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比能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X射线谱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淑媛 程晨 +2 位作者 夏啸 张亮 《储能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9,共17页
二次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特点,为储存并利用清洁能源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二次电池迫在眉睫,而X射线表征技术可以为二次电池的研究、设计与应用提供全方位视角。基于此... 二次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特点,为储存并利用清洁能源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二次电池迫在眉睫,而X射线表征技术可以为二次电池的研究、设计与应用提供全方位视角。基于此,本综述通过对近几年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综述了X射线谱学技术在二次电池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重点介绍了X射线表征技术(主要包括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吸收谱和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等)的基本原理、在二次电池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科学挑战,详细阐释了不同X射线表征手段的技术特点、适用条件和独特优势,并对未来X射线谱学在二次电池领域的应用提出展望。综合分析表明,X射线表征技术可以提供一系列电极材料晶格、电子、物相结构等基本信息,实现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的电极材料结构表征,进而系统揭示电极材料晶体结构与电子结构演变、电荷补偿机制、离子与电子输运以及表界面化学过程等信息,为二次电池性能提升和技术瓶颈突破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电池 正极材料 X射线谱学 同步辐射
下载PDF
Ni在ZrO2(111)薄膜表面的生长、电子结构及热稳定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韩永 徐倩 +1 位作者 朱俊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51-2157,共7页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光电子能谱和低能电子衍射研究了Ni纳米颗粒在ZrO2(111)薄膜表面的生长模式、电子结构及热稳定性.ZrO2(111)薄膜外延生长于Pt(111)单晶表面,厚度约为3 nm.结果表明,当Ni气相沉积到ZrO2(111)薄膜表面上时,遵循S...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光电子能谱和低能电子衍射研究了Ni纳米颗粒在ZrO2(111)薄膜表面的生长模式、电子结构及热稳定性.ZrO2(111)薄膜外延生长于Pt(111)单晶表面,厚度约为3 nm.结果表明,当Ni气相沉积到ZrO2(111)薄膜表面上时,遵循Stranski-Krastanov生长模式,即先二维生长至0.5 ML(monolayer),然后呈三维岛状生长.随着覆盖度的减小,Ni 2p3/2峰逐渐向高结合能位移.利用俄歇参数法分析发现,引起该峰向高结合能位移的主要原因来源于终态效应的贡献,但在低的Ni覆盖度时,也有部分初态效应的贡献,说明Ni在ZrO2表面初始生长时,两者存在较强的界面相互作用,Ni向ZrO2衬底传递电荷,形成带部分正电荷的Niδ+.两种不同覆盖度(0.05和0.5 ML)的Ni/ZrO2(111)模型催化剂热稳定性研究表明,当温度升高时,Ni逐渐被氧化成Ni2+,并伴随着向ZrO2衬底的扩散.本文从原子水平上认识了Ni与ZrO2表面的相互作用和界面结构,为理解实际ZrO2担载的Ni催化剂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锆 模型催化剂 X射线光电子能谱 紫外光电子能谱
下载PDF
Ca掺杂的CeO_2模型催化剂的形貌和电子结构及其与CO_2分子的相互作用(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岩 李雄 +3 位作者 胡善玮 徐倩 朱俊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81-1389,共9页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研究了CeO_2(111),部分还原的CeO_(2-x)(111)(0 <x <0.5)以及Ca掺杂的CeO_2模型催化剂的形貌、电子结构以及它们与CO_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CeO_2(111)和部分还原的CeO_(2-...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研究了CeO_2(111),部分还原的CeO_(2-x)(111)(0 <x <0.5)以及Ca掺杂的CeO_2模型催化剂的形貌、电子结构以及它们与CO_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CeO_2(111)和部分还原的CeO_(2-x)(111)薄膜外延生长于Cu(111)单晶表面。不同Ca掺杂的CeO_2薄膜是通过在CeO_2(111)薄膜表面室温物理沉积金属Ca及随后真空退火到不同温度而得到的。不同的制备过程导致样品具有不同的表面组成,化学态和结构。CO_2吸附到CeO_2和部分还原的CeO_(2-x)表面后导致表面羧酸盐的形成。此外,相比于CeO_2表面,羧酸盐物种更易在部分还原的CeO_(2-x)表面生成,而且更加稳定。而在Ca掺杂的氧化铈薄膜表面,Ca^(2+)离子的存在有利于CO_2的吸附,且探测到碳酸盐物种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铈 扫描隧道显微镜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
下载PDF
F8BT薄膜表面形貌及与Al形成界面的电子结构和反应
4
作者 潘宵 +4 位作者 冯雪飞 范其瑭 王嘉兴 杨耀文 朱俊发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7-46,共10页
基于共轭聚合物光电器件的性能与聚合物的表面形貌、分子取向、以及与金属电极形成的界面结构密切相关.本文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SRPES)和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NEXAFS)等,研究了聚(9,9-二辛基芴并苯噻二唑)(F... 基于共轭聚合物光电器件的性能与聚合物的表面形貌、分子取向、以及与金属电极形成的界面结构密切相关.本文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SRPES)和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NEXAFS)等,研究了聚(9,9-二辛基芴并苯噻二唑)(F8BT)薄膜的表面形貌、分子取向及其与Al电极形成界面过程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略低于F8BT玻璃转变温度(Tg=130℃)条件下对F8BT薄膜进行退火,可明显增加薄膜的表面粗糙度,薄膜中F8BT的分子取向角约为49,9,9-二辛基芴单元(F8)与苯噻唑单元(BT)几乎在同一平面.在Al/F8BT界面形成过程中,Al与F8BT中的C,N和S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化学反应,并导致价带结构和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态密度的变化.Al对F8BT进行n型掺杂引起F8BT能带弯曲的同时,未占据能级被部分占据,更多的电子将被注入到LUMO+1中.通过考察价带电子结构、芯能级位移及二次截止边的变化,绘制了清晰的Al/F8BT界面能级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8BT 表面形貌 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 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
原文传递
In situ Investigations of Interfacial Degradation and Ion Migration at CH3NH3PbI3 Perovskite/Ag Interfaces
5
作者 Xiong Li Hong-he Ding +5 位作者 Gui-hang Li Yan Wang Zhi-min Fang Shang-feng Yang Huan-xin Ju Jun-fa Zhu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299-305,I0001,I0013-I0015,共11页
Interfacial properties between perovskite layers and metal electrod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device performance and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perovskite solar cells.Here,we repor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int... Interfacial properties between perovskite layers and metal electrod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device performance and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perovskite solar cells.Here,we repor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interfacial degradation and ion migration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CH3NH3PbI3 perovskite layer and Ag electrode.Using in situ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we found that the Ag electrode could induce the degradation of perovskite layers,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PbI2 and AgI species and the reduction of Pb^2+ions to metallic Pb species at the interface.The unconventional enhancement of the intensities of I 3d spectra provides direct experimental evidences for the migration of iodide ions from CH3NH3PbI3 subsurface to Ag electrode.Moreover,the contact of Ag electrode and perovskite layers induces an interfacial dipole of 0.3 eV at CH3NH3PbI3/Ag interfaces,which may further facilitate iodide ion diffusion,resulting in the decomposition of perovskite layers and the corrosion of Ag electr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ovskite solar cells Interfacial degradation Ions migration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