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石构造对声发射统计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2
1
作者 刘力强 马胜利 +4 位作者 马瑾 兴林 楠濑勤一郎 西泽修 JouniauxL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7-386,共10页
利用一套最新型的全波形、宽动态声发射观测系统,对两种不同构造的花岗岩在三轴压缩变形实验中的声发射活动进行了对比研究。二者在声发射空间分布,声发射与体积扩容的对应关系,声发射频谱特征及频度能级统计参数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利用一套最新型的全波形、宽动态声发射观测系统,对两种不同构造的花岗岩在三轴压缩变形实验中的声发射活动进行了对比研究。二者在声发射空间分布,声发射与体积扩容的对应关系,声发射频谱特征及频度能级统计参数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这表明,岩石构造对声发射的基本统计特征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其原因在于岩石构造的差异造成变形方式和变形过程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三轴压缩实验 扩容 岩石构造
下载PDF
标本非均匀性对岩石变形声发射时空分布的影响及其地震学意义 被引量:27
2
作者 马胜利 兴林 刘力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7-131,I006,I007,共7页
基于一组实验结果 ,讨论了岩石标本的非均匀性 (预存微裂纹和宏观裂纹 )对声发射时空分布的影响 .对比分析表明 ,预存微裂纹的存在使得破裂成核前声发射率快速增加、b值表现出一种短期异常现象 ,即在下降背景上出现起伏 ,从而增加了破... 基于一组实验结果 ,讨论了岩石标本的非均匀性 (预存微裂纹和宏观裂纹 )对声发射时空分布的影响 .对比分析表明 ,预存微裂纹的存在使得破裂成核前声发射率快速增加、b值表现出一种短期异常现象 ,即在下降背景上出现起伏 ,从而增加了破裂时间的可预报性 .宏观结构 (节理、层面等 )的存在对声发射率和b值的影响与微裂纹相同 ,而且宏观结构对声发射的空间分布具有控制作用 ,声发射丛集的宏观构造通常控制着未来的主破裂 .这意味着宏观构造的存在使得主破裂的时间和位置预报成为可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非均匀性 微裂纹 宏观构造 岩石变形 实验地震学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持续增长的地震活动及其与工业注水活动的关联 被引量:29
3
作者 兴林 苏金蓉 王志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05-1532,共28页
处于稳定扬子地块西北边缘的四川盆地,其西北和西南边界为强烈地震活动带,东北和东南部边界为变形强烈的褶皱带,但盆地内部具有很小的应变速度,历史上地震活动本来不高,但在过去几十年以来,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尤其2015年以来,地震活... 处于稳定扬子地块西北边缘的四川盆地,其西北和西南边界为强烈地震活动带,东北和东南部边界为变形强烈的褶皱带,但盆地内部具有很小的应变速度,历史上地震活动本来不高,但在过去几十年以来,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尤其2015年以来,地震活动出现前所未有的持续增长趋势,且震级越来越大.最近,继2018年12月18日兴文5.7级地震后,主震震级达6.0级的震群活动(长宁双河震群)袭击了长宁双河镇及周边地区.初步研究表明,兴文地震可能是迄今为止页岩气水力压裂诱发的最大地震.而长宁双河6级地震有可能与附近深井采盐注水有关.实际上,除近年方兴未艾的页岩气开发以外,过去40年,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天然气田和井盐矿区存在持续的以废水回注和井盐开采为目的的注水活动,并诱发了不同规模的地震活动.各个注水现场具有不同的构造环境和注水规模,为研究与注水诱发地震相关的科学问题提供了很好条件.在这里,文章对四川盆地内部尤其南部地区的历史地震及最近几十年来观测到的主要地震活动进行总结分析.首先,对1600年以来的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归纳,得到背景地震活动频度及最近几十年的异常增加的地震活动趋势与工业注水活动的可能关联.其次,针对1970年以来主要地震或地震序列,在综述以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最新数据,综合分析了盆地内部天然成因和与注水有关的地震活动的特征和破坏性诱发地震的发生条件,并提出一个基于地质力学分析的诱发地震风险评估管控宏观框架.为开发规避或减轻诱发地震风险相关技术并最终使相关产业能够更加安全和有效的开展,提出一些有关的断层活化和诱发地震研究的一些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地震 注水 水压致裂 四川盆地 页岩气 废水储存 井盐
原文传递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过渡段及其附近新发现的历史大地震破裂遗迹 被引量:25
4
作者 闻学泽 马胜利 +3 位作者 兴林 西泽(桑原)保人 木口努 陈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26-833,共8页
在近些年的野外调查中,我们在安宁河、则木河2断裂带的过渡段(礼州至西昌之间)及其附近的3个场地发现了未知年代的地表破裂。通过分析这些地表破裂的特征以及在本区历史地震重破坏区中的位置,我们认为位于杨福山村以北与大坪子村以西2... 在近些年的野外调查中,我们在安宁河、则木河2断裂带的过渡段(礼州至西昌之间)及其附近的3个场地发现了未知年代的地表破裂。通过分析这些地表破裂的特征以及在本区历史地震重破坏区中的位置,我们认为位于杨福山村以北与大坪子村以西2个场地的破裂应是1536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遗迹。这不仅反映了1536年大地震破裂带的南段沿安宁河与则木河断裂带的过渡段产生,而且反映了该破裂带的南端很可能到达了或者很接近于西昌。位于西昌略北李金堡村以东的破裂应属于1850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遗迹,它进一步证明了1850年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西北端可能到达西昌以北至少数千米处。因而,由文中的证据可推断西昌附近的主干活动断裂在1536年和1850年大地震时均发生了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破裂遗迹 历史大地震 安宁河断裂带 则木河断裂带 四川I
下载PDF
三轴压缩下粗晶花岗闪长岩声发射三维分布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17
5
作者 兴林 马瑾 +2 位作者 楠濑勤一郎 西泽修 佐藤隆司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7-114,共18页
本文介绍稻田花岗岩(Inada granite,即粗晶花岗闪长岩)在三轴压缩变形条件下,声发射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的实验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声发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自相似结构,其分维维数为2.1—2.3,明显低于大岛花岗岩(Oshima granite,即细晶花... 本文介绍稻田花岗岩(Inada granite,即粗晶花岗闪长岩)在三轴压缩变形条件下,声发射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的实验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声发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自相似结构,其分维维数为2.1—2.3,明显低于大岛花岗岩(Oshima granite,即细晶花岗闪长岩)在相似变形条件下的结果,后者为2.7左右。粗晶花岗岩声发射分布还具多分形特征,其拐点为岩石平均颗粒粒度R_o(=5mm),在大于R_o的尺度内的分维D_l和小于R_c尺度的分维D_s各自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关系。作者指出,D_s,D_l的大小表示各自尺度内应力场非均匀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三维定位 分维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聚集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何丽娟 兴林 张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85-1292,共8页
利用2D数值方法对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水合物形成聚集过程进行了模拟,对气烟囱、泥底辟与水合物成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来自深部的甲烷热解气在向上运移过程中以垂向运动为主,且局限在某一狭窄的范围内,故在地震剖面上显... 利用2D数值方法对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水合物形成聚集过程进行了模拟,对气烟囱、泥底辟与水合物成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来自深部的甲烷热解气在向上运移过程中以垂向运动为主,且局限在某一狭窄的范围内,故在地震剖面上显示为气烟囱及顶部BSR.只有当其越过水合物稳定带底界,才能形成水合物,此时BSR等于水合物稳定带底界.而一旦水合物形成,该地层即成为封堵层,从而阻止甲烷继续向上运移.因此,水合物仅仅在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上方很薄的一层,饱和度却可以很高.此后如果深部气源停止供气,那么气烟囱会逐渐消失,只留下水合物存在.因此,气烟囱的存在并不一定对应着水合物存在.另外,模拟结果还显示,断裂流体活动(泥底辟)对水合物形成并不十分有利.来自深部的甲烷流量与流体流量之间的匹配很重要,在甲烷流量一定的情况下,流体流量越大,越不容易形成水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数值模拟 神狐海域 气烟囱
下载PDF
油气田典型岩石三轴压缩变形破坏与声发射活动特征--四川盆地震旦系白云岩及页岩的破坏过程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霞颖 兴林 +1 位作者 李琦 崔银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82-992,共11页
随着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深部地热开采、地下储气库建设、页岩气开发、二次驱油/驱气等工业应用的快速发展,与地下流体注入有关的诱发地震活动呈现一定的增加趋势.利用声发射实验观测油气田典型岩石在三轴压缩条件下变形破坏过程与声发... 随着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深部地热开采、地下储气库建设、页岩气开发、二次驱油/驱气等工业应用的快速发展,与地下流体注入有关的诱发地震活动呈现一定的增加趋势.利用声发射实验观测油气田典型岩石在三轴压缩条件下变形破坏过程与声发射活动特征,对研究注水诱发地震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四川盆地现场采集的震旦系白云岩及页岩,采用实验室声发射技术观测研究岩石三轴压缩变形破坏过程中地震波速度等物性参数及声发射事件时空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震旦系白云岩及页岩在变形破坏过程中均有一定的声发射活动.根据声发射定位结果,声发射主要集中在破坏前后的较短时间内,页岩的层理面为结构弱面,控制最终破坏面的形态及声发射特征.根据应力-应变结果,白云岩在压缩的后期阶段有一定的扩容现象,但页岩在整个压缩阶段均没有明显扩容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较古老的白云岩及页岩具有脆性破坏特征,地下流体注入容易诱发微震活动,形成裂缝,有利于页岩气压裂开采.微震活动有利于监测裂缝的发生发展,但同时在页岩气开发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时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安全合理的储盖层管理,避免灾害性诱发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轴压缩 白云岩 页岩 声发射 地下流体注入 诱发地震
下载PDF
超高速并行网络声发射观测系统 被引量:8
8
作者 刘力强 兴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77-479,420,共4页
在实验室多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应用分布式并行控制技术 ,研制开发了 32通道、12位精度、最高 50Mhz采样率、每秒钟可以记录 10 0 0个以上声发射事件全波形的记录仪。这一系统的综合技术指标在国际上同类实验室中将处于领先地位。
关键词 声发射 高速数据采集 并行控制 记录仪 微破裂
下载PDF
花岗岩变形破坏的阶段性模型——应力速度及预存微裂纹密度对断层形成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兴林 佐藤隆司 西泽修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36-449,共14页
依据对具有较高微裂纹密度的筑波花岗岩和极低微裂纹密度的花岗斑岩 2种极端的岩石标本、在等应力速率的快速加载 (约 6MPa/min)和蠕变加载 (轴向应力保持在约 95 %破坏强度 ) 2个极端的加载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讨论了预存微裂纹密度与... 依据对具有较高微裂纹密度的筑波花岗岩和极低微裂纹密度的花岗斑岩 2种极端的岩石标本、在等应力速率的快速加载 (约 6MPa/min)和蠕变加载 (轴向应力保持在约 95 %破坏强度 ) 2个极端的加载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讨论了预存微裂纹密度与加载速度对多晶质结晶岩变形破坏过程的影响。实验中利用高速多通道声发射波形数字记录系统 (每秒可记录多达 5 0 0 0个声发射事件的 32通道波形 ) ,获得了岩石标本破坏前微破裂活动的详细时空分布数据。声发射的发生率、震级 -频度关系中的b值及震源的空间分布揭示出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微破裂活动具有 3个典型阶段 :初期阶段、第 2阶段和成核阶段。尤其是在成核阶段 ,还观测到发生率和b值有大幅度前兆性起伏。一般而言 ,在相同加载条件下预存微破裂密度越高 ,或对同一岩石加载速度越慢 ,对应的断层成核过程就越长 ,因此最终破坏的可预报性也越高。为了进一步探讨微破裂活动的阶段性特征及其物理本质 ,还利用亚临界破裂扩展模型对声发射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岩石变形 应力速度 断层成核 声发射
下载PDF
三轴压缩下不同构造花岗岩的微破裂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地震学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力强 马胜利 +4 位作者 马瑾 兴林 楠濑勤一郎 西泽修 L.Jouniaux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194-1198,共5页
利用一套新型的声发射测量系统 ,研究了三轴压缩下两种花岗岩变形过程中微破裂活动的时空分布 .Inada花岗岩的声发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丛集现象不明显 ,因而根据微破裂难以准确推测主破裂的时间和位置 ;而Mayet花岗岩的声发射在时间上丛... 利用一套新型的声发射测量系统 ,研究了三轴压缩下两种花岗岩变形过程中微破裂活动的时空分布 .Inada花岗岩的声发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丛集现象不明显 ,因而根据微破裂难以准确推测主破裂的时间和位置 ;而Mayet花岗岩的声发射在时间上丛集出现 ,在空间上沿主破裂丛集分布 ,因此根据微破裂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主破裂的时间和位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微破裂 时空分布 地震活动 花岗岩 变形
原文传递
用CAP方法研究重庆荣昌2014年2月23日M_L3.8地震震源机制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小龙 兴林 +2 位作者 勾宪斌 郭欣 余国政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0-296,共7页
利用CAP(cut-and-paste)法反演2014年2月23日重庆荣昌ML3.8地震震源机制,得到MW震级为3.04,节面Ⅰ走向46°、倾角44°、滑动角74°,节面Ⅱ走向247°、倾角48°、滑动角104°,P轴方位147.25°、仰角-2.09... 利用CAP(cut-and-paste)法反演2014年2月23日重庆荣昌ML3.8地震震源机制,得到MW震级为3.04,节面Ⅰ走向46°、倾角44°、滑动角74°,节面Ⅱ走向247°、倾角48°、滑动角104°,P轴方位147.25°、仰角-2.09°,T轴方位46°、仰角-78.76°,表明该地震是带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CAP测定的这次ML3.8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km,在油气的储层内,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走向、倾角与震中附近的一条深度为1700m以下走向为SW230°倾向NW,倾角约45°的"腹底"逆断层基本一致。震中位于荣昌天然气田,附近有几口废水回注深井,曾发生大量的注水诱发地震。本次地震亦有可能是在区域主应力场的作用下,注水后岩石的孔隙压发生变化触发了盆地盖层内"腹底"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昌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
下载PDF
对地震转换波的数字滤波处理 被引量:5
12
作者 兴林 邵学钟 张家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0-37,115,共8页
本文讨论运用低通滤波、偏振滤波、频率加强滤波、相关滤波及迭加处理等数字滤波方法,对地震转换波测深资料进行数字处理的方法及效果.数字滤波处理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记录的信噪比,为准确地进行相位对比和震相识别提供了可靠基础.
关键词 地震 转换波 滤波 偏振 相关
下载PDF
长周期潮汐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 被引量:8
13
作者 解朝娣 吴小平 +2 位作者 兴林 冒蔚 孙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425-3433,共9页
采用1850—2012年期间USGS全球M≥5.0地震目录资料,构成全球地震能量-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变换和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的时间序列存在9年、19年和45年的3个准周期,其中,45年准周期最为突出.结合起潮力周期的物理背景,对... 采用1850—2012年期间USGS全球M≥5.0地震目录资料,构成全球地震能量-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变换和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的时间序列存在9年、19年和45年的3个准周期,其中,45年准周期最为突出.结合起潮力周期的物理背景,对长周期潮汐起潮力与地震能量释放准周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没有发现全球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与潮汐短周期相关的准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潮力 潮汐周期 地震能量释放准周期 小波变换
下载PDF
基于水力压裂实验的龙马溪组页岩各向异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翟鸿宇 常旭 +2 位作者 朱维 兴林 薛自求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0-397,共18页
水力压裂储层改造技术是页岩气开发的关键技术手段.大量高压流体注入页岩储层会显著改变岩石的纵横波速度、岩石力学参数及其各向异性特征.文章在伪三轴应力加载条件下对龙马溪组页岩开展了差异化的水力压裂岩石物理实验,对比了应力加... 水力压裂储层改造技术是页岩气开发的关键技术手段.大量高压流体注入页岩储层会显著改变岩石的纵横波速度、岩石力学参数及其各向异性特征.文章在伪三轴应力加载条件下对龙马溪组页岩开展了差异化的水力压裂岩石物理实验,对比了应力加载方式和水-岩物理化学反应对于页岩纵横波速度和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干燥页岩样品,各向同性应力加载可以增大其纵横波速度和杨氏模量,并减弱对应的各向异性特征,而差应力加载可以提高杨氏模量的各向异性特征,并使页岩垂直沉积层理方向上的抗压强度下降速率加快.另一方面,水力压裂引发的水-岩物理化学反应能够"软化"页岩样品,降低其杨氏模量.这一"软化"作用对页岩纵横波速度的影响较小,而使Thomsen参数、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的各向异性特征显著下降.此外,页岩样品泊松比之间的负线性关系也由于压裂流体对页岩的"软化"作用失去了对于应力加载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可以为龙马溪组页岩岩石力学性质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页岩 各向异性参数 水力压裂实验
原文传递
M_s8.0汶川地震对M_s7.0芦山地震成核失稳的影响Mw 被引量:6
15
作者 解朝娣 兴林 +3 位作者 吴小平 虎雄林 赵小艳 朱荣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25-1835,共11页
依据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并结合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以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同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计算为基础,模拟了两种应力变化对芦山地震断层的失稳发震时间的影响,研究了2008年Ms8.0汶川地震与2013... 依据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并结合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以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同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计算为基础,模拟了两种应力变化对芦山地震断层的失稳发震时间的影响,研究了2008年Ms8.0汶川地震与2013年Ms7.0芦山地震之间的触发关系.计算得到,汶川地震在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的峰值为0.127 MPa;此外,经过近5年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效应,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受到的震后应力变化值为0.025 MPa.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震源断层在应力积累逐渐接近临界状态的某一特定时期内,受到了汶川地震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静态应力变化以及黏弹性松弛效应造成应力变化的共同触发作用,且动态应力的延迟触发作用可能更为显著.最后对芦山地震之后研究区域的应力变化场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
下载PDF
2019年四川威远东两次M_(S)>5.0地震序列活动特征及震源区体波速度结构
16
作者 张栓 江国焰 +3 位作者 许才军 兴林 苏金蓉 林学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43,共16页
自2015年以来,四川威远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强度显著增强,其中2019年9月8日和12月18日在威远东发生了M_(S)5.4和M_(S)5.2地震,刷新了威远地区有记录以来历史地震震级上限.本文利用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期间威远及邻区25个流动台和17个固定... 自2015年以来,四川威远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强度显著增强,其中2019年9月8日和12月18日在威远东发生了M_(S)5.4和M_(S)5.2地震,刷新了威远地区有记录以来历史地震震级上限.本文利用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期间威远及邻区25个流动台和17个固定台记录到的5638次M_(L)≥1.2地震Pg和Sg波到时以及连续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威远东这两次地震序列的重定位结果和震源区浅层地壳高分辨率三维体波速度结构.重定位结果显示震源区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4 km.基于两次M_(S)>5.0地震震后10天余震序列空间展布,本文推测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均为NNE走向且倾向SE(倾角40°左右)的盲冲断层.三维体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揭示:震源区V_(P)异常变化较V_(S)异常变化显著,V_(P)/V_(S)比背景值普遍低4%~10%.在深度小于5 km的浅层内,地震多分布在V_(P)低速异常和V_(S)弱高速异常以及二者的高低速异常过渡带内;在5~7 km深度范围,地震基本上都发生在V_(P)低速异常区.上述速度结构特征揭示震源区附近可能发育着富含气体的孔隙和裂缝且存在流体活动.此外,2019年11月7日以后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流体扩散驱动地震迁移特征,沿两次地震发震断层走向和倾向的流体扩散系数分别为1.5 m~2·s^(-1)和0.1 m~2·s^(-1).两次地震的发生机理很可能是流体扩散引起的孔隙压力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威远东 M_(S)>5.0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活动特征 体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云南大姚、姚安及附近地区地震活动与潮汐应力的触发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熊子瑶 解朝娣 +2 位作者 兴林 付虹 马青波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74,181,共9页
以云南大姚、姚安及其附近地区8个M>5.0地震序列为研究对象,计算了主震震源断层上的潮汐应力,并通过Schuster潮汐相位角统计检验,分析了该地区地震活动与潮汐应力的触发相关性,进一步确认两者的潮汐应力触发关系。结果显示,7个地震... 以云南大姚、姚安及其附近地区8个M>5.0地震序列为研究对象,计算了主震震源断层上的潮汐应力,并通过Schuster潮汐相位角统计检验,分析了该地区地震活动与潮汐应力的触发相关性,进一步确认两者的潮汐应力触发关系。结果显示,7个地震序列的P值小于5%,6个地震序列的潮汐库仑破裂应力为正值。考虑到震源参数的不确定性,8个M>5.0地震序列中,至少5个地震序列与潮汐应力存在一定的触发相关性,说明潮汐应力对该地区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潮汐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库仑破裂应力 大姚—姚安地区 Schuster检验 潮汐触发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及对周边断层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解朝娣 朱元清 兴林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5期93-97,共5页
采用可变滑动震源模型,计算M_s 8.1昆仑山口西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解释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此次大地震在周边断层上产生的应力变化及其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和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应力变化... 采用可变滑动震源模型,计算M_s 8.1昆仑山口西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解释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此次大地震在周边断层上产生的应力变化及其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和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应力变化均呈现相似的分布特征。应力增加区与后续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反映昆仑山口西地震对后续地震活动的触发效应。玛尼断裂带和东昆仑断裂带受应力变化影响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应力触发 断层 昆仑山口西地震 最优取向断层
下载PDF
运用CT技术探测岩石标本三维速度结构的方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兴林 马瑾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0-18,共9页
本文讨论运用超声探测技术及计算机层析技术探测岩石标本在变形过程中的三维速度方法.运用卷积反投影重组法对标本波速图象进行重建,用理论数据对方法进行了检度结构检验和误差分析,为实际探测提供基础.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 本文讨论运用超声探测技术及计算机层析技术探测岩石标本在变形过程中的三维速度方法.运用卷积反投影重组法对标本波速图象进行重建,用理论数据对方法进行了检度结构检验和误差分析,为实际探测提供基础.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技术 岩石探测 岩石变形过程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触发作用和对断层的应力加卸载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解朝娣 朱元清 +1 位作者 兴林 于海英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0年第2期12-18,共7页
采用可变滑动震源模型,计算和研究了汶川M_S 8.0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及对后续6次强余震的应力触发作用,并定量分析了汶川地震对附近活动断裂带的库仑应力加卸载作用。结果显示:汶川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图案复杂性强,主要由发... 采用可变滑动震源模型,计算和研究了汶川M_S 8.0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及对后续6次强余震的应力触发作用,并定量分析了汶川地震对附近活动断裂带的库仑应力加卸载作用。结果显示:汶川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布图案复杂性强,主要由发震断裂复杂的空间展布形态以及震源断层活动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两种性质决定。汶川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多数强余震存在一定的触发作用。汶川地震的发生对附近的断裂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青川断裂中段和北段、岷江断裂南段和灌县-江油断裂南段,主要是以强烈的库仑破裂应力加载作用占主导地位,有利于强余震序列的孕育、加速以至于发生;东昆仑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受到了轻微的应力加载作用;龙泉山断裂带、华莹山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主要受到了轻微的卸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应力触发 加卸载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