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1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272
1
作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7-312,共6页
利用70 年代、80 年代和90 年代(SPOT)3 个时段北京市土地利用资料进行土地利用/ 覆盖研究,分析其变化机制。北京土地利用变化的形式主要以轴向扩展、卫星城建设、工厂郊迁、郊区大型中价商城建设、郊外别墅区等为主,... 利用70 年代、80 年代和90 年代(SPOT)3 个时段北京市土地利用资料进行土地利用/ 覆盖研究,分析其变化机制。北京土地利用变化的形式主要以轴向扩展、卫星城建设、工厂郊迁、郊区大型中价商城建设、郊外别墅区等为主,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形式有:①内城更新与改造;②商贸街的重建;③粗放型用地向集约型用地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环境变化
下载PDF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被引量:424
2
作者 庞海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共12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主要从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也有运用图论原理进行Rd链分析。近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之间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主要从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也有运用图论原理进行Rd链分析。近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变得异常复杂、数据不易得到。本文试图运用重力模型方法对中国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计算,据此刻画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联系状态和结节区结构。从研究结果看,所得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市体系 空间联系 空间结构 重力模型
下载PDF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 被引量:311
3
作者 苏伟忠 杨英宝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42,共4页
文章主要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界定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 ,归纳了目前国内外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然后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介绍了指标权重确定、指标量化与处理以及综合评价值测定的方法 ,最... 文章主要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界定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 ,归纳了目前国内外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然后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介绍了指标权重确定、指标量化与处理以及综合评价值测定的方法 ,最后选取郑州市与北京、南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竞争力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AHP 实证研究
下载PDF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 被引量:351
4
作者 方创琳 周成虎 +2 位作者 陈利顶 李双成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1-550,共20页
特大城市群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担当着世界经济重心转移承载地的历史重任,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胁迫压力。开展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的研究,是未... 特大城市群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担当着世界经济重心转移承载地的历史重任,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胁迫压力。开展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的研究,是未来10年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高优先研究主题。本文系统解析了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的基本理论框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特大城市群系统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及耦合特征,科学辨识近远程主控要素作用下城市群系统内外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胁迫强度、近远程耦合机理与规律,总结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圈理论,进一步构建多要素—多尺度—多情景—多模块—多智能体集成的时空耦合动力学模型,研发特大城市群地区可持续发展优化智能调控决策支持系统;其次从方法上将特大城市群地区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建立同一标准化共享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多要素—多目标—多模型—多情景环境下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集成技术方法、大数据支持下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技术方法,构建多尺度—多技术—多智能体集成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技术框架,按照分析时空演变特征—寻求主控要素—辨识耦合关系—揭示胁迫机制—发现耦合规律—筛选调控变量—求解临界阈值—进行调控试验—完成情景模拟—提出优化方案—完成情景模拟—提出优化方案—实现国家目标这样一条技术路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整体优化方案。本文旨在为特大城市群地区由问题集中区转为可持续发展区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城市群 城镇化 生态环境 交互耦合效应 耦合圈理论框架 技术路径
原文传递
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 被引量:262
5
作者 陈田 +1 位作者 丁金宏 虞蔚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7-328,共12页
本文通过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调查,在探讨中国城市边缘区划分的基础上,对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人口特性、社会特性、经济特性、土地利用特性以及地域空间特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城市 边缘区 人口特性 经济特性
下载PDF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202
6
作者 吴泓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4-109,共6页
从共生概念和内涵入手,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在此基础上,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分析了淮海经济区区域背景和旅游竞合条件,对跨行政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共生理论 淮海经济区 区域旅游竞合 旅游资源 产业集聚 产业关联度
下载PDF
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82
7
作者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1-784,共14页
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城市群的形成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客观反映,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体形态。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沿海城市群成为国家外向性经济、出口贸易和"... 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城市群的形成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客观反映,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体形态。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沿海城市群成为国家外向性经济、出口贸易和"世界工厂"的主要地区,以城市群为主体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本文重点就城市群概念、城市群国外研究、中国城市群的早期研究、中国城市群作为国家战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中国城市群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中国城市群形成机制较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要复杂得多,相关研究也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地理学 区域经济
原文传递
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 被引量:230
8
作者 宋国臣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4-74,共11页
本文通过照片辨认和认知地图调查试图对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市的城市意象空间是天安门广场为中心 ,以长安街和二环、三环、四环路以及前门大街等道路骨架形成的网格状系统。该网状系统以二环路为界 ,划分为内、外... 本文通过照片辨认和认知地图调查试图对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市的城市意象空间是天安门广场为中心 ,以长安街和二环、三环、四环路以及前门大街等道路骨架形成的网格状系统。该网状系统以二环路为界 ,划分为内、外两个城区。在内城区 ,在道路框架的基础上 ,由地标、节点、功能区等要素共同组成城市意象 ;而在外城区 ,则只有部分地标要素起主导作用。行政区对于整个市区居民只有模糊的意象。综合起来看 ,影响北京城市意象空间的主要要素是道路、地标和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城市意象空间 构成要素
下载PDF
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177
9
作者 C.克斯特洛德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85-393,共9页
本文论述了北京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运行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集中在:(1)城市社会极化及其动力机制;(2)新城市贫困现象及其原因;(3)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及其变化趋势等。
关键词 社会极化 社会分异 北京 空间分异 城市经济
下载PDF
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 被引量:227
10
作者 杨兴柱 王群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09-620,共12页
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中,所选取的16个旅游节点中平均每个旅游节点与5.19个其他节点存在着旅游流集聚... 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中,所选取的16个旅游节点中平均每个旅游节点与5.19个其他节点存在着旅游流集聚与辐射联系;平均每个旅游节点充当旅游流中介者次数为6.07,旅游节点之间距离相互联系比较紧密。但各旅游节点之间分布不十分均衡,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钟山风景区、新街口、总统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处于核心点,旅游网络中集聚和辐射功能都很强,且结构洞水平较高,拥有更多的竞争机会和非替代性区位优势,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旅游流瓶颈问题。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密度不是很高(0.35),旅游空间网络中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分层,其中共有7个旅游节点成为核心区的成员,核心区内部成员间联结密度达0.81,形成了强中心线型结构。同时,根据DianneDredge提出的旅游目的地3种空间结构模型,结合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判定了南京市城市旅游空间发展阶段及布局模式为发展阶段的多节点布局模式。最后,指出了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 社会网络理论 旅游流网络结构 南京市
下载PDF
旅游景区顾客的满意度指数模型 被引量:207
11
作者 汪侠 梅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07-816,共10页
在对现有国际主流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结合旅游景区的特点,构建了旅游景区顾客满意度指数(TACSI)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包括7个潜变量和23个观测变量,各潜变量之间存在着11种正负相关关系。以... 在对现有国际主流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结合旅游景区的特点,构建了旅游景区顾客满意度指数(TACSI)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包括7个潜变量和23个观测变量,各潜变量之间存在着11种正负相关关系。以桂林象山公园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LISREL统计软件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测量模型中的观测变量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是显著的,测量模型具有较高的目标可靠性;结构模型中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与假定基本符合;TACSI模型的整体拟合性能良好。此外,通过对TACSI模型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进行比较发现,TACSI模型具有比ACSI模型更强的解释能力,因而更具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区 顾客满意度 指数模型 LISREL 桂林 顾客满意度 指数模型 旅游景区 结构方程模型 测量模型 因果关系 实证研究 检验结果 统计软件
下载PDF
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69
12
作者 蔡建明 +4 位作者 张伟 马清裕 陈振光 李王鸣 沈道齐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4-212,共9页
本文在对西方国家人口流动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北京、天津、南京、廊坊、唐山和昆山等大中城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首次对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和流动特征、从业结构、迁移原因与途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国现在正在经历大规模的... 本文在对西方国家人口流动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北京、天津、南京、廊坊、唐山和昆山等大中城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首次对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和流动特征、从业结构、迁移原因与途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国现在正在经历大规模的农村流动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这种迁移的动力主要是经济因素。家庭迁移现已较单身迁移更为普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低附加值、非熟练工作岗位是流动人口第一次就业的主要职业,然后向服务业和手工制造业工作岗位转移;链式迁移是流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从社会学角度看,流动人口大多数都从事临时的、低工资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迁移规律 东部城市 中国 大中城市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139
13
作者 管卫华 振山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17-125,共9页
本文采用经验模态方法对中国1953—2002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多尺度分析,并对不同尺度的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5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波动主要以60年尺度、17.5年尺度和趋势为主,近期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从不同尺... 本文采用经验模态方法对中国1953—2002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多尺度分析,并对不同尺度的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5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波动主要以60年尺度、17.5年尺度和趋势为主,近期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从不同尺度生产要素投入差异和区域差异的关系看,要素投入差异会引起区域差异,区域差异也会引起要素投入环境差异并引发要素投入差异的变化,在制定区域政策时应考虑区域差距波动的短期性和长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经验模态分解 加权变异系数
原文传递
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 被引量:140
14
作者 欧向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91-799,共9页
在分析国内外区域经济极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引用最近的国外区域经济极化有关研究方法,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测度区域经济极化的变量指标,定量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总体水平与变化特征,并发现:随着区域经... 在分析国内外区域经济极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引用最近的国外区域经济极化有关研究方法,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测度区域经济极化的变量指标,定量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总体水平与变化特征,并发现:随着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区域极化明显增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区域发展策略、乡村工业化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分析结果表明:自上而下的动力因子是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的最主要方面。在空间上,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明显表现为南北区域的分化与城乡分化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极化 动力机制 定量分析 江苏
下载PDF
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112
15
作者 宋国臣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0-73,77,共5页
介绍了城市意象的概念 ,并从结构性意象研究和评估性意象研究两个方面 ,对城市意象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的若干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最后 ,强调了城市意象研究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城市意象 城市空间结构
下载PDF
信息时代空间结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87
16
作者 甄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以信息技术为主线 ,从新的研究课题、研究范式的转变及研究重点三个方面将西方学术界对信息时代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文章指出 ,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使得地理学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对信息活动的关注使得新的... 以信息技术为主线 ,从新的研究课题、研究范式的转变及研究重点三个方面将西方学术界对信息时代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文章指出 ,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使得地理学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对信息活动的关注使得新的研究课题和分支学科不断涌现。同时 ,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作用也改变着传统的思维范式。主要的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1)赛伯空间———新的空间逻辑 ;2 )区位研究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研究 ;3)空间的分散与集中、均衡与非均衡发展 ;4 )创新网络与区域空间结构 ;5 )信息发展模式的空间结果 ;6 )新空间极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 空间结构 区位研究 赛伯空间 信息发展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
下载PDF
苏南沿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 被引量:120
17
作者 马荣华 +2 位作者 蒲英霞 马晓冬 朱传耿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11-1022,共12页
定义了城镇边界的划分规则,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了苏南沿江地区1984年、1991年、2000年和2005年的城镇边界,利用分形维数(半径维数、网格维数、相关维数、边界维数)、紧凑度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指数(Global MoranI、Local Moran I),定... 定义了城镇边界的划分规则,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了苏南沿江地区1984年、1991年、2000年和2005年的城镇边界,利用分形维数(半径维数、网格维数、相关维数、边界维数)、紧凑度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指数(Global MoranI、Local Moran I),定量揭示了区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结果表明:分形度量可以定量揭示区域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空间组织结构,空间自相关可以定量揭示城镇的空间扩展过程、聚簇模式,二者相互结合,可以测度区域内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揭示城市群/城市连绵区的形成过程;苏南沿江地区城镇扩展从改革开放初期自发的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点状扩展模式,经历了由政策驱动下以融合填充为主导的点-轴延伸模式,发展到以经济辐射联系为策动力基于区域产业空间组织的城镇连绵集聚模式,一个大的城市群正在形成。特别自2000年以来,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日益显现。区域内城市的多中心现象始终存在,但空间极化作用逐渐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空间扩展模式 分形 空间自相关 江苏
下载PDF
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 被引量:105
18
作者 王法辉 刘贵利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17-926,共10页
自从1984年中国实施城市改革以来,城市土地市场和住房市场建立已经对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作者利用1998年北京街道一级调查数据进行城市社会区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社会和种族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 自从1984年中国实施城市改革以来,城市土地市场和住房市场建立已经对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作者利用1998年北京街道一级调查数据进行城市社会区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社会和种族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强度在形成新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与家庭状况相关的流动人口状况也表现为非常强劲的影响。北京的社会区表明:土地利用强度分布呈同心圆模型,家庭分布形态具有扇形结构的特征;社会经济状态因子分布形态既表现了同心圆的特征,也具有扇形结构的特点;种族因子的空间分布形成了一种多核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城市社会区 土地利用强度 同心圆模型 扇形结构 家庭分布 社会经济状态因子 种族因子 城市社会地理学
下载PDF
论中国“多规”分立及其演化与融合问题 被引量:123
19
作者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1-613,共13页
系统研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类空间"规划"多规"分立及其演化过程,肯定了各项规划的历史地位和发挥的专业智慧作用,但由于中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 系统研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类空间"规划"多规"分立及其演化过程,肯定了各项规划的历史地位和发挥的专业智慧作用,但由于中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这些规划的目标、规划理论、编制方法和实施途径的趋同化明显,导致了规划内容交叉冲突、实施和协调难度大和规划失效现象。规划界和地方政府开始推行"多规合一"实践,但存在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体制、规划法规依据不一、规划期限和发展目标差异以及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不同,难以达到协调和协同的目的。根据中国国情和面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建立基于"多规融合"的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制度框架,实现"一级政府、一本规划"和"一本规划干到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规划 多规分立 多规融合 区域发展总体规划
原文传递
论“数字城市”及其三维再现关键技术 被引量:89
20
作者 段学军 +2 位作者 于涛方 孙毅中 陈启宁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24,共11页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 ,以宽带网络为纽带 ,运用 3S技术、遥测、仿真—虚拟技术等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通过“数字城市”技术可以将现代城市的信息收集、...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 ,以宽带网络为纽带 ,运用 3S技术、遥测、仿真—虚拟技术等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通过“数字城市”技术可以将现代城市的信息收集、整理、归纳起来 ,并按照地理坐标建立完整的空间数据模型 ,经过网络联结使每个人都能快速、完整、形象地了解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目前国内外“数字城市”研究基本上是停留在软硬环境建设方面 ,至多处于研究的初期阶段 ,并没有在“数字城市”研究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实现“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 ,诸如 :数字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多种GIS系统集成模型研究、 3D GIS、三维城市规划、城市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城市支持下的数字社区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城市” 关键技术 三维城市规划 虚拟现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