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北缘老君庙背斜晚新生代磁性地层与高原北部隆升 被引量:92
1
作者 方小敏 赵志军 +4 位作者 李吉均 潘保田 宋春晖 戴霜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7-106,共10页
河西走廊新生代沉积敏感地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的构造隆升过程.酒泉盆地玉门老君庙剖面高分辨率磁性地层研究表明,疏勒河组胳塘沟段和牛胳套段的年龄分别为>13~8.3 Ma和8.3-<4.9 Ma,玉门砾岩、酒泉砾石层和戈壁砾石层的年龄分别为... 河西走廊新生代沉积敏感地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的构造隆升过程.酒泉盆地玉门老君庙剖面高分辨率磁性地层研究表明,疏勒河组胳塘沟段和牛胳套段的年龄分别为>13~8.3 Ma和8.3-<4.9 Ma,玉门砾岩、酒泉砾石层和戈壁砾石层的年龄分别为3.66-0.93,0.84-0.14和0.14-0Ma.岩性和岩相变化表明祁连山自约8 Ma起,6.6 Ma略有加速,由较低的高度开始逐步隆起,盆地沉积从细粒的湖相砂岩-泥岩逐步转变成粗粒的洪积扇沉积,至约3.66 Ma后,祁连山开始急剧地整体快速隆升,并经约<2.94-2.58,<1.8-1.23,0.93-0.84和0.14 Ma多次阶段性快速隆升,祁连山最终被抬升到今天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青藏高原 酒泉盆地 磁性地层 晚新生代 构造隆升
原文传递
酒泉砾石层的古地磁年代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39
2
作者 赵志军 方小敏 +3 位作者 李吉均 潘保田 史正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4期1208-1212,共5页
在青藏高原北缘的山前凹陷河西走廊内,晚新生代山麓相磨拉石酒泉砾石层和玉门砾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对酒西盆地老君庙背斜剖面开展的古地磁测年发现酒泉砾石层底部年龄为0.84 MaBP,不整合面年龄为0.93~0.84 MaB... 在青藏高原北缘的山前凹陷河西走廊内,晚新生代山麓相磨拉石酒泉砾石层和玉门砾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对酒西盆地老君庙背斜剖面开展的古地磁测年发现酒泉砾石层底部年龄为0.84 MaBP,不整合面年龄为0.93~0.84 MaBP,揭示青藏高原北部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强烈新构造挤压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泉砾石层 玉门砾岩 古地磁年代 青藏高原 构造运动 隆升运动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上新世沉积环境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30
3
作者 宋春晖 方小敏 +4 位作者 李吉均 高军平 孙东 范马洁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2-102,共11页
青海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 ,在青藏高原北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其中含较丰富的重要哺乳动物化石 ,对确定盆地及周边相似地层的年代、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结合哺乳动物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 ... 青海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 ,在青藏高原北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其中含较丰富的重要哺乳动物化石 ,对确定盆地及周边相似地层的年代、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结合哺乳动物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 ,通过盆地沉积层序、沉积相和沉积演化以及其对构造和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表明 :6 .5~约 1 .8MaB .P.期间盆地沉积环境变化经历了 8个阶段的演化 ,反映在此期间青藏高原北部经历了 >5.4MaB .P .、3.6MaB .P .、2 .6MaB .P.和 1 .8MaB .P .4次明显的构造挤压隆升运动 ,其中约 1 .8MaB .P .的构造运动可能使黄河向上游溯源侵蚀 ,同时切穿积石峡、李家峡和松巴峡而到达贵德盆地。研究时段内气候以干旱为主 ,但在 6 .2~ 4MaB .P.和 2 .1~ 1 .85MaB .P .的两个时期气候明显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盆地 沉积环境 上新世 构造隆升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海贵德盆地晚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青藏高原北部隆升 被引量:27
4
作者 宋春晖 方小敏 +4 位作者 李吉均 高军平 孙东 聂军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青海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并含较丰富的重要哺乳动物化石,对确定盆地及周边相似地层的年代和研究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结合哺乳动物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对近11 Ma BP以来盆地沉积相... 青海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并含较丰富的重要哺乳动物化石,对确定盆地及周边相似地层的年代和研究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结合哺乳动物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对近11 Ma BP以来盆地沉积相进行了分析,划分出19个沉积岩相和湖泊、三角洲、辫状河流、水下扇三角洲和水上洪积扇5个沉积环境,以及8个沉积演化阶段。通过盆地沉积对构造隆升的响应探讨表明:>11~7.65Ma BP为高原构造稳定期,7.65~3.6Ma BP高原具阶段性逐步隆升构造特征,3.6~>2.6 Ma BP为高原整体快速隆升,2.6Ma BP左右高原大规模挤压断陷,1.8 Ma BP左右高原大规模整体快速隆升并使贵德盆地古湖被切穿排干,黄河在此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贵德盆地 晚新生代 沉积演化 青藏高原 地层学 沉积相 隆升构造特征
下载PDF
板块构造对海相钾盐矿床分布与成矿模式的控制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成林 赵艳军 +5 位作者 方小敏 吕凤琳 王立成 张华 丁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93-1907,共15页
表生钾盐矿床主要沉积于陆壳板块上的陆表海盆地中,其沉积受制于全球板块运动,具体影响表现在板块的规模、边界特征、漂移历史与古纬度、古气候等的控制作用。在巨型稳定克拉通上,出现巨型陆表海盆,沉积分布广、厚度大的巨型钾盐矿床或... 表生钾盐矿床主要沉积于陆壳板块上的陆表海盆地中,其沉积受制于全球板块运动,具体影响表现在板块的规模、边界特征、漂移历史与古纬度、古气候等的控制作用。在巨型稳定克拉通上,出现巨型陆表海盆,沉积分布广、厚度大的巨型钾盐矿床或矿集区,矿床沉积类型属于化学岩型即碳酸盐岩型钾盐矿;板块汇聚区域,如特提斯造山带,出现较多的小陆块并形成较小规模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盆地,也形成了一些厚度大的巨型-超大型钾盐矿床或矿床群,沉积类型有化学岩型及碎屑岩型钾矿两类;而大陆板块边缘及其内部,出现裂谷盆地成钾,沉积环境可以从海相到非海相及过渡类型,钾盐沉积规模不等,也可出现超大型矿床,基本属于碎屑岩型钾矿;最后,在大陆板块内部出现典型陆相钾盐沉积。从时代上看,稳定巨型克拉通板块成钾,主要出现于古生代;而板块汇聚时期成钾,主要发生在中生代;裂谷成钾则主要出现在新生代,典型陆相钾盐矿床则出现在第四纪。由此可见,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地球表生成钾模式发生了重大转换。从成钾物质来源看,稳定克拉通海盆主要以海水补给为主,特提斯小陆块的海相盆地成钾物质,以海水补给为主,可能存在非海相(以火山活动带来深部物质等)的补给;而裂谷成钾物质补给,则是海相与非海相混合型,甚至一些盆地以非海相物质补给为主。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再到新生代,成钾盆地规模快速变小;所形成的钾盐资源量也呈相应递减变化规律。中国小陆块的漂移演化历史受控于全球主要板块的构造演化,其海相盆地成钾作用也应符合世界主要钾盐成矿的基本规律,因此,掌握全球板块对钾盐成矿基本约束规律,有助于研究中国小陆块海相成钾规律,指导中国海相找钾勘查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小陆块 海相 钾盐矿床 成矿模式
下载PDF
中国陆块海相盆地成钾条件与预测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26
6
作者 刘成林 吴驰华 +7 位作者 王立成 方小敏 赵艳军 张永生 曹养同 张华 吕凤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1-606,共26页
中国古代海相钾盐找矿是一个"久攻不破"的难题,古代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盆地能否成钾也是长期争议的问题,也就是中国小陆块能否成钾、成大钾矿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以板块构造运动为主线,对中国主要小陆块漂移历史、成盆构造、... 中国古代海相钾盐找矿是一个"久攻不破"的难题,古代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盆地能否成钾也是长期争议的问题,也就是中国小陆块能否成钾、成大钾矿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以板块构造运动为主线,对中国主要小陆块漂移历史、成盆构造、古气候、古地理及海相/海陆交互相蒸发岩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基于盆地"构造-物源-气候"三要素耦合成钾理论,分析中国小陆块海相盆地成钾条件、成矿机理;同时,总结和借鉴全球海相钾盐成矿标志,建立钾盐成矿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这些研究基础,借助对主要陆块的区域构造和古地理特征、物质来源、古气候面貌等恢复及分析,对主要陆块的海相成钾潜力进行评价,同时预测找钾战略靶区。钾盐成矿模式研究表明:兰坪—思茅盆地白垩系、上扬子陆块四川盆地中—下三叠统、华北陆块陕北盆地中奥陶统及塔里木陆块库车盆地古近系等盆地及其层位具有较大的成钾潜力。结合成钾指标对比分析,优选圈定了思茅盆地南部、四川盆地中东部及塔里木的库车盆地等战略靶区内较为明确的重点靶区,可以进一步开展钻探验证。这些研究成果为在中国继续开展海相钾盐成矿研究和找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陆块 海相盆地 蒸发岩 成钾潜力 靶区预测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的磁性地层学 被引量:12
7
作者 方小敏 宋春晖 +4 位作者 高军平 聂军胜 徐先海 孙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3期1824-1828,共5页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其中含较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青藏高原北部很具有代表性.较精确地确定其地层年代对我国北方尤其西部哺乳动物演化进程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以及对高原隆升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其中含较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青藏高原北部很具有代表性.较精确地确定其地层年代对我国北方尤其西部哺乳动物演化进程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以及对高原隆升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古地磁测年表明含化石层位的贺尔加剖面年龄约为6.5-3.1 MaBP,第一、二和三化石层的年代分别约为5.25,5.1和4.4 MaBP.较精确地测定了贵德羚羊和中国互棱齿象的生存时代,它们分别出现于距今5.25和4.4 Ma.它们的演化与岩性和沉积速率变化共同指示青藏高原东北部此时处于强烈隆升的开始阶段,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山地的高度可能还不足以明显阻碍高原南北动物的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北边缘 磁性地层学 贵德盆地 晚新生代地层 哺乳动物化石 古地磁测年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更新世黄土磁化率和磁性地层与高原重大气候变化事件 被引量:19
8
作者 方小敏 +4 位作者 陈诗越 杨胜利 吕连清 李吉均 安芷生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B12期182-186,共5页
对甘孜详细的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甘孜黄土底部的年龄大约在1.13 Ma,在0.95~0.92和0.65~0.5 Ma期间有两次显著的气候事件.它们共同说明青藏高原大气环流在约1.13 Ma产生了显著的变化,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在0.65~0.5 Ma左右青藏... 对甘孜详细的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甘孜黄土底部的年龄大约在1.13 Ma,在0.95~0.92和0.65~0.5 Ma期间有两次显著的气候事件.它们共同说明青藏高原大气环流在约1.13 Ma产生了显著的变化,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在0.65~0.5 Ma左右青藏高原冰川作用可能达到最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黄土 大气环流 气候变化 更新世 磁性地层学 磁化率
原文传递
羌塘盆地侏罗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盐层位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潘佳秋 宋春晖 +5 位作者 鲍晶 马丽芳 方小敏 应红 杨一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52-2160,共9页
近年来在羌塘盆地侏罗系发现的大面积石膏层位和高盐度的盐泉水,显示羌塘盆地侏罗纪可能具备成盐地质条件。本文通过对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侏罗系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羌塘盆地侏罗纪特提斯洋海平面与古气候变化以及蒸发岩沉积条件。... 近年来在羌塘盆地侏罗系发现的大面积石膏层位和高盐度的盐泉水,显示羌塘盆地侏罗纪可能具备成盐地质条件。本文通过对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侏罗系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羌塘盆地侏罗纪特提斯洋海平面与古气候变化以及蒸发岩沉积条件。全岩Fe/Mn比值和CaCO3含量揭示布曲组和索瓦组沉积时期,由于特提斯洋海水入侵,盆地沉积大量海相碳酸盐岩,盆地海平面处于高位时期;雀莫错组和夏里组沉积时期处于海退后的海平面低值期。酸不溶态元素比值K2O/Al2O3、Na2O/Al2O3以及Na2O/K2O和化学蚀变指数(CIA)揭示雁石坪地区布曲组和夏里组沉积时期气候相对干旱,而雀莫错组和索瓦组沉积时期相对湿润。可溶态K+、Na+含量仅在夏里组出现高值,指示了该沉积时期有利于成盐。综合物源、古构造、古气候和古地理条件,本文认为羌塘盆地侏罗系夏里组是最具成盐潜力的层位,今后成盐研究重点应该放在盆地中-西部地区侏罗系夏里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沉积物 元素地球化学 成盐条件 侏罗纪
下载PDF
Paleogeography control of Indian monsoon intensification and expansion at 41 Ma 被引量:10
10
作者 Xiaomin Fang Maodu Yan +7 位作者 Weilin Zhang Junsheng Nie Wenxia Han Fuli Wu Chunhui Song Tao Zhang Jinbo Zan Yongpeng Y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22期2320-2328,M0004,共10页
As a crucial part of the Asian monsoon stretching from tropical India to temperate East Asia, the Indian monsoon(IM) contributes predominant precipitation over Asian continent. However, our understanding of IM’s onse... As a crucial part of the Asian monsoon stretching from tropical India to temperate East Asia, the Indian monsoon(IM) contributes predominant precipitation over Asian continent. However, our understanding of IM’s onset, development and the underlying driving mechanisms is limited. Increasing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IM began in the Eocene or even the Paleocene and was unexceptionally linked to the early rise of the Tibetan Plateau(TP). These were challenged by the heterogeneous and diachronous uplift of the TP and all the reported records were confined to tropical zone under tropical monsoon driven by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 that is irrelevant to the TP. Therefore, reliable paleoclimatic records from the extra-tropical IM region is crucial to reveal how the tropical IM expanded to subtropical and temperate zones and what driving factors might be related to it. Here we present robust Eocene paleoenvironmental records from central Yunnan(~26°N) in subtropical East Asia. The multiproxy results of two sites demonstrate a consistent sudden switch from a dry environment in the early Eocene to a seasonally wet one at 41 Ma, suggesting a jump of the tropical IM to the southern subtropical zone at 41 Ma.The full collision of India with Asia, and the resulting changes in paleogeography at 41 Ma(closure of the Neotethys sea, retreat of the Paratethys seas, fast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TP and rise of the central TP), aided by synchronous Antarctic cooling, might have worked together to drive the IM enhancement and northward expa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 paleogeography Indian tropical monsoon Eocene paleoenvironment Subtropical monsoon onset Driven factors and forcings
原文传递
羌塘盆地磁倾角浅化校正及其在构造上的应用——中侏罗纪以来约1000km的南北向缩短 被引量:8
11
作者 任海东 +2 位作者 孟庆泉 宋春晖 方小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43-556,共14页
古地磁磁倾角是古纬度的记录者,能真实反映块体在地质时期的古纬度,对块体构造活动有着很好的揭示作用。但最近众多的研究表明,沉积物所记录的磁倾角结果,往往存在浅化现象。因此,如何精确确定古地磁磁倾角方向,是研究块体南北向... 古地磁磁倾角是古纬度的记录者,能真实反映块体在地质时期的古纬度,对块体构造活动有着很好的揭示作用。但最近众多的研究表明,沉积物所记录的磁倾角结果,往往存在浅化现象。因此,如何精确确定古地磁磁倾角方向,是研究块体南北向构造活动的关键。本文围绕古地磁研究相对薄弱的青藏高原腹地羌塘块体,针对雁石坪地区侏罗纪沉积地层开展了精细的古地磁研究,确定了雁石坪群沉积岩地层中灰岩和碎屑岩的剩磁方向(碎屑岩雀莫错组D。=339.0。Is。=24.4。α95=18.3。;灰岩布曲组D6=336.9。Is,。=30.9。α95=7.8。);通过运用“Eli”统计方法对所获得的古地磁结果进行校正,发现雁石坪地区侏罗纪沉积岩由同沉积期间或沉积后的压实作用所造成的磁倾角浅化约5.7。~8.5。。该结果表明,羌塘块体在中侏罗世雀莫错组和布曲组期间存在约278km北向漂移。校正后的古地磁结果,与同期的相邻块体塔里木极对比,揭示出磁倾角具有额外10.9。-14.6。的浅化,可能指示了自中侏罗世以来,羌塘块体相对塔里木块体有约1000km的北向漂移和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块体 中晚侏罗纪 “E I”校正缩短量
下载PDF
Pleistocen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paleomagnetism of the Tibetan loes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large climatic change events 被引量:8
12
作者 方小敏 +4 位作者 陈诗越 杨胜利 吕连清 李吉均 安芷生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S1期227-232,共6页
Ganzi loess represents the oldest Tibetan loess, its formation is the key to determining the readjustment of Tibet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etan uplift and global climatic change. Deta... Ganzi loess represents the oldest Tibetan loess, its formation is the key to determining the readjustment of Tibet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etan uplift and global climatic change. Detailed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shows that the Ganzi loess was formed at about 1.13 MaBP. It also reveals that there are two notable climatic events occurring in 0.95-0.92 Ma and 0.65-0.5 Ma respectively. They both demonstrate that the Tibet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was readjusted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entered the cryosphere at 21.13 Ma, and the Tibetan glaciation might reach its maximum at ~ 0.65-0.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TIBETAN Plateau LOESS UPLIFT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LIMATIC change.
原文传递
初探玉门砾岩沉积速率时空变化对气候-构造相互作用的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栋梁 宋春晖 +3 位作者 张伟林 方小敏 李海兵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63,共8页
气候-构造相互作用是目前固体地球和全球变化中最前沿的核心科学问题,地表侵蚀是气候-构造之间的桥梁纽带,地层沉积速率则是地表侵蚀强弱的直接响应。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在约4~2Ma期间沉积了一套粗粒相磨拉石-玉门砾岩,是研究气候-构... 气候-构造相互作用是目前固体地球和全球变化中最前沿的核心科学问题,地表侵蚀是气候-构造之间的桥梁纽带,地层沉积速率则是地表侵蚀强弱的直接响应。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在约4~2Ma期间沉积了一套粗粒相磨拉石-玉门砾岩,是研究气候-构造相互作用的一个理想产物,目前其气候或构造的主要成因存在争议。本文尝试阐述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地区4~2Ma期间玉门砾岩形成主要诱因是气候?还是构造?在磁性地层年代学控制下,同时期内玉门砾岩沉积速率从西北向东南减少的趋势与现今地貌的西北-东南减少趋势相一致,而与西北-东南增加的现今年平均降水量相异,因此认为地貌高差应为玉门砾岩沉积速率时空变化的主要诱因,此时期内该地区构造隆升可能驱了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门砾岩 沉积速率时空变化 地表侵蚀 气候-构造相互作用
下载PDF
山东胶莱盆地五莲地区早白垩世红层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14
作者 鲍晶 胡羽 +4 位作者 栗兵帅 柳永清 许克民 崔明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1-396,共16页
胶东半岛中生代以来的旋转变形对限定郯庐断裂的剪切走滑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胶莱盆地中生代旋转变形与否及其幅度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选择胶莱盆地南部五莲地区早白垩世莱阳群龙旺庄组红层开展系统古地磁学研究,共采集11个采... 胶东半岛中生代以来的旋转变形对限定郯庐断裂的剪切走滑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胶莱盆地中生代旋转变形与否及其幅度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选择胶莱盆地南部五莲地区早白垩世莱阳群龙旺庄组红层开展系统古地磁学研究,共采集11个采点82个定向古地磁岩芯样品。岩石磁学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的载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部分样品同时含有少量磁黄铁矿和磁铁矿;系统热退磁实验共分离出8个采点58个样品的稳定特征剩磁方向,并认为其可能代表岩石沉积时期的原生剩磁方向。8个采点的特征剩磁方向平均值为Ds=169.5°、Is=33.2°、ks=40.9、α_(95)=8.8。相对于稳定东亚极,五莲地区发生了显著的(22.8°±8.8°)逆时针旋转变形。结合前人在胶莱盆地白垩纪沉积岩中获得的古地磁结果,指示胶莱盆地晚白垩世以来可能经历了整体的逆时针(10°~20°)旋转变形,而沿五莲断裂带向南西方向的逆时针旋转变形幅度增大,表明受郯庐断裂带左行走滑的影响增强。此外,沿郯庐断裂带不同部位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不同方式和幅度的旋转变形,其不仅受郯庐断裂带左行剪切活动影响,还与断裂带周缘不同地体的性质及其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 早白垩世 五莲 郯庐断裂 古地磁旋转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沉积物磁倾角浅化之成因探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方小敏 +1 位作者 张伟林 宋春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8-596,共9页
磁倾角是古纬度的记录者,对许多构造活动有着很好的揭示作用。但在青藏高原,沉积物的磁倾角往往要比火山岩或欧亚极预测的值要小,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该地区构造演化历史的了解。本文应用E/I统计分析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几个典型山间盆... 磁倾角是古纬度的记录者,对许多构造活动有着很好的揭示作用。但在青藏高原,沉积物的磁倾角往往要比火山岩或欧亚极预测的值要小,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该地区构造演化历史的了解。本文应用E/I统计分析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几个典型山间盆地的已有古地磁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沉积物中普遍存在的10°~20°磁倾角浅化可以通过该法矫正,揭示出该地区的磁倾角浅化可能是由于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或沉积后的压实作用造成;同时也表明该地区在晚新生代以来南北向缩短量并不是十分显著,至少是在古地磁研究的误差范围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 磁倾角浅化 E/I法 同-后沉积压实
原文传递
北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中-上侏罗统岩石磁学特征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松 宋春晖 +4 位作者 方小敏 孟庆泉 刘成英 曾永耀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71-580,共10页
羌塘盆地是中国海相中一上侏罗统最为发育的地区.本文对采自北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侏罗系雁石坪群的沉积岩样品开展了系统热退磁和岩石磁学研究,其结果表明,中侏罗统雀莫错组(上、下段)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和赤铁矿;布曲组的主要磁性矿... 羌塘盆地是中国海相中一上侏罗统最为发育的地区.本文对采自北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侏罗系雁石坪群的沉积岩样品开展了系统热退磁和岩石磁学研究,其结果表明,中侏罗统雀莫错组(上、下段)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和赤铁矿;布曲组的主要磁性矿物是细颗粒磁铁矿;夏里组磁性矿物以磁铁矿为主;上侏罗统索瓦组以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布曲组NRM远远高于其余各组(平均值为2.2×10^(-4)A/m)、索瓦组NRM次之(平均值为4.4×10^(-5)A/m)、雀莫错组和夏里组样品的NRM基本相当(平均值为2.2~2.4×10^(-5)A/m).本文认为细颗粒磁铁矿含量的增加可能是布曲组的NRM平均值远远高于索瓦组的主要原因,并且自生磁性矿(如针铁矿、铁的硫化物等)可能是引起布曲组、索瓦组NRM大于的雀莫错组和夏里组的原因之一.通过本研究与古水深和沉积相变化的对比分析,认为雁石坪地区中-上侏罗统磁性矿物组合变化主要受该区沉积环境变化的控制.本研究首次系统报道了羌塘盆地侏罗系雁石坪群各组的磁性矿物组成和组合规律,这将为羌塘盆地侏罗纪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序列的建立以及特提斯沉积一构造演化等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磁学 雁石坪群 侏罗系 沉积环境 北羌塘盆地
原文传递
柴北缘早新生代旋转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栗兵帅 张伟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9-264,共16页
青藏高原东北部作为高原北东向扩展的前缘地带,新生代以来变形十分强烈,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变形过程和生长模式的关键地区之一。然而高原东北部何时卷入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挤压变形系统以及高原扩展的运动学、动力学过程和机制等仍存在... 青藏高原东北部作为高原北东向扩展的前缘地带,新生代以来变形十分强烈,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变形过程和生长模式的关键地区之一。然而高原东北部何时卷入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挤压变形系统以及高原扩展的运动学、动力学过程和机制等仍存在很大争议。大陆碰撞及持续挤压过程往往会伴随块体及其内部的旋转变形,而古地磁磁偏角可以定量恢复块体绕垂直轴发生的旋转变形,在研究块体旋转变形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高原东北部,尤其是柴达木盆地,缺乏早新生代的细致旋转变形研究,制约了我们对高原东北部地区早新生代的旋转变形特征及其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远程响应的理解。柴北缘地区出露有近乎连续完整的早新生代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地层,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早新生代旋转变形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对柴北缘逆冲带北中部的驼南和高泉两剖面早新生代路乐河组和下干柴沟组地层开展精细古地磁旋转变形研究:包括在驼南剖面布设4个时间节点、24个采点260个古地磁岩心样品,高泉剖面布设2个时间节点、14个采点150个古地磁岩心样品。通过系统岩石磁学和热退磁实验分析,揭示两剖面早新生代样品的载磁矿物主要是赤铁矿,并含有少量磁铁矿;所获得31个有效采点的高温特征剩磁方向通过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指示可能是岩石沉积时期记录的原生剩磁方向。结合柴北缘中部红柳沟剖面已有古地磁数据,三剖面古地磁结果一致表明柴北缘地区在45~35 Ma期间发生了显著(约20°)逆时针旋转变形。结合东部陇中盆地同时期古地磁旋转变形记录,发现二者具有反向的共轭旋转变形关系。综合青藏高原东部早新生代(52~46 Ma)旋转变形和渐新世以来走滑断裂活动等证据,我们认为:(1)高原东北部的共轭旋转变形是该地区对印度-欧亚碰撞的远程响应,其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 古地磁旋转变形 早新生代 柴北缘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下载PDF
不同实验条件对早新生代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迟云平 张洒 +3 位作者 吴松 宋春晖 苗运法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67-976,共10页
利用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相对丰度变化重建古环境、古植被已成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然而由于实验方法、所用仪器及测试环境不同,使有机碳同位素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对于年代较老地层的样品来说,影响其有机质碳同位素... 利用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相对丰度变化重建古环境、古植被已成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然而由于实验方法、所用仪器及测试环境不同,使有机碳同位素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对于年代较老地层的样品来说,影响其有机质碳同位素的因素更为复杂,而实验条件的研究相对较少,从而限制了有机碳同位素在老地层中的应用。为此,我们以早新生代沉积物为对象,针对实验材料、不同仪器和实验温度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实验分析。结果表明:(1)PC离心管在低温环境下对样品δ13C值无影响,与利用玻璃烧杯的结果没有差别。(2)EA-IRMS在线技术整体比MAT-252离线技术δ13C值高2‰~4‰,氧化温度和仪器测试环境的不同是导致偏差的关键。(3)对于老地层样品来说,850℃的氧化温度不能使其完全氧化,平行样品结果的重现性较差,说明样品氧化没有达到稳定状态,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δ13C值有偏正的趋势;1020℃能使其完全氧化,平行样品测试结果重现性较好,达到稳定状态。(4)含石膏样品进行测试时,应注意及时去除石膏加热时产生的水汽,以减少水汽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同位素 条件实验 沉积物
下载PDF
中国主要陆块特定时段的漂移演化历史及其对海相钾盐成矿作用的制约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大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5-963,共19页
中国钾盐资源匮乏,目前陆相钾盐资源已基本探明,但海相找钾还没有取得重大进展,然而,要想建立适合中国小陆块海相成钾理论框架,实现海相找钾突破,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是确定特定时段中国小陆块典型海相盆地的古地理纬度。而古地磁学是确... 中国钾盐资源匮乏,目前陆相钾盐资源已基本探明,但海相找钾还没有取得重大进展,然而,要想建立适合中国小陆块海相成钾理论框架,实现海相找钾突破,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是确定特定时段中国小陆块典型海相盆地的古地理纬度。而古地磁学是确定陆块的纬向运动,开展古地理重建的最有效手段。文章针对中国4类成钾潜力较高的典型海相盆地所属陆块——华北、华南、羌塘、兰坪-思茅陆块,通过收集、评价和筛选以往古地磁研究成果,总结了这些陆块在主要成盐成钾阶段的古纬度变迁历史,确定华北陆块(绥德)在中、晚奥陶世的古纬度为9.2°S^14.2°S,华南陆块(成都)在三叠纪的古纬度为10.6°N^23.1°N,羌塘陆块(雁石坪)在中、晚侏罗世的古纬度为14.6°N^27.5°N,兰坪-思茅盆地(江城)在白垩纪至古新世的古纬度为20.9°N^27.6°N。同时,为了更好地探讨兰坪-思茅盆地的成钾潜力,对与其相邻的已发现巨型钾盐矿床的印度支那块体开展了相应时段的古纬度研究,确定该陆块(万象)在白垩纪的古纬度约为21.1°N^21.3°N。最后,综合古纬度和其他地质证据,从大地构造背景上探讨了4个陆块的成盐、成钾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古纬度 古地磁 数据评判 代表性陆块 成盐、成钾条件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SG-1钻孔中伊蒙混层结构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春虹 李明慧 +2 位作者 方小敏 刘迎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17-925,共9页
本文运用X射线衍射(XRD)的方法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察汗斯拉图地区SG-1岩芯(38°24'35.30"N,92°30'32.70"E;长938.5m)的粘土矿物组成,重点讨论伊蒙混层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意义。样品取自非盐层中,取样间隔为2m。... 本文运用X射线衍射(XRD)的方法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察汗斯拉图地区SG-1岩芯(38°24'35.30"N,92°30'32.70"E;长938.5m)的粘土矿物组成,重点讨论伊蒙混层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意义。样品取自非盐层中,取样间隔为2m。伊蒙混层矿物中的伊利石晶层含量为85%~90%,为高度有序的伊蒙混层矿物。伊利石晶层间隔层数(n)有高类型(H)和低类型(L)。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盐度和温度,盐度高的时候钾离子浓度也高,并且离子间的交换作用强,促进蒙脱石向伊利石的转化。因此,盐湖环境下H型的出现概率普遍高于咸水湖环境。盐湖环境下(2.2~2.0Ma和1.2~0.1Ma)伊利石晶层的间隔层数高,以H型为主,咸水湖环境下(2.8~2.2Ma和2.0~1.2Ma)以L型为主。钻孔中1.2~0.9Ma时期为盐湖环境,但H型出现概率却最低(4.94 % ),这与全球性的极冷气候有关。与粘土矿物种类相比,矿物结构的变化具有更微观的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伊蒙混层 结构XR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