TLE。对于联合上下腔静脉途径行TLE患者,其成功率较单纯上腔或下腔途径更低,且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人工 经静脉导线拔除 联合 感染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预测模型
9
作者 向杰 张伟 +1 位作者 马亚哲 黄从新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2期1315-1323,共9页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来开发和内部验证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模型图。方法收集2019年6月—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268例心房颤动患者(其中56例有脑梗死病史)的临床资料,基于这些患者的52项临床数据开发一种预...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来开发和内部验证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模型图。方法收集2019年6月—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268例心房颤动患者(其中56例有脑梗死病史)的临床资料,基于这些患者的52项临床数据开发一种预测模型。以LASSO回归模型用于优化脑梗死发生风险模型的特征选择。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来建立预测模型,该模型结合了在LASSO回归模型中选择的特征,并使用C指数,校正图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了预测模型的区别、校准和临床实用性,同时使用自举验证评估内部验证。结果预测列线图中包含的预测变量包括血小板抑制剂、甘油三酯、直接胆红素、纤维蛋白、左房内径、抗凝剂、国际标准化比值、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脑钠肽、高密度脂蛋白和射血分数。该模型显示出良好的辨别能力和良好的校准,其C指数为0.7787652,在内部验证中仍可达到0.7181175。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在将脑梗死发生可能性阈值确定为1%的情况下进行干预时,脑梗死风险列线图对临床是有用的。结论这种新颖的预测模型结合患者的基本临床数据,可以方便临床工作中对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预测,从而为患者制定更优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梗死 风险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亚哲(综述) 黄从新(审校) 黄鹤(审校) 《疑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623-626,共4页
相较于传统右心室起搏方式,希氏束起搏更符合生理特点,可降低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等发生。但因希氏束起搏植入难度大、起搏阈值高等因素,局限了其在临床中的运用。左束支起搏使生理性起搏的出现更容易实现。文章就近年关于左束支起搏... 相较于传统右心室起搏方式,希氏束起搏更符合生理特点,可降低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等发生。但因希氏束起搏植入难度大、起搏阈值高等因素,局限了其在临床中的运用。左束支起搏使生理性起搏的出现更容易实现。文章就近年关于左束支起搏植入方法、与右心室起搏的比较、左束支起搏机械同步性评价、在临床运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起搏 左束支起搏 心律失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