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东北部中生界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83
1
作者 邵磊 尤洪庆 +3 位作者 郝沪军 吴国瑄 乔培军 永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4-169,共6页
南海东北部潮汕坳陷发现中—晚侏罗世到白垩纪的海相中生代地层,由泥岩、砂岩、放射虫硅质岩夹鲕粒灰岩及火山岩构成。岩石组合及沉积特征反映出,从中—晚侏罗世到白垩纪沉积水深经历了由浅到深,然后又转为陆地的一个完整旋回,沉积环境... 南海东北部潮汕坳陷发现中—晚侏罗世到白垩纪的海相中生代地层,由泥岩、砂岩、放射虫硅质岩夹鲕粒灰岩及火山岩构成。岩石组合及沉积特征反映出,从中—晚侏罗世到白垩纪沉积水深经历了由浅到深,然后又转为陆地的一个完整旋回,沉积环境则经历了由滨浅海相到深海相,又到滨海过渡相和陆相河湖体系的演变过程,在深海相与滨海陆地过渡相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环境突变,为沉积环境缺失所致。与深海相放射虫硅质岩相伴,则夹有玄武岩(细碧岩)层。沉积反应的气候条件从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温暖湿润气候环境过渡到晚白垩世的炎热干旱气候环境。这套海相中生代地层的存在对解释南海北部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以及古特提斯洋和太平洋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相 沉积岩 中生界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底流沉积作用 被引量:61
2
作者 邵磊 李学杰 +5 位作者 耿建华 庞雄 永昌 乔培军 王嘹亮 王宏斌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1-777,共7页
南海北部深水陆坡区存在极为活跃的深水底流沉积作用.通过浅地层地震剖面解释发现,该地区由于深水底流的搬运作用,在水深1000-2700m左右的陆坡地带形成NE-SW向分布的迁移水道.在水道东侧断续形成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推进的高沉积速率堆积体... 南海北部深水陆坡区存在极为活跃的深水底流沉积作用.通过浅地层地震剖面解释发现,该地区由于深水底流的搬运作用,在水深1000-2700m左右的陆坡地带形成NE-SW向分布的迁移水道.在水道东侧断续形成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推进的高沉积速率堆积体,堆积体内部叠加层呈NE-SW向前积堆积特征,由牵引流沉积而成.发育在东沙群岛东南侧的高沉积速率堆积体就是其中之一,其12ka以来沉积速率高达97cm/ka,是南海目前所知沉积速率最高的海区.地震剖面显示,该深水底流极有可能是由进入南海的西太平洋环流演变而成,挟带南海北部来源的沉积物沿大陆坡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搬运沉积,最终消失在中央海盆中.由于深水底流作用的存在,造成南海北部深海区复杂的搬运沉积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底流 深海沉积 沉积堆积体 浅地层剖面 南海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文昌组构造-沉积演化模式 被引量:45
3
作者 葛家旺 朱筱敏 +3 位作者 张向涛 永昌 牛子铖 黎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8-322,共15页
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的耦合关系一直是国内外陆相断陷湖盆的研究热点,也是制约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的基础地质问题.本文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构造演化、层序地层和沉积盆地充填过程及其关系... 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的耦合关系一直是国内外陆相断陷湖盆的研究热点,也是制约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的基础地质问题.本文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构造演化、层序地层和沉积盆地充填过程及其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建立了该地区构造活动与沉积充填的演化模式.依据不整合面以及相对整合界面,断层位移和地层厚度特征,将陆丰凹陷文昌组自下而上划分为5套三级层序(分别命名为WSQ1,WSQ2,WSQ3,WSQ4和WSQ5),对应于湖盆初始断陷早期(WSQ1)、初始断陷晚期(WSQ2)、强烈断陷(WSQ3)和弱断陷(WSQ4,WSQ5)等4个构造演化阶段.响应于边界断层"微弱—弱—强—弱"的活动过程,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沉积体系从混杂堆积的冲积环境,演变为大面积的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达200km2)和浅湖沉积,和广泛的深湖泥岩及浊积扇沉积组合,最后盆地过补偿沉积长距离轴向供源的辫状河三角洲(推进距离可达18km).而陆丰凹陷北部地区整体构造沉降弱,断层位移量普遍小于100m,文昌组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近源扇三角洲和浅湖沉积组合为特征,不发育厚层深湖沉积层序.研究结果表明:裂谷盆地的断层幕式或阶段性运动,是控制沉积充填垂向上旋回性变化的主要因素;相同构造阶段边界断层活动的强弱,是造成陆丰凹陷南、北地区层序和沉积发育样式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在陆相断陷湖盆构造-沉积研究和烃源岩预测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发育厚层深水层序的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初始断陷晚期沉积的大型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上覆厚层优质烃源岩,是油气储集的有利相带;强烈断陷阶段发育的滑塌浊积扇,具备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是未来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断层活动差异 沉积体系 文昌组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原文传递
珠一坳陷古近系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39
4
作者 舒誉 施和生 +2 位作者 杜家元 永昌 张向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2,共6页
油气成藏特征精细解剖认为,以陆相断陷沉积为主的珠江口盆地(东部)珠一坳陷古近系油气为近源成藏,主要分布在富烃洼陷周围古近系控制的二级构造带上,不同二级构造带不同层位之间储集性能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珠江口盆地古近系沉积时期经... 油气成藏特征精细解剖认为,以陆相断陷沉积为主的珠江口盆地(东部)珠一坳陷古近系油气为近源成藏,主要分布在富烃洼陷周围古近系控制的二级构造带上,不同二级构造带不同层位之间储集性能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珠江口盆地古近系沉积时期经历断陷及断拗转换的复杂构造演化过程,不同时期沉积充填差异性大(文昌组富泥少砂,恩平组和珠海组砂多泥少),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强,因此输导体系和储盖组合是该区古近系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应围绕富烃洼陷周围的二级构造带展开勘探,并以寻找优势运移路径上的优质相带为重点推动古近系勘探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东部) 珠一坳陷 古近系 油气成藏特征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南海北部渐新世以来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33
5
作者 苗卫良 邵磊 +4 位作者 庞雄 永昌 乔培军 李昂 吴旻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1-78,共8页
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沉积物样品进行的稀土元素研究表明,该地区∑REE平均值为150.62×10-6,接近中国黄土的稀土总量值,具有明显的亲陆性,Eu含量明显呈现负异常,δEu值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显示北部陆源物质向南逐步扩... 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沉积物样品进行的稀土元素研究表明,该地区∑REE平均值为150.62×10-6,接近中国黄土的稀土总量值,具有明显的亲陆性,Eu含量明显呈现负异常,δEu值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显示北部陆源物质向南逐步扩散的过程。通过对比分析珠江口盆地与ODP1148站深海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它们的变化趋势具有极高的一致性。同时还显示,自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地区发生多期构造运动,主要地球化学不连续面发生在13.8、16、23.8及32Ma等时期。尤其是发生在渐新世末23.8Ma的构造运动改变了南海北部地区的物源供应,加大了各井沉积物间的分异程度,从根本上影响了南海北部地区的沉积环境及充填特征,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南海北部 珠江口盆地 渐新世 沉积环境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文昌组砂岩孔隙定量演化模式——以HZ-A地区辫状河三角洲储层为例 被引量:30
6
作者 葛家旺 朱筱敏 +3 位作者 潘荣 永昌 张昕 陈淑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3-193,共11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HZ-A地区文昌组沉积一套重要的辫状河三角洲相的砂岩储层,现今埋深超过3 500m。基于岩石薄片、阴极发光、X衍射、扫描电镜及储层物性等资料,对HZ-A地区文昌组砂岩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和孔隙度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采用...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HZ-A地区文昌组沉积一套重要的辫状河三角洲相的砂岩储层,现今埋深超过3 500m。基于岩石薄片、阴极发光、X衍射、扫描电镜及储层物性等资料,对HZ-A地区文昌组砂岩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和孔隙度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采用孔隙度参数演化的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储层孔隙度定量演化模式。研究表明,文昌组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低;储集层目前正处于中成岩A2阶段,先后经历了压实、早期胶结、溶蚀作用和晚期胶结作用。强烈的机械压实及晚期胶结作用对物性破坏性最大,酸性溶蚀是改善储层物性的唯一成岩因素。储层初始孔隙度约35.1%,持续性的埋藏压实导致原生孔隙减少15.4%,早期胶结减少孔隙3.4%,之后酸性流体进入发生溶蚀增孔7.2%,晚期胶结作用损失孔隙度11.5%,其中以黏土胶结和碳酸盐胶结为主,结果形成低孔低渗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凹陷 HZ-A地区 文昌组 成岩作用 孔隙定量演化
下载PDF
陆丰凹陷古近系构造-沉积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30
7
作者 米立军 张向涛 +3 位作者 汪旭东 永昌 余一欣 于福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共10页
陆丰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富生烃凹陷,古近系构造和沉积特征的南北差异性影响油气成藏和有利勘探区带的分布。始新世陆丰凹陷沉降中心由南向北迁移,其中文昌组沉积期陆丰南地区控洼断裂活动性较强,并向北依次减弱;恩平组沉积期陆丰北... 陆丰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富生烃凹陷,古近系构造和沉积特征的南北差异性影响油气成藏和有利勘探区带的分布。始新世陆丰凹陷沉降中心由南向北迁移,其中文昌组沉积期陆丰南地区控洼断裂活动性较强,并向北依次减弱;恩平组沉积期陆丰北地区控洼断裂活动性最强,并向南依次减弱。陆丰凹陷沉积充填受构造演化控制也表现出平面迁移特征,从文昌组沉积期至恩平组沉积期,沉积中心由南往北迁移,陆丰南地区主要发育文昌组深湖泥岩,陆丰北地区则发育恩平期深湖泥岩。在构造-沉积作用的共同控制下,陆丰凹陷发育了旁生侧储式、自生自储式和下生上储式等3种典型的源储配置关系。针对陆丰凹陷构造-沉积的平面迁移特征,根据"富洼找优、差异勘探"的思路,建议在陆丰南地区深挖油区潜力,在陆丰北新区加快勘探进程,优选有利二级构造带进行整体解剖并择优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古近系 构造活动 沉积体系 油气成藏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多幕裂陷盆地构造 沉积响应及陆丰凹陷实例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葛家旺 朱筱敏 +1 位作者 永昌 于福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7-89,共13页
裂陷盆地常常经历了多层次、多周期的幕式沉降过程。若盆地的演化包括了两幕或以上的裂陷旋回,则称之为多幕裂陷盆地。多幕裂陷盆地构造演化特别是复杂的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活动方式引起国际地质学家广泛的关注。多幕次裂陷作用下断裂活... 裂陷盆地常常经历了多层次、多周期的幕式沉降过程。若盆地的演化包括了两幕或以上的裂陷旋回,则称之为多幕裂陷盆地。多幕裂陷盆地构造演化特别是复杂的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活动方式引起国际地质学家广泛的关注。多幕次裂陷作用下断裂活动方式的转型,必然会导致物源水系、沉积物入口位置及砂体分散方式的系统性差异。前人研究表明,在第一幕裂陷或者单幕裂陷盆地中断裂经常会发生分段联接。在盆地演化的早期各个洼陷较为分散和孤立,主要以陡坡带和缓坡带水系供源为主,而在断裂发生连锁之后,轴向水系供源体系则开始占据主导。相比较第一幕裂陷,第二幕裂陷作用下盆内断裂活动方式多变化,其沉积响应十分复杂。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始新世发育两幕裂陷(Ⅰ幕和Ⅱ幕),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偏转可能诱导了主干断层的差异活动,致使裂陷中心从南向北发生迁移。研究表明陆丰凹陷两幕次裂陷旋回的构造沉积响应差异明显:(1)裂陷Ⅰ幕初始断陷阶段断层位移量相对较小,湖盆表现为“浅盆”特征,而裂陷Ⅱ幕早期阶段快速形成规模大、活动性强的边界断层,湖盆则快速进入深湖环境;(2)裂陷Ⅰ幕初始断陷阶段厚度中心小且较为分散,而裂陷Ⅱ幕早期阶段厚度中心规模大,较为统一;(3)裂陷Ⅰ幕初始强烈断陷阶段以陡坡带、转换带和缓坡带侧向水系供源为主,而裂陷Ⅱ幕早期轴向水系占据主导。在伸展应力方向偏转的多幕裂谷盆地,晚期裂陷幕往往以特定的边界断层迅速生长和复活为特征。近似垂直于新的应力场方向的先存断层则优先活动,在该地区的位移量快速达到最大,这促进了大型轴向供源体系的形成;而未复活断层控制的地区构造沉降弱,继承了早期裂陷结束时长轴水系供源的格局,具有整体“富砂”的沉积特征。以上认识对珠江口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幕裂陷 断层活动 沉积物分散 始新统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一坳陷深层砂岩储层孔隙演化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施和生 永昌 +1 位作者 吴梦霜 蓝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9-175,共7页
过去珠一坳陷古近系砂岩储层因埋藏深,其储层物性受到质疑,国内外深部优质储层的不断发现大大拓宽了油气勘探的新领域。通过对砂岩储层的沉积环境、岩石成分、成岩作用、矿物转化等与孔隙特征的关系综合分析发现,胶结作用是导致深部储... 过去珠一坳陷古近系砂岩储层因埋藏深,其储层物性受到质疑,国内外深部优质储层的不断发现大大拓宽了油气勘探的新领域。通过对砂岩储层的沉积环境、岩石成分、成岩作用、矿物转化等与孔隙特征的关系综合分析发现,胶结作用是导致深部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粘土矿物、硅质和硬石膏胶结堵塞了孔隙;深部储层毗邻珠江口盆地最为重要的烃源岩,在中成岩A亚期,有机质处于高成熟阶段,有机质生烃以及粘土矿物在转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酸性水的溶解作用是产生大量次生孔隙的重要因素,深部异常超压是孔隙得以保存的条件,珠一坳陷作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次生孔隙的大量出现和超压对孔隙的保护揭示了其巨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储层物性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 异常超压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浅水区低地温断陷成藏特征及勘探启示 被引量:17
10
作者 何敏 永昌 +3 位作者 于水明 陈雪芳 魏山力 刘培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84,共10页
沉积盆地的地温场影响油气成烃、成储、成藏等过程,低地温盆地成藏特征有别于热盆。综合国内沉积盆地热类型差异及低地温盆地勘探实践,以南海北部浅水区西江主洼为例,总结低地温断陷成藏特征。断陷盆地裂陷期剧烈的构造活动易于形成欠... 沉积盆地的地温场影响油气成烃、成储、成藏等过程,低地温盆地成藏特征有别于热盆。综合国内沉积盆地热类型差异及低地温盆地勘探实践,以南海北部浅水区西江主洼为例,总结低地温断陷成藏特征。断陷盆地裂陷期剧烈的构造活动易于形成欠补偿湖盆,可为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提供条件;低地温梯度延缓烃源岩热演化进程,使得低地温断陷生、排烃期相对变晚,但生油窗持续时间更长,原油充注更充分;深埋砂岩储层在低温背景下抗压溶作用增强,其物性得到有效保护;低地温断陷中温度增压作用不明显,导致成藏动力较弱,油气大多优先在近源圈闭内聚集。鉴于低地温盆地的勘探现状和成藏特点,该类型盆地的勘探应围绕富生烃洼陷,以近源深层为重点,在稳定分布的区域性泥岩盖层之下,找准优质储层发育带,精细评价大胆上钻,进而打开油气勘探大场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西江主洼 低地温断陷 成藏特征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邵磊 永昌 +1 位作者 庞雄 施和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77-1181,共5页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沉积物地球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大洋钻探计划(ODP)1184站所揭示的主要构造沉积地层界线在珠江口盆地中亦同样存在,其元素在32,23.9,16Ma存在明显的突变,界线十分明显;这些陆源沉积物成分的变化是构造运动造成源区发生改...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沉积物地球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大洋钻探计划(ODP)1184站所揭示的主要构造沉积地层界线在珠江口盆地中亦同样存在,其元素在32,23.9,16Ma存在明显的突变,界线十分明显;这些陆源沉积物成分的变化是构造运动造成源区发生改变的直接证据.化学蚀变指数显示珠江口盆地在32,23.9,16Ma时期存在物理风化增强而化学风化减弱的突变事件,指示了由于构造运动造成母岩短时期内强烈快速的剥蚀作用,从而引起沉积物化学蚀变指数突然降低.根据元素相关性分析显示,ODP1148站沉积物与珠江口盆地沉积物亲缘关系密切,两者具有相同的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构造演化 沉积地球化学 化学蚀变指数 物源分析
下载PDF
陆丰凹陷东部缓坡带层序地层样式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5
12
作者 葛家旺 朱筱敏 +5 位作者 黎明 陈锋 朱定伟 安源 牛子铖 永昌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3-577,共15页
综合运用钻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陆丰凹陷东部缓坡带文昌组层序地层格架、坡折带类型及层序样式进行了详细探讨,认为古近系文昌组自下向上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代表了一个由弱到强再变弱的完整裂陷旋回.陆丰凹陷东部缓坡带文昌组层序... 综合运用钻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陆丰凹陷东部缓坡带文昌组层序地层格架、坡折带类型及层序样式进行了详细探讨,认为古近系文昌组自下向上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代表了一个由弱到强再变弱的完整裂陷旋回.陆丰凹陷东部缓坡带文昌组层序构成样式划分为3类6种:斜坡型(平缓斜坡型和翘倾斜坡型)、挠曲型(先存潜山挠曲型和沉积地形挠曲型)和断阶型(二级断阶型和多级断阶型),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层序地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断陷时期,断裂活动弱,陆丰凹陷缓坡带总体表现为平缓的斜坡地貌特征,坡度约0.8°~2.0°;断陷强烈期,岩浆作用活跃,同沉积断层差异性活动,形成二级和多级断裂型以及岩浆底辟改造斜坡型坡折带,在深湖背景下发育众多低位砂及高位滑塌砂体,地震反射以丘形为特征,钻测井显示厚层泥岩夹薄层细砂岩;弱断陷期,受控于断层活动减弱以及前期的岩浆底辟活动的影响,整体在缓坡带发育差异明显的多种层序样式,缓坡带北段发育先存潜山型挠曲坡折带(坡度约3.8°~6.0°),控制发育厚层S型地震前积的低位扇体,是研究区有利的勘探目标;断陷衰弱期,断裂活动近乎停止,大部分同沉积断层停止活动并转化为地形挠曲坡折带,辫状河三角洲推进距离远,整体为一套富砂沉积,可见红色泥岩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层序样式 主控因素 东部缓坡带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在洼陷迁移控制下的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柳广弟 牛子铖 +5 位作者 陈哲龙 张向涛 永昌 张梦媛 王小龙 汪旭东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26-40,216,共16页
陆丰凹陷经历了古近纪文昌组沉积期和恩平组沉积期2幕裂陷活动,形成了文昌组和恩平组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为主的沉积体系。从文昌组沉积期到恩平组沉积期,随着构造和沉积中心由南向北逐渐迁移,烃源岩的发育层位也发生迁移,陆丰凹陷南部... 陆丰凹陷经历了古近纪文昌组沉积期和恩平组沉积期2幕裂陷活动,形成了文昌组和恩平组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为主的沉积体系。从文昌组沉积期到恩平组沉积期,随着构造和沉积中心由南向北逐渐迁移,烃源岩的发育层位也发生迁移,陆丰凹陷南部的优质烃源岩发育在文昌组而北部的优质烃源岩发育在恩平组。地球化学资料分析显示,陆丰凹陷南部3个洼陷的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层位也具有由南向北迁移和向上迁移的特征。凹陷内油藏的分布明显受烃源岩控制,不同的烃源岩发育特征导致不同洼陷中石油生物标志物组成、成藏组合、成藏时间和输导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陆丰凹陷次级洼陷的成藏模式可按缓坡带、陡坡带、洼陷带和凸起带进行划分。缓坡带的油气运移以阶梯状和'S'状输导为主,砂体和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途径,运移距离较远;陡坡带紧邻生烃洼陷,油气通过控洼断裂经垂向输导成藏;洼陷带的油气依赖洼陷内部的通源断层垂向输导成藏;凸起带距离烃源灶较远,油气由断裂输导至凸起后,通过砂体侧向运移在合适的圈闭中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迁移 烃源岩 成藏规律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原文传递
陆丰北地区构造特征及恩平组勘探方向 被引量:11
14
作者 朱定伟 张向涛 +2 位作者 永昌 邱欣卫 杨亚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53,共10页
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珠江口盆地陆丰北地区的断裂体系和洼陷结构,探讨了恩平组的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北地区断裂系统具有典型的上、下双层结构,发育伸展型和张扭型2种应力类型的断裂组合样式;... 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珠江口盆地陆丰北地区的断裂体系和洼陷结构,探讨了恩平组的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北地区断裂系统具有典型的上、下双层结构,发育伸展型和张扭型2种应力类型的断裂组合样式;文昌期发育地堑式的陆丰07洼,恩平期发育半地堑式的惠州05洼和惠州11洼,厚度和面积均较大。陆丰凹陷控洼断裂在古近纪具有“翘翘板”的特点,即从早文昌期到晚恩平期活动强度整体向北迁移;陆丰北地区恩平期物源主要来源于西北侧和东边,以长轴断槽式源 汇体系和沟谷源 汇体系为主要物源通道,其中在恩平早期广泛发育中深湖相沉积,是该区的主力烃源岩,而恩平晚期裂陷作用减弱,以浅水三角洲沉积为主,相比陆丰南勘探成熟区的恩平组具有更好的储盖组合条件;惠州05底辟构造带和洼陷区的陡坡带发育大量的断背斜、断鼻和断块,是陆丰北地区探索恩平组勘探潜力可以优先开展评价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北地区 断裂系统 洼陷结构 恩平组 勘探潜力与方向
下载PDF
惠州凹陷古近系恩平组层序地层划分及展布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丁琳 舒誉 +2 位作者 蓝倩 朱焱辉 永昌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6期370-372,共3页
过去对惠州凹陷古近系的层序地层研究是以二级层序为基本单元。运用构造-层序地层学理论,在惠州凹陷古近系恩平组中识别出了SB5、SB6两个三级层序界面,将恩平组划分为SQ4、SQ5、SQ6等3个三级层序,并建立了各个旋回层序的构型样式。惠州... 过去对惠州凹陷古近系的层序地层研究是以二级层序为基本单元。运用构造-层序地层学理论,在惠州凹陷古近系恩平组中识别出了SB5、SB6两个三级层序界面,将恩平组划分为SQ4、SQ5、SQ6等3个三级层序,并建立了各个旋回层序的构型样式。惠州凹陷古近系恩平组沉积主要为冲积河流沉积体系、三角洲体系、扇三角洲体系、沼泽体系及湖泊体系。本文对其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惠州凹陷恩平组多物源特征明显,物源方向以西部与北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凹陷 恩平组 层序地层 展布特征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油田断层封堵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超群 永昌 +1 位作者 邱欣卫 肖张波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61,共8页
珠江口盆地断圈构造整体勘探的成功率不高,而断层封堵性的研究对于提高断圈钻探成功率尤为重要。近年来,进展主要体现在考虑地应力因素、定量评价泥岩涂抹、考虑断面立体形态等方面。以陆丰凹陷A油田典型断圈构造为例,采用上述新的技术... 珠江口盆地断圈构造整体勘探的成功率不高,而断层封堵性的研究对于提高断圈钻探成功率尤为重要。近年来,进展主要体现在考虑地应力因素、定量评价泥岩涂抹、考虑断面立体形态等方面。以陆丰凹陷A油田典型断圈构造为例,采用上述新的技术手段,开展了断层封堵性综合评价,剖析原因认为,断面应力、断面SGR值以及断貌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断块的成败,为类似断圈的勘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堵 断面应力 SGR 泥岩涂抹 断貌
下载PDF
基于宽频资料的扩展弹性阻抗反演方法在陆丰22洼陷低勘探区古近系岩性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肖张波 永昌 +2 位作者 于骏清 吴琼玲 杨超群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2-401,共10页
低勘探程度区作为后备储量增长点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面临着许多地球物理难题。陆丰22洼勘探程度较低,钻井数量少,地质资料缺乏,依靠传统测井数据或叠加速度构建反演低频模型难度大、精度低,另外海洋地震资料受鬼波影响,压制了低频和高频... 低勘探程度区作为后备储量增长点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面临着许多地球物理难题。陆丰22洼勘探程度较低,钻井数量少,地质资料缺乏,依靠传统测井数据或叠加速度构建反演低频模型难度大、精度低,另外海洋地震资料受鬼波影响,压制了低频和高频波场成分,减小了地震资料的频宽,降低反演结果的保真度和精度。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宽频处理技术获取频带信息更加丰富的地震资料,然后利用高精度层析速度场与有色反演相结合,构建无井区低频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扩展弹性阻抗反演预测烃源岩及储层分布。实际应用成功预测了优质烃源岩的展布及有利储层发育带,预探井钻遇厚层中深湖相烃源岩并获得油气发现,拉开了新区勘探的序幕。研究表明,宽频资料有效提高了中深层地震反演的可靠性,低频信息的应用改善了岩性识别能力,为低勘探区岩性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 宽频地震 低频模型 扩展弹性阻抗反演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13东洼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贺勇 邱欣卫 +3 位作者 永昌 谢世文 肖张波 李敏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2,共9页
陆丰13东洼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在精细解释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陆丰13东洼的洼陷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洼陷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恢复与研究,探讨了构造演化对圈闭形成... 陆丰13东洼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在精细解释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陆丰13东洼的洼陷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洼陷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恢复与研究,探讨了构造演化对圈闭形成与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陆丰13东洼新生代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早—中始新世断陷、晚始新世断坳转换、渐新世—第四纪区域热沉降坳陷等3个阶段,其中断陷阶段具有完整的断陷旋回,根据断陷活动的强弱可进一步划分为断陷初始期、断陷高峰期、断陷萎缩期,断陷初始期和断陷萎缩期储层较为发育,断陷高峰期烃源岩较为发育。(2)在多期次构造活动的影响下,陆丰13东洼新生代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包括披覆背斜圈闭、断背斜圈闭、断块圈闭、断鼻圈闭、构造-地层圈闭(削截、超覆)、构造-岩性圈闭。众多的圈闭类型表明研究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特别是断陷阶段与断坳转换阶段沉积的文昌组和恩平组均发育大量各类型圈闭,且邻近优质烃源岩,成藏条件优越,是陆丰13东洼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平面上,南部缓坡带发育圈闭类型及数量最多,其次是中央隆起带与低凸起,均是研究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圈闭 新生代 陆丰13东洼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与22洼古近系文昌组源-汇系统与沉积演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永昌 赵鹏 +3 位作者 肖张波 邱欣卫 吴琼玲 何雁兵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501-515,共15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陆丰22洼勘探程度较低,文昌组沉积体系认识较薄弱。为了推进勘探进程,基于地震、钻井、岩矿分析等资料,对洼陷文昌组源-汇系统和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识别出沿陡坡、缓坡和轴向发育的6个一级水系、23个二...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陆丰22洼勘探程度较低,文昌组沉积体系认识较薄弱。为了推进勘探进程,基于地震、钻井、岩矿分析等资料,对洼陷文昌组源-汇系统和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识别出沿陡坡、缓坡和轴向发育的6个一级水系、23个二级流域单元。文昌组沉积时期,湖水经历了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裂陷早期与晚期物源输入最强。陆丰15洼早期的物源主要来自轴向、缓坡,中期收缩,晚期物源整体推进,而陆丰22洼早期的物源主要来自缓坡、陡坡,中期收缩,晚期主要来自轴向。文昌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文四段发育湖泊相烃源岩,文三段、文五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储层,预测文五段为有利勘探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陆丰15洼 陆丰22洼 文昌组 源-汇系统 沉积演化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资料联合成像技术在古近系复杂构造区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肖张波 张素芳 +3 位作者 永昌 孙阳子 贾连凯 佘清华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1-982,共12页
陆丰南古近系地层地质条件复杂,断裂活动强烈,地层接触关系复杂,解释难度大。常规窄方位采集数据的不足,导致中深层地层的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连续性差,完全依赖重处理已无法满足当前复杂目标评价的需求,如何改善古近系中深层地层的... 陆丰南古近系地层地质条件复杂,断裂活动强烈,地层接触关系复杂,解释难度大。常规窄方位采集数据的不足,导致中深层地层的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连续性差,完全依赖重处理已无法满足当前复杂目标评价的需求,如何改善古近系中深层地层的成像是目前勘探的关键。首次在南海东部针对古近系地层采用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勘探,对比分析深沉放双方位三维与常规三维地震的采集参数,明确了深拖平缆双方位资料具有丰富的低频信号及照明优势。采用双方位联合速度建模及双方位TTI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联合成像,解决双方位速度差异问题,提高速度建模精度,实现了双方位三维地震资料的融合处理。资料成果表明,新资料低频端信息更丰富,深层断面成像更加清晰,断裂样式和交切关系更可靠;地层接触关系及砂体边界刻画改善明显。勘探实践证实: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资料联合成像技术有效改善了古近系复杂构造的成像,在精细评价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推动了该区的勘探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 深沉放 双方位 联合成像 各向异性 复杂断裂 地层岩性圈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