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面抗战的制度因应:1937-1939年国民政府县制演变
1
作者 《近代史学刊》 2024年第1期77-99,291,292,共25页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方位的持久战,中国如何坚持并打赢这场战争,重要因素之一是能否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当时朝野上下均将改革县制,使基层政治组织适合战时需要作为动员民众、持久抗战的重要举措。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改革县制议题...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方位的持久战,中国如何坚持并打赢这场战争,重要因素之一是能否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当时朝野上下均将改革县制,使基层政治组织适合战时需要作为动员民众、持久抗战的重要举措。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改革县制议题上达成共识,之后两条改革思路大致同时进行。湖北、江西等战争前线省份制定、实施战时应变方案,根据战局演变划分战区与非战区,因地制宜调整县政机构,灵活采取应对举措。蒋介石对改革县制十分重视,亲自研究和设计县制方案,最终形成战时县制的规划蓝图《县各级组织纲要》。该方案促进县及县以下组织的整合、明确划分省县财政收支、调和自治与保甲的张力,使国家政权得以从基层社会获取资源,减轻战争带来的风险,一定程度上适应全面抗战所需。从全面抗战爆发至新县制出台,其间的县制演变历程折射出国民政府在制度应对层面所做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 县组织 新县制 国民党
下载PDF
全面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分区监察制度之运作与地方社会——以湖南湖北监察使苗培成为中心(1940—1945)
2
作者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7,89,共9页
为行使监察权,南京国民政府创设分区监察制度,派监察使巡回监察地方。全面抗战期间,分区监察制度逐步完善。以战时担任湖南湖北监察使的苗培成为典型案例,可呈现分区监察制度的运作实态。在任期间,苗培成认真履职,先后十余次巡回视察两... 为行使监察权,南京国民政府创设分区监察制度,派监察使巡回监察地方。全面抗战期间,分区监察制度逐步完善。以战时担任湖南湖北监察使的苗培成为典型案例,可呈现分区监察制度的运作实态。在任期间,苗培成认真履职,先后十余次巡回视察两省数个县份,考察地方情形,行使建议、纠举、弹劾等职权,展现了分区监察制度与战时湖南、湖北地方社会的互动。苗培成勤勉敬业却收效甚微,诸多痼疾未有改善,揭示了分区监察制度的困境:制度设计与现实情形割裂;付诸实践时重形式而轻实质,有将“视察”等同于“监察”之嫌;与党权、军权、行政权相比,监察权始终处于边缘、弱势地位。监察权无法切实发挥作用是国民党政权在战时日趋腐败蜕化、积重难返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区监察 监察使 苗培成 国民政府
下载PDF
县行政与县财政的二重变奏——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裁局改科再研究
3
作者 《近代中国》 2023年第2期218-244,共27页
《县组织法》的制度设计存在结构性矛盾,未能在组织层面有效整合县政府和四局,两者在经费收支层面的分立进一步制约县行政系统的运作成效。裁局改科是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县级政治体制的重要措施。此举首先由江西、山东等部分省份自主推行... 《县组织法》的制度设计存在结构性矛盾,未能在组织层面有效整合县政府和四局,两者在经费收支层面的分立进一步制约县行政系统的运作成效。裁局改科是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县级政治体制的重要措施。此举首先由江西、山东等部分省份自主推行,之后由南昌行营推出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案,主旨是将调整县级行政机构与改革县财政制度相结合,消除四局的独立性因素,实现县行政层面的统一事权与县财政层面的统收统支。裁局改科的实质是将形成于清末北洋时期的地方局所组织以“再制度化”的形式纳入行政轨道,改变县组织的制度逻辑与运作机制,体现出国家增强政府职能、强化社会控制的意图,通过这一努力,县的组织效能得以提升,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县组织法 裁局改科 县财政
原文传递
全面抗战前福建省分区设署研究
4
作者 《近代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127,共15页
1928年,国民政府制定《县组织法》,规定区公所是地方自治系统的最高层级,发挥联结县与乡镇的枢纽作用。但是,受制于人才匮乏和经费短缺,区公所成效不彰。1934年,蒋介石在部分省份推行分区设署,将区公所改造为区署,使基层治理模式发生重... 1928年,国民政府制定《县组织法》,规定区公所是地方自治系统的最高层级,发挥联结县与乡镇的枢纽作用。但是,受制于人才匮乏和经费短缺,区公所成效不彰。1934年,蒋介石在部分省份推行分区设署,将区公所改造为区署,使基层治理模式发生重要转变。福建是最早实施分区设署的省份,该省运用人事控制构建区政人员管理体系,通过地域控制整合行政单元,征收房铺宅地税应对经费需求。区署成为国家正式行政体系的一环,在完善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强化基层控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尽管分区设署有利于防范代理风险和社会风险,应对维护国家“一统体制”与政权下沉基层的双重挑战,但人才和经费两个关键制约因素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束缚区署的治理效能,未能显著修复国民党政权基层治理体系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治风险 分区设署 基层治理 蒋介石 福建
原文传递
热潮、实践与困境:抗战前西北开发的再审视(1928-1937) 被引量:3
5
作者 《近代中国》 CSSCI 2018年第2期264-292,共29页
20世纪30年代,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兴起了第一次西北开发的热潮,西北地区受到了上至政府下至民间的广泛关注。对于西北开发史的研究也引起了当今学界的重视,无论是资料的整理、编辑,还是专著和论文的发表,均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尤其... 20世纪30年代,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兴起了第一次西北开发的热潮,西北地区受到了上至政府下至民间的广泛关注。对于西北开发史的研究也引起了当今学界的重视,无论是资料的整理、编辑,还是专著和论文的发表,均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尤其是在经济开发方面。~①然而从整体来看,既往的研究仍然存在着很多缺憾,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在研究范围的界定上,对西北地区的地域范围重视不足,缺乏更为深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西北 行政院 国民政府 宋子文 抗战前 全国经济委员会
原文传递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县域社会中的人际网络、权力关系与县政运作——以《朱峙三日记》为中心 被引量:2
6
作者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2-133,共12页
长期以来,学界将朱峙三定位为"乡村士子",着重关注其在清末民初的活动。卷帙浩繁的《朱峙三日记》记述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为考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面性提供了契机。朱峙三于1928年9月至1929年5月出任湖北省蒲圻县县长,他为... 长期以来,学界将朱峙三定位为"乡村士子",着重关注其在清末民初的活动。卷帙浩繁的《朱峙三日记》记述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为考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面性提供了契机。朱峙三于1928年9月至1929年5月出任湖北省蒲圻县县长,他为谋得这个职务颇费周折。到任后,原本力图有所作为的朱峙三陷入了用人难、办事难、关系难的困境中,事业无法推进,与蒲圻当地士绅关系恶劣,不足一年即辞职。此时正值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虽然有关改善县制、改良县政的法律规章相继被颁行,但并未触动基层政治的权力格局,难以动摇地方社会秩序。朱峙三艰难的县长经历揭示了县域社会中人际网络和权力关系对县政运作产生的深刻影响,呈现了基层政权的真实样貌和复杂形态,反映出代表国家意志的公共规则与地方性规范之间的强烈张力,在"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博弈中,后者仍发挥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朱峙三 县长 县政 蒲圻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国民党地方武装的生存策略(1940—1945)——基于《黄体润日记》的考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军事历史研究》 2020年第1期60-75,共16页
长期以来,学界对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地区进行的游击战关注很多,对国民党的游击战研究较少。以黄体润日记为主要材料,可以完整地呈现出一支国民党地方武装抗日游击队在沦陷区谋求生存、坚持抗战的生动历程。全面抗战爆发后,丰县在黄体润... 长期以来,学界对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地区进行的游击战关注很多,对国民党的游击战研究较少。以黄体润日记为主要材料,可以完整地呈现出一支国民党地方武装抗日游击队在沦陷区谋求生存、坚持抗战的生动历程。全面抗战爆发后,丰县在黄体润的领导下建立起了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在与日伪军的长期对峙中,黄体润率领丰军采取多种举措获取武器、补充枪支弹药,通过发行流通券、征收实物保证粮饷供给,并严查物资资敌。为保存实力并打击日伪军,黄体润综合运用游击作战、修筑据点、破坏道路、截击、突袭等战术,始终对日伪军构成威胁。以黄体润为代表的丰县军民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战的爱国之情值得肯定,不过其未能妥善处理与中共的关系,拒绝重建统一战线,从大局来看并不利于丰县的抗战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党 地方武装 丰县 黄体润
原文传递
缩影:胡宗南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的创立和办学 被引量:2
8
作者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1938年,胡宗南在陕西创办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直接目的是为军队补充中下级军官、恢复军事实力,同时也有安定西北、遏制中共发展的企图。在胡宗南的经营与蒋介石的关照下,第七分校规模不断扩大,编制日渐膨胀。地缘因素是第七分... 1938年,胡宗南在陕西创办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直接目的是为军队补充中下级军官、恢复军事实力,同时也有安定西北、遏制中共发展的企图。在胡宗南的经营与蒋介石的关照下,第七分校规模不断扩大,编制日渐膨胀。地缘因素是第七分校招生时的重要考虑,既要稳固关中,又要深入沦陷区与中共争夺青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缘关系是胡宗南培养的重点,通过黄埔精神维系同学关系,塑造共同认知;通过军职与教职之间的调换和升迁以及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建立师生关系,最终达到为军队培养人才、增强军事力量的目的。第七分校为胡宗南构建军事集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的做法是对蒋介石“黄埔经验”的效仿。第七分校既是黄埔军校的缩影,也是胡宗南个人野心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分校 胡宗南 军官教育 黄埔 蒋介石
原文传递
五四新文化时期张闻天的思想轨迹——以《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为中心 被引量:1
9
作者 《红广角》 2018年第5期99-106,共8页
五四新文化时期,中国社会进入到剧烈变动之中,各种西方思潮的涌入为以张闻天为代表的时代青年提供了改造社会的思想资源。张闻天通过《新青年》初步接触到了新思想,在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社会的了解。《南京学生联合会日... 五四新文化时期,中国社会进入到剧烈变动之中,各种西方思潮的涌入为以张闻天为代表的时代青年提供了改造社会的思想资源。张闻天通过《新青年》初步接触到了新思想,在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社会的了解。《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是五四时期一份重要刊物,作为编辑者和主要撰稿人,张闻天在上面发表了多篇文章,展现了其在五四时期的思想世界。通过仔细研读这些文章,考证其源流,可以看出张闻天既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亦开始接受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对诸多社会问题有着较为深刻的见解。张闻天的思想脉络展示出在复杂、多元的五四新文化时期,一位新青年广泛汲取各种新思想、试图改造社会的成长历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闻天 五四新文化 西方思潮 马克思主义 社会
下载PDF
民国时期自治机关与县域政治--以20世纪30年代广东县参议会的创设及运作为例的研究
10
作者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28-41,94,95,共16页
县参议会是国民党政权设立的地方自治机关。20世纪30年代中期,全国仅有广东省各县均成立了县参议会,该历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28年10月至1931年5月,广东在《县组织法》框架下进行初步建设。第二阶段自1931年5月至全面抗战前,宁粤... 县参议会是国民党政权设立的地方自治机关。20世纪30年代中期,全国仅有广东省各县均成立了县参议会,该历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28年10月至1931年5月,广东在《县组织法》框架下进行初步建设。第二阶段自1931年5月至全面抗战前,宁粤分裂,广州国民政府将推行地方自治作为与南京分庭抗礼的重要举措。广州国民政府颁布《县地方自治条例》及相关法规,详细规定县参议会的职权、产生方式和运行规则。在实际运作中,县参议会针对民众生计、救济农村等迫切事项提出多项提案,推动县政府着力解决,为县域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然而,县政府与县参议会因权责问题龃龉不合,上级行政指令和经费短缺挤压了县参议会发挥作用的空间。广东各县参议会的形式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但不失为一次有价值的县政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参议会 地方自治 广东 县政 国民政府
下载PDF
全面抗战初期县域社会的动员、秩序与统一战线——以沦陷前的丰县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94-107,139,140,共16页
全面抗战爆发后,徐州的战略地位愈显重要。为完成上级军政机关分派的征募任务,增强自卫能力,江苏丰县在县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各项抗战动员,包括抽调壮丁、组织义勇壮丁队、征调枪支、征募物资、募集救国公债等,以支援前线。在丰县抗战... 全面抗战爆发后,徐州的战略地位愈显重要。为完成上级军政机关分派的征募任务,增强自卫能力,江苏丰县在县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各项抗战动员,包括抽调壮丁、组织义勇壮丁队、征调枪支、征募物资、募集救国公债等,以支援前线。在丰县抗战动员中,国共双方共同组成的民众动员委员会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丰县的建立。国共在抗战初期的良性互动,不仅推动了抗战,也有利于中共在基层的公开发展。国民党政权建立的“区—乡(镇)—保—甲”行政体系并未完全疏通政权与民众的联系,国民党力量空虚带来的信仰缺失、无法弥合的结构性裂隙,为中共运用灵活的政策和手段动员、积蓄力量提供了契机。丰县的个案,为抗战初期基层社会的动员实态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县 抗战动员 国民党 黄体润 共产党
下载PDF
丰县战事:国民党地方武装抗日游击战的微观实态 被引量:1
12
作者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110-125,142,共17页
1938年5月中旬,日军攻陷江苏丰县县城,丰县原有武装溃不成军。在旧部的支持下,丰县政府第一科科长黄体润决定重建常备队,与日军进行游击战。常备队以丰县地方精英为骨干,一面动员广大农民,一面收编土匪和伪军,规模日益扩大,并以多种举... 1938年5月中旬,日军攻陷江苏丰县县城,丰县原有武装溃不成军。在旧部的支持下,丰县政府第一科科长黄体润决定重建常备队,与日军进行游击战。常备队以丰县地方精英为骨干,一面动员广大农民,一面收编土匪和伪军,规模日益扩大,并以多种举措基本解决了粮饷和武器问题。在与日伪军的作战中,在八路军的影响下,其游击战略不断提升,取得了多次胜利,始终对日伪军构成威胁,其种种努力和爱国热情值得肯定。在常备队的发展过程中,国民党组织始终缺位,政治训练流于表面,导致其在组织和信仰方面存在缺失。作为一支由国民党县政权领导的地方武装,丰县常备队在沦陷区坚持开展游击战的历程,有助于弥补国民党游击战研究的不足,也为宏大的抗战史增添了一个生动而具体的事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党 地方武装 游击战 丰县 黄体润
下载PDF
七七事变前后一个北平小人物的经历与心态--基于《雪盦日记》的考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城市史研究》 2020年第1期295-312,共18页
以袁崇霖所著的《雪盦日记》为主要材料,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小人物在七七事变前后的经历和心态。七七事变前,袁崇霖在友人的帮助下谋得大兴县政府秘书一职,虽然不甚理想,但能较好地胜任。七七事变后,袁崇霖坚持到县府办公,他惦念亲友的安... 以袁崇霖所著的《雪盦日记》为主要材料,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小人物在七七事变前后的经历和心态。七七事变前,袁崇霖在友人的帮助下谋得大兴县政府秘书一职,虽然不甚理想,但能较好地胜任。七七事变后,袁崇霖坚持到县府办公,他惦念亲友的安危、关心时局的演变,体现出一定的爱国之情。但袁崇霖最终选择了在"维持会"工作,尽管时常心怀不满,满腹怨言,仍然默认并支持了"维持会"的诸多行为,认可日伪的统治。究其原因,这是在人生失意、经济困窘的情况下为谋一生计而做出的苟且之举。但无论如何,袁崇霖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的险要关头,丧失立场,投身伪政权,甘愿做汉奸,这种变节行为不容开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崇霖 县官 北平 七七事变 “维持会”
下载PDF
政治理念与制度呈现: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县组织法》的制定及修正
14
作者 《北大法律评论》 2021年第1期202-229,共28页
《县组织法》是国民党执政前期有关县制的基本法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施政方针上以孙中山的政治理念为根本原则,在国民党内则暂时形成了蒋介石与胡汉民合作的稳定局面,后者掌理立法院。在这种背景下,《县组织法》经历了制定、修正... 《县组织法》是国民党执政前期有关县制的基本法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施政方针上以孙中山的政治理念为根本原则,在国民党内则暂时形成了蒋介石与胡汉民合作的稳定局面,后者掌理立法院。在这种背景下,《县组织法》经历了制定、修正、出台辅助性法规三个主要阶段。《县组织法》及相关法规基本体现了孙中山的各项主张,推动了基层政治组织的现代化转型,成为改革县制、改善县政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该法又存在很多不足,以行政指导、监督自治的色彩颇为浓厚,县财政没有得到重视,相关施行计划脱离实际。《县组织法》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法律层面,更体现在政治层面,其制定和修正的过程体现了国民党政权在基层政治建设方面的愿景及为此进行的努力与调试,实质上反映出国民党在执政上受到三对关系的制约,即孙中山的政治理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施政抉择、党内权力分配与法律取向、制度设计与实际运作,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呈现为动态的过程,展示出民国政治的丰富面向和复杂纠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县组织法》 地方自治 孙中山 蒋介石
原文传递
庐山训练的个体经验与基层回响——以黄体润为中心
15
作者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9-92,共14页
1937年7月,国民政府举办了第三次庐山暑期训练,来自江苏省丰县的黄体润参加了第二期训练,以《黄体润日记》为主要材料,可帮助我们探究一个国民党基层干部参加训练的体验和感悟。黄体润受训期间正值全面抗战爆发,他在学习中愈加坚定了抗... 1937年7月,国民政府举办了第三次庐山暑期训练,来自江苏省丰县的黄体润参加了第二期训练,以《黄体润日记》为主要材料,可帮助我们探究一个国民党基层干部参加训练的体验和感悟。黄体润受训期间正值全面抗战爆发,他在学习中愈加坚定了抗战意志,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回到丰县后,黄体润将学习的内容传达给当地干部和民众,宣传国民政府的抗战方针,努力从事抗战动员。黄体润的案例,呈现了国家意志自高层传递至基层的脉络,也为考察国民党的抗战动员模式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训练 黄体润 蒋介石 丰县 抗战动员
原文传递
1935年苏北水灾的地方应对——以《黄体润日记》为视点
16
作者 《中国地方志》 2021年第2期59-71,126,共14页
1935年7月10日,黄河在山东鄄城董庄决口,导致鲁南、苏北数县遭受严重水灾,损失惨重。丰县位于江苏省西北端,靠近南四湖,地处黄、淮两河泛滥区的交界地带,受水灾威胁很大。黄河决口之水南下或南四湖湖水外溢,都会使丰县面临危险。以黄体... 1935年7月10日,黄河在山东鄄城董庄决口,导致鲁南、苏北数县遭受严重水灾,损失惨重。丰县位于江苏省西北端,靠近南四湖,地处黄、淮两河泛滥区的交界地带,受水灾威胁很大。黄河决口之水南下或南四湖湖水外溢,都会使丰县面临危险。以黄体润为代表的丰县县政府、县党部公职人员最初对黄河决口并未足够重视,行动缓慢,直至洪水侵入县境后才迅速采取行动。在与洪水博弈的过程中,黄体润等人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将应急抢险与防患未然相结合,发动全县各区征工兴筑新堤、修补旧堤,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策略、灵活应对,并在灾后依照上级机构的布置及时开展赈济工作。丰县在此次水灾中的遭遇和作为,既提供了一个微观案例,有助于我们探究一个县对水灾的应对过程,也启发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国民政府基层行政体系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 水灾 微山湖 丰县 黄体润
原文传递
《直报》与戊戌维新
17
作者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97-105,共9页
《直报》是1895年初创办于天津的一份商业报纸,与北京《万国公报》、上海《强学报》等维新派报纸相比,《直报》创办时间早、存在时间长,是京津乃至北方地区不容忽视的一份重要报纸。《直报》在甲午战争尚未结束时就开始反思洋务得失,提... 《直报》是1895年初创办于天津的一份商业报纸,与北京《万国公报》、上海《强学报》等维新派报纸相比,《直报》创办时间早、存在时间长,是京津乃至北方地区不容忽视的一份重要报纸。《直报》在甲午战争尚未结束时就开始反思洋务得失,提出办实业、废科举、倡西学、设议院、开报馆等多种维新主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直报》对京沪两地的强学会给予了关注和支持,抨击御史杨崇伊对北京强学会的弹劾,首次刊登《上海强学会章程》。此外,《直报》还充分利用了商业报纸的优势,利用读者来信为维新思想造势、转载中外新闻、代售进步书籍,发挥了连接京津、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是宣传维新思想的舆论重镇和信息枢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报》 戊戌维新 西学 舆论
下载PDF
内争平等外反分裂:“南华侮教案”再思考
18
作者 《民族论坛》 2019年第1期62-73,共12页
1932年9月,《南华文艺》刊登了一篇民俗学文章,由于包含对回教带有侮辱性质的文字,先后引起上海和北平两地回教徒的抗议。上海方面较为平和的应对方式并未得到北平回教徒的认可,后者采取了更为激烈的举措,并将矛头指向主编曾仲鸣。华北... 1932年9月,《南华文艺》刊登了一篇民俗学文章,由于包含对回教带有侮辱性质的文字,先后引起上海和北平两地回教徒的抗议。上海方面较为平和的应对方式并未得到北平回教徒的认可,后者采取了更为激烈的举措,并将矛头指向主编曾仲鸣。华北回教徒的激愤应对,与其正统观念、历史遭遇和现实境况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和辛亥革命以来回教徒日益增长的争取民族平等的自觉意识、日本威胁下愈发增强的反对民族分裂的国家意识结合在一起,在内忧与外患的交织影响下,华北回教徒产生了较上海方面更为强烈的诉求,期望国民政府能够正视回教徒的力量,提升回教徒的地位,并给予相应的待遇。最终国民党中央作出决议,强调"民族平等,信教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侮教案 北平回教徒 曾仲鸣 民族平等 反分裂
原文传递
南京国民政府改良县长选任方式的尝试:河北省县长考试研究
19
作者 《社会科学论坛》 2021年第4期81-100,共20页
考试权是孙中山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借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主张国家的大小官吏均应通过考试产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承了孙中山的理念,推行县长考试,以选拔合适的县政人才。河北长期是北洋军阀的势力范围,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成... 考试权是孙中山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借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主张国家的大小官吏均应通过考试产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承了孙中山的理念,推行县长考试,以选拔合适的县政人才。河北长期是北洋军阀的势力范围,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成立后,亟需树立新形象,与军阀政治划清界限,通过考试选任县长是改善吏治的良法,也是社会的共识。河北省政府制定了有关县长考试的法规,但首先采取了荐举的方式,在舆论和国民政府的压力下,第一次县长考试得以举行。从制度设计和实际施行看,此次县长考试非常规范,确实遴选出了一批人才。但训练时间过长、分发委任困难、任期短暂等因素限制了考试合格者施展才能的空间,也消弭了这次考试的积极意义。总之,河北省举行的县长考试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改良县长选任方式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并未产生根本性影响,考试始终没能成为国民政府选拔官吏的主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长考试 国民政府 国民党 河北 北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