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嫩平原北部粮食主产区克山县三生空间识别 被引量:25
1
作者 宋戈 张红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64-271,F0003,共9页
精准识别并掌握粮食主产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国土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克山县为研究区,基于克山县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采用耦合协调度与反距离权重插值的方法,通过探析三生... 精准识别并掌握粮食主产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国土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克山县为研究区,基于克山县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采用耦合协调度与反距离权重插值的方法,通过探析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对研究区三生空间进行细粒度网格下的精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生产功能为主且空间分布较为均衡;生活功能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点与建制镇并与生产功能呈现出空间一致性;生态功能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互补性。2)研究区以三生功能磨合区与协调区为主基调,符合粮食主产区功能定位。3)研究区可识别出6种空间,整体上呈现出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态空间为主体并零星伴有其他功能的国土空间格局。研究结果可为粮食主产区“三区三线”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功能 三生空间 空间格局 耦合协调度 松嫩平原 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泰来县耕地土壤硒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慧 马鑫鹏 +5 位作者 李昕阳 史晓磊 苏航 杨欢 郑志志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0-107,共8页
为研究耕地中土壤硒的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布,选取黑龙江省产粮大县泰来县为研究区,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为数据基础,采用多元统计、地统计和普通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分析泰来县耕地土壤硒元素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泰来... 为研究耕地中土壤硒的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布,选取黑龙江省产粮大县泰来县为研究区,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为数据基础,采用多元统计、地统计和普通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分析泰来县耕地土壤硒元素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泰来县耕地表、深层土壤硒含量均值分别为0.155和0.056mg/kg,都低于黑龙江省土壤背景值,水田硒元素含量均值在表、深层土壤中都高于旱地;2)土壤硒含量除受成土母质的影响外,还与土壤有机碳、总氮、Fe_2O_3与Al_2O_3含量以及pH等有关;3)表层土壤硒含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根据土壤硒含量分布状况,富硒地区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2%,研究区中部的六三一分厂、丰收村、六三良种场、河北村、六三二分厂、新建村、双山村、解放村和永发村等村耕地土壤硒含量较高,地累积指数表明土壤中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元素在研究区基本上不存在污染,可以在这些区域发展富硒农产品,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硒元素 含量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松嫩平原黑龙江省南部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及污染程度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慧 马鑫鹏 +5 位作者 苏航 史晓磊 李昕阳 杨欢 郑志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0-236,共7页
以松嫩平原黑龙江省南部作为研究区,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作为数据基础,采用置信区间法、累积频率法、迭代剔除法、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地累积指数法等方法研究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及污染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松嫩平原黑龙江省南部... 以松嫩平原黑龙江省南部作为研究区,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作为数据基础,采用置信区间法、累积频率法、迭代剔除法、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地累积指数法等方法研究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及污染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松嫩平原黑龙江省南部土壤重金属As、Hg、Cd、Cr、Cu、Ni、Pb、Zn的背景值分别为9.33、0.016、0.079、50.82、18.74、24.16、22.70、57.34(mg·kg-1)。普通克里金插值的结果表明:深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Ni、Zn在研究区的分布相对一致,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重金属Hg、Pb在研究区分布相对较为均匀。以确定的松嫩平原黑龙江省南部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对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As、Hg、Cd、Cr、Cu、Ni、Pb、Zn处于无污染程度的样本数量分别占总样本数量的97.72%、59.92%、83.45%、97.63%、99.24%、98.86%、99.02%、99.26%,从总体上看,研究区土壤是相对清洁的,但在小范围区域内略微存在中等程度的Hg、Cd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背景值 土壤污染 松嫩平原
下载PDF
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影响分析与组态分析的双重视角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全喜 宋戈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3-124,共12页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压力、状态与响应因素的多重并发影响和因果组态复杂机制。研究方法: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的影响分析和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法(fsQCA)的组态分析。研究结果...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压力、状态与响应因素的多重并发影响和因果组态复杂机制。研究方法: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的影响分析和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法(fsQCA)的组态分析。研究结果:(1)2004—2020年中国耕地“非农化”面积总体呈增长态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和不同单元分别表现出“东多西少”“阶梯递增”“中西扩散”特征。(2)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体现出明显时空异质效应,其中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是普遍性的因素。(3)压力、状态与响应中单因素并不构成影响耕地“非农化”的必要条件,不同地区耕地“非农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构成的不同组态构型并发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组态构型的核心因素和辅助因素会发生角色和地位的转换。研究结论:耕地“非农化”受经济、社会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在制定调控管理政策时需着眼于不同组态路径中压力、状态及响应多重条件的适配关系,加强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规划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时空格局 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空间异质性 组态影响
下载PDF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慧 +6 位作者 于诗雯 邱凯玉 刘浩然 姜佩林 栾思雨 宋雪晴 章桂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4-290,共7页
为使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区农村居民点高效服务农业生产的同时提高居住用地的集约度,以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所辖八五九农场为研究区,以研究区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利用佳木斯市抚远市与双鸭山市饶河县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为使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区农村居民点高效服务农业生产的同时提高居住用地的集约度,以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所辖八五九农场为研究区,以研究区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利用佳木斯市抚远市与双鸭山市饶河县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以及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运用空间分析、耕作压力系数与农村居民点规模预测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八五九农场进行了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过大的农村居民点耕作半径是导致八五九农场产生大量田间散居住宅,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严重超标的重要因素;八五九农场应在适宜耕作半径的基础上,建立高耕作压力区即农村居民点拆旧区与低耕作压力区即农村农民居民点建新区的增减挂钩,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进行空间布局调整;研究区应建立农村居民点共计22个,第1至第11管理区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应分别为2,3,1,2,2,2,2,2,2,2,2个,平均规模应依次为8.96,2.77,12.87,8.23,8.10,8.44,7.07,12.80,12.89,16.63,21.60 hm^2,平均可承载人口分别为597,185,858,549,540,563,471,853,859,1109,1440人,共可腾退农场居住用地544 hm^2。以耕作压力系数为导向并结合农村居民点规模预测模型进行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土地的高效与集约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空间布局优化 耕作压力系数 农村居民点
下载PDF
区域土壤Cd和Cr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慧 马鑫鹏 +3 位作者 史晓磊 苏航 杨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89-998,共10页
以种粮大县肇源为研究区,对土壤表层Cd、Cr两种元素水平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肇源县土壤表层重金属Cd和Cr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78、46.006 mg/kg,略高于松嫩平原土壤背景值。表层土壤Cd的块金效应为0.... 以种粮大县肇源为研究区,对土壤表层Cd、Cr两种元素水平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肇源县土壤表层重金属Cd和Cr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78、46.006 mg/kg,略高于松嫩平原土壤背景值。表层土壤Cd的块金效应为0.432,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表层土壤Cr的块金效应为0.227,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Cd、Cr元素的空间自相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各向异性,均在45°(东北-西南)和135°(东南-西北)方向上空间自相关最强烈。(2)表层土壤和成土母质中Cd和Cr元素含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分别为0.167、0.639,在P<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不同成土母质类型区域表层土壤中Cd和Cr元素含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方差齐性检验显著性分别为0.627和0.975,表明成土母质是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Cd和Cr水平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3)研究区内表层土壤Cd和Cr元素的空间分布还受土壤类型、pH、土地利用及覆被类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CD CR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典型地域耕地系统弹性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婉莹 宋戈 +2 位作者 高佳 王全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2-260,共9页
科学准确地刻画耕地系统弹性时空分异格局是制定耕地保护差别化管理制度的基本前提。为此,该研究以下辽河平原典型地域沈阳市为研究区,基于社会生态系统弹性思维的抵抗力-适应力-转型力视角,重构耕地系统弹性的科学内涵,探讨2009—2018... 科学准确地刻画耕地系统弹性时空分异格局是制定耕地保护差别化管理制度的基本前提。为此,该研究以下辽河平原典型地域沈阳市为研究区,基于社会生态系统弹性思维的抵抗力-适应力-转型力视角,重构耕地系统弹性的科学内涵,探讨2009—2018年研究区耕地系统弹性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耕地系统弹性是由耕地系统的抵抗力、适应力和转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分别发挥维持现状、治理弹性和优化弹性的作用;(2)2013年为研究区耕地生产力发生突变的时间节点,突变后期研究区整体和各区县的耕地系统弹性均显著减弱,耕地系统适应力减弱是耕地系统弹性减弱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转型力和抵抗力;(3)突变前后研究区耕地系统弹性整体均呈现出中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高高型集聚的耕地向西部和北部迁移,低低型集聚的耕地集中于南部;(4)耕地系统弹性变化同时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禀赋综合影响,农业建设活动和自然条件分别是研究区中南部和西北部的耕地系统弹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阐明耕地系统抵抗力、适应力和转型力之间的作用关系可为刻画耕地系统弹性的时空分异格局提供有效途径,据此构建差别化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为实现下辽河平原农业的永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系统 弹性 时空分异 下辽河平原
下载PDF
松嫩平原北部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及累积特征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慧 马鑫鹏 +4 位作者 苏航 史晓磊 杨欢 郑志志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6-183,共8页
以松嫩平原北部作为研究区,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作为数据基础,采用多元统计与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及累计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松嫩平原北部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与1986年测得的背景值相比,As、Cr、Cd、Cu... 以松嫩平原北部作为研究区,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作为数据基础,采用多元统计与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及累计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松嫩平原北部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与1986年测得的背景值相比,As、Cr、Cd、Cu、Ni、Pb、Zn均升高;在不同地貌单元条件下,背景值差异显著;(2)分别以全区域和地貌单元条件下的背景值作为参考标准,表层重金属Hg、Cd、Cr均产生了累积;较全区域背景值而言,不同地貌条件下的背景值更能反映重金属累积状况;(3)松嫩平原北部重金属空间分布含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东部,而在西南部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北部 土壤重金属 背景值 累积特征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研究有机肥替代对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忠赞 迟凤琴 +5 位作者 匡恩俊 张久明 宿庆瑞 张一雯 刘亦丹 《东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2期37-42,102,共7页
以黑土为试验对象,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研究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和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有机肥替代可缓解土壤酸化,与单施化肥相比,由于"正激发效应"的影响,短期内有机肥替代提升土壤... 以黑土为试验对象,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研究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和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有机肥替代可缓解土壤酸化,与单施化肥相比,由于"正激发效应"的影响,短期内有机肥替代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明显;有机肥替代能提高土壤速效钾和全氮含量,与单施化肥相比,提升土壤全磷和全钾效果不明显。有机肥替代显著影响土壤的养分状况,提高作物产量,且随着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的增加,土壤养分有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单施有机肥短期内会降低作物产量。有机肥替代氮肥减施30%(OM70)较为合适,既能促进作物增产,又能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有机肥替代 土壤养分 产量
原文传递
黑龙江垦区农村居民点与田块间适宜耕作半径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慧 +5 位作者 苏航 史晓磊 马鑫鹏 孙彤 刘浩然 章桂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7-224,共8页
为探明黑龙江垦区农村居民点的适宜耕作半径及主要影响因素,该文以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所辖八五九农场为研究区,以农场内的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年国土资源第二次调查矢量数据库,通过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 为探明黑龙江垦区农村居民点的适宜耕作半径及主要影响因素,该文以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所辖八五九农场为研究区,以农场内的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年国土资源第二次调查矢量数据库,通过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了定量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个管理区的适宜耕作半径均值是5 055 m,耕作半径的最大、最小值分别为7 438和3 265 m;平均耕作半径对应农机出行时间为20 min,摩托车出行时间为10 min;适宜耕作半径与水田种植比例、土地面积、聚居居民点与对应连队几何中心偏差距离均值的显著性检验F值远大于F0.01,三者对适宜耕作半径具有极显著的影响,三者的回归系数依次为-17.892、0.208、-0.147,即水田种植比例较高的区域,适宜耕作半径相对较小;土地面积较大的区域,适宜耕作半径相对较大;偏差距离均值较大的区域,适宜耕作半径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场 土地利用 农村 土地管理 耕作半径 垦区 黑龙江省
下载PDF
黑龙江省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域农村居民点格局差异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慧 +7 位作者 刘浩然 乔广印 邱凯玉 栾思雨 姜佩林 汲春雨 韩晶 章桂芳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8-178,共11页
为探寻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区即垦区与传统农业区即农区农村居民点格局的差异及农业发展状态对居民点格局的影响,基于抚远市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现状,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景观格局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类农村居民点即聚居居民... 为探寻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区即垦区与传统农业区即农区农村居民点格局的差异及农业发展状态对居民点格局的影响,基于抚远市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现状,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景观格局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类农村居民点即聚居居民点与田间散居住宅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农业区与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标准差椭圆的长短轴差值、形状指数以及居民点规模全局聚类值与显著性检验分别为:8 743.39与13 426.64 m、10.98与15.18、0.107 478与0.000 015、2.26与0.67,田间散居住宅的数量依次为1 742与487个现代农业区散居住宅核密度远高于传统农业区,表明二者的农村居民点格局存在显著的差异,现代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规模呈现出全局高值的集聚特征,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形状较为简单,其田间散居住宅密度较高分布较为密集,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随机,形状相对复杂,其零星分布散居住宅;现代农业区水田种植比例与耕作半径较大耕作强度较高耕种期内农民选择在田块间建立散居住宅以提高耕作效率,即水田种植比例与耕作半径是导致现代与传统农业区田间散居住宅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传统农业区的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特征尚不完善,而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布局对农业生产条件的依赖性较大,即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特征是造成现代与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差异的关键因素。未来黑龙江省在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时应对现代与传统农业区进行分区整治,现代农业区应充分考虑耕地结构与耕作半径,传统农业区应注重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的特征,以实现黑龙江省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土地的高效与集约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现代农业区 传统农业区 土地管理 农村居民点
原文传递
黑龙江垦区农户散居住宅格局影响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慧 +3 位作者 乔广印 邱凯玉 刘浩然 姜佩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4-291,共8页
为阐明黑龙江垦区田间散居住宅格局的影响机制,该文以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所辖八五九农场为研究区,以田间散居住宅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年抚远市与饶河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综合运用空间分析、耦合度模型、... 为阐明黑龙江垦区田间散居住宅格局的影响机制,该文以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所辖八五九农场为研究区,以田间散居住宅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年抚远市与饶河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综合运用空间分析、耦合度模型、多元统计分析,探讨散居住宅格局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散居住宅数量繁多,并呈现出中部密集东西稀疏的空间分异特征,居住用地方式粗放;研究区田间散居住宅—农业种植活动系统耦合度的均值、最大值、中位数依次为:0.52、1.00、0.60,耦合程度较高,同时系统耦合度与田间散居住宅核密度表现出空间一致性,农业种植活动系统为田间散居住宅格局的影响因子;耕地结构与耕作半径、耕地面积与田块破碎度,分别为研究区田间散居住宅格局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因子,耕地结构与耕作半径之间的不适宜导致研究区呈现出中部集聚东西分散的区异特征。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垦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农村 土地管理 农场 居民点 散居住宅 黑龙江垦区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耕地生态退化时空分异--以富锦市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宋戈 高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77-2291,共15页
耕地生态退化严重威胁黑土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明确其时空分异规律是提高黑土耕地产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命题。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富锦市为研究区,立足于耕地外部扰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胁迫与生态恢复,利用遥感驱动的多源... 耕地生态退化严重威胁黑土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明确其时空分异规律是提高黑土耕地产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命题。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富锦市为研究区,立足于耕地外部扰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胁迫与生态恢复,利用遥感驱动的多源环境胁迫监测模型、改进的CRITIC模型、优化的InVEST模型,明确二者间的作用结果,揭示研究区2000—2020年耕地生态退化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外源环境胁迫强度整体偏低,呈现出以东部、西部、北部高,中部、南部低为主基调的时空分异格局;(2)研究区耕地内源生态恢复强度高于胁迫强度,表现出以西部—东部—中部梯度衰减的时空分异格局;(3)研究区共有968.12 km~2耕地发生生态退化,展现出以团块状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中部,零星分布在其他区域的空间分异格局。研究明晰了多源环境胁迫/多源生态恢复之间的交互效应,实现了各耕地图斑对多种环境胁迫力和生态恢复力的动态敏感度测算,进一步刻画出了生态退化过程,测度结果与现实耕地利用强度吻合,为准确诊断黑土区耕地生态退化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胁迫 生态恢复 耕地生态退化 CRITIC模型 InVEST模型 东北黑土区
原文传递
遗传和变异视角下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耕地质量退化时空分异--以富锦市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戈 刘馨蕊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3-62,共10页
研究目的:基于耕地遗传和变异质量退化视角,揭示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时空分异规律,为实现黑土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改进的CRITIC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有28.63%的耕地发生... 研究目的:基于耕地遗传和变异质量退化视角,揭示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时空分异规律,为实现黑土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改进的CRITIC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有28.63%的耕地发生遗传质量退化,呈现出中部退化程度最高、西部与中南部次之、东部最低的耕地遗传质量退化格局;(2)研究区发生变异质量退化的耕地占44.51%,表现出中、西部为主和东部为辅的变异质量退化格局;(3)研究区有30.84%的耕地发生质量退化,呈现出以中、西、东部梯度递减为主基调的耕地质量退化格局;(4)研究区耕地质量退化的诊断结果与现实耕地利用状态吻合,基于遗传和变异的耕地质量退化测度框架可准确有效的刻画出耕地质量退化时空格局。研究结论:明确耕地遗传和变异质量退化间的空间互动关系是充分了解和掌握耕地质量退化过程与规律的重要途径。研究区一方面应统筹耕地保护与自然资源保护间的关系,修复受损的自然资源,促进区域生态循环过程,进而提高耕地遗传质量;另一方面需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提高耕地抗御外界不利因素和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以提升耕地变异质量,最终扭转和遏制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遗传质量 耕地变异质量 耕地质量退化 CRITIC模型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