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沿江沿淮地区洪涝灾害前后钩端螺旋体病监测 被引量:12
1
作者 任军 黎莉 +8 位作者 刘红 王建军 王俊 吴家兵 何兰 李芙蓉 胡万富 王以银 罗兆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90-693,共4页
目的分析洪涝灾害对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爆发性流行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及规律。方法在安徽省沿江、沿淮易发生洪涝灾害地区设立监测点,通过不同时期对自然人群和宿主动物感染钩体情况的调查,在汛期前、洪涝灾害期间、灾后,对自然人群、宿... 目的分析洪涝灾害对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爆发性流行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及规律。方法在安徽省沿江、沿淮易发生洪涝灾害地区设立监测点,通过不同时期对自然人群和宿主动物感染钩体情况的调查,在汛期前、洪涝灾害期间、灾后,对自然人群、宿主动物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主要宿主动物标本进行病原分离。结果沿江地区1998年洪涝灾害期间自然人群钩体感染率为13.49%,高于灾后的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78,P<0.01)。沿淮地区2003年洪涝灾区与非灾区自然人群钩体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48%和5.35%。结论洪涝灾害能够对灾区钩体病的发生产生影响,是否会导致该病流行,主要取决于传染源带菌率高低、洪涝灾害的规模、洪水持续时间、洪涝灾害发生时间与钩体病流行季节是否一致、易感人群免疫水平等因素。但传染源带菌率的高低是确定钩体病流行或大流行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监测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期 钩端螺旋体 安徽省 病监测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自然人群 宿主动物
原文传递
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MLVA分型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翠彩 聂一新 +6 位作者 李秀文 崔志刚 郭宗琪 黎莉 徐建民 吴子贵 蒋秀高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44-1147,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MLVA(multiple—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repeat analysis)技术在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基因分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7个VNTR位点,对我国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菌株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 目的初步探讨MLVA(multiple—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repeat analysis)技术在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基因分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7个VNTR位点,对我国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菌株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应用BioNumerics(Vetsion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对117株钩端螺旋体的7个VNTR位点进行了检测,聚类分析分为3个群(A群、B群、C群)28种基因型,其中A群占11.97%(14/117)、B群占0.85%(1/117)、C群占87.18%(102/117);多态性指数介于0.0831与0.8005之间;MLVA基因型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结论MLVA分型技术可初步对钩端螺旋体进行遗传学分类鉴定,应用该技术,将在钩体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黄疸出血群 基因分型 MLVA
原文传递
安徽省不同地区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及宿主动物调查 被引量:8
3
作者 黎莉 何兰 吴健敏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2年第1期19-20,共2页
目的 探讨安徽省不同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的特征。方法 采用病原学和血清学对自然人群感染情况及主要宿主感染情况及带菌率、菌群分布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地理区划人群感染率及流行菌群均不相同 ,皖南山区出现菌型更迭现象。结论 淮河... 目的 探讨安徽省不同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的特征。方法 采用病原学和血清学对自然人群感染情况及主要宿主感染情况及带菌率、菌群分布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地理区划人群感染率及流行菌群均不相同 ,皖南山区出现菌型更迭现象。结论 淮河长江流域自然人群隐性感染率下降 ,宿主动物均有带菌 ,疫区仍然存在 ;皖南山区与七十年代持平 ,并发现新的菌型 ,是九十年代重点疫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宿主动物 血清学调查 安徽 自然疫源性疾病
原文传递
flaB-PCR在钩端螺旋体病检测中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兆芬 蒋秀高 +3 位作者 李秀文 聂一新 黎莉 耿排力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1-293,共3页
目的探讨flaB-PCR对组织标本中钩端螺旋体检测的可行性,为钩端螺旋体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手段。方法根据黄疸出血型钩体赖株高度保守序列flaB设计一对引物,用PCR方法对实验动物标本及疫区动物标本中的钩端螺旋体DNA进... 目的探讨flaB-PCR对组织标本中钩端螺旋体检测的可行性,为钩端螺旋体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手段。方法根据黄疸出血型钩体赖株高度保守序列flaB设计一对引物,用PCR方法对实验动物标本及疫区动物标本中的钩端螺旋体DNA进行flaB基因片断扩增,扩增产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结果该引物可特异性扩增钩端螺旋体DNA,而对本实验所用其它细菌均不扩增。肾组织中含10条钩端螺旋体经flaB-PCR扩增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目测到扩增产物。26份人工感染钩端螺旋体的动物脏器标本,flaB-PCR扩增阳性10份,阳性率38.46%;细菌分离阳性2份,阳性率7.69%,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P<0.01)。疫区70份蛙肾标本,分离细菌8株,阳性检出率11.43%;flaB-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阳性14份,阳性检出率20%。细菌分离阳性的标本flaB-PCR均为阳性。结论flaB-PCR灵敏、特异、快速,是钩端螺旋体检测的有效方法,可用于钩体病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B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钩端螺旋体
下载PDF
安徽省沿淮流域首次暴发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黎莉 孙淮波 +1 位作者 何兰 刘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0-261,共2页
关键词 安徽 沿淮流域 暴发 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洪涝灾害期间长江流域钩端螺旋体病监测与控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红 黎莉 +6 位作者 王建军 王俊 吴家兵 何兰 王以银 任军 罗兆庄 《疾病控制杂志》 2002年第3期218-220,共3页
目的 探讨洪涝灾害期间 ,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改变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与控制造成的影响。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清学方法 ,对钩体病进行监测。结果 通过对灾区连续四年的钩体病监测表明 :洪灾期间 ,鼠密度增高 ,达 12 .1... 目的 探讨洪涝灾害期间 ,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改变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与控制造成的影响。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清学方法 ,对钩体病进行监测。结果 通过对灾区连续四年的钩体病监测表明 :洪灾期间 ,鼠密度增高 ,达 12 .10 %以上 ;自然人群隐性感染率高 ,为13.49% ;灾后主要传染源猪的感染率高达 10 .92 % ;疫情虽未明显上升 ,但存在漏诊漏报现象 ;另外 ,在多年未报病的地区 ,亦发现钩体病疫源地。结论 洪涝灾害增加了钩体病疫源地的强度 ;增加了人与动物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做到灾后无大疫 ,应及时进行监测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自然灾害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病学 疾病监测
下载PDF
安徽省皖南山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菌群(型)更迭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黎莉 何兰 王根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4-205,共2页
目的 对安徽省皖南山区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流行菌群 (型 )更迭情况进行研究 ,掌握菌群动态 ,为钩体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显微凝集试验 (MAT)对自然人群、病人、疑似病人及宿主动物进行病原学调查... 目的 对安徽省皖南山区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流行菌群 (型 )更迭情况进行研究 ,掌握菌群动态 ,为钩体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显微凝集试验 (MAT)对自然人群、病人、疑似病人及宿主动物进行病原学调查和血清学分析。结果 该地区自然人群及病人血清抗钩端螺旋体抗体现以赛罗群棉兰型为主 ,其阳性率分别为 3 4.13 %和 2 5 .82 %。结论 皖南山区流行菌群 (型 )与 2 0世纪 90年代相比出现更迭现象 ,从黑线姬鼠肾组织标本中新分离出赛罗群棉兰型钩体菌株 ,啮齿动物仍是该地区钩体病的主要宿主 ,水牛是棉兰型钩体病宿主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皖南山区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菌群 更迭分析
下载PDF
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期间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及病原学调查 被引量:3
8
作者 黎莉 何兰 +2 位作者 刘红 王俊 李芙蓉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25-225,242,共2页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灾害 调查
原文传递
安徽省2005~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俊 黎莉 +2 位作者 张永根 李青 刘红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2年第2期79-81,91,共4页
目的探讨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规律,为更好地防制HF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安徽省HFRS疫情资料和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血清学方法对疑似HFRS病例、监测点健康人群及宿主动物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2005... 目的探讨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规律,为更好地防制HF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安徽省HFRS疫情资料和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血清学方法对疑似HFRS病例、监测点健康人群及宿主动物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2005~2010年安徽省累计报告HFRS病例902例,死亡24例,年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0.2459/10万和0.0065/10万。每年10月至翌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地区为高发区,占全省发病总数的的84.04%,以农民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年龄段。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分别为居民区和野外的优势鼠种。送检的疑似HFRS患者血清阳性率31.42%,监测点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6.75%。结论安徽省广泛存在以黑线姬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姬鼠型疫源地,也存在着以小家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近年来安徽省HFRS发病基本上处于一种平稳下降的趋势,但淮北地区鼠密度偏高,皖南山区鼠带毒率较高,江淮丘陵地区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也处在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鼠密度 带毒率
原文传递
新型钩端螺旋体的毒力调查 被引量:2
10
作者 支慧 王克霞 黎莉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4-356,共3页
目的 对从安徽省金钱蛙肾中分离出的新血清群———顾群秦型人代表株EG79的毒力进行实验调查。方法 将生长状况良好的EG79钩端螺旋体注入豚鼠体内,观察豚鼠的活力、体温、体重的改变,七天后抽取心血做MAT和培养。将其解剖后取肾脏、... 目的 对从安徽省金钱蛙肾中分离出的新血清群———顾群秦型人代表株EG79的毒力进行实验调查。方法 将生长状况良好的EG79钩端螺旋体注入豚鼠体内,观察豚鼠的活力、体温、体重的改变,七天后抽取心血做MAT和培养。将其解剖后取肾脏、肝脏做培养及PCR检查。结果 感染了EG79的豚鼠的活力下降,有发热、颤抖的现象;体重减轻、体温升高;病理解剖发现肝、肺有明显病变;PCR检测为阳性。分析EG79对豚鼠有一定的致病力,至于是否对人也有同样的致病能力,尚需要做进一步的实验以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EG79 毒力
下载PDF
一新型钩端螺旋体的毒力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支慧 王克霞 +2 位作者 黎莉 陈天义 何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7-439,共3页
目的对在皖南山区金线蛙肾中分离出的新血清群—顾群秦型的代表株EG79的毒力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方法将生长良好的EG79钩端螺旋体通过腹股沟注入豚鼠体内,正常喂养7 d后将其解剖,取其心、肺、肝、肾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注入EG79的豚鼠... 目的对在皖南山区金线蛙肾中分离出的新血清群—顾群秦型的代表株EG79的毒力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方法将生长良好的EG79钩端螺旋体通过腹股沟注入豚鼠体内,正常喂养7 d后将其解剖,取其心、肺、肝、肾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注入EG79的豚鼠的心、肺、肝、肾四脏器均出现明显的出血,并伴有炎细胞浸润等病理现象。结论分析认为EG79对豚鼠是有一定致病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EG79 毒力 病理改变
下载PDF
安徽省首次从灰麝鼩肾组织中分离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被引量:1
12
作者 黎莉 张永根 +1 位作者 胡艳美 王俊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29-930,共2页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病原菌群复杂、储存宿主种类较多,在我国农村广泛存在。安徽省自1962年证实钩体病以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疫情发生。由于省内具有不同的地理区划,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不同,因而钩体病流行特征、菌群分布、流行...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病原菌群复杂、储存宿主种类较多,在我国农村广泛存在。安徽省自1962年证实钩体病以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疫情发生。由于省内具有不同的地理区划,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不同,因而钩体病流行特征、菌群分布、流行形式及宿主动物种类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黄疸出血群 灰麝鼩
原文传递
2003年沿淮灾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监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芙蓉 王俊 +4 位作者 黎莉 何兰 陈文化 刘红 任军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4年第3期129-130,134,共3页
目的 研究沿淮灾区钩端螺旋体病特征 ,为预防灾后钩端螺旋体病爆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血清学检测采用MAT法 ,动物抗原检测采用RT -PCR ,病原学应用柯索夫培养基分离。结果 沿淮灾区钩端螺旋体病血清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 ,占 83.33% ,... 目的 研究沿淮灾区钩端螺旋体病特征 ,为预防灾后钩端螺旋体病爆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血清学检测采用MAT法 ,动物抗原检测采用RT -PCR ,病原学应用柯索夫培养基分离。结果 沿淮灾区钩端螺旋体病血清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 ,占 83.33% ,与 2 0世纪 70年代相比出现南黄北移现象。其中怀远县阳性率最高 ,为 1 0 .34%。鼠密度为 8.88% ,带菌率为 2 5 .0 0 %。结论 沿淮灾区钩端螺旋体病以黄疸出血群为主 ,病死率高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同时要采取灭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灾区 监测
原文传递
钩端螺旋体多价菌体菌苗免疫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黎莉 王根生 何兰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3年第6期399-400,共2页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菌苗 免疫效果
原文传递
伯氏疏螺旋体与苍白密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的免疫交叉反应抗原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毅 杨勇 +3 位作者 黎莉 侯学霞 耿震 万康林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6-388,382,共4页
目的研究莱姆病螺旋体与梅毒、钩端螺旋体较常出现的交叉反应抗原,明确产生交叉反应的蛋白抗原成分,为精确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莱姆病的阳性判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PD91作抗原,用蛋白... 目的研究莱姆病螺旋体与梅毒、钩端螺旋体较常出现的交叉反应抗原,明确产生交叉反应的蛋白抗原成分,为精确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莱姆病的阳性判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PD91作抗原,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梅毒病人和钩端螺旋体病人的血清进行抗体(IgG和IgM)检测。结果共检测梅毒病人血清196份和钩端螺旋体病人血清68份。伯氏疏螺旋体与苍白密螺旋体抗原在75kDa,60kDa,43kDa,41kDa处有交叉,交叉反应阳性率分别为IgG8.2%、20.4%、9.2%、17.3%,IgM7.7%、10.2%、8.7%、9.7%;伯氏疏螺旋体与钩端螺旋体抗原的交叉发生在75kDa,60kDa,41kDa,交叉反应阳性率分别为IgG1.5%、1.5%和13.2%,IgM8.8%、2.9%、17.6%。结论莱姆病螺旋体蛋白抗原中75kDa,60kDa,43kDa和41kDa蛋白成分与梅毒和钩端螺旋体存在交叉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蛋白免疫印迹法 交叉反应
下载PDF
1996~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人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黎莉 何兰 何军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7年第1期54-54,56,共2页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血清学检测
原文传递
安徽省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北移现象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红 吴家兵 +2 位作者 黎莉 何兰 任军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3年第5期274-276,共3页
目的 针对由黄疸出血群和犬群引起的肺出血型钩体病在我省的北移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原学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肺出血型钩体病主要发生在我省Ⅲ型地区的皖南 ,而 80年代以来 ,原本在Ⅲ型地区流... 目的 针对由黄疸出血群和犬群引起的肺出血型钩体病在我省的北移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原学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肺出血型钩体病主要发生在我省Ⅲ型地区的皖南 ,而 80年代以来 ,原本在Ⅲ型地区流行的主要流行菌群—黄疸出血群 ,开始在Ⅰ型地区和Ⅱ型地区出现 ,并于 90年代后造成局部地区肺出血型钩体病的爆发流行 ,病死率高。结论 肺出血型钩体病在我省出现了北移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肺出血型钩体病 更迭
原文传递
安徽省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及一个新血清群的发现 被引量:1
18
作者 黎莉 赵京黎 +1 位作者 王俊 吴健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01-804,共4页
目的调查研究我省皖南山区钩端螺旋体病自然人群感染情况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掌握流行规律有效控制钩体病爆发流行。方法采用血清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对钩体病进行监测。结果自然人群钩体病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15.36%,,黄疸出血群为3... 目的调查研究我省皖南山区钩端螺旋体病自然人群感染情况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掌握流行规律有效控制钩体病爆发流行。方法采用血清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对钩体病进行监测。结果自然人群钩体病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15.36%,,黄疸出血群为33.94%、赛罗群为33.02%,流感伤寒群为19.27%。宿主动物带菌率蛙为11.42%、黄疸出血群59.26%、流感伤寒群30.43%、赛罗群棉兰型26.09%。黑线姬鼠带菌率为7.65%、黄疸出血群59.26%、流感伤寒群22.22%、秋季热14.81%、赛罗群棉兰型3.70%。猪为0.00%。结论该地区自然人群钩体病流行菌群发生明显改变出现菌群(型)更迭现象。并从金线蛙(Rnanplancyi)肾组织中首次分离出致病性及新血清群钩体代表株为EG79。研究发现蛙所带菌群与自然人群流行菌群相一致,蛙在钩体病流行病学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菌群(型)更迭 新血清群
下载PDF
皖南山区1990—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以银 李芙蓉 +5 位作者 黎莉 王根生 邵红兵 刘红 戴振威 罗兆庄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2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掌握皖南山区钩体病的流行规律和疫情发展趋势。方法 分析流行病学、血清学 (MAT)、病原学。结果 皖南山区是我省钩体病重疫区 ,病例数占近十年总数 92 .90 % ,且疫情稳定 ,季节明显 ,是典型的稻田型钩体病疫区。从宿主动物和... 目的 掌握皖南山区钩体病的流行规律和疫情发展趋势。方法 分析流行病学、血清学 (MAT)、病原学。结果 皖南山区是我省钩体病重疫区 ,病例数占近十年总数 92 .90 % ,且疫情稳定 ,季节明显 ,是典型的稻田型钩体病疫区。从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分离的钩端螺旋体分属 8群 9型 ,鼠肾PCR检测感染率为1 1 .67% (1 4 / 1 2 0 )。黄山区鼠血清学分属 3群 4型 ,并从黑线姬鼠肾中首次分获钩体棉兰型一株。牛血清检测感染率为 3661 .2 9%分属 8群 9型 ,其中赛罗群占 33 .31 4 2 .1 1 %。自然人群MAT总感染率为 2 1 .2 4 %分属 7群 7型 ,其中赛罗群占 42 .70 % ,黄疸出血群仅为 1 9.1 0 %。而 1 992年之前自然人群血清学分属 7群 ,其中黄疸出血群占 2 2 .75 % ,犬和七日热群各占 1 7.96 % ,病人血清检测结果 91 .80 %为黄疸出血群。结论 皖南山区钩体病菌型出现更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监测 菌型更迭 皖南山区 疫情管理 人畜共患传染病 传染病防治
原文传递
安徽省皖南山区首次从金线蛙肾组织中分离出新血清群钩端螺旋体
20
作者 黎莉 秦进才 +2 位作者 吴健敏 赵京黎 何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65-66,共2页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均有发生,病原菌及储存宿主种类较多,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我省自1962年通过临床学、流行病学、血清学、病原学证实有钩体病存在以来,每年均有不同程度流...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均有发生,病原菌及储存宿主种类较多,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我省自1962年通过临床学、流行病学、血清学、病原学证实有钩体病存在以来,每年均有不同程度流行.我们于1999~2003年进行了自然人群隐性感染情况及鼠类、蛙、猪类带菌情况调查.…… 展开更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