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实证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歆 潘坤明 +2 位作者 徐欣星 霍海 王婧雯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27,34,共4页
目的:分析当前我国临床药师成功实施的药学干预的核心要素和典型特征。方法:运用内容分析法对CNKI收载的反映临床药师参与疾病治疗工作的病例文献信息进行摘录、归类与分析。结果:临床药师成功干预的病种主要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 目的:分析当前我国临床药师成功实施的药学干预的核心要素和典型特征。方法:运用内容分析法对CNKI收载的反映临床药师参与疾病治疗工作的病例文献信息进行摘录、归类与分析。结果:临床药师成功干预的病种主要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建议更换药物、终止某种药物的使用和增加临床检查项目是主要的干预类型,干预原因以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和改善药物疗效为主,抗生素在干预所涉及的病例中出现的频次最高。结论:临床药师实施的药学干预促进了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在提高药物治疗的经济性方面尚未发挥足够的作用,建议临床药师应加强关注用药状况复杂的特殊人群,在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并逐步开展对临床用药经济性的药学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师 内容分析法 医疗建议 药学干预 核心要素 典型特征
下载PDF
导乐主导下的情景模拟访视对初产妇自然分娩率及心理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霍海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1253-1254,共2页
目的分析导乐主导下的情景模拟访视对初产妇自然分娩率及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我院89例初产妇,将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42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将采用导乐主导下的情景模拟访视的47例初产妇作为研究组。对比... 目的分析导乐主导下的情景模拟访视对初产妇自然分娩率及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我院89例初产妇,将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42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将采用导乐主导下的情景模拟访视的47例初产妇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自然分娩率及干预前后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及护理效果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CD-RISC量表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及总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然分娩率82.98%(39/47)较对照组64.29%(27/42)高(P<0.05);研究组护理效果满意度93.62%(44/47)高于对照组73.81%(31/42)(P<0.05)。结论导乐主导下的情景模拟访视应用于初产妇,可改善心理弹性,提高自然分娩率,且护理效果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产妇 自然分娩
下载PDF
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构建及骨骼肌分化
3
作者 焦娇 霍海 +4 位作者 季修庆 许伊云 陈昊 许争峰 胡平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527-534,共8页
目的建立并鉴定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症(FS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初步探讨其骨骼肌分化能力,评估该细胞模型应用于疾病机制研究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例FSHD患者的PBMC,用含4个重编程转录因子(OCT4、SOX2... 目的建立并鉴定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症(FS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初步探讨其骨骼肌分化能力,评估该细胞模型应用于疾病机制研究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例FSHD患者的PBMC,用含4个重编程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的仙台病毒感染PBMC并获得FSHD患者来源的iPSCs,继续诱导其骨骼肌分化。通过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核型、免疫荧光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分析iPSCs和骨骼肌细胞特性。结果成功获得FSHD患者来源的iPSCs,其可表达多能干性标记。FSHD-iPSC核型及D4Z4拷贝数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背景一致,并在体外可定向诱导分化为骨骼肌细胞,该细胞同时表达DUX4致病基因以及调节基因。结论FSHD患者来源的PBMC可重编程为iPSCs,FSHD-iPSC可分化为疾病相关的肌源组细胞及肌管细胞,为FSHD发病机制的体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并为寻找该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提供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症 诱导多能干细胞 骨骼肌分化 肌管细胞
下载PDF
利用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神经管模型探究丙戊酸钠的致畸机制
4
作者 张小佐 霍海 +3 位作者 王艳 冯浩洋 林颖 许争峰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409-414,共6页
目的 利用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体外神经管模型探索丙戊酸钠(VPA)导致神经管畸形的疾病发生机制。方法 悬浮培养人多能干细胞并进行体外神经诱导,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多能性标志物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神经特性标志物成对框基因... 目的 利用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体外神经管模型探索丙戊酸钠(VPA)导致神经管畸形的疾病发生机制。方法 悬浮培养人多能干细胞并进行体外神经诱导,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多能性标志物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神经特性标志物成对框基因6(PAX6),E-钙黏蛋白(ECAD)、N-钙黏蛋白(NCAD),细胞骨架标志物F-肌动蛋白(F-actin)和极性标志物蛋白激酶λ(PKCλ)等指标的表达水平以验证体外神经管模型;采用VPA的药物作用试验对各实验组(VPA 0.1、1和10μmol/L组)及对照组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结果表明,多能性标志物OCT4的表达水平减少;神经特性标志物PAX6的表达水平增加;ECAD与NCAD的表达模式存在时空转变;F-actin和PKCλ均集中表达于细胞顶部;对照组、VPA 0.1、1和10μmol/L组的细胞直径分别为(90.81±0.88)μm、(87.14±1.35)μm、(77.19±1.34)μm和(75.63±0.86)μm, VPA 10μmol/L及1μmol/L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PA 1μmol/L组中F-actin和PKCλ的表达均未聚集在细胞顶面。结论 成功建立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体外神经管模型;VPA对体外神经管具有呈剂量依赖性的生长抑制作用;VPA通过影响细胞骨架功能和细胞极化导致lumen形成失败,是其导致神经管畸形的潜在疾病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多能干细胞 神经管模型 丙戊酸钠 神经管畸形
下载PDF
Purmorphamine在人多能干细胞向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分化中的作用
5
作者 霍海 韩东妮 +3 位作者 瞿庄茵 徐敏 黄明敏 刘妍 《中国科技论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839-2844,共6页
为探究Pur诱导hPSCs向基底前脑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分化的最佳浓度。以前期建立的基底前脑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能中间神经元分化方法为基础,在分化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ur,应用免疫荧光、PCR等技术探究不同浓度的Pur... 为探究Pur诱导hPSCs向基底前脑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分化的最佳浓度。以前期建立的基底前脑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能中间神经元分化方法为基础,在分化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ur,应用免疫荧光、PCR等技术探究不同浓度的Pur对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分化作用。2.0μmol/L的Pur分化可获得纯度较高的GABA能中间神经元,而1.5μmol/L的Pur分化可获得数量较多的GABA能中间神经元。高浓度的Pur能够有效诱导hPSCs向基底前脑分化,并高效地分化为前脑GABA能中间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理学 GABA能中间神经元 人多能干细胞 purmorphamine
下载PDF
多能干细胞体外分化为类神经管模型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小佐 霍海 +3 位作者 谭建新 张芳 冯浩洋 许争峰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1期45-50,共6页
近年来多能干细胞(PSCs)的体外培养与分化技术发展迅速,并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PSCs能够在体外神经诱导的条件下分化为类神经管模型,这为探索体内早期神经发育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疾病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全新的实验平台... 近年来多能干细胞(PSCs)的体外培养与分化技术发展迅速,并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PSCs能够在体外神经诱导的条件下分化为类神经管模型,这为探索体内早期神经发育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疾病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全新的实验平台。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应用小鼠和人PSCs建立体外类神经管模型的研究进展,其中体外模型主要包括在不同培养体系下诱导获得的二维(2D)与三维(3D)类神经管模型,并针对早期类神经管模型在神经系统发育性疾病机制研究中的前景和挑战作进一步探讨,同时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能干细胞 类器官 神经管 神经诱导
原文传递
分析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7
作者 霍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3期143-143,共1页
针对手术室的护理管理方法,应用一般护理和护理标志的效果进行了对比探究。方法:以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的104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标志。对两个组护理的满意比例和对护理... 针对手术室的护理管理方法,应用一般护理和护理标志的效果进行了对比探究。方法:以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的104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标志。对两个组护理的满意比例和对护理人员投诉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在接受护理标志的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后对护理更加满意,投诉的比例也更低。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护理标识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管理 护理表示 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