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特征与管理策略 被引量:135
1
作者 张强 兰英 +1 位作者 张立阳 王劲松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91,共12页
干旱是全球影响最广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近百年气候显著变暖使干旱灾害及其风险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对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的内在规律理解并不全面,对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的表现特征认识也比较模糊。在系... 干旱是全球影响最广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近百年气候显著变暖使干旱灾害及其风险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对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的内在规律理解并不全面,对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的表现特征认识也比较模糊。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已有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干旱灾害传递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干旱灾害的本质特征,综合分析了干旱灾害风险关键要素的主要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讨论了气候变暖对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的影响特点,探讨了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旱灾害防御的主要措施及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的重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灾害 风险评估与管理 气候变暖 干旱灾害传递过程 干旱防御措施
原文传递
沙漠地区风沙活动特征——以中国科学院风沙观测场为例 被引量:49
2
作者 张正偲 董治宝 +3 位作者 赵爱国 兰英 钱广强 罗万银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0-555,共6页
运用中国科学院风沙科学观测场的实测资料,对腾格里沙漠风沙环境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内容包括起沙风、风沙活动强度、风沙流结构和沙漠边界层的风速廓线。该地区的起沙风以6~8m/s为主,占总起沙风的71.63%,其次为8~10m/s,占19... 运用中国科学院风沙科学观测场的实测资料,对腾格里沙漠风沙环境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内容包括起沙风、风沙活动强度、风沙流结构和沙漠边界层的风速廓线。该地区的起沙风以6~8m/s为主,占总起沙风的71.63%,其次为8~10m/s,占19.24%,两者之和占90.87%;大风日数为4天;风向以W—N组风向为主;占全年的53.14%。年输沙势为36.56VU,风能属于低风能环境,单一主风向和单风态风环境。风沙流主要集中在地表的0.1m,占总输沙量的95.46%。观测场近地层厚度大于5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活动 起沙风 输沙势 风沙流结构 风速廓线 腾格里沙漠
原文传递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变化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42
3
作者 马鹏里 兰英 +1 位作者 张旭东 刘卫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9-215,共7页
在全球气温日趋升高和极端降水增加的气候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干旱变化特征异常突出,新形势下需进一步深入认识干旱发生特征及影响机制。利用1960-2014年中国527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选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作为干旱监... 在全球气温日趋升高和极端降水增加的气候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干旱变化特征异常突出,新形势下需进一步深入认识干旱发生特征及影响机制。利用1960-2014年中国527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选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作为干旱监测指标,详细分析了中国各区域干旱强度、次数和持续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中国各区域干旱程度加重,范围增大,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增长。干旱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区域变化,各个区域干旱变化差异显著。西南、华中、华北和华南区域干旱程度明显加重,主要是重度以上干旱次数较多。华北和西南干旱年数最多,为45年,其他地方为35~36年,华北重度以上干旱年份最多,为14年,其次是东北和华南的7年。干旱发生时间和区域也有随机性,中国各区域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干旱,干旱不仅发生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在南方湿润和半湿润区域同样发生。各区域以夏旱为主,东北以春旱和夏旱居多,华南以秋旱为主。干旱持续时间不等,有时高达9个月。有些区域年内干旱呈单峰型,有些区域为双峰型。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各个区域干旱呈加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致灾因子 MCI 干旱特征 区域差异性
原文传递
中国西南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37
4
作者 姚玉璧 张强 +4 位作者 王劲松 尚军林 王莺 石界 兰英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09-1417,共9页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等级分析方法,应用中国西南1958-2012 年气候资料,研究了中国西南干旱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各季节的时空演变及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ArcGIS 系统中反距离权重方法进行空间...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等级分析方法,应用中国西南1958-2012 年气候资料,研究了中国西南干旱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各季节的时空演变及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ArcGIS 系统中反距离权重方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绘图.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年干旱发生区主要分布于云南高原北部、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发生干旱区域占总面积的30%左右;其中,中旱区分布于云南高原北部、川西高原部分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左右;重旱区分布于云南高原北部、川西高原局部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左右;历年干旱出现频率平均31.7%.研究区干旱以冬、春季干旱为主.历年逐季冬、春季干旱出现站次平均分别为76.1%和46.2%.1958-2012 年云贵高原大部、四川盆地中部相对湿润度指数负绝对值增大,干旱等级提高,年干旱强度呈增强的趋势;其中,云贵高原大部分区域夏、秋和冬季相对湿润度指数负绝对值呈增大趋势,干旱显著增强;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区冬季干旱呈增强趋势;四川盆地和川北区域秋季干旱呈增强趋势;川东盆地、贵州高原春季干旱也呈增强趋势.年干旱指数时间序列存在显著的3-4 a 和7-8 a 周期振荡;2009年为干旱强度显著加强的突变点,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预计未来数年中国西南干旱仍处在面积扩大、强度增强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润度 干旱 气候变化 中国西南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37
5
作者 王有恒 谭丹 +4 位作者 兰英 李丹华 王鑫 卢国阳 林婧婧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5-246,共12页
黄河流域从西到东跨越多省,地形复杂,作为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本文主要综述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影响以及成因和对策建议的最新研究进展:(1)近60年黄河流... 黄河流域从西到东跨越多省,地形复杂,作为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本文主要综述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影响以及成因和对策建议的最新研究进展:(1)近60年黄河流域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升温速率为0.30℃/10a,上游升温速率最大,下游次之,冬季升温趋势最显著,夏季最小,降水量上游地区增多,中下游地区减少,蒸散量呈减少趋势。(2)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流域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源区冰川积雪消融加剧,冻土严重退化,流域植被覆盖整体呈好转趋势,上游脆弱区和中游产沙区水土流失加重,对农业影响利弊皆存,流域病虫害加剧;流域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对文化遗产安全保存带来巨大挑战。(3)黄河流域气候系统随时间演变的过程不仅受自身内部的动力、热力影响,也受大气环流、海温、青藏高原等外部强迫因子的影响,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是影响黄河流域局地气候的重要因子。(4)未来黄河流域气温持续上升,降水波动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将更加频繁。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在于加强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预警能力,联合多部门建立气象、水文、生态与数值预报及防控一体化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同时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管理调配和有效利用,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战略,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成因 应对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基于RS的石羊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监测 被引量:30
6
作者 兰英 王宝鉴 +2 位作者 张正偲 万信 杨永顺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1-15,共5页
采用NOAA和EOS/MODIS遥感影像资料,计算并分析了石羊河流域1997-2006年的植被演变特点。结果表明,自1997年以来石羊河流域的植被盖度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植被总体上仍然向退化方向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植被退化主要表现在稀疏植... 采用NOAA和EOS/MODIS遥感影像资料,计算并分析了石羊河流域1997-2006年的植被演变特点。结果表明,自1997年以来石羊河流域的植被盖度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植被总体上仍然向退化方向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植被退化主要表现在稀疏植被和茂密植被的大幅减少方面,稀疏植被有向裸地转化的趋势,茂密植被逐渐向适中植被和稀疏植被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植被盖度 遥感 动态监测
下载PDF
影响南方农业干旱灾损率的气候要素关键期特征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强 兰英 +2 位作者 王胜 王兴 林婧婧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378-2392,共15页
我国南方地区是全国粮食主要产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来该区域干旱灾害不断加剧,农业旱灾损失十分突出,异常特征也比较明显.然而,对于我国南方农业旱灾损失的变化特征及其受干旱致灾因素的影响机理至今并不十分清楚,这严重影响了... 我国南方地区是全国粮食主要产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来该区域干旱灾害不断加剧,农业旱灾损失十分突出,异常特征也比较明显.然而,对于我国南方农业旱灾损失的变化特征及其受干旱致灾因素的影响机理至今并不十分清楚,这严重影响了对南方农业旱灾规律的深入认识及其影响程度的客观评估.鉴于此,利用我国南方农业干旱灾情实况、农作物种植面积、气象干旱监测指数和常规气象要素等相关资料,系统分析了中国南方地区近50年来农业旱灾综合损失率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致灾因子的关系.分析发现:南方地区近50年来农业旱灾综合损失率明显增加,西南比华南和东南增加更为明显.而且,由于农作物各个生长阶段对气候要素的依赖程度不同及气候要素的非均匀季节分布特征,农业旱灾损失率主要受关键期的气象干旱、降水和温度等气候要素变化的影响,而其他时段气候要素变化对农业旱灾损失率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南方地区农业旱灾损失率与关键期气候要素的拟合关系要明显好于与全年气候要素的关系,并且与关键期气候要素的多因子拟合关系与单因子拟合关系相比更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对这种多因子关系建立的农业旱灾损失率评估模型进行交叉检验的相关性、误差水平、信度均比较理想,表明该模型对估算南方地区农业旱灾损失率具有较好的效果.该文研究结果对于发展我国南方农业干旱灾损评估方法具有重要科学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旱灾 综合灾损率 气候致灾因子 关键影响期 因子拟合关系
原文传递
西北地区东部与西部汛期降水跷跷板变化现象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25
8
作者 张强 林婧婧 +1 位作者 刘维成 兰英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64-2078,共15页
西北地区横跨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黄土高原等三大高原,受夏季风、西风带和高原季风等环流系统交互影响,地形复杂,气候特征时空变异大,但目前为止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异性及其受到多种大气环流系统共同影响的特征和机制认识十分有限.文章利... 西北地区横跨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黄土高原等三大高原,受夏季风、西风带和高原季风等环流系统交互影响,地形复杂,气候特征时空变异大,但目前为止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异性及其受到多种大气环流系统共同影响的特征和机制认识十分有限.文章利用1961~2016年西北地区19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实测资料,对比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和西部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以夏季风北边缘线为界,西北地区东部与西部汛期降水变化特征的差异很大,其年际、年代际和总体趋势变化均表现出显著的跷跷板现象.西北地区东部与西部汛期降水变化的跷跷板现象和东亚夏季风指数与西风环流指数之间的反位相变化特征密切相关,不同时间尺度反位相变化只与特定等级的降水量贡献有关.同时,在跷跷板现象的两种降水变化匹配类型中, WA-EH型(西北地区汛期降水东部增加西部减少的变化趋势匹配类型)时中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为"高-低-高"波列,而WH-EA型(西北地区汛期降水东部减少西部增加的变化趋势匹配类型)时中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为相反的"低-高-低"波列,这两种波列形态下的大气环流形势支持东部与西部降水变化跷跷板现象及东亚夏季风指数与西风指数的反位相变化特征.而且,跷跷板现象与南亚高压、ENSO和高原加热场单独或相互联动对夏季风和西风带共同但相反的作用有关,这其中南亚高压可能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该研究对提高西北地区汛期降水影响机制的科学认识及预报预测技术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降水变化 跷跷板现象 夏季风 西风环流 南亚高压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地区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量对主要气象要素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调风 张勃 +3 位作者 梁芸 兰英 刘秀丽 王东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2-169,共8页
为预测气候因子变化引起的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变化,以黄土高原地区为研究区,运用FAO Penman-Montieth方程计算了68个站点1961-2010年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量,并计算其对平均气温、太阳辐射、风速和实际水汽压的敏感系数,最后分析... 为预测气候因子变化引起的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变化,以黄土高原地区为研究区,运用FAO Penman-Montieth方程计算了68个站点1961-2010年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量,并计算其对平均气温、太阳辐射、风速和实际水汽压的敏感系数,最后分析了敏感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生长季ET0对实际水汽压最敏感,其次是太阳辐射和平均气温,对风速的敏感性最低;平均气温的敏感系数和实际水汽压敏感系数绝对值呈单峰型分布,二者分别在7月、9月达到最大值,太阳辐射敏感系数表现为持续上升趋势,风速敏感系数波动幅度最小,其值在4月最大;生长季气候因子敏感系数的空间差异性显著,平均气温敏感系数西部明显大于东部,太阳辐射敏感系数在高海拔地区形成高值区,风速敏感系数在西风带Ⅳ区形成高值区,实际水汽压敏感系数在黄土高原湿润地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Penman—Monteith方程 敏感系数 黄土高原地区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西南干旱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18
10
作者 姚玉璧 张强 +4 位作者 王劲松 尚军林 王莺 石界 兰英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74-1784,共11页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应用1958-2012年中国西南8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研究中国西南干旱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和次区域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58-2012年西南平均干旱区域占总面积的30%左右,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和云南...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应用1958-2012年中国西南8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研究中国西南干旱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和次区域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58-2012年西南平均干旱区域占总面积的30%左右,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和云南中北部区域干旱发生频率在60%以上,大部分区域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EOF mode 1反映出西南区域干旱强度振荡的位相相同;云贵高原中部易出现异常干旱、振荡强度大且敏感。EOF mode 2特征向量场北部与南部呈反相位分型特征,其形成机制是南部片区的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偏南地区主要受南亚季风影响,而北部片区的四川、重庆和贵州偏北地区主要受青藏高原季风、东亚季风的影响。依据REOF特征向量场结构类型,将研究区域划分为4个次区域;"川西高原异常型"干旱强度显著减弱,由干变湿的突变点在1987年。"四川北部异常型"干旱强度显著增强,由湿变干的突变点在1968年。"云南高原异常型"和"贵州高原异常型"干旱指数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相对湿润度指数 空间异常分型 次区域变化 气候变暖 中国西南
原文传递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西南春季干旱10年际演变特征 被引量:17
11
作者 姚玉璧 王劲松 +2 位作者 尚军林 兰英 石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7-554,共8页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分析方法,应用中国西南1958-2012年气候资料,分析近55年中国西南春季干旱10年际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58-2012年西南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呈东北向西南递增分布特征,春季干旱发生频率80%以上区域分...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分析方法,应用中国西南1958-2012年气候资料,分析近55年中国西南春季干旱10年际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58-2012年西南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呈东北向西南递增分布特征,春季干旱发生频率80%以上区域分布于云南高原、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区域;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的部分区域几乎每年春季均会出现轻度干旱。重旱和特旱主要分布于川西高原南部、川西南山地和云南高原北部区域。西南春季轻旱、中旱和重旱以上干旱平均发生区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分别为42%-45%、16%-29%和1%-8%,春季轻旱发生面积呈波动变化,中旱和重旱发生面积呈略减少趋势。云南高原、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春季干旱强度大,但干旱强度振荡幅度小,年际波动小;川东盆地、贵州高原春季干旱强度虽然相对较小,但干旱强度振荡幅度大,年际波动大。西南春季干旱变化经历了5个明显的变化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干旱强度逐渐增强;70年代,干旱强度逐渐减弱;80年代到90年代初,干旱强度又一次加强;在90年代中期到2004年,干旱强度再次减弱。西南春季干旱指数存在显著的2-3 a和7-8 a周期振荡,春季轻旱发生面积呈波动变化,中旱和重旱发生面积呈略减少趋势。2005年后干旱指数累积距平呈负增长趋势,干旱强度逐渐增强,预计未来10年干旱强度可能将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干旱 空间分布 10年际演变 中国西南
下载PDF
甘肃省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其区划 被引量:17
12
作者 贾建英 兰英 +1 位作者 万信 刘文婧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78-1486,共9页
为提高西北旱作冬小麦干旱风险管理水平,选用甘肃省41个气象站1971-2016年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甘肃省冬小麦农业生产相关资料,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建立了甘肃省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 为提高西北旱作冬小麦干旱风险管理水平,选用甘肃省41个气象站1971-2016年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甘肃省冬小麦农业生产相关资料,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建立了甘肃省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用Arc GIS对甘肃省冬小麦进行干旱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甘肃省冬小麦全生育期干旱高危险区和次高危险区主要位于陇中北部、陇东北部和陇南南部;高暴露区和次高暴露区集中在陇东和陇南地区;高脆弱区和次高脆弱区主要位于陇东大部;次低防灾能力区和低防灾能力区位于陇东大部和陇南北部。甘肃省冬小麦高风险区分布于庆阳市北部和陇南市南部,次高风险区和中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陇东大部、陇中北部和天水市北部,省内其余冬小麦区属于次低和低风险区。该研究成果将为甘肃冬小麦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旱 风险评估 区划 甘肃
原文传递
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研究进展及前景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兰英 张强 +1 位作者 程英 陈佩璇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102,共6页
我国是干旱灾害最频发和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干旱灾害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农业干旱风险特征和管理问题尤为突出,我国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地,其干旱灾害风险对农作物产量影响及其致灾机制有待进一步研... 我国是干旱灾害最频发和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干旱灾害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农业干旱风险特征和管理问题尤为突出,我国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地,其干旱灾害风险对农作物产量影响及其致灾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此,文中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干旱灾害风险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围绕农作物干旱致灾阈值及风险影响机制问题,试图提出利用气象观测、长序列作物产量、干旱灾害实况资料和遥感等多种资料集成,采用遥感反演、野外调查、数理统计和建模相结合的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框架,通过对比分析干旱指数的适应性,识别干旱监测指标,建立农业干旱致灾因子与灾害损失的定量关系,筛选出主要的致灾指标和技术体系,确定不同等级农业干旱致灾阈值和等级,综合干旱灾害风险因子耦合模拟的理论,建立精细化动态的农作物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一套适合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详细理论和技术框架。并开展其研究进展分析和未来发展前景分析的思考。研究成果可为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供理论和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干旱灾害风险 阈值 动态评估
原文传递
PDSI及sc_PDSI干旱指数在中国西南地区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宋琳琳 张强 +4 位作者 任余龙 李忆平 兰英 柳媛普 王素萍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2-251,共10页
西南地区是中国干旱灾害频发地区,且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程度都有所增加,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安全造成威胁。帕默尔干旱强度指数(PDSI,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适应帕默尔干旱强度指数(sc_... 西南地区是中国干旱灾害频发地区,且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程度都有所增加,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安全造成威胁。帕默尔干旱强度指数(PDSI,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适应帕默尔干旱强度指数(sc_PDSI,self-calibrating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作为较成熟的干旱监测指标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利用土壤可含水量(AWC,Available Water Holding Capacity)地理空间模型中土种与AWC的对应关系,反演出西南地区更高分辨率的AWC分布,并采用中国西南70站温度月均值、月累积降水数据,分别计算了PDSI指数及sc_PDSI指数,进而比较分析两种指数的时间变化特征及统计分布性质,探讨二者在西南地区对干旱监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PDSI与sc_PDSI均反映了西南地区在1965-2010年变干的趋势,但PDSI时间序列振动幅度更大;(2)PDSI的频率分布出现“翘尾”现象,监测到的极端干旱/湿润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于严重干旱/湿润事件,而sc_PDSI的频率分布则更接近于正态分布;(3)两种指数对2009/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事件的监测结果表明,sc_PDSI对干旱落区和干旱级别的监测均一定程度上优于PDSI,与土壤湿度结果更为接近,而PDSI更易对旱情估计过重;(4)虽然整体上sc_PDSI对PDSI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及一定的优越性,但在个别区域(如热带季风气候)并没有体现出调整效果,应用时应当考虑区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PDSI sc_PDSI 干旱指数
原文传递
基于微波植被指数的甘南草地生物量动态监测 被引量:13
15
作者 于惠 冯琦胜 +3 位作者 陈思宇 兰英 黄晓东 梁天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74,共6页
利用2003-2007年AMSR-E每日亮温产品计算了甘南州每日微波植被指数,结合Terra/MODIS植被指数产品比较分析了两种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微波植被指数的生物量监测模型,并对其精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升轨6.925,1... 利用2003-2007年AMSR-E每日亮温产品计算了甘南州每日微波植被指数,结合Terra/MODIS植被指数产品比较分析了两种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微波植被指数的生物量监测模型,并对其精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升轨6.925,10.650 GHz亮温数据的微波植被指数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其,rR2和RMSEP值分别为0.69,0.54和0.044.基于微波植被指数的草地生物量干重监测模型能反映甘南草地生物量的基本变化规律.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生物量逐渐增加,生长季内(5-10月)生物量产量峰值出现在7,8月份,不同草地类型生长季内的干物质产量由高向低依次为暖性草丛类、沼泽类、高寒灌丛草甸类、温性草甸草原类、高寒草甸类、温性草原类,低平地草甸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植被指数 生物量 反演模型 交叉验证 甘南州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降水区休闲期土壤贮水效率及其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贾建英 赵俊芳 +4 位作者 万信 兰英 王小巍 梁芸 申恩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5704-5712,共9页
土壤贮水是影响黄土高原冬小麦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分析休闲期贮水效率对有效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黄土高原旱作区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土壤水分长期观测资料和冬小麦产量资料,探讨了不同气候区休闲期土壤贮水和耗水特征及对冬小... 土壤贮水是影响黄土高原冬小麦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分析休闲期贮水效率对有效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黄土高原旱作区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土壤水分长期观测资料和冬小麦产量资料,探讨了不同气候区休闲期土壤贮水和耗水特征及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旱作区休闲期1 m土层多年平均贮水量半湿润区为9 1mm,贮水效率为30.7%,半干旱区为32 mm,贮水效率为16.5%,且不同降水年型、不同气候区休闲期贮水量和贮水效率差别较大;(2)黄土高原旱作区1 m土层贮水量从土壤解冻至封冻期间基本呈波谷型分布,休闲期为主要贮水阶段,冬小麦返青—开花期为休闲期贮水的主要消耗阶段。半湿润区休闲期土壤贮水量主要消耗在起身至开花期,半干旱区主要消耗在越冬至拔节期;(3)黄土高原旱作区播种—越冬前消耗0—40 cm土层贮水,越冬-起身期各土层贮水量都有消耗,起身—开花期半湿润区主要消耗0—40 cm土层贮水量、半干旱区主要消耗0—60 cm土层贮水量,开花—成熟期半湿润区主要消耗40 mm以下土层贮水量、半干旱区主要消耗60 cm以下土层贮水量;(4)黄土高原休闲期贮水效率与冬小麦产量显著相关,半湿润区水分利用效率远高于半干旱区。黄土高原不同区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和土壤贮水能力的差异是造成不同气候区休闲期水分贮存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耕作方式、水肥管理、种植结构进一步实现冬小麦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休闲期 土壤贮水 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脑膜瘤术后的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12
17
作者 谢冠玲 钟洪花 +1 位作者 蓝海 兰英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188-1189,共2页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脑膜瘤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35例脑膜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结果 35例脑膜瘤患者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72~168h,其中30例颅内压在15~20mmHg,生命体征稳定;5例颅内压20~40mmHg,MRI检查示继发颅内出...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脑膜瘤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35例脑膜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结果 35例脑膜瘤患者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72~168h,其中30例颅内压在15~20mmHg,生命体征稳定;5例颅内压20~40mmHg,MRI检查示继发颅内出血,行二次手术清除颅内血肿者3例;1例ICP突然将至0~2mmHg。结论脑膜瘤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提高疗效,估计预后,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颅内压监测 护理
下载PDF
复发性流产患者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杨宁 秦卫兵 +5 位作者 王一峰 苗竹林 崔蓉 王小兰 王永霞 兰英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3年第1期51-53,共3页
复发性自然流产(RSA)目前认为可能与同种异体免疫调节机制失衡有关。笔者对封闭抗体(BA)缺乏的RSA患者进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诱导母体对胚胎的免疫耐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主动免疫治疗 淋巴细胞 复发性流产 治疗效果 患者 复发性自然流产 免疫调节机制 同种异体
下载PDF
46,XX男性性反转综合征遗传学诊断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兴章 刘晃 +7 位作者 郑立新 唐运革 张欣宗 邓顺美 李铭臻 钟安 赵文忠 兰英 《中国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2期55-57,共3页
目的通过对66例46,XX男性性反转综合征患者进行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分析,探讨性分化异常的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PCR扩增Y染色体长臂上AZF基因位点。结果66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均为46,XX,PCR扩增显示SRY基因... 目的通过对66例46,XX男性性反转综合征患者进行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分析,探讨性分化异常的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PCR扩增Y染色体长臂上AZF基因位点。结果66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均为46,XX,PCR扩增显示SRY基因阳性、AZFa、b、c、d区全部存在2例,SRY基因阳性、AZFa、b、c、d区全部缺失56例,SRY基因阴性、AZFa、b、c、d区全部缺8例。结论46,XX男性性反转综合征患者临床男性表型,在遗传学上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SRY基因缺失的患者也能发育成临床男性表型,提示在男性性别的决定和分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多种关键性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6 XX性发育障碍 SRY基因 核型分析 不育男性 无精子症
原文传递
北京7号桃树(Prunus armeniaca)盛花期霜冻害指标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许彦平 万信 +4 位作者 贾建英 姚晓红 王晨冰 许赟恺 兰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5-200,共6页
以北京7号桃树为研究对象,低温强度为主导指标、≤0℃温度持续时间为辅助指标,建立桃树盛花期霜冻害指标体系。采用大田试验,低温霜箱模拟,并结合霜冻历史调查资料分析的方法,得到北京7号桃盛花期花器发生轻霜冻(受冻率≤30%)、中霜冻(... 以北京7号桃树为研究对象,低温强度为主导指标、≤0℃温度持续时间为辅助指标,建立桃树盛花期霜冻害指标体系。采用大田试验,低温霜箱模拟,并结合霜冻历史调查资料分析的方法,得到北京7号桃盛花期花器发生轻霜冻(受冻率≤30%)、中霜冻(受冻率31%~60%)、重霜冻(受冻率61%~80%)和特重霜冻(受冻率≥81%)不同强度霜冻灾害的温度指标分别为最低气温≥-1.8、-1.9^-3.2、-3.3^-4.1、≤-4.2℃;气温≤0℃持续时间分别为≤2.6、2.7~5.2、5.3~7.0、≥7.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 盛花 霜冻指标 试验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