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金冠”桃及其品系亲缘关系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沙沙 张海娣 +3 位作者 张建垒 孟庆杰 王光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4期14944-14945,共2页
[目的]分析黄金冠桃及其品系的亲缘关系。[方法]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锦绣、黄金冠、黄桃19、锦黄2号、锦黄3号和锦黄4号(均属于黄桃)6个品种(品系)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法对其亲缘关系进行研究... [目的]分析黄金冠桃及其品系的亲缘关系。[方法]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锦绣、黄金冠、黄桃19、锦黄2号、锦黄3号和锦黄4号(均属于黄桃)6个品种(品系)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法对其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论]结果表明,黄金冠与锦绣亲缘关系最为相近,与其他品系间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该研究对黄金冠及其品系的分类、品种鉴定、新品种选育及其优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桃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凝胶电泳 亲缘关系
下载PDF
应用渗透膜高密度培养富硒螺旋藻 被引量:3
2
作者 任璐艳 +3 位作者 周永林 张逸波 凌钦婕 黄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37-241,共5页
应用透析袋(OT法)组装光生物反应器,与鼓泡式生物反应器(AB法)和摇瓶(SB法)进行对比实验,探讨利用渗透膜建立高密度培养富硒螺旋藻(Se-SP)方法的可行性。称质量法监测并推算藻细胞生长率和最大生物量,荧光光度法测定Se-SP及其培养液中... 应用透析袋(OT法)组装光生物反应器,与鼓泡式生物反应器(AB法)和摇瓶(SB法)进行对比实验,探讨利用渗透膜建立高密度培养富硒螺旋藻(Se-SP)方法的可行性。称质量法监测并推算藻细胞生长率和最大生物量,荧光光度法测定Se-SP及其培养液中硒含量和形态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Se-SP中总蛋白(TP)、藻蓝蛋白(PC)、叶绿素a(Chla)、总胡萝卜素(Caro)、水溶性多糖(SPS)及巯基(—SH)含量等主要营养构成,培养液中无机碳(IC)和有机溶解碳(DOC)的含量采用自动分析仪测定。结果发现:OT法培养Se-SP的最大生物量可达9.6g/L,是AB和SB方法培养的3~5倍,其中有机硒转化率及TP、PC、Chla、SPS和—SH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均有明显提高。相应地,培养基中IC剩余减少,DOC无明显累积。结果提示,OT法可实现Se-SP高密度培养,并有望获得优质Se-SP产品,其优势体现在高细胞增殖速率、高有机硒转化率、高无机营养源消耗率和低有机碳的积累,便于培养液的再生利用,减少废液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富硒 高密度培养
下载PDF
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吸收转化亚硒酸钠生成纳米元素硒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永林 任璐艳 +3 位作者 张逸波 凌钦婕 黄峙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0-304,共5页
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富硒培养过程中转化亚硒酸钠产生的红色纳米元素硒(Nano-Se)进行鉴定和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红色微粒的纳米形貌,激光散射仪分析其粒径分布,透射电镜(TEM)和X-线能谱(EDX)联用表征纳米粒中的元... 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富硒培养过程中转化亚硒酸钠产生的红色纳米元素硒(Nano-Se)进行鉴定和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红色微粒的纳米形貌,激光散射仪分析其粒径分布,透射电镜(TEM)和X-线能谱(EDX)联用表征纳米粒中的元素硒形态,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Nano-Se中的金属元素构成和含量,回归分析螺旋藻细胞总蛋白含量及还原性巯基水平与转化Nano-Se生成量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从富硒螺旋藻培养液和细胞裂解液中分离鉴定到Nano-Se,其为较均一的球形或近似球形,平均粒径约60 nm,其中硒的质量比为58.5%,原子比为34.7%,除主要含硒元素外,也含有微量的Cu、Zn、Fe、Mn和Ca等元素,并含有少量蛋白质.还发现Nano-Se的生成与藻细胞总蛋白和还原性巯基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螺旋藻可转化亚硒酸钠生成Nano-Se,为富硒微藻中活性硒形态的研究及工业生产提供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顶螺旋藻 纳米 生物转化
下载PDF
螺旋藻转化纳米元素硒的制备及其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永林 +3 位作者 任璐艳 张逸波 凌钦婕 黄峙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0-35,共6页
研究利用高密度富硒螺旋藻(Se-SP)细胞通过生物转化制备纳米元素硒(Nano-Se)的可行性,观察Nano-Se在体外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用梯度离心分选Nano-Se,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镜(TEM)及X-射线能谱(EDX)联用表征纳米粒中的元素硒形态... 研究利用高密度富硒螺旋藻(Se-SP)细胞通过生物转化制备纳米元素硒(Nano-Se)的可行性,观察Nano-Se在体外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用梯度离心分选Nano-Se,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镜(TEM)及X-射线能谱(EDX)联用表征纳米粒中的元素硒形态,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Nano-Se中的硒含量,化学发光方法检测Nano-Se在体外对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发现,Nano-Se主要由元素硒构成,形态呈球形,73%的纳米粒子直径大小分布在(61±17)nm范围。Nano-Se在体外对两种氧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30.1%和27.6%,相应的EC50分别为:0.8μg/ml和2.2μg/ml。相同剂量时,Nano-Se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比硒代蛋氨酸(Se-Met)及Se-SP中其它含硒活性成分更强。结果提示,利用高密度Se-SP可诱导Nano-Se的大量生成,Se-SP转化的Nano-Se可能是一种新的抗氧化硒形态,其作用机制和体内生物活性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元素硒 螺旋藻 自由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