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泌阳凹陷页岩油富集段资源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12
1
作者 章新文 李吉君 +4 位作者 朱景修 罗曦 王民 卢双舫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3期301-304,共4页
页岩油资源开发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2个方面,一是页岩油的资源丰度,二是页岩油的可采性。文中通过建立页岩油富集段划分标准以及泥页岩有机非均质性的测井识别,对我国最早取得页岩油突破的泌阳凹陷进行了页岩油富集段划分,并对其资... 页岩油资源开发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2个方面,一是页岩油的资源丰度,二是页岩油的可采性。文中通过建立页岩油富集段划分标准以及泥页岩有机非均质性的测井识别,对我国最早取得页岩油突破的泌阳凹陷进行了页岩油富集段划分,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结合泥页岩无机非均质性测井识别与原油物性分析指出,泌阳凹陷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有利区为东南部工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富集 可采 有利区 泌阳凹陷
下载PDF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天然气成藏史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吉君 曹群 +5 位作者 卢双舫 王伟明 李文浩 史颖琳 阴建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6,共7页
应用天然气生成和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方法对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天然气成藏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高石梯-磨溪含气构造为继承性隆起,有利于天然气的高效聚集,震旦系灯影组主要聚集191Ma以来所生天然气,早期所生... 应用天然气生成和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方法对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天然气成藏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高石梯-磨溪含气构造为继承性隆起,有利于天然气的高效聚集,震旦系灯影组主要聚集191Ma以来所生天然气,早期所生天然气未运聚成藏或散失,成藏参与率约为79%;②资阳构造圈闭受燕山期构造运动影响逐渐演化成威远构造的斜坡,构造运动调整过程中剩余未裂解原油运移至新的构造高部位——威远构造继续裂解,资阳和威远气田分别聚集构造调整前后(106—104Ma)所生天然气;③威远气田构造圈闭由于形成较晚,捕捉到的原油裂解气有限,成藏参与率约为51%,低于高石梯-磨溪地区;④资阳-威远地区构造反转过程中资阳古隆起中天然气会大量散失,尽管高石梯-磨溪地区天然气生成结束的时间早于资阳-威远地区90Ma,不利于保存,但其气藏充满度却高于资阳-威远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动力学 生烃动力学 成藏史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东濮凹陷沙三下亚段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黄爱华 薛海涛 +5 位作者 王民 王文广 卢双舫 彭君 鹿坤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针对东濮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Es_3~L)地质、地化特征,结合测井地球化学技术,进行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通过对地化数据实测点的整理分析可得:东濮凹陷Es_3~L北部泥页岩w(TOC)、氯仿沥青"A"、生烃势平均值分别0.87%、0.17%... 针对东濮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Es_3~L)地质、地化特征,结合测井地球化学技术,进行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通过对地化数据实测点的整理分析可得:东濮凹陷Es_3~L北部泥页岩w(TOC)、氯仿沥青"A"、生烃势平均值分别0.87%、0.17%、6.17mg/g,南部分别0.36%、0.06%、2.31mg/g;泥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成熟度镜质体反射率(Ro)主要集中在0.5%~1.5%之间;泥页岩含油性好,最高可达300mg/g。利用东濮凹陷分层数据计算出Es_3~L泥页岩平均厚度在240m左右,且沙三段(Es3)北部地层盐岩发育,为页岩油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利用ΔlogR法建立有机非均质性模型,获取纵向连续的氯仿沥青"A"。通过体积法计算出东濮凹陷Es_3~L页岩油资源总量为10.67×10~8t,其中,Ⅰ级资源量可达6.7×10~8t,明显大于Ⅱ、Ⅲ级。总体来说,东濮凹陷Es_3~L具有较大的页岩油资源潜力及良好的开采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资源潜力 沙三下亚段 东濮凹陷
下载PDF
热解升温速率对有机质生烃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4
作者 王民 孙业峰 +6 位作者 卢双舫 陈国辉 董奇 王雪飞 李洋 王文广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完成了不同类型有机质样品多条升温速率(10℃/min、20℃/min、30℃/min、40℃/min、50℃/min)的开放体系热解实验。采用不同升温速率组合(10℃/min^20℃/min^30℃/min、20℃/min^30℃/min^40℃/min、30℃/min ~40℃/min^50℃/min)实验... 完成了不同类型有机质样品多条升温速率(10℃/min、20℃/min、30℃/min、40℃/min、50℃/min)的开放体系热解实验。采用不同升温速率组合(10℃/min^20℃/min^30℃/min、20℃/min^30℃/min^40℃/min、30℃/min ~40℃/min^50℃/min)实验数据标定了动力学模型参数。结果揭示:不同类型有机质的生烃过程均可用平行一级速率模型描述,其中I型有机质活化能分布范围相对较窄,以一个占主要部分的活化能为主,III型有机质活化能分布范围相对较宽。由慢速升温速率组合到快速升温速率组合实验数据获得的指前因子依次降低,平均活化能也依次减小。以3.3℃/Ma的地质升温速率外推表明,随升温速率的增加,动力学模型计算的地质Tmax依次降低,范围在30℃~40℃之间。对此,提出一种采用研究区烃源岩生烃数据或成熟度数据对不同动力学参数进行可靠性检验的方法,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动力学参数,也可以进一步进行动力学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动力学模型的风险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温速率 热解实验 生烃动力学 指前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