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减压融合与保存脊柱后方的解剖结构 被引量:6
1
作者 陆向东 +3 位作者 赵轶波 赵晓峰 齐德泰 赵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4401-4407,共7页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传统腰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疼痛...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传统腰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疼痛少、出血量少等优点,在具有适应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值得推广。目的:文章回顾了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发生发展、优势、局限及发展趋势等。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万方数据库中2010-2022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endoscopic lumbar fusion,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minimally invasive spine”;中文检索词为“内镜下腰椎融合术、腰椎退行性疾病、脊柱微创”。排除重复、质量较差及不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腰椎退行性疾病是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等疾病的病理基础,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病因。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型微创技术。(2)近年来,内镜下腰椎手术已经从单纯减压发展到同时减压融合,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短期结果。镜下融合和灵活的麻醉方式是该项技术的最大亮点,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少、恢复快、保存脊柱后方结构的优点,但由于术中需反复透视,外科医生及患者承受的辐射量相对较高,而且对外科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3)相较于传统手术,目前认为使用内镜下经椎间孔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新型治疗手段。既往对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研究有一定的不足,术中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手术部位造成隐性失血,这些隐性失血量无法计算,这一点在相关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腰椎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脊柱微创 综述
下载PDF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
2
作者 程浩天 赵晓峰 +7 位作者 陆向东 赵轶波 范志峰 齐德泰 王晓楠 周润田 赵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背景:椎间盘退变在临床上被认为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病因,但由于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仍缺乏有效手段来延缓疾病进展。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对mRNA进行扩增和测序,揭示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强度,根据细胞的... 背景:椎间盘退变在临床上被认为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病因,但由于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仍缺乏有效手段来延缓疾病进展。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对mRNA进行扩增和测序,揭示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强度,根据细胞的异质性发现组织中的不同细胞亚群,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目的:介绍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综述了近年来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2012-2022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sequencing technology”;中文检索词为“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椎间盘退变,测序技术”。排除重复、质量较差及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70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鉴定了稳态软骨样细胞、肥大软骨样髓核细胞、纤维髓核细胞等新型细胞亚群,识别了这几种细胞亚群的标记基因、转录因子,并阐述了这几种细胞亚群在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及分化轨迹和细胞命运,同时提出了祖细胞概念,确定了具备祖细胞特性的细胞亚群,在小鼠体内验证了该细胞亚群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有效性。②识别了兼具软骨特性和纤维特性的纤维软骨样纤维环细胞和纤维环干细胞,并在体外结合纤维软骨诱导剂和丝素蛋白及透明质酸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水凝胶,通过小鼠体内实验验证了这种水凝胶既能修复纤维环组织也能恢复软骨基质,对于椎间盘退变有显著治疗效果。③在终板软骨组织中发现了调节性软骨细胞,其在椎间盘退变进展中出现2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并明确了2种命运中的差异基因,细胞间通讯分析表示调节性软骨细胞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椎间盘退变 发病机制 测序技术
下载PDF
对延伸至上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长期随访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晓峰 陆向东 +7 位作者 赵轶波 齐德泰 王晓楠 元璋 程浩天 周润田 赵斌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2年第5期267-273,280,共8页
目的 评估延伸至C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使用延伸至C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术式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20例;其中男12... 目的 评估延伸至C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使用延伸至C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术式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4~72(57.1±6.3)岁。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应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轴性症状。在颈椎侧位X线上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C角,C角颈椎曲度变化,反应颈椎曲度变化;在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测量ROM来观察颈椎活动度变化。结果 2例患者失访;其余18例均获114~124(119.2±5.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07±2.37)分,NDI评分为(7.46±1.15)分,VAS评分为(1.45±0.62)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角术前为(24.96°±6.53°),末次随访为(22.58°±5.96°);C角术前为(18.72°±4.85°),末次随访为(15.73°±5.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颈椎活动度及过伸位颈椎活动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过屈位颈椎活动度ROM术前为(10.13°±3.83°),末次随访为(4.65°±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9例中出现OPLL骨化灶进展。结论 分析延伸至C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长期临床疗效满意。脊髓减压及神经功能改善满意。颈椎曲度及活动度变化不大,轴性症状无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骨化 韧带 随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