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2D和3D肝细胞模型的何首乌体外肝毒性评价 被引量:13
1
作者 淡墨 +1 位作者 汪祺 文海若 《中国药物警戒》 2019年第7期385-392,共8页
目的分别使用二维(two-dimension,2D)和三维(three-dimension,3D)培养的人源肝细胞模型评价何首乌醇提物(polygonum multiflorum ethanol extract,PMEE)和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2,3,5,4'-tetrahydroxystil... 目的分别使用二维(two-dimension,2D)和三维(three-dimension,3D)培养的人源肝细胞模型评价何首乌醇提物(polygonum multiflorum ethanol extract,PMEE)和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side,THSG)的毒性并比较其差异。方法2D和3D HepaRG细胞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PMEE和THSG处理24、48、144 h后,检测细胞存活率、DNA损伤程度和细胞凋亡。结果PMEE可明显抑制2D模型中HepaRG的增殖,但对3D模型中HepaRG的抑制作用不明显;PMEE对2D模型致DNA损伤作用也强于3D模型。THSG对3D模型中HepaRG的抑制作用强于2D模型,且在3D模型的碱性彗星试验中,THSG高剂量组的凋亡细胞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3D肝培养模型较2D肝培养模型灵敏度高,PMEE与THSG均具有一定的肝脏毒性,经3D肝培养模型代谢后,PMEE的毒性有所减弱,THSG的毒性则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二苯乙烯苷 肝毒性 二维培养 三维培养
下载PDF
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的体内外遗传毒性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文海若 +3 位作者 宋捷 鄂蕊 马双成 汪祺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评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EG)的体内外遗传毒性,并比较体外细胞试验及大鼠体内实验评价结果的差异。方法:采用体外二维(2D)、三维(3D)细胞培养法分别构建2D、3D HepaRG细胞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将2D、3D HepaRG细胞分为空白... 目的:评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EG)的体内外遗传毒性,并比较体外细胞试验及大鼠体内实验评价结果的差异。方法:采用体外二维(2D)、三维(3D)细胞培养法分别构建2D、3D HepaRG细胞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将2D、3D HepaRG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0.5%二甲基亚砜(DMSO)]、丝裂霉素C组(阳性对照,0.1μg/mL)和EG低、中、高剂量组(10、50、200μg/mL),然后检测各组HepaRG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尾DNA百分含量。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甲磺酸乙酯组(阳性对照,200 mg/kg)和EG低、中、高剂量组(100、300、1 000 mg/kg),每组6只,连续灌胃给药15 d,每天1次;15 d后检测各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肝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细胞的尾DNA百分含量、尾距。结果:在体外2D HepaRG细胞模型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丝裂霉素C组HepaRG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尾DNA百分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EG各剂量组HepaRG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尾DNA百分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D HepaRG细胞模型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丝裂霉素C组HepaRG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尾DNA百分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01),EG高剂量组HepaRG细胞的尾DNA百分含量显著升高(P<0.01)。在大鼠体内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甲磺酸乙酯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肝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细胞的尾DNA百分含量、尾距均显著升高(P<0.01),EG高剂量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尾DNA百分含量显著升高(P<0.01),EG各剂量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肝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和肝细胞尾DNA百分含量、尾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剂量增加有升高趋势。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在2D细胞模型中,EG未导致染色体断裂及DNA损伤,但3D细胞模型长期给药和体内重复给药结果均显示EG存在一定DNA损伤风险,故3D HepaRG细胞模型的评价结果更接近大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 遗传毒性 HepaRG细胞 二维培养 三维培养 大鼠 微核试验
下载PDF
染料苏丹红的高通量致突变性筛选 被引量:5
3
作者 汪祺 王亚楠 +5 位作者 宋捷 鄂蕊 胡燕平 文海若 马双成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0年第9期1747-1753,共7页
目的初步建立Ames波动试验酶标仪结果判定标准,并对染料苏丹红I^IV的DNA碱基突变风险进行评价。方法不同浓度的阳性对照2-(2-呋喃基)-3-(5-硝基-2-呋喃基)丙烯酰胺(AF-2)、2-氨基蒽(2-AA)分别作用于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和TA100后,分别经... 目的初步建立Ames波动试验酶标仪结果判定标准,并对染料苏丹红I^IV的DNA碱基突变风险进行评价。方法不同浓度的阳性对照2-(2-呋喃基)-3-(5-硝基-2-呋喃基)丙烯酰胺(AF-2)、2-氨基蒽(2-AA)分别作用于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和TA100后,分别经人工识别或用酶标仪在492和623 nm波长下进行读数,确立基于吸光度的阳性孔判定标准。无或有代谢活化(-S9)条件下使用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和TA100开展基于96孔液态培养法的细菌回复性突变试验,苏丹红I^IV终浓度分别为0.625、1.250、2.500、5.000和10.000μg/mL。结果非S9代谢条件下酶标仪读板结果与人工计数结果一致性达98.1%,S9代谢条件下酶标仪读数与菌落生长情况无法建立良好关联。在非代谢活化条件下,苏丹红I与IV对TA98的致突变性作用相对较弱;苏丹红I^IV对TA100存在明显的致突变性作用,并呈一定的浓度相关性。在S9代谢活化条件下,苏丹红III对TA98和TA100均未见致突变作用;苏丹红I在最高浓度10μg/mL时对2者均有明显的致突变作用,苏丹红IV浓度高于2.5μg/mL、苏丹红II浓度高于5μg/mL时,对2者致突变作用均显著。结论首次使用Ames波动试验检出苏丹红I^IV的基因突变风险,吸光度读数可在非S9代谢条件下准确判断Ames波动试验结果,为染料的高通量遗传毒性筛选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红 高通量 基因突变 波动Ames试验 光密度
原文传递
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评价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与抗心律失常药物联用的心脏毒性风险 被引量:4
4
作者 汪祺 +2 位作者 任璐 文海若 郭建 《中国药物警戒》 2020年第9期553-558,共6页
目的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和实时细胞分析系统评价喹诺酮类抗生素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和胺碘酮联用的心脏毒性风险。方法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接种于实时细胞分析系统Cardi... 目的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和实时细胞分析系统评价喹诺酮类抗生素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和胺碘酮联用的心脏毒性风险。方法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接种于实时细胞分析系统Cardio E-Plate 96孔板并给予不同浓度的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和胺碘酮,根据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的标准化细胞指数及标准化搏动频率筛选毒性浓度。以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最高无毒性浓度和最低有毒性浓度预处理24 h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和胺碘酮,比较各组间标准化细胞指数的差异。结果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和胺碘酮均可诱导标准化细胞指数降低(P<0.05)。莫西沙星与奎尼丁或普鲁卡因胺联合给药后可导致标准化细胞指数降低(P<0.05);左氧氟沙星与胺碘酮联合给药后可导致标准化细胞指数降低(P<0.05)。结论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与抗心律失常药物联用后可增加心脏毒性风险,基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和实时细胞分析系统的体外评价模型在药物心脏毒性预测上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西沙星 左氧氟沙星 心律失常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心肌细胞 实时细胞分析 心脏毒性 奎尼丁 普鲁卡因胺 胺碘酮
下载PDF
基于彗星实验的大黄素型单蒽酮体内外毒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文海若 +4 位作者 王曼虹 赵婷婷 杨莹 马双成 汪祺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10期1644-1649,共6页
目的:采用人肝细胞HepaRG构建的2D、3D细胞培养模型和大鼠体内重复给药体系开展彗星实验,探讨不同模型对大黄素型单蒽酮毒性评价结果的影响。方法:2D和3D HepaRG细胞培养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单蒽酮处理24、48、144 h后,采用彗星实验检测... 目的:采用人肝细胞HepaRG构建的2D、3D细胞培养模型和大鼠体内重复给药体系开展彗星实验,探讨不同模型对大黄素型单蒽酮毒性评价结果的影响。方法:2D和3D HepaRG细胞培养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单蒽酮处理24、48、144 h后,采用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程度。25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对照组、阳性对照甲磺酸乙酯(EMS)200 mg·kg^-1组及单蒽酮6.5、65、650 mg·kg^-1组,每组5只。对照组和单蒽酮各剂量组大鼠连续14 d灌胃给药,给药体积为15 mL·kg^-1,阳性对照组大鼠连续3d灌胃给予EMS。末次给药3 h后麻醉取血及肝组织用于彗星实验。结果:单蒽酮质量浓度为10μg·mL^-1及以下时对2D培养的HepaRG细胞无明显损伤作用。而当单蒽酮质量浓度为10μg·mL^-1时,在3D模型中培养的肝细胞尾DNA含量及Olive尾矩(OT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存在一定剂量相关性。体内彗星实验结果表明,单蒽酮650 mg·kg^1组大鼠肝细胞尾DNA含量及OT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各剂量组间存在一定剂量效应趋势;而各组大鼠的外周血有核细胞的尾DNA含量及OT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蒽酮经3D培养模型代谢后存在肝细胞毒性,对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程度强于外周血细胞,推断其毒性与单蒽酮在肝脏中的代谢产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蒽酮 肝毒性 彗星实验 二维培养 三维培养 体内毒性
下载PDF
基于流式细胞术的淋巴细胞亚群分类试验条件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姜华 文海若 +2 位作者 刘丽 霍艳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9年第5期400-405,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抗体稀释度和多聚甲醛浓度对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亚群分类结果的影响。方法取猴抗凝全血经浓度为 1%或 4%的多聚甲醛固定后连续 4 d 上机测定淋巴细胞荧光强度及 CD3+、CD4+、CD8+、CD20+百分率及 CD4+/CD8+比值。取猴... 目的比较不同抗体稀释度和多聚甲醛浓度对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亚群分类结果的影响。方法取猴抗凝全血经浓度为 1%或 4%的多聚甲醛固定后连续 4 d 上机测定淋巴细胞荧光强度及 CD3+、CD4+、CD8+、CD20+百分率及 CD4+/CD8+比值。取猴抗凝全血 50 μl 分别与 1、3、5 和 10 μl CD8+-FITC、CD4+-PE、CD3+-PerCP 抗体混合后连续 7 d 上机测定 CD4+和 CD8+荧光强度及 CD4+与 CD8+百分率和 CD4+/CD8+比值。结果经 1%多聚甲醛固定至第 4 天检测雄性动物 CD4+、CD8+、CD3-CD20+百分率和雌性动物 CD8+百分率与样本制备当天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P < 0.01),且存在时间依赖性。样本保存至第 4 天时以 1%多聚甲醛保存的样本 CD4+、CD8+、CD3^-CD20+百分率与 4%多聚甲醛保存的样本相比亦存在显著性降低(P < 0.05,P < 0.01,P < 0.001)。50 μl 抗凝全血中添加 1 μl 抗体时,自制备后第 4 天起 CD4+平均荧光强度即显著降低(P < 0.01)。所有样本至第 4 天起,CD4+及 CD8+平均荧光强度显著性衰减(P < 0.01)。结论不同多聚甲醛使用浓度、抗体用量及保存时间均对样本的状态和试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如流式样本当天无法测定,样本可于 4%浓度的多聚甲醛中稳定保存至制备后第 4 天检测;在 50 μl 全血中应添加至少 3 μl 抗体用于检测,以保证流式细胞仪对淋巴细胞表型识别的灵敏度,检测应于样本制备后 3 天内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抗体 淋巴细胞亚群分类 食蟹猴 多聚甲醛
下载PDF
三种何首乌单体成分对大鼠肝损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文海若 +5 位作者 淡墨 吕建军 王超 黄芝瑛 汪祺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9年第8期1054-1061,共8页
目的:探究三种何首乌单体对SD大鼠潜在肝脏毒性。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及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28、280、1120mg·kg^-1剂量组,单蒽酮6.5、65、650mg·kg^-1剂量组,大黄素甲醚6.5、65、650mg&#... 目的:探究三种何首乌单体对SD大鼠潜在肝脏毒性。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及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28、280、1120mg·kg^-1剂量组,单蒽酮6.5、65、650mg·kg^-1剂量组,大黄素甲醚6.5、65、650mg·kg^-1剂量组,连续14d经口灌胃给药,观察动物临床症状,分析体质量、肝脏质量、血清生化指标及病理学指标变化,并检测IL-6、IL-10、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连续14d给予SD大鼠3种何首乌单体对动物无明显整体毒性和肝脏毒性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三种单体给药组IL-10水平均降低(P<0.05),大黄素甲醚给药组IL-6和TNF-α水平升高(P<0.05),单蒽酮给药组IFN-γ水平降低(P<0.05)。结论:本研究可见大黄素甲醚存在潜在肝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 单蒽酮 大黄素甲醚 肝损伤 SD大鼠 IL-6 IL-10 TNF-α IFN-Γ
下载PDF
雷公藤多苷片中雷公藤甲素与体外肝毒性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曼虹 王雪 +3 位作者 黄芝瑛 汪祺 文海若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8期1344-1351,共8页
目的:采用永生化人肝HepaRG细胞明确雷公藤多苷片制剂(Tripterygium Glycoside Tablets,TPT)中主要成分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与肝毒性的相关性。方法:HepaRG细胞经不同浓度TP及TPT作用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法(cell vounting k... 目的:采用永生化人肝HepaRG细胞明确雷公藤多苷片制剂(Tripterygium Glycoside Tablets,TPT)中主要成分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与肝毒性的相关性。方法:HepaRG细胞经不同浓度TP及TPT作用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法(cell vounting kit-8,CCK-8)分别测定TP和来自不同厂家的TPT对HepaRG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流式检测法测定TP及TPT的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收集细胞培养液检测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谷氨酰转肽酶(GGT)等与肝毒性相关的生化指标,并以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TP的半数抑制浓度(the 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为15.14 nmol·L^(−1)。重点考察不同生产企业间TP含量与毒性差异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TP含量与细胞毒性、细胞凋亡、ALP、CK、TNF-α和IFN-γ变化直接相关,AST、LDH、TNF-α和IFN-γ是检测TP导致的肝细胞毒性较为灵敏的指标。结论:TP为不同企业TPT制剂中主要肝毒性成分。TPT中其他成分仍存在肝毒性风险,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苷片 雷公藤甲素 肝毒性 细胞凋亡 细胞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