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形成性评价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21
1
作者 聂永梅 姚巧玲 +1 位作者 李俊红 合热提.伊纳 《科技视界》 2016年第20期148-149,共2页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做出的发展性评价。随着医学教育改革,形成性评价因其评价体系的内容和方式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不同,其教学效果及优势日渐突显。通过对...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做出的发展性评价。随着医学教育改革,形成性评价因其评价体系的内容和方式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不同,其教学效果及优势日渐突显。通过对形成性评价在高等医学院校授课过程中应用现状进行讨论,探讨如何将形成性评价更加有效地应用于医学教学实践过程。对医学生来讲,大学阶段是其系统接受医学教育、全身心构建医学知识体系、着力掌握临床实践技能、集中塑造医德品质的理想阶段。在此期间,努力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对于医学生适应未来意义重大。形成性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探讨如何在医学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医学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下载PDF
形成性评价对不同层次医学生生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珍连 李俊红 +4 位作者 合热提·伊纳 吴桂霞 蒋萍 蒙克嘎勒 姚巧玲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8期1686-1689,共4页
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对不同层次医学生生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三个层次包括本硕连读班、非定向本科班和定向本科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层次班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生理学授课过... 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对不同层次医学生生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三个层次包括本硕连读班、非定向本科班和定向本科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层次班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生理学授课过程中分别实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期末考试理论成绩作为教学效果量化指标,采用t检验分析形成性评价组及终结性评价组学生生理学期末考试成绩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形成性评价组及终结性评价组学生生理学期末考试及格率的差异。结果本硕班形成性评价的学生成绩(72.42±14.30)分相对于终结性评价的学生成绩(69.72±14.48)分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非定向班形成性评价的学生成绩(72.57±13.47)分,高于终结性评价的学生成绩(69.55±14.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但定向班形成性评价学生成绩(52.23±16.83)分与终结性评价的学生成绩(58.33±16.52)分不相比没有提高,反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对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提高非定向班级及定向班级生理学期末考试及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但是未发现形成性评价对本硕班(P=0.82)生理学期末考试及格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形成性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但是对于不同层次学生效果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调整实施方案,因材施教,探索最适合学生特点的实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医学/方法 课堂教学 形成性评价 生理学 教学效果 分层次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不同民族儿童皮下脂肪厚度调查 被引量:6
3
作者 合热提.伊纳 刘漪 甫拉.吐尔逊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目的:评价不同民族儿童皮下脂肪增长状况。方法:使用英制 Harpenden皮脂卡钳 ,测量 14 2 3例 7~13岁维吾尔族 (维族 )、哈萨克族 (哈族 )、汉族、回族 4个民族儿童肱三头肌部、肩胛下角部、上臂围皮脂厚度。 结果 :汉族儿童皮脂厚度明... 目的:评价不同民族儿童皮下脂肪增长状况。方法:使用英制 Harpenden皮脂卡钳 ,测量 14 2 3例 7~13岁维吾尔族 (维族 )、哈萨克族 (哈族 )、汉族、回族 4个民族儿童肱三头肌部、肩胛下角部、上臂围皮脂厚度。 结果 :汉族儿童皮脂厚度明显高于其他 3个民族儿童 (P <0 .0 5 ) ,回族儿童高于维、哈族儿童 (P <0 .0 5 ) ,哈族儿童高于维族儿童 (P <0 .0 5 )。 结论:根据皮脂厚度测量结果 ,4个民族儿童皮下脂肪厚度状况顺序依次为汉、回、哈、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儿童 皮下脂肪厚度 调查
下载PDF
维药神香草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物的抗炎、止咳、祛痰作用及其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麦合苏木.艾克木 合热提.伊纳 +1 位作者 阿依先木.他西 阿不都热依木.玉苏甫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69-74,共6页
观察维药神香草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物的抗炎、止咳、祛痰作用及哮喘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总数、淋巴细胞(Ly)、嗜酸性粒细胞(Eos)、中性粒细胞(Neu)的百分比及肺组织和BALF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观察维药神香草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物的抗炎、止咳、祛痰作用及哮喘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总数、淋巴细胞(Ly)、嗜酸性粒细胞(Eos)、中性粒细胞(Neu)的百分比及肺组织和BALF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探讨其抗炎、止咳、祛痰作用及其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为维药神香草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通过小鼠右耳二甲苯致炎法、氨水喷雾致小鼠咳嗽法、小鼠气管酚红排泌法进行抗炎、止咳、祛痰实验。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实验中,采用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和激发法复制哮喘模型,进行药物干预,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BALF中细胞总数、Ly、Eos、Neu的百分比;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肺组织及BALF中TGF-β1水平。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给药组可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的耳廓肿(P<0.05)、减少氨水喷雾致小鼠咳嗽次数(P<0.05)、促进小鼠气管酚红排泌(P<0.05),且均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BALF中细胞总数,Ly、Eos、Neu的百分比,TGF-β1水平及肺组织中的TGF-β1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推测,维药神香草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止咳及祛痰作用,其可能通过抑制Ly、Eos、Neu等炎症细胞及细胞因子TGF-β1的分泌,减轻或改善哮喘的气道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香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 抗炎、止咳、祛痰作用 哮喘气道炎症
原文传递
油酸致ARDS过程中小肠脂质过氧化和一氧化氮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玛依努尔.伊明尔艾山 张建龙 合热提.伊纳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36-237,24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过程所继发的肺外器官损伤中小肠组织脂质过氧化和一氧化氮 (NO)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方法:用油酸诱发兔 ARDS模型 ,并分为 30、6 0、90和 12 0 m in4组 ,测量每组小肠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H- ...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过程所继发的肺外器官损伤中小肠组织脂质过氧化和一氧化氮 (NO)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方法:用油酸诱发兔 ARDS模型 ,并分为 30、6 0、90和 12 0 m in4组 ,测量每组小肠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H- Px)、丙二醛 (MDA)及 NO的含量。 结果 :(1)油酸各时间组小肠组织 GPH- Px、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0 .0 1) ,而且两者呈负相关 (r=- 0 .98,P<0 .0 1)。 (2 )小肠组织 NO含量油酸 30 m in组比对照组明显增加 (P<0 .0 1) ,而在油酸 6 0 m in以后各组与油酸 30 min组相比又有所减少 (P均 <0 .0 1)。结论:油酸致 ARDS过程中 ,自由基产生增多 ,诱发脂质过氧化 ,使 NO生成增多 ,机体各脏器功能损伤 ,尤其降低胃肠道屏障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酸 ARDS 小肠 脂质过氧化 一氧化氮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正交试验优选维药神香草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条件及GC-MS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麦合苏木.艾克木 合热提.伊纳 +1 位作者 阿依先木.他西 阿不都热依木.玉苏甫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1372-1375,共4页
目的优化维药神香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条件,对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GC-MS分析,为其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萃取率为指标,考察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及携带剂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优萃取条件,用GC-MS对萃... 目的优化维药神香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条件,对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GC-MS分析,为其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萃取率为指标,考察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及携带剂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优萃取条件,用GC-MS对萃取物进行分析,并通过图谱库检索鉴定化合物结构,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萃取物中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20 MPa压力,35℃,流量2L/min,萃取1.5h,携带剂与药材用量比为0.75mL∶1g(无水乙醇∶神香草药材=0.75mL∶1g),萃取率达到5.5%,GC-MS分析鉴定出所有34种化合物,其中γ-谷甾醇(31.882%)、二十八烷(19.953%)、亚麻酸(16.279%)、三十六烷(15.939%)、棕榈酸(10.658%)、亚麻酸乙酯(12.471%)、三十一烷(12.215%)、9,12,15-十八烷三烯酸乙酯(9.057%)等化合物含量较高。结论优选的萃取工艺条件稳定、可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中含较多γ-谷甾醇、亚麻酸、亚麻酸乙酯等目前被认为具有许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具有较大的潜在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药神香草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 GC-MS
下载PDF
Caveolin-1在17β-雌二醇对抗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表达中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蒋萍 甫拉.吐尔逊 +5 位作者 李俊红 合热提.伊纳 聂永梅 艾努尔.加力力 张顺杰 沈岳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21-2326,共6页
目的:旨在观察小窝蛋白-1(caveolin-1)在17β-雌二醇(E2)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VSMCs,以不同浓度E2(10-9-10-6mol/L)干预LPS诱导的MCP-1的分泌,... 目的:旨在观察小窝蛋白-1(caveolin-1)在17β-雌二醇(E2)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VSMCs,以不同浓度E2(10-9-10-6mol/L)干预LPS诱导的MCP-1的分泌,ELISA法检测MCP-1生成的变化。分别使用caveo-lin-1的阻断剂β-甲基环糊精(β-MCD)以及特异性caveolin-1 siRNA抑制caveolin-1表达,W estern b lotting法检测caveolin-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LPS浓度和时间依赖地诱导MCP-1的表达,不同浓度E2(10-9-10-6mol/L)抑制LPS诱导的MCP-1的表达;分别使用β-MCD以及caveolin-1 siRNA抑制caveolin-1的表达,能抑制LPS诱导的MCP-1的表达,而E2(10-6-10-9mol/L)又可以抑制caveolin-1的表达。结论:E2抑制LPS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的表达,caveolin-1是这一抑制作用的中间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脂多糖类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细胞质膜微囊蛋白1 血管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新疆克孜勒苏州地区2400名柯尔克孜族中小学生龋病情况的调查报告
8
作者 合热提.伊纳 玛衣努尔.伊明尔艾山 +1 位作者 马木江.阿不 瓦迪.阿不都卡得尔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70-471,共2页
关键词 龋病 病情 中小学生 口腔预防保健 龋齿 情况调查 柯尔克孜族 人类
下载PDF
激发学生学习生理学兴趣的探讨
9
作者 合热提.伊纳 聂永梅 +1 位作者 甫拉.吐尔孙 蒙克 《科技信息》 2014年第15期150-151,共2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生理学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精心上好绪论课,结合临床知识和日常生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实验教学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提高生理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 生理学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下载PDF
ACE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异常黑胆质型高血压病的相关性
10
作者 合热提·伊纳 卡思木江·阿西木江 +4 位作者 吴桂霞 阿不来·阿合买 张景萍 钟莉 库热西·玉努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7年第24期2209-2213,共5页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与异常黑胆质型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将维吾尔族不同异常体液人群138例分成异常黑胆质型高血压组和非异常黑胆质型...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与异常黑胆质型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将维吾尔族不同异常体液人群138例分成异常黑胆质型高血压组和非异常黑胆质型高血压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进行I/D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异常黑胆质型高血压组和非异常黑胆质型高血压组基因型分布ID、II和DD分别为68.33%、23.33%、8.34%和64.10%、11.54%、2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黑胆质型高血压组等位基因I、D频率为57.5%、42.5%,而非异常黑胆质型高血压组为43.6%、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基因ID、II基因型及I等位基因可能是维吾尔族异常黑胆质型高血压病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基因多态性 高血压 异常黑胆质型体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