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想象力”的当代美学阐释
1
作者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8,共12页
在当代英美学界,审美想象渐趋被赋予诸种道德功用,作为文艺伦理范畴的“道德想象力”也应运而生。相关论断大致有三。其一,想象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道德概念的艰涩含混,通过感性体验的浸润来优化道德实践的有效性。其二,叙事艺术包孕... 在当代英美学界,审美想象渐趋被赋予诸种道德功用,作为文艺伦理范畴的“道德想象力”也应运而生。相关论断大致有三。其一,想象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道德概念的艰涩含混,通过感性体验的浸润来优化道德实践的有效性。其二,叙事艺术包孕着丰赡且崭新的道德蕴涵,依凭想象力的持续渗透而催动着道德思维方式的更新。其三,以文学为首的“虚构”及其衍生性想象在扩张道德知识方面意义显豁,极大地改善了道德经验的范围与强度。“道德想象力”以“情境”为媒介,常与“文学”联姻,具有不可取替的效能,之于文学伦理批评而言亦不啻于一种有益的前沿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想象力 审美想象 文艺伦理 文学伦理批评
原文传递
英美文学伦理批评的当代新变及其镜鉴 被引量:4
2
作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94,共9页
20世纪80年代末,英美文学伦理批评在历经波折后重获新生,并表征出两重新变:就理论层面而言,批评家在深度清理传统道德批评之积弊的同时,着力拓展"伦理"范畴的边界,并规设了文学伦理批评的对象与范式;就批评实践而言,文学伦理... 20世纪80年代末,英美文学伦理批评在历经波折后重获新生,并表征出两重新变:就理论层面而言,批评家在深度清理传统道德批评之积弊的同时,着力拓展"伦理"范畴的边界,并规设了文学伦理批评的对象与范式;就批评实践而言,文学伦理批评实践一改往昔纯粹道德训诫的策略,转而注重揭示文学文本在审美和伦理维度上的交融与互证。转型后的英美文学伦理批评之于我国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乏镜鉴价值。二者的理论根基、实践路径、建构模式、学科背景差异显著,后者在逻辑严密性、概念精确度、理论自反性、学科涵容度等方面仍有提升或完善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批评 道德批评 伦理价值 审美品格 文艺伦理
原文传递
“伦理转向”与“叙事转向”的汇并——当代英美文艺伦理研究勃兴的内在机理 被引量:2
3
作者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6-114,共9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式微已久的文艺伦理研究一改先前局面,颇受当代英美文艺美学界的青睐。从学术史上细探,该研究的勃兴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机理,这便是同期发生的"伦理转向"与"叙事转向"。前者指涉文学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式微已久的文艺伦理研究一改先前局面,颇受当代英美文艺美学界的青睐。从学术史上细探,该研究的勃兴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机理,这便是同期发生的"伦理转向"与"叙事转向"。前者指涉文学和美学研究复归德性思维,重构阅读、叙事、作家等文学本体要素的伦理维度,并发掘审美活动、审美形式的道德蕴涵;后者则意味着道德哲学研究寻求形象思维,正视"叙事"与"道德"的内在一致性,力求超越艰涩抽象的概念阐析,以审美想象和文艺叙事作为完善道德认知机制的有效手段。这两种"转向"看似独立发生,却关联甚密,彼此融汇:二者显现和繁盛的时间几乎重叠,且共同导向了"艺术与道德"这个论域。而今受到热议的文艺伦理命题,大都是在承袭、保留两个转向之核心主张的基础上延展而成的。除却这重衍生关系,"伦理转向"与"叙事转向"自身也是值得当代英美文艺伦理研究聚焦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伦理 伦理转向 叙事转向 道德想象力 伦理价值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程:体系与范畴 被引量:2
4
作者 崔柯 董学文 +9 位作者 赵文 万娜 姚涵 孟登迎 兰善兴 张静 李金花 燕碧天 鲁太光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108,共18页
2021年8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出版。以该书出版为契机,2021年10月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第43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本次论坛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程:... 2021年8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出版。以该书出版为契机,2021年10月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第43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本次论坛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程:体系与范畴"为主题,结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建设的历史与高校教学现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结构特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在教材写作和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感与当下性兼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刊特刊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历史感 文艺理论教材 当下性 理论与实践结合 体系创新
原文传递
审美想象力的伦理限度——当代英美美学中的三种立场及其批判 被引量:3
5
作者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43,共12页
伴随当代英美美学的"伦理转向",部分理论家在论及审美想象力时,开始着力探索其伦理限度。相关论证大致可归纳为三个立场:坚称纵使在虚构语境下,审美想象也绝对不可逾越日常伦理规范的"极端有限说";认为审美想象享... 伴随当代英美美学的"伦理转向",部分理论家在论及审美想象力时,开始着力探索其伦理限度。相关论证大致可归纳为三个立场:坚称纵使在虚构语境下,审美想象也绝对不可逾越日常伦理规范的"极端有限说";认为审美想象享有一定自由度,但需要确保对象的准确性及动机之合理性的"适度有限说";主张在艺术虚构的名义下,审美想象根本不存在道德禁忌的"适度无限说"。这些研究虽各有逻辑缺失和实证乏力之处,但其理论价值仍不可磨灭。它们启示我们重审想象、道德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并为当代英美美学和文艺伦理研究中的其他议题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凭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想象力 伦理限度 艺术虚构 伦理规范 伦理转向 美学 自由度
原文传递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重释与反思——从本质属性出发 被引量:3
6
作者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6-112,共7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呈现出四个稳定的特征:双向性表征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两个内涵向度,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主体的人从日常生活中的诸种异化状态过渡到审美境界;商业性意味着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商业因素为主要驱动力,而商业因素对审美领域的...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呈现出四个稳定的特征:双向性表征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两个内涵向度,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主体的人从日常生活中的诸种异化状态过渡到审美境界;商业性意味着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商业因素为主要驱动力,而商业因素对审美领域的入侵也制造出不少虚假的审美需要;虚拟化侧重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现途径与媒介,揭示出影像等新媒体对于文艺与生活的双重幻化;多元化指涉艺术样式与审美意识的多元走向,而这势必造成艺术与美学理论的阐释困难与言说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本质属性 审美需要 审美意识
原文传递
当代英美文学伦理批评的合法性论争——以布斯、努斯鲍姆、波斯纳为中心 被引量:2
7
作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6-172,共7页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文学伦理批评研究逐步摆脱了数十年来的颓势,重获学界的认可和瞩目。1997-1998年,布斯、努斯鲍姆、波斯纳三位理论家曾围绕文学伦理批评有无合法性问题展开了论争,并主要聚焦伦理批评与文学性质的契合度,以及伦理...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文学伦理批评研究逐步摆脱了数十年来的颓势,重获学界的认可和瞩目。1997-1998年,布斯、努斯鲍姆、波斯纳三位理论家曾围绕文学伦理批评有无合法性问题展开了论争,并主要聚焦伦理批评与文学性质的契合度,以及伦理批评的道德教诲功能两大议题。反方认为,文学伦理批评僭越了文学的本体属性,很难确证和达成预设的道德熏陶目的,正方则主张,文学伦理批评乃是兼顾文学诸要素的必然结果,而批评家关于文学教诲效用之实存性与不定性相统一的看法也使其无须遭受反对者的诘责。这场论辩在核心概念上有所含混,在逻辑方面也不乏疏失,但其中牵涉的大量颇有旨趣且悬而未定的问题,对于文学伦理批评和文艺伦理研究的开掘、建构而言却是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批评 文艺伦理 伦理价值
原文传递
论互文性与解构主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59-63,共5页
"互文性"是法国学者朱莉亚·克里斯蒂瓦在批判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创设的一个文论术语。近年来,围绕互文性所展开的各项研究始终备受瞩目,而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思潮的重要分支,自传入我国伊始便引发了学者的激烈论争,且一... "互文性"是法国学者朱莉亚·克里斯蒂瓦在批判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创设的一个文论术语。近年来,围绕互文性所展开的各项研究始终备受瞩目,而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思潮的重要分支,自传入我国伊始便引发了学者的激烈论争,且一直备受关注,但将互文性与解构主义联系起来进行的交互性研究却实为少见。以综合性眼光统筹两者间的关系,厘清互文性的基本内涵,进而发掘出其与解构主义思想间的关联,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式有益于把握二者的自身特质及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当代英美文艺伦理研究的价值论转向——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关系之辨 被引量:1
9
作者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9-128,共10页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的一个元命题,文艺伦理问题曾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遭受冷遇。直至90年代末,文艺与道德的关系方才再次获得理论上的合法性,而这也为近三十年英美文艺伦理研究的价值论转向奠定了逻辑前提。这一转向主要表现为核心...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的一个元命题,文艺伦理问题曾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遭受冷遇。直至90年代末,文艺与道德的关系方才再次获得理论上的合法性,而这也为近三十年英美文艺伦理研究的价值论转向奠定了逻辑前提。这一转向主要表现为核心命题的变更,即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的关系取代文艺与道德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焦点。据此,英美美学界衍生出了三大主流理论派别,即主张伦理缺陷/优点会降低/提升审美价值的“道德主义”,主张伦理缺陷会增加审美价值的“背德主义”,以及主张两种价值互不干涉的“(适度)自律主义”。这些流派之间互动频繁,多有论辩,共同开创了当代英美文艺伦理研究的新格局。但相关理论也暴露出实证精神匮乏、严密性与自洽性不足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英美美学 文艺伦理 价值论转向 审美价值 伦理价值
原文传递
吕荧美学思想特征论——在主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振摆
10
作者 《中国美学》 2022年第2期171-184,共14页
作为中国“主观派”美学的代表人物,吕荧长期不受学界重视,其美学思想也常被化约为“美在主观”。事实上,吕荧美学思想极富涵容性,它围绕美本质观生发开来,统合了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社会两个范畴,特征立体且鲜明。一方面,吕荧以审美主... 作为中国“主观派”美学的代表人物,吕荧长期不受学界重视,其美学思想也常被化约为“美在主观”。事实上,吕荧美学思想极富涵容性,它围绕美本质观生发开来,统合了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社会两个范畴,特征立体且鲜明。一方面,吕荧以审美主体的观念、判断作为美或不美的评价依凭,并以“人”的现实境况作为“美”的终极尺度;另一方面,吕荧把社会生活看作“美”的发源地,主张一切美的观念皆生成于社会生活,并伴随社会生活发生相应的更变。质言之,吕荧美学思想并未显现出某种极端而彻底的立场。它位于主体性与社会性的中间地带,虽偏向于主体一维,却始终维持着一种振摆的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荧 美学大讨论 美本质 主体性 社会性
原文传递
重返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吕荧朱光潜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11
作者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4-181,共8页
在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中,吕荧与朱光潜围绕美本质、美感等美学基本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战。细察之,他们关于美本质与美感问题上的看法同异相间:两人美本质观都呈现出极强的主体性特征,且均承认社会因素在"美"的形成过程中的... 在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中,吕荧与朱光潜围绕美本质、美感等美学基本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战。细察之,他们关于美本质与美感问题上的看法同异相间:两人美本质观都呈现出极强的主体性特征,且均承认社会因素在"美"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两人的美感理论则差异较大。吕荧主张美感的生成需要经过由感性知觉上升到理性判断的过程,而朱光潜则坚持美感在感性阶段便已然形成。再有,在论及美与美感出现的先后顺序时,两人的看法截然相反,吕荧认为美先于美感,朱光潜则强调美感的先在性地位。两人在区别美感与快感之时又体现出一些近似。鉴于吕荧与朱光潜所争论的问题皆为美学研究中的元问题,因此,对其深入阐释将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第一次美学大讨论的正确认识,同时对当下美学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荧 朱光潜 美本质观 美感论
原文传递
伦理实践与多元路径:生态批评的新问题与新趋向——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访谈录
12
作者 叶华 斯科特·斯洛维克 《晋阳学刊》 CSSCI 2020年第1期3-9,共7页
导语: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生态批评家,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一直致力于生态批评理论的研究与建构,同时积极参与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运动。在其研究与实践中,对于生态问题的当代形态有着深刻的洞察。因此,我们与斯洛维克教授就人类中心主... 导语: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生态批评家,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一直致力于生态批评理论的研究与建构,同时积极参与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运动。在其研究与实践中,对于生态问题的当代形态有着深刻的洞察。因此,我们与斯洛维克教授就人类中心主义、慢暴力、社会责任、伦理特质等生态批评研究的关键词,以及从方法论角度提出的叙事移情、经验性生态批评展开了讨论,斯洛维克教授对当下生态批评的新问题与新趋向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生态批评的丰富内涵,而且对于我们准确把握生态批评的发展和动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伦理批评 研究范式 新趋向 斯科特·斯洛维克 文学批评 伦理实践 多元路径
下载PDF
多维交错的审视,对比之余的反思——论田耳的长篇小说《夏天糖》
13
作者 《百家评论》 2016年第1期121-129,共9页
长篇小说《夏天糖》是青年作家田耳在其同名短篇小说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将二者稍加比对之后便不难发现,小说篇幅的骤增主要源自大量社会环境描写的嵌入,具体到作品中,即是围绕佴城与莞城所引发的诸多事件。然而,作者在不惜笔墨铺... 长篇小说《夏天糖》是青年作家田耳在其同名短篇小说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将二者稍加比对之后便不难发现,小说篇幅的骤增主要源自大量社会环境描写的嵌入,具体到作品中,即是围绕佴城与莞城所引发的诸多事件。然而,作者在不惜笔墨铺陈城乡面貌的同时,却依旧保留了江标与铃兰的错位之恋(即短篇小说中的小江与兰兰),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夏天 交错 反思 对比 短篇小说 青年作家
下载PDF
英美文学伦理批评的当代新变及其镜鉴
14
作者 《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10期103-105,共3页
在英美诸多文学批评范式之中,伦理道德批评可谓由来已久并烜赫一时。纵然该范式曾因遭受"艺术自律"论的冲击而显露颓势,但时至20世纪末,其境况又得以峰回路转。一方面,文学批评的伦理趋态明显;另一方面,不少文学批评家重新意... 在英美诸多文学批评范式之中,伦理道德批评可谓由来已久并烜赫一时。纵然该范式曾因遭受"艺术自律"论的冲击而显露颓势,但时至20世纪末,其境况又得以峰回路转。一方面,文学批评的伦理趋态明显;另一方面,不少文学批评家重新意识到,一味的形式阐析似乎已陷入瓶颈,而恢复伦理批评则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家 文学伦理批评 文学批评范式 艺术自律 镜鉴 批评的伦理 伦理道德 烜赫一时
原文传递
刘玉栋创作论
15
作者 德信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1-147,共7页
在进入论述之前,需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何为文化,其主要特征是什么;二是在乡土文学的批评研究中,文学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有关什么是文化的研究已到汗牛充栋的程度,
关键词 创作论 刘玉栋 乡土文学 关系问题 文化
原文传递
刘玉栋小说伦理叙事特征研究
16
作者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6-174,共9页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刘玉栋小说的研究逐步升温。概言之,这些研究成果大都立足于文化研究的视角,围绕"乡土意识"、"现代性"、"城乡"、"乡村"等关键词写就。(1)本文拟另起炉灶,从刘玉栋小说的伦理叙事特征出发结构全篇,主要理由...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刘玉栋小说的研究逐步升温。概言之,这些研究成果大都立足于文化研究的视角,围绕"乡土意识"、"现代性"、"城乡"、"乡村"等关键词写就。(1)本文拟另起炉灶,从刘玉栋小说的伦理叙事特征出发结构全篇,主要理由有二:其一,"中国文章自古载道",(2)而这"道",究其正统,大抵不离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伦理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思想 叙事特征 刘玉栋 小说 文化研究 研究成果 乡土意识 现代性
下载PDF
乡土意识的艺术呈现——刘玉栋作品研究
17
作者 德信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3-57,共5页
乡土意识是产生于农业文明、发酵于工业文明之下的一种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它以感性形式出现,更多体现为人们的一种理性且恒定的认识起点与判断标准。乡土意识是乡土文学的内在灵魂,乡土文学是乡土意识的艺术呈现。刘玉栋的乡土文学以... 乡土意识是产生于农业文明、发酵于工业文明之下的一种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它以感性形式出现,更多体现为人们的一种理性且恒定的认识起点与判断标准。乡土意识是乡土文学的内在灵魂,乡土文学是乡土意识的艺术呈现。刘玉栋的乡土文学以其故乡"齐周雾村"为背景,集中关注了传统文化之精神性内核,包括家庭观念、亲情、责任感、尊老爱幼、和睦乡里等要素在内的一系列传统伦理规范皆在其书写范围之内。他强化了对传统与现代的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对比,以较为全面的视角俯瞰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有的放矢地对其中一些社会现象予以无声的批判,并理性地表达了传统文化在当下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从而避免了过分偏激的情感倾向。可以说,他的乡土文学作品在沿袭了沈从文等人的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改良、有所超越、有所开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意识 乡土文学 刘玉栋作品
原文传递
门罗·比尔兹利文艺伦理思想的两副面相
18
作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63,共12页
作为当代英美美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位美学家,门罗·比尔兹利的美学论域延展性强,涵盖了连同"艺术与道德"在内的诸多论题。然而,他的文艺伦理思想却长期遭受误读和冷遇。这既缘于他对艺术作品本体价值的高扬,也与"反... 作为当代英美美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位美学家,门罗·比尔兹利的美学论域延展性强,涵盖了连同"艺术与道德"在内的诸多论题。然而,他的文艺伦理思想却长期遭受误读和冷遇。这既缘于他对艺术作品本体价值的高扬,也与"反本质主义"思潮浸润下的美学研究倾向相关。事实上,比尔兹利的文艺伦理思想表征为"自律主义"和"实用主义"两副面相。他既将审美问题从伦理道德的缠绕中抽离出来,赋予审美价值、审美影响以优先级;又立足于现实生活语境,确证了道德判断的合法性、审美价值的目的导向、审美经验向伦理价值生成的趋势。这些主见为当代英美文艺伦理研究的掘进提供了学术参照与路径指引,堪称当代英美美学之"伦理转向"的理论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罗·比尔兹利 文艺伦理 自律主义 实用主义 审美价值 伦理价值
下载PDF
现代化·现代性·乡土文学——以刘玉栋作品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德信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2-115,共4页
乡村中国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叙述场中的主角。凭借对乡村中国的个体体验与集体记忆,不同作家笔下的乡村中国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场中的乡土文学的盛况。纵观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发展之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文学启蒙阶段。在这一阶... 乡村中国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叙述场中的主角。凭借对乡村中国的个体体验与集体记忆,不同作家笔下的乡村中国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场中的乡土文学的盛况。纵观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发展之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文学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作家遵循着农民由于物质贫困导致精神匮乏的思考路径,将乡土文学的描述场景多放在农民生活的贫困、精神的麻木、社会地位的低下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刘玉栋 现代性 现代化 作品 20世纪 物质贫困 农民生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