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功能和剂量学参数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1
作者 王茹 柏晗 +5 位作者 李前艳 孔银武 雷林 余金慧 邹育林 常莉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20期3965-3971,共7页
目的:探索放疗前肺功能、肺剂量学参数与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至2023年在我院接受容积调强弧形放疗且在放疗前6个月内进行过肺功能测试的85例肺癌患者的资料,临床观测的终点为RP... 目的:探索放疗前肺功能、肺剂量学参数与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至2023年在我院接受容积调强弧形放疗且在放疗前6个月内进行过肺功能测试的85例肺癌患者的资料,临床观测的终点为RP。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了患者的临床资料、肺功能、肺剂量学参数与RP发生的关系。结果:在85例患者中,39例发生了≥2级RP,发生率为45.8%。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状况和放疗前肺病与≥2级RP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放疗前患者的肺功能与发生≥2级RP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双肺V 20(WLV 20)、V 30(WLV 30)、V 40(WLV 40)和双肺平均剂量(mean lung dose,MLD)、同侧肺的V 5(ILV 5)和V 20(ILV 20)、对侧肺的V 20(CLV 20)、肿瘤PTV大小,都与≥2级RP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前肺部疾病、MLD、ILV 5是发生≥2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放疗前肺功能不是预测患者RP发生的重要因素,肺部疾病、双肺的MLD以及ILV 5是预防接受容积调强弧形放疗肺癌患者2级以上R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功能 剂量学参数 放射性肺炎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细胞周期蛋白B1与肺腺癌患者预后及浸润性免疫细胞的关系
2
作者 李兰 余军林 +5 位作者 鲁涵 舒思松 雷林 刘梦圆 常莉 李文辉 《医药论坛杂志》 2023年第20期1-7,共7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探索细胞周期蛋白B1(CCNB1)与肺腺癌患者预后及浸润性免疫细胞的关系。方法从TCGA下载肺腺癌患者CCNB1基因转录表达数据及临床信息。通过临床蛋白质组学肿瘤分析联盟(CPTAC)进一步研究肺腺癌中的CCNB1蛋白表达情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探索细胞周期蛋白B1(CCNB1)与肺腺癌患者预后及浸润性免疫细胞的关系。方法从TCGA下载肺腺癌患者CCNB1基因转录表达数据及临床信息。通过临床蛋白质组学肿瘤分析联盟(CPTAC)进一步研究肺腺癌中的CCNB1蛋白表达情况。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区分肺腺癌与邻近正常组织的CCNB1基因最佳截断值。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及Kaplan-Meier方法评估CCNB1与预后的关系。利用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肿瘤免疫估计资源(TIMER)评估CNNB1基因与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的关系。结果CNNB1基因及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CCNB1在男性、淋巴结转移、高TNM分期、吸烟、吸烟超过40年的患者中高表达,在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中低表达(P均<0.05)。Kaplan-Meier曲线表明,CCNB1高表达组的肺腺癌患者的预后比低表达组的患者更差[42.2个月vs 54.4个月,HR(95%CI):1.586(1.186~2.120),P=0.002],各亚组分析也显示了相同的结果。ROC曲线表明,区分肺腺癌与正常组织的最佳CCNB1值为3.483,AUC值为0.980(95%CI:0.967~0.993),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分别为98.3%、93.5%、62.4%、99.8%、91.8%。相关分析表明,CCNB1表达与CD4^(+)T细胞(r=-0.2,P<0.001)、B细胞(r=-0.255,P<0.001)及树突状状细胞(r=-0.124,P=0.006)的浸润丰度具有负相关性,与中性粒细胞(r=0.173,P<0.001)及CD8^(+)T细胞(r=0.109,P=0.015)浸润丰度具有正相关性。结论高表达的CCNB1与肺腺癌预后不良和免疫浸润显著相关,可作为预后生物标志物及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B1 肺腺癌 预后 浸润性免疫细胞
原文传递
放射后肿瘤细胞恶性潜能增加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杰文 卢飞 +2 位作者 雷林 宋慧 常莉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25-1029,共5页
放射治疗是针对不同类型实体肿瘤的有效抗肿瘤手段,超过50%的肿瘤患者会在病程的不同阶段接受放射治疗。传统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认为,放射治疗主要是通过辐照引起肿瘤细胞DNA损伤而导致细胞发生增殖性死亡,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放射治疗是针对不同类型实体肿瘤的有效抗肿瘤手段,超过50%的肿瘤患者会在病程的不同阶段接受放射治疗。传统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认为,放射治疗主要是通过辐照引起肿瘤细胞DNA损伤而导致细胞发生增殖性死亡,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但临床数据表明,不少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后仍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目前有研究发现,放射后的肿瘤细胞可能出现上皮-间质转化、昼夜节律紊乱、衰老、肿瘤细胞干性增加等变化,影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如侵袭、迁移等改变,造成肿瘤的复发及转移。本文拟对放射后肿瘤细胞的此类变化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探索放射后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变化的相关机制,为肿瘤复发转移的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放射疗法 上皮-间质转化 昼夜节律 细胞衰老 肿瘤细胞干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