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密度的检测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程水明 伍书军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13年第3期166-167,170,共3页
通过对国标GB/T 6155-2008和GB/T 5071-1997中的试验方法进行综合,得出一种新的真密度检测方法(简称综合法)。用综合法检测的硅砖、石油焦试样的真密度分别为2.337 0g/cm3和1.816 8g/cm3,国标方法检测的结果为2.335 0g/cm3和1.817 2g/c... 通过对国标GB/T 6155-2008和GB/T 5071-1997中的试验方法进行综合,得出一种新的真密度检测方法(简称综合法)。用综合法检测的硅砖、石油焦试样的真密度分别为2.337 0g/cm3和1.816 8g/cm3,国标方法检测的结果为2.335 0g/cm3和1.817 2g/cm3,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相差无几。经过与国标方法和其他方法的比较得出:综合法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准确,既适合炭素材料,也适合其他材料如耐火材料的真密度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火材料 真密度 气孔 国家标准
下载PDF
干熄焦炉斜道区耐火材料及损毁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美杰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综述了近些年来干熄焦炉斜道区耐火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损毁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优点和不足,展望了干熄焦炉斜道区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干熄焦炉 斜道区 耐火材料 损毁机制
下载PDF
高温相变蓄热材料的封装研究及应用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顾华志 +1 位作者 张美杰 黄奥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28-532,538,共6页
高温相变蓄热材料在固-液相变时有液相产生而对容器造成腐蚀。综述了高温相变蓄热材料的封装研究进展及封装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温相变蓄热材料未来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高温相变蓄热材料 潜热蓄热 封装 余热利用 热循环
下载PDF
定型隔热制品导热系数(水流量平板法)不确定度的评定 被引量:1
4
作者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12年第1期43-46,共4页
介绍了定型隔热制品导热系数(水流量平板法)不确定度的要素构成及各类不确定度分量的计算方法,并计算了各不确定度分量的自由度,得出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得到不确定度报告为:导热系数检测结果λ=0.197W/(m.K),扩展不确定度U=0.... 介绍了定型隔热制品导热系数(水流量平板法)不确定度的要素构成及各类不确定度分量的计算方法,并计算了各不确定度分量的自由度,得出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得到不确定度报告为:导热系数检测结果λ=0.197W/(m.K),扩展不确定度U=0.005W/(m.K),包含因子k=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型隔热制品 导热系数 不确定度
下载PDF
水蒸气腐蚀对铝硅合金粉表面形貌的影响
5
作者 顾华志 +1 位作者 张美杰 郭承忠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8-395,共8页
采用水蒸气腐蚀的方法,研究了影响表面Al(OH)_3晶型结构的主要因素。将Al–Si合金粉置于具有一定压力的水蒸气中,利用水蒸气与合金中Al的反应,在合金粉表面原位生成Al(OH)_3晶体。结果表明:Al–Si合金粉粒径影响表面生成的Al(OH)_3晶型... 采用水蒸气腐蚀的方法,研究了影响表面Al(OH)_3晶型结构的主要因素。将Al–Si合金粉置于具有一定压力的水蒸气中,利用水蒸气与合金中Al的反应,在合金粉表面原位生成Al(OH)_3晶体。结果表明:Al–Si合金粉粒径影响表面生成的Al(OH)_3晶型结构和形貌,平均粒径为38μm的Al–Si合金粉,被腐蚀后生成的Al(OH)_3以针状晶为主,而平均粒径为74μm的Al–Si合金粉,被腐蚀后生成的Al(OH)_3以柱状晶为主;压力大小及在水蒸气中的保持时间对Al(OH)_3的晶体尺寸也有影响。柱状晶和针状晶的生长皆由水蒸气分子在晶体内纳米孔中扩散至Al–Si合金粉表面与Al反应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腐蚀 铝硅合金 氢氧化铝晶型 扩散
原文传递
铝硅合金微胶囊的制备与热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王瑶 张美杰 +4 位作者 张小红 夏求林 顾华志 卢咏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5-422,共8页
以不同硅含量的铝硅合金微粉为原料,采用加压水蒸气腐蚀结合高温焙烧方法,制备了铝硅合金微胶囊,研究了硅含量和焙烧温度对微胶囊微观结构和热学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微胶囊壳层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亚共晶铝硅(Al-10Si)和共晶铝硅(Al-1... 以不同硅含量的铝硅合金微粉为原料,采用加压水蒸气腐蚀结合高温焙烧方法,制备了铝硅合金微胶囊,研究了硅含量和焙烧温度对微胶囊微观结构和热学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微胶囊壳层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亚共晶铝硅(Al-10Si)和共晶铝硅(Al-12Si)合金形成Al-Si@Al 2O 3微胶囊的焙烧温度为1100℃;过共晶铝硅(Al-30Si)合金形成Al-Si@Al 2O 3-AlOOH微胶囊焙烧温度为800℃;随着硅含量的增加,铝硅合金原料及所制微胶囊的储热密度均逐渐降低;另外,3种不同硅含量微胶囊的相变潜热保持率均大于65%,经50次热循环后,亚共晶和共晶铝硅合金微胶囊相变潜热保持率大于91%,过共晶铝硅合金微胶囊相变潜热保持率为86.4%。由此可见,采用加压水蒸气腐蚀结合高温焙烧法所制得的亚共晶铝硅(Al-10Si)合金微胶囊相变潜热值高,热循环稳定性好,更适宜作为工业用高温相变储热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合金 硅含量 微胶囊 焙烧温度 热学性能 潜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