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被引量:170
1
作者 黄平平 李尚珠 +10 位作者 韩明哲 肖志坚 杨仁池 邱录贵 钱冠清 付仁敏 郑亚丽 刘春华 徐秀强 李君凡 韩忠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08-311,共4页
目的 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ASO)的临床疗效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 确诊严重ASO患者 1例 ,予rhG CSF 30 0 μg皮下注射 ,每日 2次 ,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 ,第 5天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干细胞 ,配成... 目的 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ASO)的临床疗效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 确诊严重ASO患者 1例 ,予rhG CSF 30 0 μg皮下注射 ,每日 2次 ,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 ,第 5天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干细胞 ,配成干细胞混悬液。将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进行双下肢移植 (3× 10 9细胞 肢 )。 4 4d后给病情较重的左下肢第 2次移植相同的细胞数。观察 3个月 ,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 ,患者疼痛、患肢冷感、间歇性跛行、溃疡明显好转 ,左右足踝压指数 (ABI)分别由 0 .4 9,0 .6 9升为 0 .5 0 ,0 .85。移植后 1个月末梢血流波幅 [(11.90± 10 .95 )mm]和激光多谱勒扫描血流灌注量 [(0 .4 9± 0 .16 )PU]较移植前 [分别为 (1.70± 1.95 )mm ,(0 2 7± 0 .0 8)PU]显著改善 (P <0 .0 1)。数字减影下肢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新侧支血管形成明显增加 (评分结果为 3)。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动员后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SO患者 ,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疗效观察
原文传递
自体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4
2
作者 陈运贤 欧瑞明 +5 位作者 钟雪云 徐新 赵洪云 管慧红 陆英 韩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2-454,T002,共4页
目的 :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入心肌梗死部位原位移植以修复梗死心肌组织 ,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 5例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干细胞原位移植组 (n =... 目的 :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入心肌梗死部位原位移植以修复梗死心肌组织 ,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 5例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干细胞原位移植组 (n =12 )和对照组 (n =13)。干细胞原位移植组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G -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心肌梗死原位移植 ;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方法治疗。于入院第 ( 1、2 8d)描记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采用Wagner的QRS波群记分法评价心功能 ,于入院 ( 7、2 8d)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G -CSF治疗 4周 ,干细胞原位移植组QRS记分值明显降低 ,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心肌梗死面积由 36 0 %± 8 3%下降至 18 0 %± 5 8%,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用G -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来修复坏死心肌组织的“干细胞原位移植”疗法 ,能减小心肌梗死的范围 ,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髓干细胞 原位移植 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研究 心功能 心肌再生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siRNA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 被引量:42
3
作者 彭智 肖志坚 +4 位作者 王一 刘澎 蔡英林 冯文莉 韩忠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研究小分子干扰RNA片段 (smallinterferingRNAs,siRNA)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系K5 6 2 A0 2mdr1基因和P 糖蛋白 (P gp)表达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mdr1基因已知序列设计 3条含 2 1个碱基的siRNA(si mdr1 1,si mdr1 2 ,si mdr1 3... 目的 研究小分子干扰RNA片段 (smallinterferingRNAs,siRNA)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系K5 6 2 A0 2mdr1基因和P 糖蛋白 (P gp)表达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mdr1基因已知序列设计 3条含 2 1个碱基的siRNA(si mdr1 1,si mdr1 2 ,si mdr1 3)及阴性对照 (si neg) ,在脂质体的介导下转染K5 6 2 A0 2细胞 ;用RT PCR分析mdr1mRNA的表达 ;流式细胞术检测P gp表达和细胞内柔红霉素积累量 ;MTT法检测阿霉素对K5 6 2 A0 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 )。结果  3条siRNA均能不同程度地逆转K5 6 2 A0 2细胞的多药耐药。第 3条序列能更有效地封闭mdr1基因 ,使mdr1mRNA相对水平下降(5 8.0± 1 5 4 ) % ;P gp表达由处理前的 (76 .0± 1.0 ) %降到处理后的 (19.6± 1.9) % ;对阿霉素药物敏感性的相对逆转效率为 70 .4 % ;同时使K5 6 2 A0 2细胞内柔红霉素积累量增加。结论 siRNA可逆转mdr1基因编码蛋白P gp介导的多药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技术 多药耐药 白血病 阿霉素 药物敏感性 P-糖蛋白
原文传递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塞 被引量:43
4
作者 陈运贤 欧瑞明 +7 位作者 钟雪云 钟立业 陈惠珍 彭龙云 曾武涛 靳三庆 张希 韩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G -CSF动员的骨髓来源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与对缺血濒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 (ISO)复制急性心肌梗塞大鼠动物模型 ,于 3h后用G -CSF动员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塞部位 ,并分别于 2... 目的 :探讨G -CSF动员的骨髓来源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与对缺血濒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 (ISO)复制急性心肌梗塞大鼠动物模型 ,于 3h后用G -CSF动员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塞部位 ,并分别于 2 4h、48h和 2周后杀死大鼠 ,取出心脏 ,检测心肌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用ISO后 2 4h对照组可见散在心肌梗塞灶 ,坏死区周围有多量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而治疗组大鼠心肌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 ,浸润的细胞以单个核细胞为主 ;48h后对照组心肌梗塞灶进一步扩大 ,呈散在片状分布 ,而治疗组心肌梗塞灶扩大不明显 ,呈散在灶性分布 ,并可见成堆或散在分布的淋巴细胞样细胞 ;2周后 ,治疗组未见明显心肌梗塞后疤痕组织 ,可见新生的心肌细胞生长。结论 :G -CSF对缺血濒死心肌有保护作用 ,用G -CSF动员骨髓来源的干细胞进行“自我移植” ,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骨髓干细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AMI
下载PDF
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生物学性状 被引量:38
5
作者 吕璐璐 刘拥军 +7 位作者 许贞书 王彤 张浪辉 朱雄鹏 梁琳慧 王晗 陈志哲 韩忠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99-104,共6页
目的建立从脐带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研究其生物学性状。方法脐带经酶消化后于DMEMLG/F12培养基中培养,倒置显微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数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细... 目的建立从脐带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研究其生物学性状。方法脐带经酶消化后于DMEMLG/F12培养基中培养,倒置显微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数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免疫表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其体外诱导成脂肪和成骨分化的能力,RTPCR检测其细胞因子的分泌,与脐血来源CD34+细胞共同培养检测其支持造血的能力。结果经酶消化后,每cm脐带可得到中位数为1.01×106的有核细胞,CFUF产率为1/1609有核细胞,经贴壁传代可分离出成纤维样细胞,细胞倍增时间为(28.02±10.53)h。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显示,>80%的细胞处于G0/G1期,S+G2+M期的细胞仅占(13.04±4.31)%。免疫表型分析显示,CD13、CD29、CD44、CD105(SH2)、CD73(SH3)、CD166和MHCI阳性,CD45、CD34、CD38、CD31和MHCⅡ阴性。体外诱导实验证实,该细胞具有成脂肪和成骨分化的能力。RTPCR显示,该细胞表达干细胞因子、血小板生成素,酪氨酸激酶受体配基、白细胞介素6、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不表达白细胞介素3。与脐血来源CD34+细胞共同培养2周可见鹅卵石形成区,共培养8周证实其支持长期造血能力。结论建立从脐带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脐带是间充质干细胞的新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 多能干细胞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范存刚 张庆俊 韩忠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88-392,共5页
目的研究人脐带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将剔除动静脉的新鲜人脐带组织切成小块培养,得到贴壁细胞;经传代培养、细胞周期分析、流式细胞检测后,再以不同方案诱导向其神经细胞分化,并以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进行鉴... 目的研究人脐带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将剔除动静脉的新鲜人脐带组织切成小块培养,得到贴壁细胞;经传代培养、细胞周期分析、流式细胞检测后,再以不同方案诱导向其神经细胞分化,并以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培养5-7d后,有细胞从组织块中游出.细胞传代培养达23代后无明显的形态和增殖能力改变.细胞周期分析表明80%以上的细胞都处于G0~G1期.流式细胞检测表明这些细胞表达CD13、CD29、CD44、CD90、CD105和CD166等MSCs标志物.经神经分化诱导后,部分细胞呈现出与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类似的形态;免疫荧光检测表明,第二神经分化诱导方案优于第一方案,其NSE和MBP阳性细胞分别达80.8%±3.9%、4.2%±1.3%,但未能见到GFAP阳性细胞.RT-PCR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神经标志物的表达.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的备选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分化 间充质干细胞 人脐带 RT-PCR方法 细胞周期分析 流式细胞检测 细胞传代培养 神经胶质细胞 免疫荧光检测 细胞移植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 分化诱导 阳性细胞 CD166 CD105 贴壁细胞 增殖能力 CD13 细胞表达 CD29
原文传递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评价 被引量:33
7
作者 王革生 张庆俊 韩忠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hUCMSC)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3组:脊髓半切+hUCMSC组(n=30)、脊髓半切+PBS组(n=30)和假手术组(n=10)。脊髓半切+hU...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hUCMSC)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3组:脊髓半切+hUCMSC组(n=30)、脊髓半切+PBS组(n=30)和假手术组(n=10)。脊髓半切+hUCMSC 组和PBS组又分为头侧注射、尾侧注射和头尾两侧注射三个亚组。移植后1、7、14、21、28d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移植到脊髓的hUCMSC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情况。结果大鼠脊髓半切损害后,hUCMSC组动物较PBS组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植入后28d在宿主脊髓中存活的hUCMSC细胞MAB1281(mouse anti- human nuclei monoclonal antibody)染色阳性,免疫组化双标染色显示MAB1281阳性细胞亦分别有 NSE或GFAP表达并向损伤部位迁移,hUCMSC来源的GFAP阳性细胞可见明显的树突生长。结论 hUCMSC移植到宿主损伤脊髓后可以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向神经元样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 且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hUCMSC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的干细胞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可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大鼠
原文传递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袁源 杨树源 +1 位作者 韩忠 张晓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30-236,共7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以期为脐带MSCs的神经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剖宫产新生儿脐带,酶消化法获取MSCs,进行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的表面标志...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以期为脐带MSCs的神经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剖宫产新生儿脐带,酶消化法获取MSCs,进行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的表面标志。取扩增3,5,10代的MSCs分别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标志。结果脐带富含MSCs,且脐带MSCs(UCMSCs)强表达CD13、29、CD44、CD105,弱表达CD106,不表达CD34、CD11a、CD14、CD33、CD45。神经条件培养基诱导后的细胞平均有70%左右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表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不同代数的MSCs经诱导后均表达nestin,NSE,NeuN,NF-M,弱表达GFAP。RT-PCR显示诱导后NSEmRNA表达增加。结论MSCs存在于人脐带中,并且在体外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特定条件下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扩增 诱导分化 神经元样细胞
原文传递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2
9
作者 赵宗茂 张庆俊 +8 位作者 韩忠 刘海英 李洪钧 孙国柱 杨仁池 邱录贵 蔡英林 朱慧芳 卢士红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 观察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h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脊髓半切 +hBMSCs组、脊髓半切 +PBS组、单纯脊髓半切组和假手术组。脊髓半切 +hBMSCs组和PBS组又分别分为头侧注射、尾... 目的 观察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h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脊髓半切 +hBMSCs组、脊髓半切 +PBS组、单纯脊髓半切组和假手术组。脊髓半切 +hBMSCs组和PBS组又分别分为头侧注射、尾侧注射和头尾两侧注射三个亚组。移植后 1、 7、 1 4、 2 1、 2 8d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rdU标记hBMSCs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 (NeuN)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半切损害后 ,hBMSCs组动物较PBS组死亡率下降并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移植的hBMSCs在宿主脊髓中存活 ,从第 7天开始即有NeuN和GFAP表达并向损伤部位及对侧迁移 ,第 2 8天hBMSCs来源GFAP阳性细胞可见明显的树突生长。结论  hBMSCs可在宿主损伤脊髓中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 ,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降低死亡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 大鼠 神经功能恢复
原文传递
CD34^+细胞的心肌细胞分化潜能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陈运贤 钟雪云 +5 位作者 欧瑞明 陈惠珍 罗伟琼 钟立业 邢达 韩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 :了解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的CD3 4 +细胞的心肌细胞分化潜能。方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 (ISO)复制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动物模型 ,于 3h后用G -CSF动员骨髓造血干细胞进行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自身干细胞移植” ,用免疫组化... 目的 :了解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的CD3 4 +细胞的心肌细胞分化潜能。方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 (ISO)复制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动物模型 ,于 3h后用G -CSF动员骨髓造血干细胞进行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自身干细胞移植” ,用免疫组化和HE染色方法检测动物模型心梗区的CD3 4 +细胞浸润以及心肌细胞再生情况。结果 :用ISO后 2 4h ,G -CSF处理组大鼠心梗区可见大量CD3 4 +单个核细胞浸润 ,并有CD3 4 +的新生心肌细胞生长 ,2周后疤痕组织不明显 ;而对照组心梗坏死区有大量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无CD3 4 +细胞浸润及新生心肌细胞生长 ,2周后出现较大量的疤痕组织。结论 :G -CSF动员CD3 4 +细胞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 ,用G -CSF动员造血干细胞的“干细胞自身移植” ,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4^+细胞 心肌梗死 细胞分化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脐血内皮祖细胞移植改善肢体缺血的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杨晨 张志华 +3 位作者 卢士红 杨仁池 钱冠清 韩忠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6期1437-1441,共5页
目的 研究脐血来源血管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的移植对局部缺血的恢复作用。方法 脐血CD133+ 细胞在体外诱导扩增 10~ 14d后 ,收集贴壁梭形细胞 ,检测其内皮细胞特异标志的表达。将荧光标记的贴壁细胞从尾静... 目的 研究脐血来源血管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的移植对局部缺血的恢复作用。方法 脐血CD133+ 细胞在体外诱导扩增 10~ 14d后 ,收集贴壁梭形细胞 ,检测其内皮细胞特异标志的表达。将荧光标记的贴壁细胞从尾静脉移植到后肢单侧缺血的裸鼠体内。结果从脐血CD133+ 细胞中可诱导出EPC ,表现为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的贴壁细胞。移植后 ,可整合到缺血部位新生血管内。移植EPC后裸鼠缺血后肢的毛细血管密度、血流灌注及坏死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缺血手术后 2周EPC组的缺血肢 /正常肢的血流比由 19 1%± 3 1%恢复为 77 3%± 5 6 % ,而对照组仅恢复为 4 0 6 %± 3 4 % (P <0 0 0 1) ;缺血后肢的完全恢复率由对照组的 1/10上升至 7/12 (P <0 0 5 )。缺血局部VEGFmRNA上调 ,体外VEGF对EPC具有趋化作用。 4h内趋化到下腔的细胞数为817个± 33个 ,而对照组为 4 74个± 6 2个 (P <0 0 5 )。结论 脐血CD133+ 细胞能诱导EPC ,体内移植后能促进肢体缺血的恢复 ,而缺血局部上调的VEGF表达可能是EPC定向整合到缺血局部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内皮祖细胞移植 肢体缺血 研究 贴壁细胞
原文传递
单采血小板输注引发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刘赴平 何子毅 +2 位作者 祁妙华 刘仁强 韩忠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5期701-704,共4页
目的调查输注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东莞市某医院2012年5~6月间,输注单采血小板后引发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病例13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输注单采血小板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目的调查输注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东莞市某医院2012年5~6月间,输注单采血小板后引发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病例13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输注单采血小板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病例16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受血者和献血者的基本信息设计调查方案。受血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输血史、药物史及外周血细胞变化(包括输血前后白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的绝对值之差以及血小板回收率和输血后血浆球蛋白含量);献血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献血次数、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血小板采集机型、循环量、献血前白细胞计数、献血过程中有无献血不良反应。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输注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受血者的年龄、性别、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输血前后白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的绝对值之差、输血后血浆球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献血者性别、年龄、献血次数、血小板采集机型、循环量、献血前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受血者和献血者自身因素、受血者外周血细胞数量变化及血浆球蛋白含量无关。推测导致输注单采血小板而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为异源血浆蛋白的输入,推荐临床对已发生输血不良反应需再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选择洗涤血小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输血不良反应 调查 因素
原文传递
人脐血干细胞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恢复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洪钧 刘海英 +6 位作者 赵宗茂 卢士红 杨仁池 朱惠芳 蔡英林 张庆俊 韩忠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观察移植人脐血CD34+干细胞是否可以存活、分化、促进脊髓损伤的行为和功能恢复。方法26只Wister大鼠随机分成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行脊髓半切术并移植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的脐血CD34+细胞,对照组行脊髓半切术... 目的观察移植人脐血CD34+干细胞是否可以存活、分化、促进脊髓损伤的行为和功能恢复。方法26只Wister大鼠随机分成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行脊髓半切术并移植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的脐血CD34+细胞,对照组行脊髓半切术后注射PBS液。采用改良Tarlov评分标准对移植组和对照组所有大鼠在术前和术后24h、1、2、3、4周进行运动功能评价。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移植细胞的定位和分化情况。结果移植后在脊髓病理切片中出现Brdu标记人脐血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到7%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胶质元纤维酸性蛋白(GFAP),2%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元核抗原(NeuN)。神经功能检测发现1周后移植组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移植人脐血干细胞可以促进脊髓损伤的行为和功能恢复,为神经损伤治疗提供了有用的细胞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干细胞 移植 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恢复
下载PDF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Ⅰ类和Ⅱ类T细胞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婷婷 赵辉 +4 位作者 任贺 郭建海 徐茂强 杨仁池 韩忠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69-673,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Ⅰ类和Ⅱ类T细胞的特点。方法采取30例慢性ITP患者外周血及8例慢性ITP患者和6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脾细胞(接受脾切除的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辅助T细胞(Th)CD4+和细胞毒...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Ⅰ类和Ⅱ类T细胞的特点。方法采取30例慢性ITP患者外周血及8例慢性ITP患者和6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脾细胞(接受脾切除的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辅助T细胞(Th)CD4+和细胞毒性T细胞(Tc)CD8+胞质内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的比例;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bet和GATA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疾病活动期患者外周血Th1/Th2和Tc1/Tc2的比例(25.62和30.2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29和12.58,均P<0.01);缓解期患者外周血Th1/Th2和Tc1/Tc2的比例(9.86和10.1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患者脾细胞Th1/Th2的比例(41.46)显著高于对照组(16.30,P<0.01);Tc1/Tc2的比例(35.80)高于对照组(16.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疾病活动期患者外周血以及ITP患者脾细胞GATA3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0.20和0.34倍,均P<0.05),缓解期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对照组的0.97倍)。ITP患者外周血及脾细胞TbetmRNA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对照组的1.17和1.04倍)。结论ITP是Ⅰ类T细胞占优势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促进Ⅰ类T细胞模式向Ⅱ类T细胞转化可能为ITP患者提供一种潜在的免疫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T淋巴细胞 干扰素Ⅱ型
原文传递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大鼠缺血性脑梗死 被引量:19
15
作者 陈运贤 陆英 +4 位作者 钟雪云 欧瑞明 管慧红 黄雪菲 韩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60-565,共6页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对大鼠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性脑梗死模型 ,1h后腹腔注射G -CSF 6 0 μg/kg。TTC、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脑梗死灶体积、病理改变及CD34阳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对大鼠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性脑梗死模型 ,1h后腹腔注射G -CSF 6 0 μg/kg。TTC、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脑梗死灶体积、病理改变及CD34阳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G -CSF治疗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1) ;其病理损伤程度较对照组轻 ;脑梗死部位出现CD34阳性单个核细胞浸润 ,并有CD34阳性呈锥状并且带有突起的神经样细胞生长 ,对照组未发现CD34阳性细胞。结论 :G -CSF可减轻大鼠缺血性脑梗死程度 ,减少脑梗死体积 ,其机理可能是G -CSF对缺血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并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 ,促进脑组织的再生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梗死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干细胞 大鼠
下载PDF
血友病骨关节病101例X线表现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孙淑娟 张磊 +2 位作者 杨仁池 孙洪砚 韩忠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6-328,共3页
目的 通过单中心较大样本的X线检查及临床分析,了解我国血友病骨关节病的治疗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101例血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骨关节的放射学积分。结果 ①患者首次发生异常出血和首次就诊的中位年龄分别为1岁和15岁,诊断时间延迟... 目的 通过单中心较大样本的X线检查及临床分析,了解我国血友病骨关节病的治疗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101例血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骨关节的放射学积分。结果 ①患者首次发生异常出血和首次就诊的中位年龄分别为1岁和15岁,诊断时间延迟。②骨关节病在重型、中型、轻型血友病的发生率分别为77.8%、53.6%、20.0%,中型、轻型患者也有较高的罹患率。易受累的关节依次为膝、肘、踝;③在0~9岁、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岁等各年龄段,骨关节病的发病率分别为37.5%、59.4%、78.3%、83.3%、76.9%、100%。④治疗组和非治疗组骨关节病的发病率分别为69.4%和62.1%。差异无显著性;⑤骨关节畸形的发生率在具有靶关节组和无靶关节组分别为71.2%和20.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我国血友病患者骨关节病发病率高,成为影响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靶关节可以作为判断发生病变骨关节预后的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 慢性骨关节病变 放射学积分 靶关节
原文传递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有功能的低免疫原性肝细胞样细胞 被引量:24
17
作者 任红英 赵钦军 +5 位作者 邢文 杨少光 卢士红 任倩 张磊 韩忠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0-194,246,共6页
目的观察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DHC)后,是否具有肝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以及其免疫原性的变化。方法采用改良的二步法肝细胞分化培养体系体外诱导UC-MSCs向肝细胞分化,并用RT-PCR和免疫荧光... 目的观察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DHC)后,是否具有肝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以及其免疫原性的变化。方法采用改良的二步法肝细胞分化培养体系体外诱导UC-MSCs向肝细胞分化,并用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诱导后不同时间DHC肝细胞特异性标记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白蛋白(ALB)和尿素的浓度,以及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DHC对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UC-MSCs低表达甲胎蛋白(AFP)、ALB和细胞角蛋白-19(CK-19)的mRNA和蛋白,成肝诱导分化后14和28dDHC均高表达肝细胞标志AFP、ALB、CK-19以及色氨酸2,3-加双氧酶基因。诱导后的DHC能够以时间依赖方式产生ALB和分泌尿素,不表达人白细胞DR抗原,而且能够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结论 UC-MSCs在体外能够分化为有功能的DHC且具有低免疫原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肝细胞样细胞 分化 免疫原性
下载PDF
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异源性脐带血T淋巴细胞激活与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浪辉 刘拥军 +5 位作者 吕璐璐 王爱萍 许贞书 朱雄鹏 陈志哲 韩忠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目的:观察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异源性脐带血T淋巴细胞激活与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分离、扩增hUC-MSC的方法,检测其MHC表型;实验分3组:(1)单纯脐带血组(阴性组);(2)脐带血+丝裂原刺激组(对照组);... 目的:观察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异源性脐带血T淋巴细胞激活与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分离、扩增hUC-MSC的方法,检测其MHC表型;实验分3组:(1)单纯脐带血组(阴性组);(2)脐带血+丝裂原刺激组(对照组);(3)脐带血+丝裂原刺激+MSC共培养组(实验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脐带血T细胞及其CD4+和CD8+亚型细胞共培养8h后早期激活标志CD69的表达,MTT法检测各组脐带血T细胞共培养5d后增殖情况。结果:成功建立分离、扩增hUC-MSC的方法,免疫表型分析显示hUC-MSC不表达HLA-Ⅱ抗原,低表达HLA-I抗原;流式细胞术检测示在hUC-MSC共培养情况下,经丝裂原刺激后,脐带血T淋巴细胞CD69表达与对照组[(22.6±5.2)%]的阳性率相比较,下降至(7.8±3.5)%(P<0.01),而且这种抑制对不同亚型T细胞(CD4+/CD8+)均起作用;MTT检测显示在hUC-MSC共培养条件下,丝裂原刺激T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抑制的程度与hUC-MSC的剂量呈依赖性。结论:hUC-MSC对异源性脐带血T淋巴细胞激活和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为非选择性的,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 T淋巴细胞 免疫调控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任红英 赵钦军 +3 位作者 刘拥军 卢士红 李妍涵 韩忠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和方法,观察分化后的细胞白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改变。方法采用酶学法从脐带全层组织中分离UC-MSCs,采用改良的肝分化培养体系体外诱导UC-MSCs向肝细胞分化。诱导后2、4...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和方法,观察分化后的细胞白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的改变。方法采用酶学法从脐带全层组织中分离UC-MSCs,采用改良的肝分化培养体系体外诱导UC-MSCs向肝细胞分化。诱导后2、4周,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甲胎蛋白(AFP)、白蛋白(ALB);RT-PCR检测肝细胞标志性基因AFP、ALB和CK19 mRNA。ELISA法检测诱导后的细胞培养液中ALB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后细胞白细胞表面抗原HLA-Ⅰ和HLA-Ⅱ。结果从人脐带基质中分离培养的UC-MSCs在向肝细胞诱导分化培养体系的培养下,细胞形态由长梭形逐渐转化成为多角形或类圆形,并且表达AFP、ALB mRNA和蛋白,诱导后的UC-MSCs以时间依赖方式产生ALB,诱导后的细胞不表达HLA-DR。结论UC-MSCs具有向肝细胞分化的潜能,分化后的M细胞仍具有低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肝细胞 分化 白细胞表面抗原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与细胞凋亡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晗 韩忠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5年第1期52-55,共4页
缺氧诱导因子 1(HIF -1)是一种主要由缺氧诱导细胞产生的重要的转录因子。HIF- 1的表达水平与糖酵解、细胞周期阻滞、细胞生存与增殖、血管新生、血管舒缩、红细胞生成、肿瘤生长,转移以及肿瘤多药耐药等许多生命活动密切相关。HIF- 1... 缺氧诱导因子 1(HIF -1)是一种主要由缺氧诱导细胞产生的重要的转录因子。HIF- 1的表达水平与糖酵解、细胞周期阻滞、细胞生存与增殖、血管新生、血管舒缩、红细胞生成、肿瘤生长,转移以及肿瘤多药耐药等许多生命活动密切相关。HIF- 1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的转录在促细胞凋亡和抗细胞凋亡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 细胞凋亡 促细胞凋亡 抗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